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头部为什么能带动整体,运营的逻辑是什么 | 没想明白的50个问题之No.1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381764162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头部为什么能带动整体,运营的逻辑是什么 | 没想明白的50个问题之No.1

产品运营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写在前面:这是一篇讲运营价值的文章,或者说通过讲运营路径来论证价值的文章。这个「没想明白」的系列,我会努力更新下去。

对于一个产品或生态来说,终极理想形态是「自运转」。像永动机一样,所有零件都没毛病,各个模块都配合的很好,就这么不停的转呀转。

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机器需要维护和修理,也需要使用和操作,这样才能更有目标导向的运转。这里的维护修理和使用操作,就是人们需要动手去做的事。人们动手去做了,机器可能就会运转的更好;人们没动手,机器可能就会坏掉。

同理,在互联网产品运转过程中,「自运转」也是终极理想形态,也需要人们动手去维护和操作。这里说的「动手」,就是「运营」。

所以,运营的本质是人工干预。

既然是人工干预,所以只能直接影响局部,不能直接干预到整体。

在动手干预的时候,要选择整体里最有价值的局部。无论被干预的是用户还是服务,都可以按照角色、规模、效率等指标划分出优先级最高的那一撮「局部」。而这个局部,在应用场景中往往是以头部角色出现的。

在某平台,每日TOP内容UV/VV会呈现下图这样的幂次分布,头部内容的数量可能只有20%,但占据了80%的流量。所以在人工干预的时候,就会去动手干预这20%的头部内容,或者说希望通过干预让某些内容成为这20%的头部。

常见的场景,就是做热点内容或者冲热搜。人工来挑选或产出热点内容,再推到站内外的资源位上,凭借内容本身去抢流量。

某品牌厂商想把新产品推广到终端店面和消费者手里,肯定不会自己去一个个找,这样效率太低,没办法大规模复制。而是把各地渠道商都集合到一个大会上,来讲产品功能和渠道政策,撬动渠道商去做推广。

这里的终端店面、消费者、渠道商,构成了厂商的客户整体。但在落地执行的时候,厂商选择用渠道商这个头部角色,去撬动客户整体。

在某平台,按照用户身份的维度可分为:明星、专家、职业人士、业余爱好者。通过常识也可以判断出这四类身份的人数规模是依次递增的,也就是明星最少,可能只有十几个人;业余爱好者最多,可能会有几十万。

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都会选择明星、专家这样的身份优先级高且数量规模更小的群体。也就是用人工运营的手段去撬少数头部,期望去带动整体效果提升。

以上案例是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但参照的底层逻辑的相同的:用人工干预头部的方式,最终带来拉动整体的效果。这里说的人工干预是手段,头部是被干预的角色,提升整体是目标。

那么,为什么干预头部就能带动整体呢,原因是什么?

1、二八法则

头部数量虽小,但价值巨大。所以只要抓住这头部20%,实际上干预的是整体收益的80%。这个买卖绝对值得干,也能说清楚收益。

这种是非常理想的状态,抓头部20%是打法,拿到整体收益80%提升是结果,可理解程度很高,符合相对严谨的推导逻辑。但这种情况过于理想,出现的概率也较小,本文不做讨论。

2、群体效应

主要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讲群体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去讲头部领袖或先驱者对整体群体的带动作用。

因为不是指标侧的严谨推导逻辑,所以和互联网行业常用思考方式不同,存在比较高的理解成本,目前还不算是共识。本质上是科学视角和人文视角是差别,让前者的簇拥者使用后者来思考问题,是有点颠覆三观的。

但思考和论证这个问题又是有价值的,能看到几个被人工干预过的顶尖互联网产品,发展势头非常好;也能看到几次现象级的传播事件,对产品有决定性的助推,甚至能养活一个公司。

有关头部和整体的作用力关系,分别从以下角度去论证:

1、个别人物法则

说到头部和整体的关系,首先会想到什么是头部?头部是怎么挑选出来的?有什么依据吗?

