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四)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houj000.github.io/2021/05/22/wmz-philosophy4/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一)
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二)
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三)
未明子(刘司墨)哲学观点记录(四)

丘吉尔的谎言

西式democracy民主国家是所有制度中最不坏的那个

  • W.D(把自己塑造成唯一的政治 -》权利关系的反映和决定)掩盖了现实的政治格局(最底层的、最基本的政治格局会被W.D去政治化,去阶级化-》贯穿于生产关系中,生产分配权的格局 -》被掩盖成中性的、与政治无关的)
  • 怎么会掩盖?Votes不是反映了这个格局么?
    • W.D永远是二阶的反应,失真的反应。他只能反馈一种对于这种原初的、现实的分配格局下的结果(生产关系导致的结果)的调整意愿,不能直接反映原初分配格局本身的意愿
    • 大部分人在W.D下,首要思考的就是生存必需品,因为他无法调整原初的现实利益分配格局(生产权、消费权、产品分配、劳动分配、管理权)。就是工作、医疗、食品、居住,最后能展现的意愿就是对于它的调整意愿,调整方向是使得生存必需品首先能确保达标,在这个capitalis law资产阶级法权之下。永远无法实现一种一阶的反映
    • 只能在一个预算层面去调整,要去实现一个巨大的constitutional的调整的话,他们没有能力和平的发起这样的调整
    • 在这种democracy意识形态下,现实的政治格局去政治化了,他就把政治这个维度限制在了去政治化的、最基层的、僵死的生产关系/阶级力量对比的格局/阶级态势下了,这个基本的阶级态势是不可变的(对法权工具的掌握)
  • 丘吉尔的话是纯粹的意识形态,这种去政治化的能力叫做缝合术,把劳动中的斗争看成一种中性的事实,与政治无关
    • 这种做法是一种西式民主的一种愚民,欺骗性的一种体现
    • 权利是二阶的,在法权体系下确立,权力是一阶的,谁在决定、谁在维护。权力通过意识形态的作用使得自己变成权利,以此遮蔽权力的真实性
    • W.D是虚伪的,凡是掩盖这种具体的现实、最底层的这种政治关系、阶级态势。第一线、初次的生产、消费、再生产环节中的对抗关系、权力斗争,凡是掩盖的,都是虚伪的

二阶democracy(伪装成一阶)如何还原到一阶democracy(无法直接获得,利益格局态势在那边,不得不依赖于市场经济)?就要提倡一种多阶D.,就是在不同利益诉求和治理事务上,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投票权重=向上面收取份额税

多元主义是虚伪

多元主义是虚伪的生活姿态,虚伪的开放性,虚伪的自由,虚伪的善良,虚伪的好意

巴迪欧VS德里达

  • 多元主义的多元性
    • Multiplicity of Knowledge(意识形态上的专制) of being(关于存在的知识,缝合/遮蔽/覆盖了人们对于万事万物的想象,不仅仅是主流,而是背景性的、隐秘的)
    • 在Knowledge of being下得到的多样性,一定是虚假的多样性。怎么分,是被Knowledge of being预先决定好的,划分本身是虚伪的
    • 在巴迪欧看来多样性是,Multiplicity of the Event,事件(本身)是一种多样性,前本体论的,Knowledge of being(预装的操作系统)之前的
      • 多元主义是在一个紧密的、预装的操作系统的背景下的多元主义,不开放,这种多元主义和巴迪欧的多样性之间的对立:历史主义(分析历史事件,各种具体的、正面的、现实的线索、背景关联、特征 -》历史是整体的、连续的、一切都要放进这个历史大背景和细节中去考虑//绝对客观、中立的上帝视角)VS历史性的对立
      • 多元主义也是设立了绝对客观、中立的上帝视角,这个视角可以精准划分多元性,边界永远划不错,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既得利益者可以划分多元性。谁控制媒体
      • 历史主义也是一样,谁掌握社会学、社会人文科学话语权,谁就可以定义上帝视角里哪种模式是中立客观的,去分析历史事件,就可以把所有历史事件划分成现实的、实证主义的线索、关联、特征。在历史主义的视角下,恰恰是不存在历史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断裂、突破,因为它是连续的、绵密的。历史的样态永远被上帝视角占据,样态不变的
      • 真正的历史性,黑格尔、海德格尔、马克思、巴迪欧:时间性范式的转变,必然是断裂的,在马克思看来,历史性的转变、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必然涉及到主体性的参与和一个新的主体性的视角是贯穿其中的,engaged perspective贯穿于历史性本身的,这种视角的转化、时间性范式的转变、人们体验把握何为历史这种基本范式在这些革命性的历史事件中发生了转变,这个才叫历史性,这才是正确的立场
      • 历史主义立场是恶臭的,精英学术共同体、既得利益者的视角。永远不要占据一个所谓可以看到整体的、绝对中立的、global的、自称不会干涉具体内容、不产生扭曲的视角,统统是属于Winner的
  • 高级版本多元主义,德里达版本
    • Multiplicity背后是void,永远没法获得Truth,因为每次把握的总是一个Truth-to-come,看上去即将到来的Truth,实际是个伪希望。每次兴致冲冲的投身进enaged,相信有个Truth-to-come的时候,抓住某个真实的时候,最终会发现它是名不符实的,所以要永远坚持一种Multiplicity,真理总会是开放的、多样的
    • 书写-语音之间的二分,语音保障了某种Truth-to-come,但是实际永远能获得是书写。lowb符号学
    • 看上去是否定性的多元主义,True One永远会逃避我们的把握,因为真正能把握的是语音知道有一种虚假的幻觉Truth(真值)-to-come,但是当它的意义(Meaning,书写那边)来临的时候,都会逃避我们的把握,我们脑子里只能感受一个纯异质性的一个粗的东西,永远不是True One,会偏一点,差一点点。defferance延异
    • 德里达思想是有可取之处的,没有这么简单,这里只是为了批判否定性的多元主义
    • 告诉你,there will never be true Event(revolution)永远不会有真实的重大事件发生,永远会是赝品、假货。这种逃避式的否定性多元主义看上去像后现代的解放性姿态,但实际永远害怕有新的秩序产生,因为认为任何新的秩序归根结底都会是个赝品、假货,新秩序建构过程中会有混乱、暴乱,是忍受不了的,会危机后现代解构主义者、小知识分子的优势地位
  • 巴迪欧,Truth-Event
    • 当它(在既有知识背景下不可预测的)发生之后,里面原初被压抑的multiple(事情原本可以不这样,救赎的可能性,在秩序既有”必然性”的压迫下的一种未被兑现的可能性/被封印在过去的新未来)就能布置它自己,一定有主体参与其中,是主体的努力拯救了它,主体使得multiple中的某些可能性变成了新的未来/新的现实,替换了原来要发生的未来
    • 当主体参与其中之后,使得这些multiple被重新有序化,重新指称了、重新部署为一个符号系统之后,对事件忠诚的enaged Subjects参与其中的主体回过头去看原来的所谓的秩序,本身才是混乱的
    • 巴迪欧的多元性,是主体参与其中实现的、拯救的在过去曾经失败过的历史的可能性,把它重新实现了,在重新实现的秩序中重新回过头看曾经的历史,那个时候才是混乱的、无序的、愚蠢的,我们再也不愿意回去了
    • 一个多元主义者所害怕的混乱,对Event(revolution)的降临抱有的虚假混乱的想象/投射是反动的,这个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者的反动性就提现在这点,他对事件是不忠诚的,事件降临时是不会保持忠诚的
  • 事件VS伪事件
    • 极右翼伪事件降临后,先说某个即将发生/部署的order秩序是chaotic换乱的,从而反过来支撑自己的伪事件是有序的
    • 纳粹:即将发生的犹太人的现代资本主义在腐蚀我们的民族共同体,从而支撑自己的伪事件,回归古代/雅利安人荣光,这个就是极右翼伪事件
    • 这种极右翼伪事件的期盼和后现代主义者的恐惧是互补的,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否定性多元主义者怕过头,会倒向极右翼

多元主义是虚假、虚伪的姿态,本来就是中右翼的位置,随时随地在准备倒向极右,应该随时保持警惕

模型1-3

UP:主义主义:差不多3(中心化)-2(对立:主义主义符号学维度VS世界本身)-1(单一的,从1-1-1-1运动到4-4-4-4循环)-0(无意义)的位置,一种方便法门,也是民哲,小无相功,让人快速上手

  • 庸俗唯我论:1,3(中心化),x,x
    • 一般意义上、精神病理学上。一切都是”我/心”创造的,只能设想到场域内存在的内容/实体来自于主体的内心,无法设想背景性的框架
    • 弱小在无法反思背景性框架,没有办法意识到/把握一切和一切的场所之间的差别。就算有思考,也认为是个完整的、不分裂的
      • 如果能把握两者的差别,就能把握到一切本身是显在的、凸出的;一切的场所是不显现的、背景性的无。对背景性的无进行反思,就能进入形而上学
  • 伪唯心主义:1(同一的、自我/内部循环、整全的、内部融贯的秩序的化身/之场,统一体),3(我),1(人的认识维度、现象/具体体验/第一人称承受到的遵循规定/秩序=”心灵”,具体到内部意识体验时还是认为这是受秩序支配的客观现象,精神秩序自动生成的,虽然一切都是我心所造,但是心是讲规矩的),x
    • 庸俗的、虚假的、虚伪的、暗弱的唯我论,往往表现为神秘主义
    • “万法唯心(自我意识形容为本体论上的生成者Creator)”——错误的说法,和观念论不同(不是creator而是Constitute构成,建构现实的一个环节)
    • 骨子是唯我论,表象是无法被”我”(自由意志)控制的,但它们归根结底是”我”创造的,心灵服从某种规则(认为有更多本体性的力量在干涉:杂尘、业力、比心灵更高的精神体)
      • 对魔法、灵力、神通、哲学真理的病态追求。因为归根结底认为世界是属于我的,但我目前控制不了他,因为还没掌握魔法、灵力、神通、哲学真理、真谛,这些超越性神秘的东西来解锁自己的心灵,好像可以随意去改变这个世界
      • 全能幻想,自我归因,病态的自恋,前反思的,中二病(常见于13-19岁,反思:看上去1-3很强大,世界是我造的,需要一些超越性的智慧,其实攀附在前面的1,归根结底还是奴,攀附在主导性的秩序上,一定要获得/控制主导性的秩序,在这个秩序看来你就是个小弟弟,like小皇子依赖权臣篡得皇位以为自己是天下之主)
    • 伪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观念论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可以看成不良居心的人把唯心主义/观念论说成伪唯心主义,立个靶子批(特别是把黑格尔说成伪唯心主义)。塑造成阿Q式的角色,是被人为制造、培养出的大傻逼
    • 被误解的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误解为伪唯心主义,把故理解为创造/创生关系,其实是一种揣测speculate,冒险、投机出来的,有信仰一跃,真正的观念论是抓住一个内在的异质性的概念冒险一跃 -》活动一定要以活动者为根据,任何活动一定要有它的载体,根基Arche的观念,而且这种活动是被第一人称确证的)
      • 高级版本:正大光明承认是唯我论,悬置起整个背景性宇宙的有效性前提下,做一个观念论的突破 -》费希特:”I” self-position,自我布置/布署的能力是本体性Ontic的能力,那时候还没出现自我意识的维度,这种”I”(人的主体性)后面必然会演化出自我意识,但不是自我意识无条件的就是创造性的力量
      • 没有哲学家会真正严格认为(清醒的第一人称自由)意识直接创造create reality现实。费希特:精神/自我设定了我和非我,黑格尔:绝对精神运动创造一些定在。都是绕过了肤浅的日常对心/意识的理解。意识只是运动着的实体的一个环节、一个侧面、一个特点。而不是这个实体本身就叫做意识然后把整个都创造出来
    • 梦境,梦不停把人变成1-3-1的愚蠢状态。梦境是”我”创造的,但是心灵在其中又不是自由的,疲于奔命的(服从某种秩序)。如果梦更精彩一点,你的心灵不仅不是自由的,而且是冲突的,有两种意识在作斗争:继续睡(欲望,静悄悄观看梦境)VS进一步沉溺于梦中的冲突(欲望,越来越激烈后会吓醒的,打破继续睡觉的欲望)
      • 拉康认为,人在梦境中是直接认同符号学。不过应该没这么简单,基本模式在梦中是无反思的,梦中接受一个身份认定,追溯是被阻断的,一个梦代表一个符号学的闭合。恰恰是这个原因,梦是比清醒更加原初的(梦1-3-1,现实4-3-3/1-3-2震荡,冲突多出的1剩余就是大他者,投射到场域去把场域盖掉为1)
      • 这套模型的缺陷,就是无法将类似这种动态变化过程体现出来,需要自己去思考
    • 客观”唯心主义”:1(宇宙),3(精神/天理),1(心灵),1(真理)
      • 文化贵族们的祖传饭碗,扣在柏拉图、谢林头上的前现代臭痰盂
      • 前反思、前观念论的庸见,不知道真正的idealism在做什么(对背景性的框架进行speculative的内省分析,用心智去冒险、去揣测,这种分析只能通过第一人称意识去进行)
        • 背后有政治学含义,主体的第一人称的运思是可以见证背景性的框架中的结构及其变动的。认为我思具有一种洞穿世界本质的力量。第一人称的运思和背景性框架有啮合的点可以让你渗透进去,靠语言系统(语言的能力和无能:辩证法,语词体现出符号学张力和在符号学上的无能)体验感受到/内省,让你揣测建构世界的背景性框架/符号学框架
      • 前现代思想体中普遍存在,统治阶级需要。宇宙的目的论在某种真理下循环的,本体论上主宰一切的超越性精神只不过和第一人称臣民的心灵具有亲和性(同源、派生,可疑的同一性,主奴同一性,本质上是支配)。3-1,老学究、假正经站在3上,本体性力量的代言人;小中二站在1上,做代言人的乖学生,最终目的获得最后的1(整个世界、社会、共同体的目的论 -》具体的权力)。前现代学术共同体,候选的政权掌握者 -》教化贵族(包含等级制、戒律,对上峰的神秘化、禁忌)
      • 程朱理学(一套宇宙论,圣人做中介,士大夫阶层=3=2(不对称的一种相互不承认的对立)+1(圣人之道,遮盖/调和为相互承认互补的对立/合作:夫妇、君臣、阴阳、天地),他们的Word话语 -》家长制暴力,老子叫儿子做什么必做,不做就是忤逆),士大夫热衷于炮制宇宙论,三公坐而论道(划分基本利益格局)
      • 不是哲学,算不上思想,是个Anthoritarianism集权主义的话术。通过虚伪的唯心主义来设定,因为要把本体性的力量说成亲/类心灵的存在=至高的精神、理性可以和人间的Tyranny暴君统治的第一人称意识F-P-C短路,所以能把Tyranny神秘化、缝合起来。社会秩序和”形而上学”短路了,Tyranny神秘化为圣(朝向”形而上学”,框架是闭合的)王(朝向社会秩序)
