3

是时候撕开校外培训行业的遮羞布了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435816.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是时候撕开校外培训行业的遮羞布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太阳照常升起(ID:The_sun_also_rise),作者:慕峰,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几天校外培训行业的整顿正在进行,教培类中概股公司股价持续下跌,裁员声四起。从2017年《为什么应当坚持国民基础教育的非营利性》起,这个公众号一直十分关注教育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也曾被决策层采纳。

在反对教育资本化这个问题上,作者的态度异常坚决。站在教培行业的视角看,作者不算个好人,提出的一些建议,端了人的饭碗。但反过来讲,教育资本化的危害,已经深入骨髓,不但利益相关方反对改革,不少家长也认同培训机构去占据下一代的大量时间,认同将小学生培养成应试机器,还认为这是“公平”的体现。这种既被资本控制,还要替资本呐喊助威的家长,其实一点都不可怜,可怜的往往是他们的子女。

我很怀疑今天在互联网上写关于教培文章的人,除了这个行业中的利益相关方外,到底有几个人是正在育儿,并且切身了解过当前校外培训现状的。我讲一讲前一年在北京海淀的某知名校外数学培训机构中(培训内容其实就是奥数),亲眼见到的一些现象:

1. 在满分100分的课程单元测验中,一位小学二年级的女生,因为考了70多分,她的母亲当着全班学生和家长的面,将她的书包扔在地上,并加以责骂。这位小学生没有哭,反而面带微笑的劝她的母亲不要生气,下次一定会考好。

2. 一位每次考试成绩都很不错的男生,每次上课都无法控制自己不停地讲话、抢答问题,下课时跟同学不断地起冲突。他的母亲意识到干扰到了其他同学,但很无奈地表示不知道该怎么控制他的行为。

3. 临时聘用的助教老师(据了解是打工的大学生),根据测验成绩的高低不同,对待学生的态度也有非常大的差异,甚至见到过个别助教出现鄙视语言的情况,后来被家长投诉换掉。

4. 部分学生同时要上好几个数学班,有线上也有线下,这是为了在某些机构的考试中能够获得优势。培训机构通过考试不断进行筛选,形成不同等级的班级,培训机构表示,在等级次班级中的学生,后期通过竞赛或者内部考试后,有更大机率被好的初中录取。我相信这也是几乎所有海淀家长都了解的情况。

5. 培训课程并非养成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在训练应试技能,老师也会强调课后要不断刷题。

坦率地讲,我认为这些培训机构中的老师,包括行政人员,绝大部分都是非常认真负责的,课程收费也不算高。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奥数本身也是一种思维训练方式。问题并不在于奥数,也不在于个体的提前学习,而在于中学的选拔与校外培训紧密结合了起来,这种结合导致了所有学生都要被迫参与提前和额外的学习。

这种选拔以前是否存在呢?其实是一直存在的。在30年前的小升初时,初中选拔考试就有通过数学考试进行的,但不普遍。作为义务教育的构成部分,应试选拔、就近入学、摇号分配都是各大城市都采用过的小升初方式。很难讲有哪一种方式是令所有人满意的。

今天的校外培训,包括线上线下校外培训的问题是,整个将校内教育替换掉了。校内减负的同时,校外却在增负。曾经校内的负担,甚至远远不及今天校外的负担。这种负担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家长既要重视校内评价体系,也就是所谓素质教育的那部分要求,又要重视校外的应试培训内容,因为好的中学两方面内容都要看。二是额外的时间、金钱投入,金钱投入是其次,关键是时间投入,现在连小学低年级学生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如果家里没有全职家长,或者没有足够时间陪伴学生的家长,基本不要考虑能够获得好的评价。

在这种情况下,请问还有几个城市里的年轻人敢生孩子,还指望生三胎呢?