有关头部的定义,可参考《引爆点》中提到的个别人物法则(Law of the Few),在传播中有三个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分别是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如果掌控这三类人,就抓到了传播的关键点。

简单介绍这三类人:

  • 「联系员」是流量池。指联系人非常多,社交能力极强的人;
  • 「内行」是指专家。指专业的、掌握内情的群体,有信服力;
  • 「推销员」是渠道。指有极大动力和感染力的群体,可以靠一己之力做推广传播;

在面对海量用户群体,想落地策略或制度的时候,不必试图一下子影响全部整体,只要能找到联系员、内行、推销员这三类头部角色,就可以利用他们的力量去做传播和渗透,最终拿到影响整体的效果。

而且对于运营者来说,这三类人的数量很少,且理论上都可以识别和接触到,完全适合人工干预的条件。只要找到共同的利益关系,辅以一些运营手段,就可以落地执行了。

逻辑是通的,难点是如何识别这三类人,也就是筛选条件是什么。举个简单粗线条的案例:

  • 「联系员」去找站内外粉丝最多的人,看内外部TOP粉丝榜,弱化看能力和专业度;
  • 「内行」去找有专业资质或从业经历的人,比如教授、持专业证书的人,其次是粉丝越多越好;
  • 「推销员」去找对产品或品牌忠诚度最高的人,比如群里最活跃、举报投诉最多、花钱最多的人。

「个别人物法则」本质是挑选头部角色并用好他们的方法,和本文「头部带动整体」的观点一致。拿这个概念作为论据,是想表达这个观点是被论证和应用过的,已经有比较成型的理论。

2、群体的传染属性

上一段讲了什么是头部,以及为什么选和怎么选头部,接下来要讲为什么头部会对整体有带动作用。

这里说的整体,是某个或几个有相同属性的人组成的群体。按《乌合之众》对群体的分类来说,分为异质性和同质性群体两种。

  • 异质性群体:无名称的群体(码农)、有名称的群体(陪审团)
  • 同质性群体:派别(宗教)、身份团队(球迷);

群体存在了,就会形成群体心理,而群体心理是有传染属性的。

《乌合之众》认为个体在组成群体之后,思考能力和个性就消失了,极易受到群体心理的传染,变得非常极端、简单、没有耐心,从而接受群体的思想和意志。引用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里说的,就是这些人的系统2失效了。

要形成群体心理的传染属性,需要具备三个前提条件:

  • 有群体的领袖
  • 领袖有动员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

注意,第一点就是「有群体的领袖」,这是会产生群体心理传染属性的重要前提。没有领袖,传染这件事就不会发生。这里说的领袖,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多个人,实际上就等同于群体中的头部角色。

领袖对于群体的传染,实际上就是头部对整体的带动。

运营在去筛选和运营头部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试图把握群体中的领袖。希望通过领袖,向群体传递运营的意志。

3、话语权在少数人手中

群体中头部角色的重要性,还可以从社会话语权这个角度去论述。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提到一个观点:从古到今,人类世界都是被受过不错教育的人和读书人在统治,这就是读书写字的重要性。

之所以有这样的结论,主要是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文字对人类的影响不只是用来记录,而在于可以用来讲故事。重要的是,人类是需要故事来驱动的。

其次,人们在记录历史的时候,会有不同的角度,比如写什么和不写什么。我们选择讲述其中一种叙事,就等于选择让其他叙事失声。

正是因为可以选择写什么和不写什么,带来的危害是信息壁垒,写出来的文字和事实很可能就是不一样的。常见的情况是官僚作风,为了欺上瞒下,保护自己的利益,写下并非是很客观的文字记录。带来的好处是有用信息的沉淀,做延续性的研究,以及指导后续趋利避害。

因此,人类社会是受过不错教育的人在统治,而放眼整个人类群体,这样的人一定是极少数。

再回到本文讨论的场景,如果运营去选择这个群体的头部,就可以按照用户身份来分层,头部角色就是「受过不错教育」的人。

最后要说,头部对整体的带动作用讲完了,但也只是泛泛的讲道理,肯定不会是公司甚至行业内认可的论证体系。

理想的状态是,拿着具体和本土化的最佳实践,提炼出可复用的方法论,不断论证和套用。

作为一个互联网从业者,要不断去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不能只是「别人这么做我也这么做」,而是要努力加深理解,去找更优解。

写在后面:在日常工作中,我会找出那些可以展开和深入探究的常见问题,和大家分享。如果你喜欢这个系列,欢迎分享给朋友圈或身边的人。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