        • 宇宙论等级制,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Winner把这套说成是永恒不变的宇宙论等级制,又必须中心化(不能2),定秩序的人不认为自己是对立面,是对立面超越的东西,在本体论中不扮演角色,但在社会中道成肉身,变成圣人(Winner的原型,假装),随时随刻可以篡改这套等级制(古代掌握知识、文字、诡辩,目的构筑他们的威权体系,归根结底就是吃人(真正的人在3-1的1,士大夫认为在2+1的1调和者上))
        • 前现代遗老,无法把本体论变为”是论”,无法把握语义学/逻辑学内在的矛盾关系,只能炮制一个宇宙论,里面群魔乱舞。实际上是文字权力游戏,真正的权力游戏(围绕符号玩的:Money、Word…)的预备队。不能带一种权场老流氓的姿态学哲学,自居大哥过来认小弟
      • “恶房管”,不是所有人,好像在维护这里循环的某种秩序,嫣然此地主人而又不是主人(家奴)。目的论的维度同样可以看做爱欲的维度(力比多),以执行这种秩序本身为乐,自命宰冢。所以这里的客观其实并不是物理学上客观,不重要,更重要是和社会决策权、话语权的分配短路,可以自命为某种伦理秩序、共同体的习俗、规则的决定者(至少代表),在家族主义的前现代思想中普遍存在
    • “主观唯心主义”:1(世界,更贴近生活世界,宇宙论色彩淡),3(精神),1(心灵),2(无限VB有限,我心VS天心,欲望VS道/法则)
      • 成为”圣人”的最廉价方式,不少聪明人无妨抵挡的诱惑
      • 教科书扣帽子: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费希特,笛卡尔(没有对他心问题做过表态)。纯唯我论是要排除掉第三人称的存在,排除掉他人/他心问题,明确说他人的心灵也是我创造的。王阳明:”心外无物”,这些哲学/伦理立场都被鸡汤文、畅销书写作者曲解,”物”-》要务
      • 圣保罗,未见过基督,顶了犹大的位子,在思想上同样Betray背叛了基督的基本精神(苦大仇深 -》欢欣鼓舞、雀跃)。主观唯心主义起源是圣保罗,最后会给出光亮的、光明的、热烈的第一人称内在世界
      • 前现代,(类似列宁评价黑格尔逻辑学:前半句是精妙的辩证法,后半句是神学狗屎)。主观唯心主义是对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颠覆
        • 客观唯心主义在生活中所有的具体矛盾都往本体论等级制的大厦上去塞,用宇宙精神/圣人道统把它压住,实际上是Rule by Law(法则) -》Sin(罪恶)。而且1-3-1-1(前反思的纯粹道德先生)很容易到1-3-4-2(自虐式的道学先生,主体性/会被体验为虚无/第一人称体验被抽离/不重要,自动服从Law,拼命抓住Law,打地鼠一样冒一个欲望打一个,会痛苦但也有爱欲能自转爽,没有第一人称反思能力,但会明确意识到Law(来自Super ego) VS Sin(主要来自身体,邪念))
      • 从1-4-3-2恢复回1-3-1(第一人称同一性)-2,重新忠于Law,而非盲目的行动上支持,又面对法则和罪恶的二分。2(Law vs Sin)变为2(Law&Sin vs Law=Sin),守戒和破戒,法与罪之间的对立会被主观唯心主义把握为虚假的对立。因为无法则无罪,无压抑则无过剩,越压抑过剩越多,最后压抑本身带来另类的快感。圣保罗一辈子在和这种东西作斗争,告诉你法罪恶相生论(人分裂为极度冷峻残酷的法则之奴(正当性),另一个变为极度诡诈阴郁压抑的欲望之奴(动力)),被圣保罗提倡的Love所克服的
        • 不提倡,也是回溯性建构的幻想:分裂的2个统一为Law itself is sin-like,在一个具体的共同体里提倡一个真正普遍的法则时,这个法则会变成如同罪恶一般,这时遵循这个法则其实就是在违背那些特殊、狭隘的法则,这个普遍的法则只能被孤独的主体所把握,你越孤独、被共同体排挤,越能体验到真正普遍、超出共同体的维度 -》共同体法则 VS 普遍的法则(极度孤独的我心,天理即人欲,短路,绕过共同体法则(法罪二元))
        • 普遍的法则不能被具体、稳定的共同体提倡,只能处在困境、绝境中,紧急状况下绝望、孤独、被抛弃的个体不出于任何可见的共性联合,而处于内在的绝望、孤独、被抛弃的感觉,把这些个体不分种族、性别、社会地位、状态团结到一起形成抽象、真正普遍的法则 -》等同法罪二元论里的(最极端的)罪恶,能实现爱欲与伦理的统一。去实践里面危险的法则,过一种服从这种伦理的生活,立刻能获得丰盛的爱欲,不压抑了 -》刀头舔血
      • 实际上是伦理姿态,贝克莱,王阳明,背后是伦理精神的复苏。心外无物是一种收缩运动,收缩回自己的第一人称意识,有一种疯狂的信念,完全摆脱了外部规定性、世界、伦俗(共同体法则),只剩自己第一人称意识还拥有的东西(疯狂信念)认为是普遍的,所有人共同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不需要的天理/圣人/道统做中介。心外无物是个伦理立场,从共同体的道德伦常里完全撤回来,到第一人称意识里,同时相信完全把所有共同体伦理排除后心里剩余的东西一定是所有人都有的,所有人都有的这个东西/良知/心就是普遍的伦理精神,才是真的普遍的伦理精神,你的伦理准则不需要向外求
        • 前现代,没有意识到这种收缩运动、回撤运动必然是虚假的、有限的,因为主体本身是有限的。第一人称意识是语言/共同体话语结构起来的,语言本身就是超第一人称的,所以反过来通过收缩回第一人称体验去感受所有人共同的、自我意识都有的伦理性规定/法则,只有在古代前反思、前现代的状况才会做到
        • 通过这个从1-3-4-2回到1-3-1-2的1是一个经过向内收缩到(古代人)极致后再普遍化(疯狂的操作),很亮的(不同于3-1-1的1的压抑),这里的1是最后的2提供的,而不是3-1-1是个3里的1压过来的,来源不同
      • 圣保罗,王阳明都有一种很典型的热忱,这个热忱不是这个立场1-3-1(光明)-2本身是发光发热的,而是因为这个立场解开了压抑,1-3-1(无脑)-1对1-3-4(晦暗)-2的压抑,实现了灵肉统一。在Law&Sin vs Law=Sin站在后者,再聪明点把这个1回去突破天道变成2-3-1-2,或者回去把3的1去掉成为1-2-1-2(新教化)
        • 也可能变成神秘主义的精神病,我心和人心皆有之的天道(普遍性)短路了,对符号系统的外部性没了,只认自己内在的符号学秩序,把自己内在的符号学秩序笃定为它就是整个世界的运行法则,这个精神病走的更严重就会吞噬他心/他人意识,变为庸俗的唯我论
      • “师承”,不同于道统1-3-1-1,有点神秘气息,某圣人门下心法、不传之谜、至高法要。对道统的内斗,哪个的我心是具有普遍性的,围绕师承关系建构出的幻想模式就是1-3-1-2。圣保罗就是第一批没有见过老师的徒弟,王阳明还是第一个没有见过其他圣人的圣人,抽象的师承,贯穿不同心灵的法要重新续了1的命,用更精细的法要顶了道统,去幻想聪明的弟子唯有第一人称意识可以把握
      • 这里的主观是,把精神主观化是精神普遍化的必要环节,必须靠孤绝的、弃世般的、脱离具体社会背景的第一人称体验颤抖着才能实现真正的某种普遍性。心中守了一个丑闻,这个普遍的法则就是My Mind,我是绝对自由的,这时我的Law= Sin,我的忠诚=我的反叛。我通过背叛共同体秩序的方式、师承的法要,才实现对它的忠诚,会让内心华光大作,被符号系统压抑的力比多全还给你,是精神病毒,心中光明是病理化的,会狂妄、傲慢,第一人称什么都做的,无拘无束无欲无求。1(原初压抑,根本的秩序不怀疑,前反思)-3(压抑对立)-1(多余的力比多导回第一人称意识)-2(敞开)。成为”圣人”的最廉价方式,没有意识到第一人称的意识/精神本来就是被主体间语言所结构的,收缩回原原本本的己心都是虚假的,得有个否定性的对立面告诉你什么是外面什么是里面,你的内在性也是被这个体系建构的,真正的内在性是没地方可撤的、逼到绝境的,就不是心中光明而是诡异了,它的普遍性就在于第一人称没有任何普遍性,只有前现代才能产生这种圣人,因为前现代的第一人称内在规范性确实有一种普遍性(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巧合),因为那时的分工比较简单,文化和意识形态产品很有限,语言和学术共同体内在运行的辩证法是被垄断的,才会发现悟到的东西随便用、人心随便揣摩 -》圣人,现在只会-》剩人(多余、剩余之人)。狂躁症。外圣内王之人,现代儒教资本主义的最佳载体,东方尼采主主义者=王阳明主义者,蒋介石
    • 现实唯心主义:1(世界),3(精神),1(思想thought),3(行动action)
      • 面对”心不齐”的拧绳哲学
      • 克服、调和了对立:1-3-1-1和1-3-1-2的集体(“理学”,压抑的道/Law,排除desire-Sin)VS个人(“心学”,简单纯粹的个体”心灵”-纯粹普遍,个人收缩极致成”圣”-不停地否定、调整共同体的实质性规则)
      • 意大利哲学家秦梯利Gentile,3中介了reality(正在运行的、有规定性的、有目的方向的活动,1-3-1-1,心灵共同体-》集体主义的唯心主义,主体间的现实)和thought/mind(心灵是纯粹的活动,1-3-1-3),第三人称reality和第一人称thought/mind通过act接起来了
      • 可以叫行动的唯心主义,只是这里act唯一的结果是使reality生成出来,Idea become reality,真正的唯心主义,创造出来reality。思想是行动 && 共同体的思想是可以被行动所实现的 -》心往一处想,人心齐泰山移 -》集体的心/思想统一,就能实现复杂的构想(不直接来自现实的,心中的向往)
        • 共同体/State城邦中的所有人都是一个心灵。因为现实是通过心灵的行动建构的,State中的人们Share the same reality,所以大家Share the same mind,所以王阳明式的圣人是多余的,无法收缩到一个纯主体性再扩展到一个普遍的秩序/理想/观念=共同体的秩序(不应该有差异),这个矛盾就消失了。这个act做中介,且是优先的、集体的-》集体的语言-》构造reality人所在的现实
        • 过去的现实就不是现实,是故事,这故事是可以被语言所扭曲的 -》历史可以被随意篡改,像系统日志一样
        • 人心齐、拧绳,万众一心,天下/社会共同体所有问题在于人心,通过行动去齐人心。认为现代意义上的自发性的自由心灵是多余的、不利的,共同体语言活动出问题了,不统一所导致的不和谐。集体的心灵行动=个人的心灵行动,这个action of higiest idea(共同体的命运)产生了thought,thought进一步产生了个体的reality(内在的感觉定义了reality),全部加起来又是总的现实reality
        • 用了奥卡姆的剃刀,把观念论的精华删掉,变成庸俗的、前反思的、运动的、动态化的观念论,action可以变出一切,最后告诉你action是某种集体的自我意志
        • 墨索里尼的御用哲学家,自己标榜为”The philosopher of Fascism”法西斯哲学家,认为共同体中每个人心灵都是一样的,因为每个人面对的现实都是一样的。为了遮盖现代矛盾,又撤回了前现代
        • Collective mental action是在背景性的世界(Capitalist Sybolic system,第三阶级布尔乔亚的话语体系civil discourse中催生出来的)是同一的、均值的幻想下支撑的,这个action在这个世界里纵横驰骋的
        • 现代社会是依赖差异(首先是基本差异,2种视角是最基本的:布尔乔亚的(中心化的圆形,安稳舒适享乐的,外面有侵入的异质性的他者/不稳定因素),普罗大众的(两极化的对抗,既得利益VS利益受损/未得))而存在的。对这个社会本身的2种把握的差别,就是这个社会观念上的对抗。the divided thoughts of reality对世界的看法、结构本身有个分裂,这种对观点看法的分裂实际就是这个世界本身的分裂,因为世界是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物质层面(生产/再生产/实现功能)由普罗大众实现的,符号学层面(生产关系/符号学关系)是由布尔乔亚所主导的,所以action一开始就是分裂的。现代社会就是拼了命想把这种分裂维系在一种语言中,我们所有语言之所以还能都听得懂,就是所有语言中都包含了斗争、倾向性
          • 语言的再生产就是符号学
      • 前现代的意识形态,对1-3-1-2的矛盾的前现代闭合,共同体秩序VS抽象的普遍秩序的矛盾,被看上去最激进的集体的行动理论(抽象化)调和,其实现实中早已在调和(打、骂、歧视、孤立),只是把这个哲学化了。这种人理想的社会就是一个意志/思想duplicate itself,千千万万个同样的thought都去action,如臂使指
      • 最后一个前现代的唯心主义。经典的前现代:organic whole有机的整体(thought(君主)-》body(中介的reality)-》action-》reality-》 thought的循环,心-身具有优先性),法西斯前现代:同样的action-》同样的thought-》同样的reality-》同样的action(不是思想做起点,为合法性做辩护,这是集体共同的行动(虽然还是墨索里尼thought激发的,但意识形态上必须说是民族共同体的共同行动,是一种运动,运动是优先于思想的,统治者的thought和被统治者的body是有激烈冲突的,无法调和,所以干脆动起来,往往表现为侵略,不能维持organic whole,无法内循环的延续,要靠外部来维持它,外部就变成一种行动,具有military色彩,military action,所以action永远是先在的,体现为稳固舒适的中心圈子(小布尔乔亚)拿起棍子对外部(普罗大众)的驱赶),不停说外面要入侵里面舒适的共同体的东西,要威胁他,实际上真正不停出去胁迫、干别人的是他自己,普罗大众是受害的)。循环都是前现代的
      • 不是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层面的,不要相信,很危险。3的action在强行弥合集体VS纯粹普遍/个人,所以开始出现时总会体现为暴力。通常古代社会中,走到这里的人要起兵了,但实现后又回到1-3-1-1,重新把多出来的action遮盖,掩盖起源性的暴力,又提倡一套新的道学,建构一套新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1-3-1-(1,2,3)就是前现代聪明人面对Collective和内在的abstract Universal,能玩的3招,三板斧;3的人很喜欢说生机,天之运动来讨论问题,中心化在某个英雄(非圣人,最终实现人心齐,天下最大的问题是心不齐)身上;1-3-1-4苏轼,不玩了,隐逸了
    • 唯梦论:1(世界),3(精神,对Being和begings的调和),1(精神所主宰支配下的心灵),4(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哲学;兼论梦在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上的核心特征
      • 苏轼,人间如梦,消解目的论维度,无论是哪种目的最终都会消泯掉,或者说中心化不是沉淀,意味着潜藏起来/寂灭。放在目的论有一定解放性,世界没有目的、没有决定性的运动方式,没有方向
      • 处理集体VS个体:梦境里的人、我关系复刻到了清醒的现实中
        • 梦中的人、我关系:”自我”的黏着力不强,一般不会是绝对的第一人称,不如说这种第一人称天然带有第三人称,很容易变为/切换/游离第三人称视角,梦里第三人称视角具有某种优先性。比如梦里一段剧情,两个人处于争执中,你的体验不是很绝对的这两个角色哪个是我,而是有情感上的一种倾向性,更偏向哪个伦理立场,后来把两个角色认同为自我,这种自我是回溯性的认同。有这么一个悬空的观察者,不停地附身在不同的梦境角色上,就消解了自我中心性的绝对核心地位
        • 梦也能消解自我连续性。做梦时,人遭受一种符号学暴力,关于认同的暴力,强行让你认同自己就是某个情境下的某个角色,不会反思,会把这个角色在那个情境中面临的事情看的非常当真、重要。这个角色剧情无法继续时,莫名其妙消失了,你突然变成另一个角色,又认同为另一个角色。所以梦境是第一人称的混乱,混乱状况下自我连续性也是不停地被打断的
