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美到窒息的废墟艺术,是如何在游戏中成为主流审美的?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shejipi.com/582598.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美到窒息的废墟艺术,是如何在游戏中成为主流审美的?

废墟艺术是怎样的?

文章来源:BB姬 ID:bibiji300 作者:真心镇小茂 编辑:卝生

当林克手持滑翔伞从时光神殿上方掠过,耳畔传来森林的低语,仿佛海拉尔大陆的百年兴衰都与这场冒险无关;

美到窒息的废墟艺术,是如何在游戏中成为主流审美的?

蒙眼少女垂坐在老旧的机械上,远处的高塔弥漫起尘埃。残破的建筑被藤蔓覆盖,山石之间生长出奇特的植被,漠然盖过生死交界的那座木桥;

美到窒息的废墟艺术,是如何在游戏中成为主流审美的?

大叔和少女无声无息行走在末世的美国西海岸,空中微微弥漫着灰尘。一片破败之中,目之所及皆是可以想象的昔日辉煌。

美到窒息的废墟艺术,是如何在游戏中成为主流审美的?

可与此同时,却有更多的生命在这里喷涌生长,彷佛人类社会并非被病毒所摧毁,而是出于对自然的敬畏自甘瓦解。

美到窒息的废墟艺术,是如何在游戏中成为主流审美的?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从我们身边悄然兴起的工业废墟摄影,到豆瓣小组常见的城市废墟探险中不难看出,废墟美学早已成为流行文化的一种。艺术家格外偏爱这个浑身裹着悲凉气息的题材,用丰富迥异的色调、炉火纯青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面。

美到窒息的废墟艺术,是如何在游戏中成为主流审美的?

出自捷克艺术家FilipHodas

美到窒息的废墟艺术,是如何在游戏中成为主流审美的?

‍出自日本插画师mocha

有关于废墟的艺术在游戏领域也越来越常见,不管是《辐射》里的核废土世界:

美到窒息的废墟艺术,是如何在游戏中成为主流审美的?

《只狼》里最能体现作品内核和东方美学的源之宫:

美到窒息的废墟艺术,是如何在游戏中成为主流审美的?

乃至《明日方舟》那神秘的末日世界:

美到窒息的废墟艺术,是如何在游戏中成为主流审美的?

从单机覆盖到手游,越来越多的游戏把重要场景,乃至整个世界架构设定为废墟,却往往能同时赢得商业和口碑上的双重丰收。玩家会对游戏勾勒出的这些反乌托邦世界产生极强的认同感,即使世界残破且消极,也不妨碍它在玩家眼中是和谐而美的。

所以问题来了,这种毋庸置疑是颓废、且负能量的艺术题材,是怎么成为当今游戏领域主流审美的?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从头开始,聊聊“废墟”,以及有关它的艺术。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剥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余秋雨《废墟》

在余秋雨笔下,建筑是一种“剥离大地的美”,属于典型的人造产物。好比《尼尔:自动人形》里的游乐场,或是《使命召唤4:现代战争》里还原的切尔诺贝利。这些本属于人的造物却丝毫不见人影,而是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矛盾造成的视觉反差往往让人格外着迷。

美到窒息的废墟艺术,是如何在游戏中成为主流审美的?

“将融未融的阶段”则是一种时间错位,把过去的繁荣、如今的荒芜,和未来的重生同时展现在我们眼前,从而开始遐想联翩,脑海里浮现对生命和历史的思考。

如今很多游戏都是建立在这样的思考之上的。宫崎英高这样思考过,于是在《黑暗之魂》里有很多气势磅礴的废墟场景。天空呈现着异样的鲜红,大型废墟在太阳下搁浅,被静静的炙烤着,用沉默无言的方式探讨“轮回”这一核心主题。

美到窒息的废墟艺术,是如何在游戏中成为主流审美的?

陈星汉也曾这样思考,他在创作《风之旅人》的时候,曾为游戏撰写如同天文数字般复杂的背景故事,却在最后将其全部删除,仅创造出一个孤独的世界,用一座座山峰,一场场跋涉让你回味无穷。

美到窒息的废墟艺术,是如何在游戏中成为主流审美的?

