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碳中和跟你有多大关系?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column.iresearch.cn/b/202106/913198.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碳中和跟你有多大关系?

盘点2021年以来的热词,“碳中和”必居其一。

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以及国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高层明确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便意味着,碳中和已经成为未来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产业升级的核心基调。

说起碳中和,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生产端的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等内容。然而从长期来看,碳中和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绝不是仅靠生产端发力就足够的,还需要消费端的贡献,而这就涉及到了本文将要讨论的主题——低碳消费。

何为低碳消费?

关于低碳消费,目前国内外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其内涵大致接近于绿色消费与可持续消费,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从消费的视角来解决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

早在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召开,各国政府共同探讨保护全球环境的议题,绿色消费就是在反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语境下问世的,希望人们以此来实现满足自身欲望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绿色消费大体涵盖三个维度的内容:

在消费内容上,倡导人们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

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置,尽量减少环境的污染;

在消费观念上,引导人们在追求生活方便、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与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而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明确将全球环境持续恶化的根源归结于“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模式”。联合国环境署在1994年发表的《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中,又强调了可持续消费的内涵:既能满足当代人消费发展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消费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消费。

到了2003年,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英国政府在其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随后“低碳”逐渐成为了人们工作生活中的一个热门词汇,继而衍生出“低碳消费”。

目前业内普遍认可的观点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各类活动与二氧化碳排放程度高度相关,低碳消费的精髓正是在于秉持“低碳”的理念,在满足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消费需求的同时,要努力削减高碳消费和奢侈消费,最终实现生活质量提高和碳排放量下降的双赢局面。

低碳消费与提高生活品质并不矛盾,它是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

低碳消费为啥重要?

推动低碳消费,意义深远。

从碳中和的角度看,减碳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它除了需要电力、钢铁、水泥等重大行业的改变外,个人消费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原因在于,消费是一切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对于生产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生产活动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和消费理念,低碳消费不仅是消费者为了生态环境保护应尽的责任,同时也对生产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来倒逼供给侧转型,更好地迎合低碳的客观需要,进而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如期达成。

就我国而言,当前仍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当中,居民消费也正处在以住房、汽车为标志的消费升级阶段,而广大居民在消费各种商品的同时,却也在不经意间增加了对于能源的消费量。社科院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居民生活能耗占总能耗的比重大概为11%,主要都集中在工业品、建筑和交通运输等领域。

然而,我国在低碳发展的各种政策方面,却较少关注居民消费领域的碳排放问题,如此便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终端消费环节对于上游生产环节的带动效应。需知,只有广大消费者真正接受并落实低碳消费模式,才能引导原材料、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都将低碳视为标准,继而从根本上拉动低碳生产。

如果放眼国际,不少发达国家在节能与减碳方面,发力点已经由传统的生产侧管理转向消费侧管理,而我们也迫切需要围绕低碳消费,制定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行动计划。诚如国际环保公益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发布的《政府与企业促进个人低碳消费的案例研究》报告所指出的:

“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除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外,也应采取必要的干预手段降低因居民消费带来的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

而这些,与你我他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如何进一步推动低碳消费?

近些年,伴随着国人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和理念也都有所转变,尤其是人们关爱健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逐渐觉醒,低碳消费也因此得到了实质性进展。这从节能家电、LED灯、新能源汽车的热销,以及共享单车、顺风车的火热上就能窥见一斑。

不过客观地讲,虽说我国的低碳消费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消费者层面,居民低碳消费意识依然不够,许多人消费的目的仍停留在满足自我需求层面,却没有涵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考虑,过度消费、奢侈浪费等现象时有发生;

生产层面,低碳产品的有效供给依然不足,市场渠道也不够通畅,尚未形成足够的影响力;

环境层面,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低碳消费的法律法规与社会管理制度还不够细致,教育、宣传和推广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加。

正因上述种种,落实低碳消费、助力碳中和,仅靠某一方的力量势必是不够的,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就要从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做起——比如,整合各方力量,积极倡导绿色出行。

以地铁为例,在低碳消费的理念下,不少城市的交通部门与支付宝、微信、银联、苏宁金融等平台展开合作,共同赋能绿色出行。乘客在乘坐地铁时,无需事先办理地铁卡,也不用排队购买单程票,更不需要预付费,只需在App里申领地铁电子卡即可按次获取出入站二维码,极大地方便了那些初乘地铁、跨城市出差、习惯性丢东西的乘客群体。一些平台甚至还推出较大的优惠力度,如苏宁金融的“无锡地铁免费坐”活动等,以此来进一步吸引乘客加入到绿色出行的大军之中,为贯彻低碳消费理念贡献力量。

说到底,低碳也好,绿色也罢,都是为了要建设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并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美丽中国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建设,绿水青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维护,只要所有人都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低碳和绿色的理念就必然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本文由公众号“苏宁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付一夫,封面图来自壹图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瑞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艾瑞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艾瑞网公众号
艾瑞网公众号
看资讯、查报告、搜数据 (搜索iresearch21cn或扫描二维码关注)
艾瑞网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