        • 梦是可以去主体化的,或者告诉你主体的符号学机制内在的有自我分离的功能。最核心的符号学认同的暴力,这个力量构成了主体的identity认同、同一性的,主体自我认同的符号学机制内在的实际是裂解、分离的力量,恰恰是通过这种分离来实现了认同。你醒来后会非常清醒的认同我是我自己,是因为在梦里被这种暴力欺负了。人为什么醒后会固执的认同为一个连续的、中心化的自我,是因为梦境里符号学的不由分说的、肆意妄为的支配你第一人称体验的力量把你吓到了,所以清醒下的自我同一性是依靠对梦境的认同的暴力的一种反抗、否定,试图掩盖一个丑闻(I can be anyone, I can/have always betray myself我总是能/已经背叛我自己,我的任何认同的核心都是一个自我背叛)
        • 梦在主体间性,也是唯梦主义不同于唯我论的地方。唯我论是把他者都消解掉了,他心来自我心,他人的意识是虚假的,我模拟出来的。梦境设立的他者,会体验为与我一样真实,因为这个我已经是连续性和中心性被消解掉的,自我中心性是个不值钱的东西,随时随地被情绪、焦虑、剧情冲突牺牲掉我,反而他者的真实性很真实。梦境里设立的非我的角色(敌人、恋人)都比自我显得更真实
      • 唯梦论者是他者的心灵优先于我的心。人在梦境里的自我是不受控制的,被欲望、情绪所裹挟的,梦境里的自我不是非常自我意志的自我,是某种他者化的自我。梦里醒来后明确不是我的角色,在本体论地位上是高于我的,那些他者是我无法甩掉的、否认的、真实的,甚至比生活中遇到的他人还真实。如果梦不醒,那些他人是真正意义对你产生效力的人,他们不是陌生人,是基督教意义上的灵人neighbour
      • 唯梦论者会认为我们心灵里栖居了许多其他的心灵,或者在普遍的精神位面通过做梦与我们相遇。neighbour是切近的、临近的,与你关系处于张力之中的,在梦里梦到的他人不可能是个纯粹的不想干的陌生人,无论如何都会和你发生冲突、关系、纠葛,所以梦境中他者的真实性是更明显的
      • 第三人称视角提到更高位置(梦的主宰视角),梦主宰视角下的自我是非常脆弱的自我(个人),集体的秩序(他者)又是混乱的,无时无刻不在冲突、斗争。他们的具体目的,又只有在梦境里被识别为自我的个人能体验到,但是这个目的往往在梦境里是尚未实现(切歌了),这些混乱的冲突往往是毫无意义的,不是为了实现,就是为了让你醒后怅然若失。一个梦境就是一个共同体网络,立刻定义了个体的身份、认同,不会有反思。所以无论在共同体内部的集体背景下的自我认同,还是绝对孤绝的第一人称视角自我认同,都是没有意义的,都处在梦境里混乱、冲突当中、随时随地被另一个梦/清醒撕碎的临时、短暂、盲目的,所处的历史背景看成无来由的、无可反思的、矛盾是戏剧化(乱演的,混乱的只要有冲突)的
      • “以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非时间化的斗争,只是阅读一个未写完的剧本罢了(也不打算续写的)。”以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志高精神的梦永远会持续下去,主导这个现实、世界的运动,但没任何目的性、意义可言,只是让你不停体验、纠葛、陷于张力中,强迫你认真,把某些东西认同为自己。用这种方式摧毁了1,2,3提出的3种集体-个人同时面对一个精神维度的秩序性。4(梦境)把前面的1(认识论)吞噬了,回到本体的维度3才有真实可言,真正真实的力量(操控如梦般的人生)是前认识论的,居于本体的场位不动的,心灵只是个不幸的受体,承载这个永恒的游戏(无意义的) -》幻灭,”唯心主义”/理想主义的虚无主义
      • 所以可以把庸俗的唯心主义,就是等于理想主义:认为存在一个精神性的秩序调和存在者的矛盾(有VS无,精神站在隐匿的无(Being遁入悬空之中操作一切,不会现身,前认识论的本体性力量),统摄一切的存在的有),然后统摄整个场域。只不过有(1,2,3)的争执,这个精神由谁来承接(集体/个人/精神自己下场运动:暴力的现实化力量),或者是4无人可以承接,归根结底它是无目的的、混乱的、残暴的、狂放武断的(但背后还是受它支配的)
  • “本真”主义:1(宇宙,有序的、整全的、融贯的统一体),3(本我在调和存在VS存在者,普遍VS特殊,具体存在东西会在符号学二分:一些作为符号学框架/背景被把握成实体化的东西,某种普遍、抽象超越性的存在(因为开头的1所以不能放过去,只能看成实在性的东西);另一部分被符号学框架和背景所刻画、决定的,变为具体的存在者,被符号学体系定义、描述、阐明。这种主-奴关系需要被调和,宇宙意识/宇宙灵魂/本真的自我可以被第一人称切近,具体个人意识可以体验、感受、成为真我的),2(“本真”VS”非本真”/”异化”(符号学上变成另外一个种族,你自己创造的力量/符号系统反过来束缚/约束了你自己/改变定义了你的本性)),x
    • 庸俗的存在论,小布尔乔亚文青病的基本结构
    • 文青病,认为认识论/主体性维度(对一切显象的把握:积极的+消极否定性的)上分两种维度(有2种心灵状态/主体的自我认同):有一个本真的我和一个非本真异化的我。本真主义者会自吹为存在主义者,既不是海德格尔式的,也不是萨特式的,也不是克尔凯郭尔式的,是嬉皮士式的,流俗的,非本真的本真主义,前反思的,都是本质主义者
      • 庸俗唯我论下,场域/背景性秩序是整个的(1,2,3开头才会设想整个/总体的场域),只有1会看成有一个稳固的、永恒的背景性秩序(语言),(1-3-2)认为有一种超语言,有一个大他者是理解超语言的,大他者在这里(1-3-2)就是本我,言/意出法随的语言,这种符号学网络/背景性秩序,一出来就可以设定下面的本体论,1开头都是相信有这个东西的
        • 其中1-1相信有个数学系统自己在那边自己生效,创造物理世界
        • 其中1-2认为有个超越者,有个神,这个神的第一人称意识是模糊不定的、不确定的
        • 其中1-3认为有个宇宙心灵,或一个本我,超越性的秩序就言出法随了,一说整个世界就显现了、稳固了、出现了
    • 认识论的维度,现象、显象的维度,表征的维度看成是2:本真的(他们站在这里,无否定词)和非本真的(否定词,二阶的,派生的,垃圾货),我只要站在本真的维度,随时可以变成非本真的,我如果站在非本真就很难变成本真了。所以这种二分也是不对称的二分,二歧化的二分(亚里士多德式)
      • 怎么定义本真:不是非本真的东西就是本真。他们会陷入如何定义本真性的问题,所以往往依附于文化权威和美学权威、学术权威(1开头的都是奴才),1-3-2的人往往是小布尔乔亚,不敢去质疑开头的1和3,会设定一些艺术家和文人是获得这个本我的,比如张爱玲、姜文、三毛、海子、王小波、外国人(萨特、加缪、女性主义作家(安兰德..))、古人、神秘主义者(克里希那穆提),抬成本我的具现化,活出了本真,都是文青纳头便拜的,学术界(哲学系中读海氏、诗学、古典学、禅宗)-小布尔乔亚,家里有点穷把一点点文化资本捧上天的(很贵、很本真,市场应该出高价去买)
        • 你本真了进市场干嘛?这辈子和整个资本市场告别,一分钱不要,宁愿饿死。出家到庙里,吃的斋饭是忽悠钱买来的也不吃,大师傅还出去讲课卖心灵安慰剂给商人/有权势人,你也要说不行,我不吃!我不认这种大师傅!你能坚持到底么?这些人归根结底是1开头的,这些大师傅把1的位置一占就萎了,大师傅说:学佛之人要懂得与世为善,不能太具有批判性。在文化圈子里这种人一抓一大把,嘴巴叫本真主义者,追求一种说走就走,要从城市里放逐出去,污秽。我国85年后有2本《存在与时间》《存在于虚无》引入,黄皮版和圣书一样被奉为圭臬,很多文青读这2本变成了所谓的存在主义者(观念论也没学,结构主义体系也没学,符号学也没学),这2本在文化界催生了很多流俗的本真主义
      • 他们最终的本真,缺乏规定性。如果说是具体自我收缩来的 -》就会始终处于自疑-》我到底懂了没有?-》”懂”字的神秘主义(懂的状态有神秘主义/权威崇拜)。这种本真主义者看到哲学的时候会产生晕眩,觉得学哲学的人就是大他者/真我。本真主义者永远不懂,因为你的目的就是不懂(设立一个本真的、永远不可理解的维度,再怎么懂也是一点皮毛),为暂时非本真的状态找一个向往的方向/梦境。本真主义者就怕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用非本真的方式/状态走出一条不理解的路 -》产生嫉妒,内心是有一种嫉妒,不自信,自卑(神经症强迫自己不理解那些话)
        • 名师(自己可能谦逊,虚云)的徒子徒孙:”虚云是真的进了大道的,我只不过是一条在虚云门前狂吠的狗而已”。故意的、刻意的自卑,我是非本真,抬他老师(我老师是很厉害\很本真的、通天晓地、古今之玄妙之境都懂)。没办法解埃及人的谜,就说他是埃及人的后羿,然后把埃及人捧上天。每个院系/小庙都有这种人,把其中1、2个人捧得很高,然后自甘居于其下/认其为师
      • 本真主义不在乎真理,在乎的是真我,追求真我,一种让他兴奋的、神圣高洁的、摆脱尘世欲念的那种力量。本真主义往往也是爱情上的失败者,不是爱情至上主义者,是爱情失败主义者,必须通过失败来自我感动,特希望不停失恋,自虐倾向 -》否定性的幻想一个真爱,隐隐带有一种嫉妒和与怨念,认为自己所爱的人注定变得异化,进入非本真的生活(拯救欲)。喜欢用蝇营狗苟,本真主义理解的是低俗、铜臭、没高雅文化;海德格尔理解的蝇营狗苟是好、高级的,农夫农妇每天盘算很细琐的事情、互相争吵,看上去低级的反而是本真的;对于leftist,不存在一个可以一概而论的蝇营狗苟,如果是正义的,再小的利益也要去争取,资本阶级文化的堡垒就要去拆除
      • 本真和非本真的话语还是掌握在文化权威手上,建制(行政&市场)中占了位置的文化权威,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吃人不吐骨头的
    • 承认卢卡奇是黑格尔主义的话,一切反思性的认同都是一种异化,这是不可避免的,异化本身就是本真的(弹幕:黑格尔那边异化是对象化,在卢卡奇那边对象化是异化,有细微的差别)。恰恰去幻想一种没异化的本真性,这时异化才发生了(极右翼保守主义意识形态占据上峰),害怕被异化,这种害怕本身才是真正的异化(害怕被异化并去幻想一个纯粹本真的维度)
    • 现代斯多亚主义:1(宇宙),3(志高的理性(中心化的调和者:自然VS反常/过度/过分)),2(本真(自然的/符合德性的(古希腊”古典学”、儒教、印度教,找一些符合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生活方式的文本,来炮制一些新的德性:宽容(底层人的冒犯、竞争者的粗鲁、自己的虚伪)))VS非本真(过度的/虚伪的(不讲究吃相的))),1(维护开头的1,因为在这个秩序里是获益的,和谐、德性、回归自然)
      • 文化多元主义所炮制的古典学致幻剂
      • 现代市民阶层,大(规模)/小(年龄上)布尔乔亚,新兴文化(美学/设计、古典学、技术(IT、生物、AI)、影视)布尔乔亚(重新设立自我认同,搞古典学,内敛的生活方式就,非禁欲主义,其实唯我独尊,《沉思录》:每天自我刻奇/忏悔/感动),跨国大布尔乔亚(西式,需要共同的文化母体,古希腊有创伤性/穿透力/主流化的不找,找了门廊主义:斯多亚学派,通过这种方式鄙视老的大布尔乔亚:庸俗、低劣、土豪),自己搞内敛的、有根源的、有关怀的、有人性的、有德性的,变成一个Sage圣贤,全球自由主义、多元主义、进步主义联盟。1-3-1是上层布尔乔亚/古代贵族
      • 2012年前后西方硅谷的New Money有钱人搞的一种精神时尚,西方的”国学班”,玛莎-努斯鲍姆(诗性正义提出者,诗性、法制、古典文明、”女性主义”、古希腊古典学(反智主义,洋儒教),多元文化主义者头目,东林党清流/党棍(活在云端),西方世界的勋章姐):恶臭。女权、生态保护、性少数-》”白左”,有钱人玩身份政治
      • 不停从中间阶级(古典学、爱欲/情绪操纵术、头脑人物得有一定魅力)土壤里生产出来,东西海岸的新贵/民主党人,把自己搞的一尘不染,不知道要牺牲多少亿人口利益,每年各大书展他们必有一席之地(洗钱)
      • 古典斯多亚主义是2开头,宇宙(有限)VS时间(无限),亲近自然(非全球资本主义特意供养的”自然”,非城邦)。有点诺斯替、温和的、心灰意冷、也是掌权贵族、不愿低级享乐
      • indifferent to inner emotion(anger、envy..),太上忘情,大原则:要自然/和谐/美好的,区分哪些好、哪些坏
      • 写日记,写忏悔录,记录自己每天的情绪变化,有计划、有理性、有节制的过日子(实际很有钱,顶尖优质地位者,通过玩这个向下面人群显示他们自律、不是欲望无穷无尽的人),故意着装朴素,消费的一定要”纯天然”(现代工业体系下要为他们特供这些纯天然消费品,反而要损害更多的自然、底层现实利益,也损害工业、工业普罗大众的利益,实际是一种意识形态消费,消费这种文化,更不如说是建构一种前反思的文化/消费正确),文化标签。他们优势地位这么大了,还每天玩这个,但就没有去反思反省的标准、这个超我(Super ego)、意识形态是谁定的,通过意识形态获得的反思能力是可疑的,会预先安排好一些虚假的反思、自我感动,这种是有极限的,行为礼仪、体面的微调,实质性的彻底揭露某些体系内的结构性问题、黑暗面是做不到的
      • 加入线上、线下的斯多亚社群,加入文化共同体,全球不同地方开会,群魔乱舞,比Old Money更有欺骗性、伪装性
      • 本真主义的上流玩法,低调中的奢华,有本事做真正的斯多亚主义,把荣誉、位置、股权、资产都捐了
      • 恋古典癖,但不认为是神圣的、正确的,而是觉得古代的东西更自然、和谐,会炮制一套有古典学根据的具体的、体面的、现存的体面寻找/设定一个根据/生活礼仪方式、调控欲望的方式。会把这种方式直接用来统治,所以在对下统治时是很不近底层人情(情况)的,在乎的是虚伪的、温柔陷阱式情感逻辑,标榜自己不是规范主义、严酷主义者。为了把自己和老一派的Ruler区分,也说我不是死按法条办事的、是通情(虚伪的情感逻辑)达理的,想感动他们,伪装成大家都是平等的
      • 2012年~2019年很火的,2020有贸易战和V隔断了,所以没有烧到我国的文化共同体里,这个是极度虚伪和恶心的,这些是那些文化多元主义者/现在美国当权派自我陶醉的。如果在我国附身,可能会变成新道家、低调奢侈(站的很主动的优势地位但是不会做出任何改变)
    • 现代犬儒主义:1(宇宙,身处文化共同体内部、核心,过一种日子可以一直过下去),3(精神,志高理性的狡计在玩弄世人,喜欢装作冷眼看事情,喜欢说”世人、天下人、红尘、城市总”),2(本真VS非本真,谎言/意识形态/幌子VS现实/蝇营狗苟),2(私人目的VS公共目的,把握到符号学症结:所有人说出来的目的都是虚伪的,所有的话说出来都是谎言,带有利益(暴力、色情、永生/真善美))。现代犬儒主义
      • 工薪阶层最容易陷入的意识形态陷阱
      • 古代犬儒主义:学术界译名为愤世嫉俗,真诚地鄙视一切世俗的规则、财富、地位、名誉…,要过一种狗一样的生活。第欧根尼
      • 现代犬儒主义:自恋的、保守的愤世嫉俗 -》瞧不起、鄙视、怀疑、不信任所有人的内心/内在的行为动机,把所有人看的很丑恶、蝇营狗苟
      • 大都市里常见,需要有很多人口,突然发现自己是芸芸众生、不重要的、被人鄙视没价值/渺小,本真主义就逆反变成鄙视一切人
      • 互相交友行为:把”真”=承认自己说谎,把自己拉到和现代犬儒者一样卑劣。”老哥,我和你交个底”,”说说真心话/心里话” -》如何说谎的,只是戳破谎言,戳破谎言本身是个本真的行为,他自己是没有内容的。要维持本真的维度,必须通过说谎,不然没靶子打
      • 可以看成,对于不真诚(套路)的真诚的收集癖。下班后在小酒馆/烧烤店,几杯啤酒后打开话匣子、泪如泉涌,把各种套路相互交易一番,就显得互相很真诚,我们同事关系就增进了,得说一些创伤性的话,还得圆回来,把完整的套路展示出来,才能相互认同。哎你也是高手,我也是高手,咱们形成战略威慑/对峙,你不搞我我不搞你。底层职场是很常见的,工薪阶层最容易陷入的意识形态陷阱。通过不停戳泡泡,懂这套但是不用,消极不作为的姿态就是最本真的,人不害我我不害人