《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同样是个非常经典的例子。当我们操作林克第一次闯进满目苍夷的海拉尔城堡,或是无人雪山里发现一座又一座隐藏神殿,彷佛废墟是所有伟大之物的终年,见识过繁荣和凋零、相聚和别离。

美到窒息的废墟艺术,是如何在游戏中成为主流审美的?

这符合现实生活里的所有气质,也让游戏世界观逻辑自洽,格外的具有代入感。

废墟美学探讨的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内核往往能映射人心。这也是它被第九艺术创作者格外亲睐的原因。

然后我们讨论另一个问题,废墟是何时成为一种主流的艺术审美的呢?

东方传统文化里,对于历史和自然废墟有一种天然的审美情感。不管是我国文学里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还是日本文学里的“物哀之美”都是很好的体现,倒不必多提。

美到窒息的废墟艺术,是如何在游戏中成为主流审美的?

比较特别的是,古代中国对废墟的理解是建立在“自然消逝”观念之上的,所指的常常是被摧毁了的木质结构所留下的“空”,从而引发对往昔的铭记。相比起具体的“形状”,更注重整体环境造就的“神韵”。

这点从亚洲地区开发的游戏作品也能看到,较有代表性的《荒野之息》和《尼尔:自动人形》等,里面描绘的世界都是平静、中性的,略有风花雪月、时过境迁的悲哀,但也能从一片自然绿意中看到生机。

美到窒息的废墟艺术,是如何在游戏中成为主流审美的?

欧美以废墟为主要场景的游戏则更加狂野悲观,像《辐射》或《地铁》系列,大都设定在战争后的核废土,充斥着生存、恐怖、人性恶等元素。这些作品更多被统一划分到“废土风格”里,属于科幻题材的一个子类型。

美到窒息的废墟艺术,是如何在游戏中成为主流审美的?

造成差异的原因除了美苏冷战,也和西方长久以来的主流审美密切相关。中世纪西方曾坚决否定废墟审美。彼时他们的艺术作品往往是崇高的,色彩饱满、形体健壮,富有生命力。

美到窒息的废墟艺术,是如何在游戏中成为主流审美的?

不过情况最早在15世纪时有所改变。当欧洲文艺复兴时的文人,看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废墟被重新挖掘,看到巨大的时间溶解在残垣断壁中,第一次发现缺失也是一种美。

美到窒息的废墟艺术,是如何在游戏中成为主流审美的?

当时欧洲画家开始用野外的树叶和粗糙的景观描绘历史场景,更是让这些大佬们意识到,历史如果具有荒凉的背景似乎会更具史诗感。

对这一艺术影响颇深的一个人叫提香·韦切利奥,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代表画家,尝试跳过宗教、神明这些“古典之美”,用自然唤起观众的情感。

美到窒息的废墟艺术,是如何在游戏中成为主流审美的?

他的风格对17世纪的两位画家尼古拉斯·普桑和克劳德·洛兰产生了重要影响。看看这两位老哥的作品,你就能明白如今西方的废墟美学源于何处。

美到窒息的废墟艺术,是如何在游戏中成为主流审美的?

美到窒息的废墟艺术,是如何在游戏中成为主流审美的?

最后到18世纪末的浪漫主义运动。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和资本市场的弊端开始显现。当时的艺术家们开始以一种消极讽刺的方式,表达对工业主义的反抗和回归自然的主题。这种反主流的审美风格对流行文化形象颇深,并一直持续至今。

对我来说,废墟是一种极致的独特审美。这里有无限的时间,和无限的可能。你可以放下使命当一个海拉尔流氓,可以化为火焰燃尽旧世界的腐朽,也可以赌上性命陪着一个女孩横穿美国。它是历史的实体,记录了人类的荒凉,也见证了人类的伟大。

美到窒息的废墟艺术,是如何在游戏中成为主流审美的?

我们惊叹于游戏里那些震撼人心的废墟场景带来的视觉体验,更享受它带给我们精神层面的思考。斗转星移,繁荣兴衰,都凝聚在这残破的建筑里,我们将铭记所有,并砥砺前行。

它是对过去的缅怀,现在的思考,和未来的警钟。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