更重要的在于,校外培训体系非常不科学。我一位小学同学的母亲是一位小学特级教师,在多年前,她就讲过,小学生的发育具有很强的个体差异,尤其是智力发育跟脑部生理发育密切相关,同样难度的教学要求,对某些小朋友来讲,也许晚半年接受,就轻而易举;如果早半年接受,就会感觉很难。如果长期让小学生处于接受难度超过自己发育阶段的学习内容,将会对学生的心理、自信、情绪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她讲这番话的时候,是建议上小学的时间宜迟不宜早,这是她从教数十年所总结出来的。当时,还没有出现过今天这样普遍“鸡娃”的情况。

校外培训的不科学,在于校外培训机构本质只是应试机构,而不是教育机构,丝毫不会考虑学生的教育心理需求,也不会遵循严格的教育规律。公立教育不只是教授内容,还要顾及大多数学生的心智发育水平,厘定不同年龄段的教学内容,是教育监管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校外培训曾经只是少数人的选择,当它将多数人裹胁进入后,将应试、选拔作为自己唯一的存在价值,并以此换来巨额的收入,此时它就严重冲击了国家的公立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摧毁下一代的心智。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大多数教育类网络媒体,背后都有机构的身影,无论写得再好的软文,所论证的无非是快乐教育最终的结局是不可能快乐的,奋斗和努力要从娃娃抓起。所以结果是什么呢?是成年人不断躺平的同时却要鸡娃,明明是自己不想奋斗了却要逼小朋友奋斗,这究竟是怎样一代成年人呢?

出现这样的情况,究其原因,在于“校内减负”变成了“学校失职”:一是教学时间缩短,一放了之,放出学校之后,就变成了家长的事;二是选拔时,标准、难度都在提高,于是放出学校后,家长就要去找培训机构。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是,让学校重新负责起来,让教学和选拔的竞争恢复到学校之间进行,而不是交由校外培训机构进行。

坦率地讲,如果学校教育能够恢复一定年龄段的区分度,如果学校的教学要求提到足够高,学生也没有那么多时间需要去参加校外培训,选拔的指挥棒也就回到学校手中,某些学校与校外机构的不正当利益交换才会降至最低。

许多家长认同培训机构的观点,认为培训机构实现了老百姓花钱买教育,从而提高了受教育的公平性。且不说这些家长是否真的能够分清自己买到的究竟是僵化的应试技巧还是教育本身,就说这种人人都能买到的“校外教育”,只不过是让你通过额外的时间、金钱投入获得一个水涨船高的虚伪“机会”。在传统的选拔体系下,大部分家庭不参加或者至少在小学阶段不会参加校外培训,选拔一样会发生;而今天在培训机构营造的氛围之下,你不参加就是落后,你参加了,并不是领先,只是花了大量时间和金钱在另一个层面达到了“平均水平”而已。代价是什么呢?代价是教育规律被颠覆,学生产生厌学、焦虑,视力下降、身体素质下降的机率大幅提升。这些所有的代价,并没有让任何人的子女占据更多的优势,只是在一个新的层面形成了均衡,唯一成就的,就是校外培训机构的巨额收入增长和教育资本的增值。

有人说,如果没有这些校外培训机构,那些有钱的家庭就会请家教,没钱的家庭就会遭遇不公平。这些话,要么是利益相关方讲的,要么是没有在养育下一代的人讲的。首先,真有钱的家庭,根本不会参与校外应试培训的游戏。其次,参与过机构培训的家庭,到后期,不少都会选择更有针对性的家教。从家长的反馈来看,培训的机构课程既超纲,又针对学生集体,老师很难顾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整体氛围并不好,对许多学生的效果也不好。也就是选择家教本身是很普遍的,并非没有机构之后大家才会去选择。

目前培训机构最大的问题,是超纲低龄化,不断地将高年级的教学内容压到低年级去进行。真正能够适应这种超纲教学的,是脑部发育较早的那部分学生,以及极少数有天赋的学生。家教的选择是会永远存在的,对有的学生而言,是补差;有的则是提高。这是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家教投入当然更多,比培训机构多。但培训机构能够让投入较少的家庭达到投入多的效果吗?其实根本不可能。除非,培训机构是针对少部分学生教学,否则,只要是针对大多数人教学,那只能是提高平均水平的应试能力,这种投入最终的效果,跟完全没有培训机构的效果是一样的

中国的实际情况是,许多家庭其实连线上培训机构都消费不起。从国家层面看教育公平,其实是要针对这部分家庭,而不是那些在大城市中生活,一年在教育上投入数万、数十万还在讲自己“遭受不公平”的那部分人。对中小城市而言,在收入本不高的情况下,如果还要遭受校外培训的“收割”,那直接影响的就是这些家庭的支出。