      • 意识形态VS现实是虚假的对立,意识形态是个幌子掩盖了非本真的现实,是虚假的。现代意识形态的基本模式是自反性的,现代意识形态恰恰就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只有一种形态,幌子、忽悠人的套路就一种形态,就是意识形态批判。都是戳破某种虚假的东西,戳破虚假的东西本身就是虚假的东西、幌子,把幌子扯掉就是唯一的幌子,骗你这个幌子已经被扯掉了。现代意识形态永远是二阶的,恰恰是你戳破了它你才被意识形态所俘获了
        • 拜金主义一般会被认为是天真的意识形态,批判这个,你对拜金主义的批判本身就陷在现在资本主义里面的,批判拜金主义才是真正的拜金主义。我连这个也买不起,钱就是个垃圾,我连这个垃圾都获得不了,会更自卑,有钱算什么,会更产生嫉妒,心里告诉自己有钱是很有必要的,虽然钱不重要,但是没有钱万万不能,钱的必要性就凸显出来,超离金钱符号网络的可能性就被自己否定了。你把钱批的一钱不值,但它又有很大的力量/符号学对资源的调配力,你无视这种现实力量,其实在玩一种把戏,只是把钱里最不重要的引人瞩目、可供炫耀属性给说成一钱不值,真正的力量是彻彻底底臣服了,这时拜金主义就对你起作用了。你把它一钱不值的、不重要的属性与钱本身做了一个切割,但是这些属性不仅仅是钱有,其他比如才艺、道德品行,慢慢对拜金主义的虚假批判,就会把钱看成引人瞩目的、崇拜的东西,把所有崇拜都看成是虚伪虚假的,但是现代社会只要在符号传播领域有一点点稀缺性就会被崇拜,这就使得对拜金主义批判的人把所有容易引起崇拜的东西都一概否定,真正匍匐在实实在在的资源调配力上、金钱对人的控制/把控上。把钱本身批判掉了,但是钱带来的效果是不会批判的,但是钱没有钱本身,就是个社会符号学关系的一个具体化/偶然的巧合,把钱本身去掉了,这个社会符号学关系还存在,所以他们会更加深重的匍匐在社会符号学关系体系里,因为已经把那层表皮撕掉了,还连带把其他所有皮(被他鄙视为表象的东西)都撕掉了
        • 一层皮,皮掀掉后里面的骨肉你全盘接受。现代意识形态的基本机制就是给个意识形态的皮,很天真的初阶意识形态,现代社会没人信,所有人都希望有人相信这个初阶的意识形态,然后站一个优势地位可以批判,利用他这种愚蠢。现代犬儒主义恰恰是通过批判一些自己想象出来假的幌子,没有意识到有假幌子,这个是引诱你来批判、戳破,戳破后才中了真幌子,因为批判的姿势、用的话语体系背后所暗藏的一些前提假设,这个才是真的幌子。强行让你去信这个成本代价太高了,它诱惑你主动拿它去戳破一个东西,就主动入它圈套了
        • 真正的对立:意识形态(二阶)VS哲学(把自我反思看成第一性质,无数阶,对批判之批判之批判…,把一层盖一层的结构横过来再去分析里面的结构)
      • 低仿的精神分析,在拉康/精神分析里,美背后是丑、善背后是无法避免的虚伪、真相背后是空洞、虚无,这3种呈现为这样并非本质如此,而是一种原初的、创生性的力量在符号系统架设自己的时候,找不到其他东西。理解:现实邪恶的维度,神圣的维度要降临,虽然挡不住降临,但可以派最丑陋、最邪恶的化身给你,所以原初性、创生性的力量在符号系统刚出现的时候永远是空洞的、虚无的、虚伪的、丑陋的,因为没有位置,或者只能显现于符号系统的崩解(阶次太高,超过符号系统中私人服务器的处理能力,降临后就会显得非常扭曲、丑陋,因为里面的实体无法识别它、读取不了)。这不是扁平的无,是深邃的无,会把你吸进去的无,附带极度的恐惧(不能在符号系统定义的恐惧)
        • 犬儒主义把肤浅的暴力、色情、永生不死,生育/生殖崇拜看成基础性的本真,自己只要对这些进行廉价的否定、鄙视一瞥,就自恋了,我已经面对最丑恶的、深渊了,但我对他进行了轻蔑的否定
        • 但可以察觉到public-stated goals/motives冠冕堂皇(表现的很高雅,实际上虚伪的) VS private stating motives蝇营狗苟(永远低俗的、邪恶的、丑陋的本真)的冲突。但这个把握不够彻底,误以为所有人本可以说真话,这2种冲突中间有一个主体的维度可以做主的、有的选,”你本可以不说谎”,这个主体是不得不站队的,认为是一种可以互补的、对称的冲突(2),不是内在的冲突,没有意识到这个主体性的维度恰恰是真正的虚伪所在-》”我本可以”,cynicism的虚伪,永远站在我本来可以,而现实上完全蝇营狗苟、不择手段、随便玩套路,只是幻想有个维度”我本可以说不/真话/拒绝”,”本来”就是他们心中的本真,但这个是不存在的。是纯意识形态,面对意识形态的自由选择,这种自由选择/我本来可以(回溯性的,可以撤销我虚伪的操作,当一切没发生) -》拉康所说的符号学缝合,符号学缝合操作的主体端体验的就是”我本可以”
        • 这就是现在所有意识形态里都有的,告诉你有个东西可以批判它,可以自由的不去选择这个意识形态,可以自由选择的和这个意识形态拉开距离。所有意识形态都会给一个安全距离给主体,因为现代人是受不了沉浸在某个意识形态里面的,必须由安全距离,它花了很小的成本代价(虚假的自由、虚假的批判)就买了你。某种意义上意识形态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虚假的自由不可避免,因为你身处某个符号系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拉康认为可以去找到它的症结,以为我们主体本身就是这样一种症结。实际我们并不是不得不处于这个结构,而是我们不得不创造这种结构,这种结构是由主体性创造、萌生出来的
        • cynicism认为主体可以在两者间做选择的自由,永远体现在不得不、必须做选择、早已经做选择。这时就有2种回溯性的对立:本可以不这样做(虚假的自由、意识形态的自由) VS 早已经这样做了(回溯性的认定某个既定现实是自己的自由选择,我就要/必然这样选,而且做出这个选择的背景条件就是我自己设定的 -》篡夺符号系统对你发号施令的主人的位置,用分析式的话语顶掉了)。把本来可以不这样、可以不说谎的、本来可以不虚伪的变成不得不虚伪,我就要选虚伪,我就是虚伪,我就是要让这个幌子产生效果,就实现了这2个维度的短路(我的目的就是要这些fictional虚假的东西产生我自己都预料不到的效果,这些效果就有颠覆性的,超出了这个矩阵)
        • 精神分析给你的答案:不要在欲望(都有过剩的欲望:诱惑你去否认这是你自己的欲望)上让步,不要让步,你的主体性就是可以说这就是我的欲望,主体性只有在欲望上才能生长,主体性只能生长在欲望上。主体性的力量就在于以死亡驱力为动力,以快感为内核,以欲望为机制,开显出一个世界(phantasy,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幻想,但这是主体性开显出来的),这个主体性还不是我,是something real,某种物质(前人称化、前时间意识化的一种可以主体化的本体=齐泽克的den)
      • 现代犬儒主义用齐泽克的话来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症结。随时随刻会丢饭碗的工薪阶层里大量有,因为被欺负,是防御性的姿态。最后的2缩到立场上3,”我本可以”,虚伪的本真的调和者上 -》免费的自由、批判、抉择 -》唯一免费的自由就是出卖自己的自由,卖掉自己坚信、信任的能力(非常贵,可以把握符号系统内在的创伤性的点/症结=yourself,你自己的主体性)。所以现代cynicism:我本可以 -》我本可以不是我自己(,我本可以是别人,我本可以不生下来,我本可以不存在),最后陷入depression忧郁症。不敢坚持超出符号系统束缚,幌子-里子二元对立的力量就在于自己,管他是幌子还是里子,瞄准任何一个点(哪怕最偶然)位切准它、死命怼它,最后也能突破符号系统的束缚,符号系统是个膜(可以理解为四维的膜),所以在三维空间里表现为虚无的场,多出的维度就是主体性的维度/时间的维度。所以你无法把握符号系统,以为自己不在里面,因为它表现为一个虚无的场,只要主体性盯着一个点死怼,是可以突破它的,你的主体性必须变为早已经,强迫自己认同一个位置 -》付出的代价:把神经症(外在的、干涉影响你、让你失调的)变为精神病(新的规范性、秩序),”这个症状不是症状,就是我本身正常状态”,是有代价的,得付出这个代价,不能永远保持安全的位置不付出,一天到晚喷这个喷那个,还把所有人拉到和你一样虚伪的(骨子里一套,嘴巴上一套,蝇营狗苟、虚伪的人的状态)
    • 现代新柏拉图主义,现代爱情主义:1(宇宙/世界),3(精神),2(本真(心甘情愿)VS非本真(逼不得已)),3(中心化,爱情(性伴侣之爱,非家庭内部、非共同体内部团结友爱),爱情看成是一种超越性力量)
      • 我们这个时代的罗曼斯崇拜
      • 20世纪的革命的浪漫主义 -》现代柏拉图主义(对Love讨论最后的尾声就是巴迪欧)。有科学、伦理、政治上实质变革。20世纪下半叶到今的爱情浪漫主义 -》现代新柏拉图主义(Love is Religion宗教)
      • 父(耶和华)- 子(基督)- 灵(小弟共同体),三位一体结合柏拉图主义 -》太一(绝对者,绝对光明,流溢心灵再流溢到灵魂,尚未包容多的一,特点就是纯的单一性,会被看成绝对荒谬/超越的点,很像爱情,又使得一切有序,万物皆有一个一/逻辑性起点/普遍性共同点,爱情的独一性、排他性、普遍性)、心灵(具象化体验的第一人称意识。只有心灵可以通达志高的太一,中间有理智搭把手/中介,然后理智中流溢到灵魂。多、无限,一和多的关系,各种元策略、原型、产生范畴(恨、期待、痴..),精神政治学各种情歌的主题)、灵魂(为质料(原本属于黑暗/无序)赋予形式,催动/架构起世界的力量,生殖力,导向欲望、现实生活的维度,可以堕落fallen,就有世俗、具身化、肉体的、爱欲的、竞争等形而下的维度。婚姻、人际关系、性行为、法律、经济、审美)这三大实体
        • 如果放成:太一(I)、心灵(love)、灵魂(U),就是恶臭男权主义的自恋的爱情,把自己锁在自己玩自己的维度,她人(爱的人)的出现恰恰戳破了自己玩自己的维度,看到爱欲的维度,也看到世俗的(柴米油盐、勾心斗角)
        • 如果放成:太一(U)、心灵(love)、灵魂(I),就是老色批舔狗的爱情,只能通过一个绝对神圣、孤绝的爱去切近这个太一,自己是欲望的载体(一切丑恶、恶心的维度流在自己身上),完全不在乎这个人长得什么样(莫名一个点/太一/构成性例外/小客体a让你喜欢,超出审美、气质、能力、地位、财富的维度,吸引你的是个裂缝、巧合,她把你具身化了,I缺失的部分,内在无法体验到的自己、灵魂中的可能性具身化了),love就是中介化结构,体验为精神政治斗争=策略、挣扎,这个过程中I获得爱欲,得以被整合(瞄准爱人的身体),反而体验为爱欲的消失。典雅爱情(性心理发育前儿童对母亲始终处于),可以对爱情再次阉割,符号学阉割所产生压抑的效果,爱情与欲望重合的点上,对于I其他东西无法唤起爱欲了。这个爱名义上可以叫纯爱,实际并不纯,无法获得U里超越性的东西,绝望的只能把握/占有U的肉体
        • 如果放成:太一(love)、心灵(I)、灵魂(U),就是失败主义的爱情,要维持这个love,真正要的是太一是心中的激发态/爱情本身/精神紧急动员状态(不停响应形而下的维度),自己(第一工具,第一人称聆受爱对他的颤抖)和他爱的人(第二工具)都是工具 -》艺术创造力/生命力爆棚。爱请主义的爱情,把爱情本身当一个目标,love本身创造了自我的维度,拯救式爱情(把U拯救回love)
        • 其他//自己玩:I(第一人称) LOVE(事件见证有个大他者/保证爱情为真的;在犬儒主义里就是识破爱情为假的) U(第二人称)
          • 粉丝经济学(变成加倍的、堆叠的,更现代意识形态工厂炮制出来的):U love U、love U U
      • 自由主义者的主流意识形态。爱情诞生一开始就受自己分身的影响(情欲lust所震荡开,模糊掉),一定会激发你的性欲望,会死命压抑它,又持续处于性兴奋状态,,心里又不会有太多邪念。是一种崇高化(在心灵维度(认识论)区分本真和非本真维度:爱她VS馋她身子)
      • 爱是现代的罗曼斯崇拜
    • 现代智者学派:1(宇宙),3(智性/神智),2(本真(聪明)VS非本真(愚蠢)),4(真理待定)
      • 掌握4种关键的符号学运动形态后,思维就可以哲学化,它本身不是哲学,但可以构建哲学化的话语,可以玩起语言游戏
      • 古希腊智者学派:诡辩,怀疑论,相对主义。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修辞学,同一件命题从两边证明它),高尔吉亚。不是1开头
      • 民哲标准模式,蹩脚的相对主义、怀疑论,还是设定一个大他者。又算是”聪明人”,寻找自己的真理,觉察到1开头的场,背景性秩序本身是缺乏目的性的、缺乏运动方向的、在自身循环的、同语反复的暴力(Truth is Truth)。但是瞥到了还把它放成背景性的秩序,还认为有个沉睡的大他者。骨子里有老虎睡大觉猴子称大王,狐假虎威的,它缺乏目的性,那由我来发现/创造真正的目的性。他们说的追寻真理不是终极秩序,(通常认为终极秩序是无脑循环的物理法则,所以民哲不等于民科),而是这个世界终极的意义的实现方式,就是发现目的论上的待定的虚无,赶紧要抢这个位置,要抢哲人王的桂冠,有哲人王的野望(小人之心),所以会如此狂妄,就是瞥见了某个真相(no aim),发现有机可乘,真正追逐的是目的论上的话语权
        • 权奴,权利欲很强,要把自己的XX主义注册到目的论里去,抢个位子,实际相信这个是敞开的。他们认为其他正经的哲学家是傻逼,还在死板的研究僵死的1,而没找到活的东西
      • 民哲:我能读”懂”所有哲学。全能幻想 -》把自己认同为志高的智者/智性(本体论),和1-3-2-3一样认同为前面的3(痴情的宇宙精神),都是庸俗的唯我论
        • 套一切哲学文本,把官哲看成静态僵死的蠢货,把其他哲学家形容成和他一样的,在开放的目的论维度抢占了一席之地的权奴 -》虚无主义,脑科强迫好动症(精神上)
        • 几何学不行,不能把握静态空间关系,所以一直停留在1开头
  • 唯意志主义:1(宇宙:物理学宇宙+叙事学宇宙/世界史/人类文明史),3(“我!”,一个强大的原初意志,这个宇宙背后隐着一个一切叙事的见证者),3(克服了本真主义的对立,其实就是中心化为男权/Phallus/男根),x
    • 调和本体论上的基本矛盾:Being VS beings,1-2中是造物与被造物之间的矛盾,这里这个矛盾被压抑、中介了,普遍维度(理想、高级、善、完满) VS 特殊维度(低级、恶、残缺、丑陋等否定词,有限的维度),被强大的原初意志给中介调和,”这都是我想要的 I want it to be like that”
    • 本真主义有个本真VS非本真之间永恒的对立,他们受这个折磨无法克服/调和,追求德性必须划分。唯意志主义给出答案,意志可以调和本真和非本真,在意志面前无所谓真和假,都可以说这是我所要的”it’s what i want”,本真和非本真就是由强力意志决定的,凡是顺于意志的就是本真,凡是意志所撇弃的,不仅仅是非本真,他还不需要存在,符号系统里他都没位置。某种意义回到了1,但不是1-3-1的1(前反思,认为就是心灵,受体,受精神秩序的控制,唯唯诺诺,聆受、尊奉),唯意志主义不承认存在这种精神秩序,相当于继承了1-3-2-4(民哲)的基本立场,这个秩序可以存在,由我的强力意志来实现这种秩序,由我来规定,更积极主动。那些不受他控制的东西,也要强行被编入,是非常强的顾恋,强行把那些不受他控制的一些他者也强行认同为自己的一部分,永远要把不受他控制的他者照样编到符号系统里面、编到目的论体系里、编到生存论的剧本里。他就是我的意志创造出来的,这些敌人、暂时的苦难、痛苦、挫折就是我的意志给我布置的
    • 认识论层面继承了本体论的3,对1原初场域秩序的中心化的、精神性的代言人,由精神、意志来调节,这是一个宇宙精神,主体非常自恋的认为就是我。1-3-1和1-3-2是不敢承认自己是唯我论(怂包),而1-3-3是勇敢的、光明正大的唯我论者,一个在死前不需要说遗言的王阳明。这是一种精神病理学的症状
    • 这种人我们身边很多,我们现在民族共同体所处的现代,国内起码有2、3亿人是1-3-3的,很野的,在历史上算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但是是前反思的,就需要去引导 -》奋斗逼,(不是逆来顺受,不是奴性,是迎难而上)把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我的(everything is mine),有时表现出没来由的自我中心和自私。他们是不太在乎公德、社交礼仪、公共洁净的(老子要就要,不要就不要)。1-3-3体验的一切都强行认为是自己,”这是我的命”,把体验到的一切都强行认同
    • 从一个生命的尊严的角度说,他们是很有尊严的,提现了某种尼采意义上的强力意志的,问题就在于是前反思的。例如凤凰男/女,为了上升不择手段,因为把一切认同为自己的,也会把庸俗的、错误的、虚假的目的论秩序、生活的意义、场域的秩序认同为这个就是他自我的,不反思,典型变为1-3-3-1最中心化的结构,对1场域里的秩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反思,对最后的1人生目的、整个宇宙/世界的目的、人生的意义也不反思,别人告诉他啥是对的,啥是有意义的他就强行认同,这就是自我,两边都向中间坍缩。所以很容易变成自私的、没头脑的自私,很多时提现为做最辛苦活的,同时又是来钱较快的,往往会被资本主义/拜金主义那些秩序俘获,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多钱享受,然后他们的钱又很快被宗族/原生家庭吸回去,因为他的目的论/生命的意义可能就在于孝敬家人/宗族秩序。两头秩序都在吸他们,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身体和心灵这两个自我,就变成两个秩序的一个傀儡,反过来还强行把这个东西都认同为自我,反过来就变成这两个东西的傀儡了。销售。他们有最大的快了和最大的痛苦,烈度最大的,两个秩序中间细若悬丝的弦就由主体性在撑着
    • 很容易被利用,很容易被鼓动,很容易被欺骗,他们的钱赚的多少的也多,做事情没什么本真非本真、体面非体面。但是他们慢慢会敞开的,会迁移,中心化不是能一直坚持住,3会往2和4去运动,目的论1也会向234去运动。因为这个结构细若悬丝
    • 思想代表:奥卡姆的威廉,基督教里一个唯意志主义者。奥卡姆的剃刀:”如非必要,勿增实体”。是受过高级成功学教育的奋斗逼,会用这个指导他们的生活。包含了非常狂妄的唯意志主义,我通过我(主体/思维)利益的一个判断,我可以去决定哪些实体是必要的,哪些实体是不必要的,因为那时候他是在基督教的神学里的,所以他们决定哪些实体必要不必要完全取决于教法学和教义学、伦理价值。但是奥卡姆剃刀,就取决于个人对这些的理解,使得作为凡人可以凭借他对教法学和教义学、伦理价值的自己的抉择,反过来决定这个神圣的维度里,哪些是必要哪些不必要,意志(更多包含伦理价值抉择)站在了形而上学和某种神学的秩序之上。奥卡姆剃刀看上去是切、筛选、否定,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强的肯定性的意志 -》实体就不值钱了,伦理价值以及其起作用的生活/生存的表象的世界/具体的事件就更重要了,现象居于本体之上,盖过他了,就是他坚持的唯名论
      • 在基督教中是唯名论者,names要优先于理念。和唯理论(神学)对立的。具体存在的不同个例要比普遍的本体性的理念要更神圣。马赫继承了,思维经济学
      • 否定性、带来痛苦的、作为障碍的实体无法被奥卡姆剃刀砍掉,让主体产生他们是很重要的。比如奋斗逼面临没钱,穷(实体性无法被砍掉的),还有人情、颜值(带来钱克服穷),这些实际上是否定性的实体,但是用奥卡姆剃刀又不能被砍掉/否定/剔除,就等同于我的意志肯定了它,本来给我带来痛苦/障碍的东西,就变成了我的意志肯定它的东西。就实现了唯意志主义的辩证法,把一个原来给你带来痛苦的东西,强行认同为是我的意志肯定了它,因为我的意志筛选过哪些给我生活带来轻松快乐的东西反而是可以剔除的,反而不是我要的,相反那些让我痛苦的、屈辱的、悲惨的、绝望的东西是我所选择的(没剔除留下的),就变成一种病态,欲望的辩证法,这就是我要的,最让他痛苦屈辱的就是钱啊,再有钱也会觉得钱不够多,所以1-3-3很容易变成拜金主义(实际很复杂的机制,有唯意志主义的辩证法(残缺的,运行了一半)在里面,在辩证法里起作用的就是奥卡姆剃刀的机制)。这个剃刀机制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用来炫耀自己的思维具有经济性/很简洁的工具,更是千千万万1-3-3的奋斗逼他们在吞下苦果的时候忍辱含垢的去苦钱的时候说服自己的内在欲望的辩证法,说服后欲望的辩证法就转起来,后面不需要言辞来说服自己,就变成他内心的真理了,看成开头的1,给我带来痛苦的东西,会让我更强大、更成长,大部分情况这个就是钱
      • 把内在化的病态享乐,苦钱,转移到外部,真正病态的不是你,是这个秩序为什么要让人以这种方式才能去获得生产资源,以如此大的代价获得生产资源。转回去发现真正在看他们笑话的是谁,恰恰就是强加这些秩序的人。重新扭回去,还要进一步,把扭回去后又内在的痛苦进一步变为外在的共同体的痛苦/认同,这样辩证法就完整了
      • 不是真的越从事就爱上了去忽悠别人、当舔狗、从色情行业,真正病态的不是你,是外面强加的痛苦,他一开始球不仅仅是一种对他人的伤害,这个外部强加的痛苦一开始就包含上位者的享乐,通过施虐性质的一种享乐,在一开始就包含这个东西。然后告诉他,你的内在的状态窘境,是共同的一个状态,这样一个解放性、普遍性的维度就给他敞开了
    • 他们除了自我没有东西可以依仗,”除了我自己,我有什么?”,但是没有意识到”我自己”里面是涂满了毒的,被外面两个1侵蚀过的,自我被符号系统侵蚀过,很多东西是不利于真正的你自己的,不利于身体健康、心灵健康、精神结构的延续、思想的成长、内在心灵的解放,这个我最后会把你捆死
      • 除了你以外,有千千万万个和你一样孤独的个体,这些孤独的个体之间,大家分享同样的一种困境,面临同样一种绝望的境地
      • 往往打着口号,去割韭菜,就是把生存危机转嫁给别人
    • 把你的意志3去本体化重新铺设到背景性的秩序里去,就是普罗大众的自我意识能够直面、质疑这个背景性的默认的秩序,3去本体化不再作为这个秩序派生出来的一个实体,不要落到实处,把自己重新虚化,就可以回到背景性秩序的领地里,这样1+3=4解放性的维度就出来了
    • 唯意志主义三大干将:克尔凯廓尔(存在主义先驱),尼采(视角主义),叔本华(唯意志主义)
    • 这个3不自由的,中心化成”我”的意志,这个自我是被1背景性的秩序所死死钳制住的,后面2个3自我中心都是为这个背景性秩序造成的分裂、换乱买单的,实际是很痛苦的。被秩序所操控的自我是假我,是个心魔,但是第一人称自我体验就是自我意识,自恋、自我防御的机构
    • 评论区UP:所谓去本体化,乃是无视一切钱、色、名、权,却还能以一种共同体的方式组织起来,面对整个场域的背景性秩序。这种不可能存在的状态,就是去本体化的
    • 自我中心主义:1(世界),3(Id,真我,修仙小说里证得本我真我里证得的东西,世界的原始力量(3中心化,第一人称意识投射上去),在调和,一定要有一个多余的维度,法相VS万象中有个真我/本我/至高的主宰去调和,法庭上的裁决者,有一套新的语言在说,主体化力量,私下去瞧这些事情),3(把所有体验到的、意识到的一切强行认同,都是为了我的,我的命/人生,全盘接受/肯定一切,对事物的否定是厌恶的,只会厌恶、伤害、加害不会否定和拒斥,因为所有事情都是for me也是from me,强行把事物的否定性和肯定性调和在他认识的维度,都是我的体验,不能和体验拉开距离),1(无条件利己,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 把人生当成修仙游戏,念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却被”我”这个字玩弄一辈子
      • 利己主义,看起来对我很好,但是这个”我”是假我,背景性秩序在意识内部埋下的一个心魔
      • 骨子里对至高的裁决者/力量的想象是匮乏的,用自我意志/私下里去瞧事情的方式去想象。导致1-3是一种不庄重的、庸俗的
      • 说谎是零成本的,现实和谎言是同一种的东西,=我可打的牌。认识论的维度被某种意义上博弈论的维度侵占了。1-3-3某种意义上不承认别人的真实性,认为别人也是他手上的牌,无法没心机,只能装纯。认识论维度中心化的闭合了,什么都是我手上的一副牌,都是他自我世界游戏中可以供他操作的不同的按钮和操作键
      • 当且仅当符合他目的论时,他也会和你说真话。1-3-3-1是说了对他有利时,1-3-3-2是发火了生气了会说真话。符号学的世界(超我,符号学禁忌/戒律的维度)在他们那边和他们内在自我的世界是重叠的/某种短路。在佛洛依德会看为是一种女性歇斯底里,女性癔症(捉摸不定)。但在臣仆化的男性共同体里,会变为1-3-3-1,当且仅当对他有利时,他才会坚持这个超我的维度(符号学戒律维度),因为是短路的,不利就是说谎,不说谎天诛地灭。1-3-3-1其实是一种臣仆化的男权主义/利己主义,极度自私
      • 他的自私不是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应该是敞开的,不会被自私束缚住,只要保持最低限度的自我能继续维持存在就行了,为什么要那么多呢),相反,他的自私是一种超我(承载祖先的父姓权威)对他的道德律令。所以更会在几代单传、以此为荣的、臣仆化的男权主义者身上。1-3有自恋化的自卫/自慰结构
      • 过度的自私=超我(super-ego),超出自我,太多了。女性面对1-3-4(浪子)和1-3-3(直男癌)一般选择前者,前者明显更聪明,可以识别到super-ego维度对人的压抑,打着自私的幌子驱使主体去过度自私,在某个方面搞太多了,收不回限度了。自我有一种功能叫收缩、撤回,自我还有一种能力是分离,和这个东西拉开距离/分开,获得一定自由/辗转腾挪的空间。自我中心主义者/自利主义者不懂,什么东西都要多多益善,超出自我限度的自私,被逼迫着,着魔了一样
      • 这个”自我”只是个很挫的壳,病毒加了壳一样,秩序里可以从内部伪主体化(支配主体性,把心灵中欲望辩证法当做他的马达/机器转起来,你的神经系统(代表反思性)、内分泌系统(冲动、内在节律的自我调整)就被背景性秩序征召过去了,实现他自己的目的(往往是人口再生产、符号学再生产(暴力、钱-经济秩序、权、色..)作为藤蔓交织一起))
      • 虽然叫自我中心主义,恰恰在目的论维度失败了,没有成功中心化,没有感受到分裂,无法中心化的”自我”中心主义,自以为在自利的工具人,往往缺乏自律力,无法分开super-ego(抽象、精神律令、内在超越性法则的维度)和ego的维度,父宝男。被”我”这个符号俘获了,可以在某个台面上说出”我”字就爽,这个”我”包含太多社会秩序对他的压抑,能说出来的瞬间是爽的。1-3-3-1的人是在玩”我”这个词的。会默认把自己的情况默认为一般情况,这个世界上普遍的答案就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答案
      • 被男权中心主义(已变为臣仆化)、农耕文明批量生产的弱小、幼稚的男权载体。”学英语怎么学很好?”前面都不加我,把自己的状况看成整个世界最重要的一般状况。最后的1就是整个世界全部事件的目的就是要让他得益、得好处、占便宜
      • 以前很火的男性修仙小说,标准的1-3-3-1。一点不仙,功利至极,庸俗至极,社会丛林法则。小说=叙事学宇宙,基本的设定/世界观是开头的1,两个3就是中心化的”我”,修到最后就变为最高的”我”,全天下所有东西都向他臣服,最后的1就是杀人后拿装备,一切利己为了升级。追求他人的臣服的一定是臣仆本身,真的是主子会知道,做主子比做奴才更累,做斯大林要比托洛斯基辛苦的多的多。奴才之所以没有办法成为主人,是以为他们误解了主人,以为主人是个可以让别人臣服的对象,实际上主人是奴才的奴才(主奴辩证法)
        • 凡人修仙传的韩立。灭运图录的石轩
      • 不知道”何为自我”,不是找到一个真我,拼命地让这个真我越来越多。应该是是找到自我的1.界限(内敛的人)2.找到自己的有限性(确认自我有限性,变为世界唯一的视域/界限,存在主义者)3.找到自我的否定性/开放性(辩证法唯物主义)
      • 喜欢说”我的家庭、我的女人、我的孩子”,喜欢问”你爱不爱我、爱不爱爸爸啊”。不确定3是否达成1目的。他不期待他人的答案,他期待自己的自私是不是成功的,看看自己考了几分(祖先/背景下法则,面对自私这场人生大考中得了几分,别人都对我好了-》我这题答对了)。背景性的宇宙在指导本体论结构如何建构的场域论的超原则/叙事性原则和具体生活中整个世界意义/生命意义都是1,某种短路(雷劫,看看你自私有没成功,周围人都对你好)
      • 子女会认为父亲/母亲总是对我的爱是拘束的、不张扬的、含蓄的爱。误认了,他归根结底爱的是自己,但是整个”自己”是外部社会灌输给他的自己,是他所执着的幻象,包含了事业、成家、权、色…(臣仆化的男权意识形态语境里被定义好的/前反思的设定的)
      • 特点:问问题把自己情况设定为一般普遍情况,无条件以自己为中心。自我是被背景性秩序设定好的自我,盲目的追寻,施加各种好处。每当说出自我,体验自我时,特别爽,是他的原初压抑,有负罪感(认为自己做的不够好)。没有明确的道德维度,什么都做得,只要对他心中所想的虚幻的自我有利的事情,所以也很容易被骗。会按照意识形态的既有目的论告诉你如何变得体面,变得高级、了不起(成家立业、更有钱,更多权力..)。但他们总是战战兢兢要在别人那里获得一定的回应(考试,最后的1,不知道自己考多少分,渴望别人对他说我爱你..这种话)。喜欢看修仙小说,喜欢玩修仙游戏(鬼谷八荒,修仙模拟器,也算庸俗的大众文化)
        • 克服:通过学习,神经系统/意识思维是高度可塑的,无限可塑的,因为可以从无中涌现,而且会死亡,所以意识/主体性在本体论上是无限强大的,可以克服这个
    • 道德严酷主义:1(世界,庸俗的唯意志论者默认整个世界都是围着自己/我转的),3(本我,整个世界被本我调和、裁决、操控,这个本我和第一人称意识的自我有点距离,他们认为只要我够狠,就能从肤浅的自我变为全能、深邃的本我,所以这些人怕死,因为这辈子永远没当够这个”我”,还没成为高级的、本体论意义上作为主宰的本我,所以实际是厌恶、恨死亡,所以怕,是没有实现本我,往往投射出来是做君主、大权在握、风光了不起的人物),3(自我意志,在认识论层面整个世界作为自我意志的表象,体验到的一切都是我的意志的产物,什么都主动接受/承认),2(道德的/高贵的VS下贱的,心灵内部的排他主义,服从我的道德/伦理意志=高贵/圣洁,不服从我的意志=下贱/卑劣/恶心)
      • 内在糜烂的道学先生,大他者的享乐工具,扣在康德头上的臭痰盂
      • 狂妄,整个世界都由我来负责。但是有目的论上的张力,发生的种种事件看上去有两种运动方向,一个和自我意志相向而行,一种背道而驰。但是认为即便有下贱的、不服从我意志的东西存在,但这些东西只是我的道德挑战(故意创造出来的,都是我的),道德上的征服欲
      • 极右翼男权主义,当且仅当主流/某种很有支持者的道德伦理/体系,会让他总体上收益,在当前语境下就是极右翼男权,会体现为道德严酷主义:受害者有罪论。这种道德严苛不仅仅针对自己,也针对别人,归根结底所有别人都是要自己负责的
      • 有人说康德的不存在中间状况《实践理性批判》里的绝对律令,就有唯意志主义,I can because I must。而其实康德的绝对律令并不是应用某个已有的既定的秩序/习俗中的道德规则,不是1开头的,不是意志,意志是一种很盲目的肯定性的独断论的一种主体姿态,在康德那边理性和主体的自由是高于意志的,这种自由首先是一种否定性的自由。康德-叔本华-尼采这一脉,特别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看上去继承了唯意志主义,因为讲到了崇高,会被叔本华把握为一种志高的、虚无的意志,但这个还是否定性的意志,到尼采那边把这种意志变为肯定性的意志,一般庸俗的人认为唯意志主义的诞生都是这样的,还会在叔本华前加个克尔凯廓尔,这就是庸人理解的唯意志主义诞生,可能还包括非理性主义传统,包括诺斯蒂主义和神秘主义传统