现在很多城市还在搞教育产业化,大城市不断地通过高薪吸收中小城市的优质教师和优秀生源,通过资本加持打造高升学率的美好景象,以此吸收更多的优质教师和优秀生源。而中小城市同样加以学习,不断的吸收小镇的优质教师和优秀生源。这种一个省只留一两个教育集团的现象,并且将教育资源集中起来的做法,绝对不是什么“教育公平”,而是一种利用公共教育资源进行的涸泽而渔的行为。如果这些教育集团没有收入的增加,还会做这样的“教育资源集中”吗?这种“教育资源的集中”,对当地大多数人而言,是更公平了,还是更不公平了呢?对长期而言,是有利于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还是在破坏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呢?那些没有机会参与集中的学生,是大多数,还是极少数呢?如果他们没有机会参与集中,那他们的教育公平性,是提高了,还是减少了呢?如果没有足够的调研和分析,那么又是谁决定了这种“集中”呢?

校外培训行业的遮羞布之所以一直存在,是因为许多家长天真地认为,只要自己交足够的培训费,自己的子女就有更大的机率上好的学校。但初为人父人母的家长,显然没有意识到教育规律、教育心理学对自己下一代的重要性。当大多数人被裹胁进入一个校外培训体系之后,不进则退,每个家庭都增加了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最终由年幼的下一代来承受。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当这一代父母还小的时候,成绩如果不好,顶多被骂一顿,几乎不会在自己不擅长的时候,还被逼着学习,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而今天呢,一个对现实社会丝毫没有反抗之力的小学生,在校外培训机构的课程进度要求下,要去刷题、考试,如果成绩不好,也无法退出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还要被逼着去继续学习。请问各位家长,如果你是那个小学生,你自己难道不会崩溃吗?我认为这种机制下,大量中小学生的心理已经存在许多问题,只是这些问题在这个时候还没有集中暴发而已

所以我的建议是什么呢?首先,我丝毫不关心校外培训这个行业,尤其是涉及校内学习科目的培训,某种程度上,我认为这个行业完全不应该存在。它存在一天,只是提高了一个平均应试水平,但代价是扰乱了教育规律、是让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变得更差。其次,教育资本化、产业化的恶果已经不只在影响少数人,它在深刻地影响这个国家的未来,如果我们的投资者、教培机构和从业者、以及家长们,不能站在更高远的层面看待这个问题,还拿“公平”当作自己的挡箭牌,那这部分人的未来将是堪忧的。

最后,我还想讲的是,不要拿什么韩国经验来说事,拿韩国经验来说事的人,为什么不拿别的国家来说事呢?韩国之所以出现更为恶劣的校外培训体系,跟这个国家的财阀经济体制有非常深的关系,中国不是像韩国那样只有六家财阀企业的就业可供选择。中国真正需要的是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年轻人去开拓新的领域,而不是通过高薪吸引北大、清华的硕士博士毕业后去当中学老师,继续教下一代怎么考北大、清华。

我也想对即将就业的年轻人讲一句,不要把你擅长考试的能力作为你的职业选择,不要认为中国会变成下一个韩国,趁还年轻,远离校外培训机构。珍惜自己年轻还有选择的时间,真正融入社会、融入现实,在实践中积累能够今后养活自己的本事。仅从人口趋势来看,即便现在不整顿校外培训机构,这些校外培训机构规模化存在的时间也不会超过10年了。

媒体报道,5月21日,中央深改委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会议指出,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全面压减作业总量,降低考试压力。要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依法保障教师权益和待遇。要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的机构,要严肃查处。要明确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加强预收费监管,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要完善相关法律,依法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做实做细落实方案,科学组织、务求实效,依法规范教学培训秩序,加强权益保护,确保改革稳妥实施。”

公共领域自由市场化的问题不仅仅是中国面临的,在美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今天大家都到了该还债的时候。在《扩大公共教育供给,应当义无反顾》中,我们明确提出了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出路是加大公共教育供给,而不可能依靠市场化手段去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仍然坚持这样的观点。会端掉很多人的饭碗吗?答案是,一定会。但之所以你的饭碗会被端掉,是因为你在控制每一个家庭的未来,以及,你站到了这个国家未来的对立面。所以,该反思的是谁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太阳照常升起(ID:The_sun_also_rise),作者:慕峰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