        • UP理解:叔本华是背叛康德的,他对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是庸人的理解,所以康德不是道德严酷主义,他的道德律令应该理解为主体的自由意志在本体论上具有一种撕破既有伦理矩阵的能力。在UP看来,是康德跳过叔本华到尼采,是你的绝对律令必须时时刻刻从一个私人应用向着公共应用出发,设想所有人都按这个办会怎么办,能不能普遍化。一个概念无法普遍化、呈现出它的必然性,这种行为就是非法的。这种对理性的应用永远是从私人/病理化的开始的,总要从一个有瑕疵的起点,但是必须把这个有瑕疵的起点坚持为你伦理行为的开端去推广它、普遍化它,去做,I can because I must,你必须这样做,只有这样做才有一线希望可以达到那个普遍性的维度,某种意义上是无限切近的,有点像科学革命(无限切近,但永远有瑕疵),这种不停的给自己设定律令的行为,叫自律,这种自律就是主体最激进的自由,主体不停给自己立法,甚至也是某种病态给共同体立法,就从私人理性出发,非常狂妄、很野。极致追求普遍性、必然性,把它推到顶点。而不是顺从符号学秩序/习俗/道德规则,所以不是1字头,是3开头的,这种行为具有本体性,创造世界的一个实体性的运动。在康德看来,God就希望我们这样去运动
      • 内心深处执拗的认为符合道德就是对他有好处的。1-3-3-2的人甚至会发现,让我的行为完全符合道德的太难了,相反把一个对我有利的宣称为道德的更容易,所以道德严酷主义会变成伪君子,而且为了遮掩自己,必须战斗、抨击别人,以抨击他人为要务,这个立场有点像犬儒主义(1-3-2-2),但犬儒主义没这么明确的目的性,他喷一切甚至自己的目的是本真状态(纯粹否定/全盘否定,包括自己的虚伪,一切都是道德洼地/不道德的,把别人拉下洼地一起打滚)。1-3-3-2的目的并不是抨击他人,而是要遮掩自己是完完全全的超伦理主义者,与其自己完全符合道德,不如把一切对自己有利的说成道德的,所以必须抨击他人占据道德制高点,掩盖自己的利益,获得道德上的话语权。本质上认为道德是个P啊,甚至狂妄的认为自己是道德本身/主宰,但又无法对背景性的秩序进行反思,所以对何为有利是不反思的,往往钱更多、权色更多、道德话语权更多就更有利,利就是为了肉体性的享乐,就是对性化秩序的违背(突破性压抑),实际最内在的是Beach。为了占据道德制高点、抨击他人为要务,需要不停摆出正人君子的模样,目的论有高贵的(不是真的有德性,而是占据道德制高点,在道德辩论/说辞上无懈可击),而所谓低贱不是真的觉得肮脏,只是四面失手、随时时地可以去道德上伤害、抨击的就是下贱的,不是因为肮脏而是弱小
        • 实际区分的是,道德话语权/嘴炮强和弱。专挑德行上的弱者下手,比如笨也是可以骂的。Reactionary的(反动的,保守的),而且确定是有意识的Reactionary,不需要对他们有任何怜悯
        • 暗藏了排他主义,专挑最弱的人下手。任何既定道德秩序里的德行都是要维持成本的,所以维持费高、最难以支付的这些成本的人被找到后,他们1-3-3-2的目的论就会中心化,变成1-3-3-3结成一伙,专门针对一个在现行道德秩序下对德行/体面维持成本最高且难以支付的道德弱势群体,在主流社会/话语/这些人把持的道德话语权体系下,是会被妖魔化的
      • 新康德主义里有这种人,有伦理学家是这种人。高级知识分子。《我们心中的魔鬼》里面描述的知识分子(想NTR主人公的妻子),就是道德严酷主义者,是为土耳其当地的法西斯主义辩护的,越容易发现占据道德制高点,可以带来海量好处,尤其是违背道德本身的性压抑、性禁忌的,可以带来海量快感,所以要占据道德制高点,目的就是可以飞下去(背地里违背),占据制高点本身就是和魔鬼做交易,用他的灵魂去充当超我律令(社会道德律令体系)的化身,把灵魂卖了换非灵魂的(肉欲),一开始就是以这个为目的的。所以这个2其实就两种目的:让我爽的和让我不爽的,会把世界看成一开始让我受虐(不爽),按道理有回报(享乐),然后不停受虐/享乐二元论(互补的),所以为了实现受虐/享乐,必须要做的就是向他人施虐,就是充当大他者/超我(社会道德秩序)享乐的工具,就是SM里的S,骨子里是受虐的,而要去演S,反萨德主义、扭曲拧巴的萨德主义
        • 和大他者做交易,永远以大他者代言人自居。不停自己受虐,压抑自己,扮演性压抑秩序的代言人,压的够狠了就能占据、充当代言人了、大他者的工具了,就可以利用这些机制、制度去施虐/享乐
        • 巴黎圣母院里的教士
      • 只会走向1-3-3-3不会回头1-3-3-1的,因为3的中心化已经给他带来好处了,甚至认为始终处于压抑状态的、施虐状态的自我,世界本身的本我就是这个东西,产生了倒错的快感。通过对自己压抑,对他人施虐/伦理上苛责抨击,会反过来设想世界的本源也是这么一种东西,就是他自己的灵魂,所以会进一步把目的论中心化(不可避免)。1-3-3-2的人是前面1的大他者秩序无法彻底收买这个奴仆(还有一定反思性,看到有2种目的存在,下贱的部分还会诱惑他,所以还会承认其存在,甚至暗地里非常极度/嫉妒的为其吸引),归根结底还是1不够强,光有1-3-3-1蠢的奋斗逼/纯利己主义者,还需要点聪明人,但又不能完全支配他,这些秩序一般是极权主义、法西斯、甚至纳粹的
      • 评论区:这里应该是有两种哲学史:一种是罗素的那种以时间顺序发展、因时代潮流变动的哲学的历史史;而第二种,是黑格尔与所有辩证法哲学家的哲学史观,即哲学自己的发展史。在up这里是第二种,有一条清晰的”柏拉图——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康德——谢林——费希特——黑格尔——马克思——弗洛伊德——拉康——齐泽克”的发展线。第二种哲学观中,在时间线中靠后的哲学并不一定更彻底
    • 排他的”集体主义”:1(世界),3(本我),3(自我ego,本真/好的/有利的VS非本真/假的/不利的,不仅协调中介,而是由自我创生、规定。会厌烦某种东西,但不会拒斥,归在自己世界/生活之中,想要去征服/..搞定它,不懂得和厌恶的东西彻底分离。头很铁),3(高贵VS低贱中心化,”集体”目的,本质上是排他,共同仇恨的对象(少数族裔、弱势群体、国人皆曰可杀/道德上有致命缺陷的个人),就是Proto-Fascism)
      • 伪集体主义,冒充集体主义的自私,看似理性冷静的疯狂,自视宽容仁慈的邪恶。霸凌,对它所妖魔化的对象做出很出格/残暴的事情后,能”清醒”的自我辩护(有基本的社会分析能力-虚假/庸俗的-目的:拖一个不幸的群体出来做社会秩序出问题的替死鬼)。例:Pinky认为把国贼、恨国党干死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同样自由派认为把Pinky都干掉就都搞定了
        • 行为上出格不像人,但是内心是可以被社会话语所描述的、开解的、理解的;内心是有人性的;所敌视的对象/妖魔化的对象无论行为上多么文明、像人,但内心深处这些人是没人性的,心里是邪恶的、肮脏的,这个社会话语无法开解和描绘的 -》镜像关系,短路,把排斥对象作为对立面才能获得他自己,才能感受到社会可以理解我,获得一个普遍的社会话语的维度/普遍的大他者存在承认我的人性 -》我内在是个人,所以外在做什么都可以 -》 集体暴力(保守的、反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推翻社会秩序,而是为了维持过往,继续共同欺压一个少数部分,自己获利继续占据”优势”地位
        • 上层和底下的人都觉得在互相利用,底下的人以为可以把脏水泼到上层人去了,只不过牺牲一些少数人利益;上层人认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继续牺牲底下人,可以扩大打击面,因为在社会话语/想象的建构更有话语权,可以操控大家去设想什么才是小他者/排他者,增加一些属性让底层的人滑过来,牺牲一部分人利益来缓和矛盾
      • “集体”的形成是通过排斥妖魔化某个群体/人来实现一种伪集体化。比如法西斯,纳粹对犹太的排斥。伪装为很勇敢的懦夫哲学,不敢挑战1,为虎作伥,精神上以为自己是虎,实际是伥鬼。不敢挑战真正的暴力,指向最后中心化3多余的1,就是他们仇恨、妖魔化的对象,这个弱势群体必然符合他们弱势的定义(女性、单身妈妈、田园女权、穷光棍、直男癌、农民工、性饥渴的底层男青年、死宅),把这些人作为共同的幻想投射出去,然后排他们,就团结起来
      • 现实唯心主义1-3-1-3是对1-3-3-3的辩护,试图使得1-3-3-3里的认识论维度可以统一到某一种理论上去,所以1-3-1-3的哲学家自称是法西斯哲学家,所以1-3-1-3理论就是配1-3-3-3的
      • 每个人都是粗犷的、随”大流”、臭味相投的利己主义,把某个群体要磨坏,通过鄙夷、排斥这个群体实现自己虚假的集体化,高贵和低贱达到了某种统一,中心化为:有一种高贵的行为就是去伤害、消灭、折磨真正低贱的人(可能看上去是本真的,某些社会情况下高贵的。比如19世纪末西欧的金融犹寡头,反闪米特主义/反犹主义),这就是唯一的最高贵的伦理目的
      • 本质上不是集体主义。有意识的特性:信这些的人,往往是很理性的给自己开脱的,这些人发展到最后遇到具体的人会冲上去打的/行诸暴力。实际上是个人主义,只不过心里幻想一个以排外为标签的共同体,是伪共同体,没有真正的共同点的,每个人都是道德严酷主义,1-3-3-3里包含了1-3-3-2和1-3-3-1,只不过伪装为排他的集体主义,为了抱团总要把一个东西妖魔化
        • 例子:把光棍村里出来的男性(穷、低学历)妖魔化为会侵害女性、报复社会,高档小区里中产阶级要形成共同认同,会把这个构成性例外作为共同的敌人/妖魔化对象,看上去这些业主联合起来了。但关键是高档社区保安可能1小时前就是这样的人,但一瞬间发现仇视这些人对他有好处(保饭碗、阿谀奉承),他就会同样把这些人看成他的敌人,会沉浸到某种新的幻想里。在这个意义上讲,业主和保安对他们的敌视是不一样的,但是表现为都是把他们妖魔化,所以这两者误以为他们是个共同体,以为他们的利益是相同的,强行归并为一个共同体,虚假的共同体,实际上各自都是自私的,只不过有个共同的妖魔化对象
        • 排他主义的加持,很容易产生暴力,因为突然觉得凝聚起了一个共识。1-3-3-3要成立,需要不同的社会阶层共同敌视一个他者(小他者,构成性例外),这样就让各阶层的人误以为真的是这个原因,就觉得名正言顺要去敌视这些排外的他人。跨不同阶层是很重要的
        •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所有”社会”是一种观念化的结构,甚至是个想象的结构,这个结构里并不是所有人能编进去的,总有些人是被排除在外的。关于一个社会里包含了哪些人,所有人对社会的定义总会排除一些不符合这个定义的人,这个定义永远不是整全的(抽象感念一定是在一个虚构的维度试图进行罗列,罗列不成归纳共同点,共同点似乎贯穿整个社会机体,仿佛囊括所有人,但是这个共同点总有他的反面,抽象概念能支撑起他的有效性,是因为所有人默认这个普遍概念的反面是不言自明的,普遍概念的反面就是赤裸裸的具体的现实,这个现实是被普遍概念压抑的),那些没人性的人就要把他干掉/排除在社会之外。在精神上要把握普遍性,只用通过排除一个东西,一个抓手,画出的整全需要知道边界在哪里,告诉你有个人是非人的人形动物,排除这个后的所有人形动物都有普遍的人性,所有人按照这个方式就能划分,那个非人的人形动物就被符号系统排斥,不符合这个符号系统对人的定义,他在所有人化共同体里是偶然的(定义)
        • 妖魔化:生育机器
      • 虽然经历了3重中心化,他恰恰是毫无主体性的,主体在此完全是1(话语体系/符号)的奴仆、傀儡。越是依赖通过普遍的、社会可理解的维度去反复确证自己有人性,然后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找个公共的敌人把他打死,其实是最没人性的,彻彻底底是符号学的机械。主体性在于能对普遍性的维度,逼着他开放,包若更多。不是圣母一样什么都要包容,恰恰圣母式的外面要包容一切,这种口号是最虚伪的,就是1-3-3-3(人=包容性/同理心,其实这些都是虚假概念、抽象概念)。因为以及把那些(生活中不包容性的他者)排除在外了/树立为敌人
        • 言词是武器,包容不是用言词,而是行动,包容意味着戳破言词(嘴巴上)的假包容
    • 厌女症-虚无主义:1(世界),3(意志will,”本我”,本源性的原初意志),3(“女性”化的阴柔的理性,最厌恶的小他者折射在自己身上,自称”否定性的志高理性”,中心化就是通过女性性/小他者看成是唯一的,叔本华一辈子没有爱情,对女性始终是混乱的现象,一切不理解的东西都投射到女性上去),4(虚无,世界无意义,悲观主义)
      • 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酸臭文人的最后归宿,康德黑格尔笑掉大牙:”凭你也配谈哲学?”
      • 在1-3-3-3中心化时要找一个妖魔化的小他者,这个小他者在性秩序里是被压迫/压抑的,而且被妖魔化前一般是被倾注了爱欲的。要走向4,一定要把之前倾注爱欲的否定掉。社会审美分工下的美生产者,一般社会上就是女性,在性化秩序里(被统摄)是弱者/不利地位,逼迫交出审美符号/变成被审美对象,身上所有器官/外表/言行举止/声音都是被符号系统结构化成一种充盈的爱欲。所以从中心化走向虚无主义,最后要妖魔化/否定,甚至虚无化的东西就是女性性,最后一脚就是通过厌女来实现闭合的。所以这种虚无主义是闭合的,不是开放的
      • 叔本华的厌女症必然导致虚无主义(特定的)。叔本华把女性形容为心理上幼稚、生理上早衰、思想上介于小孩与成年男子之间,承认女性年轻是是美好的,但是这种美好是在透支(叔本华:造物者似乎把性欲中的惊人效果,高光时刻应用在女性身上,造化给她们的财富仅仅是几年的美丽,当时赐予她们暂时的丰满和媚态,但是要透支她们所有之后的姿色,女性在生理上和审美上成熟太早,所以失去了”理性”(这里是男权自恋,必须要以否定女性做参照物/中介,本身是个幌子/谎言,没有规定性的,全在男性自恋的视线,瞥视女性成非理性的,什么都和女性对着干,就有”理性”了)成熟的机会,所以女性是不成熟的,宇宙中万事万物越高等的东西,越是晚熟,男人在28岁之前成熟的并不多见,女人却在18,9岁就成熟了,虽称成熟,但她们在理性方面十分薄弱,所以女人终其一生只是小孩,女人只见眼前、执着于现实,只有小聪明,思想只能浮于表面不能深入(实际背后深入的东西都是男权秩序定义的,所以那些男人一致认为女人看得见的都是表面,看不见的才是深入,所以女性就构成男权理性所幻想的一切表面),不重视大问题(谁定义的?),只喜欢鸡毛蒜皮的小事)
        • 可以把1-X-3-4理解为都有一种男权理性主义,最终换变成虚无主义(理性会变成消解一切的力量,这个理想除了否定性啥都没有,是空的,小朋友捂着手骗人的,必须通过别人来作为对立面)
        • 19世纪初日耳曼”男儿”主导的German其实是最不成熟的国家。当时英国已有工业革命,成为日不落帝国;法国产生拿破仑,法国大革命,民法典 -》把西欧的封势力一洗而空。当时德国蜷缩在路德主义的阴影里,艺术上搞狂飙主义(非理性),浪漫主义迷烟,陶醉在谢林、黑格尔哲学里。都感觉自己很美好、深邃,其实对现实一点事也没干(思想上深邃,现实上是最弱后的)
        • 叔本华很狡黠,最后留有一点余地,日耳曼人,但男人遭遇困难时,还是就教于女性,投射幻想女性有某种诡异的超越性,平时女性是歇斯底里、猜不破摸不透,但是当男权主义兴起时又把女性打成妖魔化(神秘化、不可理喻化)的东西,必须有这个维度在,男权共同体里才能幻想有个共同的男性秩序(除了装饰、说话语调等很表面的东西,没有背后的男性秩序,是通过男性对女性的诡异的幻想,自我否认的否定姿态)。困难就教于女性,是因为女人理解事物的方法和男人不一样,眼中只有近的事物,会找到最便捷的路径,看不到深远的东西。总体而言女性比较冷静、不犹豫、比较单纯(不会被纷然杂陈的思想混乱)?叔本华对女性的描述前后/自我矛盾?
        • 只见近处,不见背后/长远,在上座部那里就是正念训练(前反思的),如果这是女性特点,那就是一种理性、智慧。叔本华吹了一辈子佛教,搞虚无主义,其实不得其门而入。佛教的虚无主义不是主体的姿态是虚无的,只是查明了世界的真相是空的(注:UP应该没理解佛教的空的定义,误以为是虚无了,其实佛教的空是表明无常、变化),这个必须通过正念来探明
        • 在女性身上投射一种纠结,自己和男人相处就不纠结,默认有个男性共同体秩序
        • 拉康的:女性性/女性本质不存在 —》这种东西就是男人用来建构男性共同体秩序所投射、幻想出来的东西。把这个去掉只存在具体的女人(生物学),不存在背后超越性的神秘的、诡异的、野路子的、歇斯底里的女性本质
      • 突然某一天,一半人口脸上张了一个痘,脸上长痘的那群人说,我们都是新男性,我们脸上的痘代表掌握某个超越性的真理,你们脸上没长痘的都是新女性,现在脸上的痘是第一性征。后面就要给脸上的痘穿衣服了,要把这个痘遮起来,这是个神秘的东西,不准你们看到 -》男女性别就这样出来了 -》说:没痘那些人你们太肤浅了,你们因为没痘所以肤浅,走最便捷的路,只能看到就近的事物,你看我们脸上有痘的人都是聪明的,可以看到长远的
      • 叔本华秉承了三分法,感性-知性-理性的三分法(庸俗的哲学三分法/伪哲学/男权自恋哲学,以为是越来越高级,而在黑格尔那里知性是最强大的,康德那边理性和感性是短路的(sublime崇高)),庸俗的理解就相当于小孩-女人-男人的三元组,这种背后隐藏了某种鄙视链。这种Lowb的观点:
        • 感性:直接的、混乱的感觉
        • 知性;单纯的、琐碎的、不反思的思维
        • 理性;复杂的、深邃的、格局很大的、绝世好X
        • 厌女症首先认为感性和知性,真理不在这里,无法带来目的性,最后理性的维度好像是独属于男人的。理性在黑格尔那里就是狡诈,理性本身是不存在的,不是肯定性的存在,在黑格尔那里知性最高,是知性的自反性/内在冲突/主体性的自由就是理性,理性是回过头发现符号系统知性的框架/概念体系里还有他内在的缺陷/缝隙/扭曲,反思性的把握到这个东西,并且把握这种缝隙/理性化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而叔本华把女性形容为一种狡诈(女人虽是弱者,没有雄浑力量,造物者就赋予一种法宝,就是狡诈,女性天生就是虚伪狡诈的本能//男权秩序把女性定义为一阶,否认一阶变为二阶/高级的,对女人赋予防卫的力量:佯装的力量//其实男权主义是假装的假装,假装自己没在假装,必须把女性的直接性否定为假装,否定后就有直接的东西了),那就等于把理性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真实的理性本身/理性本身肯定的精神、勇气、自由、自我反思、向冒险的领域开放(假装自己是普遍的,其实也不知道自己是特殊还是普遍,自己在哪些地方特殊,愿意把自己的主体性的自由让给符号学秩序,让符号学秩序铺展他自己,铺展过程中哪里崩了主体会为大他者本身的错误负责,然后才能发现哪些环节、结构出现矛盾),所以把理性的佯装(回溯性的逻辑:一开始假装自己是普遍的,出现问题回过头发现原来我们是特殊的,我们现在才是普遍的,不停通过辩证法向前运动,才能促使文明进步)的能力抽走了,那这个理性就是一种虚无主义,三个维度都被他否定了,结果必然走向虚无主义,是中性化失败的产物,女性化小他者没有站住,叔本华自己就是自己描写女性的样子,把女性性消解掉了,实际就把主体性消解掉了,又把哲学的场域感性、知性、理性都否定了,只剩下虚无
          • 康德《何为启蒙》里,叔本华所诟病的佯装的姿态,本质上就是启蒙主义的理性,在一开始就是假装的姿态。”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理想的两种用处:公共使用、私人使用-》要把你私人使用的私人理性大胆的加以公共使用,思考普遍性的问题,假装你的理性是公共的,哪怕你明知道你的理性里面有残缺、问题,但是假装后把它推广出去。这种假装的本质,恰恰才能使你能够理性思考,你一假装,尝试把特殊的东西普遍化,才会出现概念体系/框架内在的不一致,出现矛盾。你嘴里成天说的大道理和行为施加在别人身上,普遍的推广,能看到里面有什么问题。回过头看黑格尔对理性的定义,理性并不是超越于知性,理性是知性的自我反思,知性发现自己内部有矛盾,在普遍化的过程中有偏私,但是理性发现后能继续坚持普遍化的原则(承认自己是特殊的),才能克服这些偏私(虽然这个运动永远有偏私)
          • 氢原子运动轨迹 -》理性偏私无限少 -》光量子… -》里面的知识是无限的,无法被言说,没有办法被语言化。而且根据测不准原理,位置和动量是不能同时确定的(弹幕:测不准原理就是符号系统自我矛盾的提现),永远是偏私的,主体性要进行抉择,而且要为你的抉择负责
          • 所以理性就是假装自己是普遍性,特殊的要普遍化。人不能承认自己是特殊的,一开始承认就会束手束脚,给自己划界,然后假想有个普遍的未能掌握的维度,就不敢把你的特殊/理性应用到上面去了,就无法实现特殊理性的普遍化。特殊理性的普遍化在一开始就是假装自己的理性就是普遍的,可以应用到所有领域,然后在领域里推进自己的推理,推广下去,出了问题在症结上进行反思,就可以促进你的理性往更高的方向运动了。而且往往会发现,最大的症结就是你的特殊的立场本身,理性一开始起点的特殊立场本身,会凝结在一个点上形成致命的症结。但这个致命的症结松开的时候,就会感受到某种理性的狡计。所以理性的本质就是一种假装
      • 评论区UP:我的“厌女虚无主义”的评价,中的虚无主义,就是现代社会对虚无主义的一般理解,价值和意义没有根基。你给我扯叔本华对于虚无的定义,乖乖。事实上,他在《作为》第一卷最后定义虚无的时候,我们讨论的现代虚无主义的proto-fascist版本,恰好出生了。恰恰是你指的那一段的那种无限后撤运动,指向了一种去性化的男性共同体的自恋陶醉的迷狂,即所谓的与生命意志合二为一的“虚无”,其规定性只是神秘主义意义上的自恋式涅槃,只是主体性的镜像循环,是一种看似富足,被意志所渗透被表象所环绕的虚无主义。反而把悬置表象的纯粹否定性贬低为一无所有的匮乏的虚妄的虚无主义。世人被你这种心怀叵测之辈忽悠,大部分都愿意选择那种富足的虚无主义,主体出于宁静、涅槃之中,却又能够享有多姿多彩自如涌现的美好。一种充盈享乐下的虚无主义。它的代价正是厌女。极少数人才会(被迫)选择将一切外部世界看做虚无,时刻处于主体性匮乏之中的激进的、破坏性的虚无。我要说的是,个体化的解放性的自由意志站在我们这边,我们看似虚无,实则是愉悦,总体化的反动的生命意志站在你们那边,你们看似富足,实则是自恋。真理,如黑格尔所言,永远站在我们这边
      • 评论区UP:肯定的无,对应精神现象学的感性确定性,否定的无,对应知性的分解破坏力,叔本华说把意志取消了,表象也就消失了,然后人们怕面对这种虚无,就会逃进涅槃,他自己则勇敢地选择面对,收获宁静。这种低智商前反思的隔岸观火式自恋,完全没有意识到,意志(符号学秩序)解体后,表象不是消失,而是变成群魔乱舞,主体不是宁静,而是首先陷入混乱和狂暴,因为主体本身就是符号学秩序设立自身,廓清场域后的结构性剩余。这种低级的默认主体可以在世界之夜中幸免于难的前观念论的立场,充其量是19世纪的幻想文学。这种宁静,归根结底是对面对苦难和匮乏的人民和被压迫者的呻吟和惊慌失措的嘲笑,是慷他人之慨的恶毒和愚昧
  • 直觉主义、体验主义、意识流:1(宇宙,秩序可以无条件成功地背景化(掩藏起自己的构成性例外,对立点/外部基准点遮蔽起来)),3(这种宇宙/场域论把构成性例外遮蔽后,会有矛盾顺势而生,这个无法掩藏,一掩藏这个场域就自动分裂,不会被把握成背景性秩序的分裂,会被人把握成前台的2个东西分裂:前台和后台的分裂,而真正的背景性秩序是被压抑的,不会把它看成显性、可反思的、可以符号化的框架,把背景秩序当成符号学的公理/原初的命题,不反思,在这个公理之外认为有个后台,前台就是beings,后台是Being,不会变成一个个具体的存在物,会变成背后支撑性的力量(XX的规定性,另一个位面有使XX成其为XX的支撑性力量),这时候本体就分裂成beings VS Being,经常体现为实在论和唯名论的对抗。直觉主义里调和的是意识流,这2者之间的矛盾中介后沉淀到意识流里了,所有的前台和后台的区分实际上是意识流的自我区分,这种对立是意识流的自我对立,是我不停涌现的意识流自我划分出来的),4(拒斥认识论维度,拒斥一个本体之外的表象概念,拒斥本体与表象的二分,某种意义认为认识论维度应该划分到本体论维度里,等于”假想”),X
    • 浪子、浪女和后浪们的”浪之哲学”,”我有故事你有酒吗”,柏格森忽悠法国少妇的版本答案,论意识流的泥石流性
    • 直观主义,通过直观人可以直接把握、感受到本体。感受到的意识流、不停涌现出来的就是本体。整个世界就是一部电影,不停涌出来。不存在本体之外的表象,幻想意识流之外还有表象是多余的做法/错误的二分法,认为意识流已经成功把本体和表象的二分调和好了
    • 四种表象
      • Illusion假象,庸俗:表象即本体之外的剩余,总是偏离、失真、扭曲本体。前康德意义上的表象。符号(/理性/知性)维度之外的一种感性剩余
      • 符号学关系,符号性表象,黑格尔意义上表象。比如一个普通人穿上法官袍,拿着法官锤,坐在那时在他身上就能体现出一种威严、庄重、权威,这个就是表象,这恰恰来自符号学的效果。”像模像样”
      • 奇迹发生的地方,康德意义上的表象。什么时候可以看到God face的例子。使得本体可以以某种扰动的方式现身的一个维度。看那层膜上面的扰动/扭曲可以回溯性的说这个扰动就是本体,不是表象,把表象去表象化 -》本体是表象之表象。间接探测器
      • 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把上述3个维度囊括。所谓表象,总会有一个额外的效果,就是遮蔽一个现象:表象背后其实什么都没有。表象并没有遮蔽本质。否定性的本体性的运动模式,为他赋予力量要靠主体性,唯一有力量的是主体性,但主体性没有很多模式,是匮乏的,缺乏背后/超验的规定性。所以所有的表象都是表象Plus,加一个它遮盖了它背后什么都没有,表象永远有二重化的功能,有一个分身(让你感觉好像背后存在着什么)。把这个戳破后就获得了纯粹现象学上的现象
    • 直觉主义是没有把握到这4个维度的,第一种是被拒斥的。然后没有把握到第二种(符号性的表象)和第三种(使得本体性力量降生的符号学那层膜)之间的关系、辩证法张力。直接用整体主义的方式把他们合并成意识流,全部加起来都是我的,就是意识不停创生、涌现、生产出来的。没有意识到假想的”维度”是必要的,所以这从来不是一个整全的意识流,其实永远是个无意识之流,无意识之流的内在不一致性出BUG宕机,就能让你感受到意识。就是当你审查机制开始作用、符号学不停回溯性整合混乱的无意识之流里的一致性,把一堆很乱的互相之间冲突的代码要整合成一致性的代码时,意识就是dubugger,这个debugger是没有自己代码的、隐形的,意识是虚空、虚无、没有根基、是个BUG,但很霸道要去找别人的错,”谁不承认我是场域化、背景性、无条件的秩序,我就把它涌出来,变成客体”。这些客体比如屏幕、鼠标为什么会在意识里涌现出来,就是因为它不承认我的意识是虚无,一定要在我意识的视域里占一席之地,它的涌现就是告诉你你不是无。意识的策略就是把它外部化,推到、挤到外面去:”我的主体性就是虚无,你是存在,你是在一个存在者领域里,而不是在我意识里”,所以外部世界会涌现出来,其实意识是个病毒伪装成一个debugger。这个机制是没有被直觉主义领会把握的,所以是一种前反思的,如果掌握了就是3开头了(知道秩序本身是中心化的,要一个东西去调和,这个东西就是一种原初暴力,自我反复式的:我就是虚无,我就是对的,我就是背景性力量,真相就是真相,我就是我。要有这种力量)
    • 意识流是很粗糙的结构,相对而言非常前辩证的结构。柏格森的小品文里伪装成辩证法的东西,但都是指向前台的东西,指向奠基性的暴力之后的东西,有些辩证法永远是指向本体论的,而不是指向前本体论(本体论本身结构的过程)
    • 某种唯体验论,最后目的的维度都是体验人生,只不过体验的目的性不同。”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重在过程;重在体验”(庸俗的市民人生哲学),容易被小资,”在路上;旅行、远方、诗意、丽江包场”,很容易滑向享乐主义,现代伊壁鸠鲁主义。认为人的体验是唯一的真实,世界就是一部电影,意识就是放映机,画布就是第一人称体验,自己的形象就是电影里的主角,所以多体验就行了。没有意识到其中所有过程都是断裂的。放映机同时也是个观看者,这里具有复杂三元关系:放映机,观看者,屏幕。外面还有影院(黑的,场)。而这里一定要有观众的第三人称注视/大他者凝视维系了整个场域的完整性。观众是知道演员是故意在演的。观众的视线总有剩余性,体验感受的维度和光线(呈现涌现)之间总有一个最小差异,这种视线总是不重叠甚至冲突的,呈现涌现的光线是怼在视线脸上的,物是会凝视主体的。物的涌现就是在提醒主体性,”你是虚无,你本身就该作为消极的存在,不要过于干涉我的存在,不要试图用你的虚无完全把我消解”。所以电影院里的光线(事物自己的呈现和涌现的维度)永远被体验为物的凝视,看着我。可以通过具体的行动、利用符号学机制、利用里面因果性的网络把东西销毁调,站在大他者那边,通过大他者告诉我的因果性机制把它干掉。但是无法通过主体性直接把它干掉,所以物这些东西不停提示主体”我是有限的,我是无能的,我是一个被动的不存在者”。所以这个最小差异才是主体性,才是意识,两者之间的缝隙,呈现涌现的光线和体验感受的视线(不是主体性,是大他者无条件给你的,实际上人是没有视线的,主体性是盲的,是收缩性的,让你看到东西的力量是符号系统/符号学网络/语言的力量/主体间语言的网络让你体验感受,只不过人有癔症)。如果把视线能恰当的理解到是大他者/符号系统赋予的,就能知道实际主体是两种本体性力量交锋的战场,光线视线冲突/物的凝视和符号学大他者对我的凝视,这两种凝视共同建构了主体性,他们两个相冲突衍射出来的就是主体性。而不能把屏幕、观众、放映机理解为主体性,都是错误的
    • 这种哲学弱小,柏格森当时杂糅了很多基础科学,后来人还杂糅了很多技术科学、生物学、医学、神经生理学、实验心理学。逻辑实证主义与直觉主义有某种关系的。这些东西只要用直觉主义方法论,就是神棍蛇皮。1-3-4所有知识的明证性都是免费的,没有知识辩证法证伪。代表人物柏格森浪费了很宝贵的论域:时间性。是很庸俗的理解,1-3-4规避了很多唯我论的核心命题,作为哲学家没有思考这些(他心问题,内时间意识(设定性自由,主体的构造性问题),内时间意识与数理场域/时空结构的关系(胡塞尔是真正在研究这些的))。每当柏格森遇到这些扎实的哲学问题,就顾左右而言他了,是所谓哲学家中最懂科学的,又是科学家中最懂文学的,文学家中最懂忽悠人的。而这些科学领域的牛人/科学家也乐意柏格森给他们拉赞助,这时就涌现出科学主义,科学是一种潮流
      • 主体的主体性如何像一个操作系统一样,把外部感性的场域渲染出来。其实没有显卡,只有一个很挫的CPU+APU,还不停被嘲讽。渲染不出来的东西就直接失真、乱码了。日常看到的东西都是我们渲染不出来的,我们能感受到具体的对象/存在,不是因为我们主体性像显卡一样把它渲染出来,而恰恰是无法渲染,不得不让它怼出来。如果可以把它分析透彻、整个渲染掉,就可以脑子里改变它,相当于掌握了它感性化/表象化的源代码,显然第一人称意识没有把握它,只是擦过去,逃了。它上面的形状、颜色、明亮这些具体质的规定性都是主体性逃脱的不同策略,都是在逃离这个东西本身
    • 浪子/浪女,唯体验论,出去浪、出去嗨,这是一种意识形态。自称有故事的人,”我有故事你有酒吗”:我是一个第一人称涌现的意识流,我要把这个意识流里有意义、有价值、本体性的东西讲出来,必须通过别人给我酒,酒的目的是使得叙事的一致性被打破,只有在叙事的一致性被打破、回溯性地说胡话的时候,你才能把握到你人生的真相,而且必须在讲述过程中,讲述是高于体验的。(弹幕:这种酒后仿佛把握到人生真相这种幻象,是喝酒讲述这层膜背后的空腔)。这个结构已经告诉你答案,讲述是比体验重要的多,如何讲这个故事,而且所谓的体验就是不断的回溯性的圆一个谎/不停在讲述关于我的故事,这个活太累了,大部分是由符号系统负责的,由你所处的意识形态立场自动帮你搞定了,自动给你进行了再讲述:把这种不停断裂、”自我”(他者)修正的再讲述,给它抹平、抚平、连贯为一种稳定的”体验”
    • 不存在意识流这种东西,存在的是无意识的泥石流,无意识的泥石流其中有一波的无意识的泥石流是意识形态/符号系统的无意识(自动在运行,你意识不到它),这些东西可以把泥石流像泥瓦匠一样抹一个墩子出来,在这个墩子上主体暂时有了喘息之地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这种临时的、小的、不致命的享乐
    • 第一人称再怎么真诚的讲述的故事,越真诚越符合”意识形态”的自我感动的奖励标准(划了一小片癔症式的崇高享乐,支撑了真诚感,都是被它所结构的,都必须符合意识形态结构)。恰恰相反,越觉得自己在讲虚伪的,比如写情书,越觉得写的越肉麻、越虚伪、越不信、怪里怪气、这东西到底怎么说,这时反而是真诚的,说明你不达标(意识形态的标准),不达意识形态标准实际就是你自己在设立某种标准。精神分析就在于把意识形态结构里的不一致性给挑出来、找出来,(这个不一致性背后有什么真相?没有真相,就是意识形态本身蛇皮)。所以你越听。这些人自以为是自己在讲故事,实际他们是无脑庸俗”故事”的人格化,并不是人在自由的讲故事
    • 伦理行动主义:1(世界,存有),3(普遍/大、广/超越的存有 VS 低俗的、狭隘的、小的存有的要素,被内在生活调和,就是体验,内在生命),4(折中主义,认为认识论维度讨论问题讨论不出结果,因为不信任感想、理性、知性的维度。引出个人和人类-》内在生活,心灵的内在体验的维度是万物交汇之处,闭上眼,就感受全世界在我内心里拔河拉锯。而实际万物交汇处的内在世界是无意识的,不是可以直接把握,内在语言学世界、符号化的世界(无意识的符号化是更严重的)是肤浅的,要呈现为线性的时间流,所以一定是肤浅的,没有深度,它的纵深都是后来回溯性建构的,这里面(线性时间流)起主导作用的是无意识里的超时间的符号学结构),1(内在理想,觉得真善美是同一个,心灵可以处在一个符合伦理的理想状态下,这种状态下真善美是达成统一的,心灵的理想状态调和了Being和beings的冲突/拉锯关系,调和后就是善的,在这种状态下心灵进行的操作是美好的操作,真善美能统一到一起,是前现代幻想,真是来自其幻想性,是真的幻想)
      • 乡村教师的”真善美”“耕耘内在心灵”的哲学(哲学家看来非常天真,往左走就是蠢(坏),往右走就是萌(自恋)),冲泡无数语文作文的浓汤宝,倭铿《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我国不良书商卖的)的无意义和无价值。乡村教师自我安慰/标榜/陶醉、故步自封的必备迷药(反现代化的)。学问、艺术-》流落精神/文化贫穷、现代化不够地区的小知识分子。人文主义关怀落到实处的操作
      • 认为认识论维度多余,我直觉体验到的就是 事情本身,这种人有点笨、反智,认为真诚的内心去体验、感受就能触碰到生活的真实,不管,都认。这种人有点萌,不知道认识论维度里有很多尔虞我诈,天然呆,所以容易受这个意识形态蛊惑的是少妇、少男、小可爱,浪子/浪女。在认识论维度上不是前反思,根本不反思。对康德揭露出的那条沟壑、笛卡尔意义上的主体性剧场(我所体验到的一切万一是假的怎么办?)
      • 我的内在世界是万物都在其中/交汇于我是注定失败的,不能把心里涌现出来第一人称的内在语言学体验/感知情感统统看成神圣、高贵、了不起的,不能直接这么做,忽视了海德格尔意义上的存在论差异,忽视了两个维度是不相接的,所谓内在生活活生生的体验是(在非常强的维度上)内在的表演。无条件、免费的涌出来的、鲜活的内在心灵生活的世界,如果无条件免费,没有创伤、无爱欲经济学上支付的成本,它一定是虚伪的、肤浅的,是被符号系统结构好的 -》舔棒棒糖
      • 他们都把现代性的对立理解为二元对立:全体V个人,普遍V特殊,自然V理智,科学技术V艺术文学,内在V外在,人类整体V个人自由。都认为这些二元对立是本体性的对立,而没有看到认识论在里面起的作用,觉得是难解的局,束手无策之后就想退回前现代,开始幻想田园风光、农产品、农业技术/手段、生活智慧。真:很真的幻象,善:没机会作恶;美:通常和田园风光(前现代生活/自然环境,认识论上的欠缺,美学上没有结构,只有自然主义美学//盲目的一种美,匮乏的美学)结合在一起(不包含赛博朋克、蒸汽朋克这些东西,没有朋克这个维度,是艳羡的,但不会爱上朋克化的人)
      • 群体内部哄抬小偶像(达成心灵理想状态,更深刻的人,服从1-3-4-1这个目的论秩序更好的榜样,完美服从这个秩序的人,克服了现代的二元对立实现了心灵精神的真善美统一)。崇拜自己人群之外的XX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
      • 所有1-3-4-1的症结都是认识论的维度,没有的情况下,很容易被某种审美要素抓住。因为认识论维度有种理智化、防御力,这里空了,不反思,连一阶的思维都不愿意去做,这时审美维度的符号学机制非常容易用一些幻想化的机制攫取你的注意力、力比多,力比多会全部投注在一些审美的状况下。所以1-3-4-1是一种审美阶段,真善美三元组归根结底就是美,美是一种秩序之美,是稳定的、温和的(不刺痛主体性的维度,不让他反思)、和谐之美。所以这些人不会直接生存在农村/乡村,直接生活在那里的人知道这些温和的表象背后是有危险、恐怖的,只有在乡村体系/原生态体系/前现代环境中,又脱离了具体生产/生存挑战,往往会把田园风光审美化,当成一副美好的图画,眷恋这个东西,可以让他遗忘在意识形态征召的体系里没有地位/权力/根基
    • 随笔主义、尝试主义/探测:1(随笔性的世界,尝试性充满可能性的世界,还是融贯的),3(体验,对理念的体验是优先于对表象的体验),4(主动地对感受到的事物的认识论意义/地位进行悬置,刻意的悬置、撤退,刻意地对事物不进行认识论判断。把各种可能性看成是平等的,都有可能成为现实),2(因果性现实VS理念性的可能性,一般庸俗认为过去(消失了的,死掉的现在,确定性会被遗忘、模糊掉)-现在(确定的)-未来(不确定,尚未形成确定性,藤蔓(因果性)还没交织出来),而在穆齐尔:过去(神圣的)-现在(不确定,多重可能性)-未来(没有未来,当下就是未来))
      • 写日记的矜持少女,易于陷入的意识形态,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一个现象学时间性分析
      • 哲学化的意识形态,四个格都有。也是体验主义,但体验的内容不是世界,而是理念。认为世界那层表象/现象的膜是因为我们选择了不同的ideas,某种视角主义(尼采的感觉)。人生在于体验,但不是吃喝玩乐、旅游、交友、冒险、高峰体验、极限运动,这些都是结构化的现实,随笔主义认为要体验的是可能性,是现实之被结构出来的多种多样的理念
        • 现代女性日常都处于随笔状态(猜”到底”XXXXX做了什么、是什么原因、有什么目的、对自己有什么想法…,不是为了知道目的,而是罗列)
        • 现代男性在恋爱初期也是这种状态(这个现实对他来说不是既定的现实,没有一套符号学框架把这套现实100%确定下来、解读出现实的意义,他们会把它悬置起来)
        • 认识论判断:这是真是假,是我的主观内在创造还是外部性,有各种可能性,是开放的
        • UP:从1-3-4-2出发开始学哲学,是非常好的入门状态。虽然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庸俗哲学,但至少不是封闭的,相对于民哲状态是不封闭的。是可以扭转过来变成3-1-4-2进入观念论,学康德的
      • 穆齐尔书里的点子王,不停地把主流叙事的现实给悬置起来,用不同的ideas来构建不同的可能性
      • 当下的场域,现实不取决于过去的任何因果性力量,取决于主体对理念的体验,你体验哪种理念,那么哪个维度就有可能是真实的、有真实的可能性存在。现实可以在每个瞬间体验到多重可能性,把一种主导的符号学秩序efficacy效力悬置起来。把符号学秩序和现实之间强的因果性关系悬置起来,这时能体验到某种自由。4-2中的对抗就有了一个居中调节的位置,所以1-3的3就是自由的中介,调解2个冲突对立的力量。在他们看来这些假设都是平等的,到底哪个产生了现实对他们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要体验到这些理念,是一种自由的乌托邦主义
        • 松开loosen主导符号学秩序的效力,某种意义上就是自由的状态
      • 随笔绝不是随便写的,一定有个解释性的维度,智性的尝试,会摆出一些硬核现实,然后各种可能性片段化想去解释,引出伦理规则、后果。是一种严格的文体 -》最后就变为小论文,试探性的给出不同的解释 -》体验不同的理念
      • 下一篇中的爱情大全也是随笔,体验不同的ideas。随笔有点玩游戏的姿态,但他的底色是很悲伤的。他的症结在于对于”过去”的永恒化,会让他陷入一种绝望。因为随笔主义很积极、开放性的姿态是朝向当下的,当下是开放的、多重可能性的,当下只有离的不是太远,就可以不停修改对它的解释(在众人的话语中尚未定型/定局的),但是一旦讨论定型之后,就闭合,过去在本体论上闭合。所以随笔主义者会陷入一种悲伤,过去发生的即永恒、永不会变。一般人理解过去的就过去了/消失了,没有本体论地位了,但对随笔主义者过去发生的事情对于他是永恒,一个纪念性的东西
        • 他们对当下、现在、切近的、还没走远、在公共话语中讨论博弈的空间里,还在争吵、不确定、反复修改、摸不准、猜疑,这种猜疑不是唯我论猜疑,这些还在争吵猜疑的现实对他是开放的,还会抱有各式各样的期待
        • 追星,被爱妄想症(爱豆做的事都是在向他表白),随笔主义在没有精神病理化时是良性的,但是精神病理化后,遭受很大挫折/创伤性之后,因为这个有解放性、安定性的力量(由于过去永恒不变,所以背后也有抑郁的、绝望的力量),就会抓着它不放,有可能变成被爱妄想症。PTSD+Essayism=被爱妄想症(抑郁会变成双相的:躁狂抑郁症)。Ptsd后不能再玩Essayism这种游戏(软饮料。会让过去闭合,代价支付后换取一个现实的全能解释者的地位),会发现有救命稻草,但被救命稻草拽到一个深渊里去,进一步恶化精神创伤应激障碍
      • 时间性上操作/把戏:过去-现在-未来,透支未来的可能性,支付到现在。未来是多重可能性,代表希望,把未来包含的希望/可能性/解放性透支到当下,去loosen,把符号学网络/秩序松开,把主体朝向未来的意向性援引到当下,面对当下现实,实际是一种精神病,不算神经症,应激障碍后生成的精神病,这是自己意识不到的癔症。代价就是把朝向未来的意向性透支到现在,过去就闭合了,很难回溯性地重构过去的意义,因为按照辩证法,the Past is constructed in the future过去永远是在未来被建构的,你得回忆过去,只能在未来回忆,不能在当下回忆
        • 人无法在当下回忆过去(现象学),当你回忆过去时,你就是在体验过去,这种体验就是一种重构,在未来体验/重构过去,意向性是指向过去的(不是朝向当下,否则就变成无穷倒退),时间是 超出当下的,只有这种超出才可能让你超越/去重构,超越当下的符号系统。所有对过去的回忆都是某种意义突破符号系统的,人在回忆过去时是来到/抵达未来的(松开当前的符号学秩序,就是到达未来,要透支生命、花你的时间,主体性对生命的体验是要支付的)
        • 随笔主义犯的致命错误就是,把现在看成是可能性敞开的领域,透支了把符号系统松开的力量,透支了这种解放性力量。写日记写的太勤了,导致会轻信自己的日记是没有失真的,就过去束缚住了、僵化了,对你的过去只有一种解释了,这就是付出的代价。比如20年后写回忆录,可以非常自由的重构过往,这个过程中很多创伤就被克服了,就拥抱你的创伤/过往,就实现某种辩证法的和解。又有了新的20年体验,对你人生/内在符号学秩序重构了,再回过去看之前20年发生的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过去就被重构了,过去就可以被未来救赎
        • 庸俗的时间性理论反而是把当下看成很死的确定性的,把未来是不确定的,过往是越来越暗淡的、模糊的。就可以用未来来救赎他的过往。而随笔主义不对未来抱有很多希望,或者忽视了未来这个维度,把未来过早的降临到当下,太短平快了,没有放长线钓大鱼。犯错在短平快的方式不停的在离过去很近的当下来用多重可能性想要松开符号学束缚,这种短平快就会没力量,多重可能性就会变成符号学束缚本身提供的虚假的、廉价的选项,无法真正意义上超越符号系统(去解读当下),这样做恰恰是失败了(没有松开)。正确的做法是放长线钓大鱼。因为不信任未来,背后有绝望主义,对过往的东西认为是无法拯救的,应该要放长线,在一个相对遥远的未来,让过去变得陌生了之后,再去对过去进行随笔主义的多重解读,这个时候不一致性就产生了,时间跨度大了,20年前发生的事情和现在你的符号系统之间充满了各种不一致性,感觉很陌生了,这时这种多重解读才是有张力的、有力量的,才能冲击你的符号学/现在你符号系统里折磨你让你痛苦压抑的东西,才能对过去有新的解读,容易有真正意义上的新的解读(往往不会体验到有新的解读,而是体验到有个新的过去,甚至让你体验到有个真正的过去,不是你之前想的那样,”原来”,这种回溯性的力量是能彻底/颠覆性的改变过去向你显现的那个样子/过去本身,符号系统回溯性的建构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过去,可以说完全暴力非法篡改了你对过去的理解,因为当时所记忆的过去也是被篡改的,被你当时很肤浅的符号系统所篡改,当年日记第一人称体验的东西都被受的教育/看的小说、连续剧篡改,当时把握日记记下来的当下是个虚假的当下,那个多重可能性也是当时小说各种杂志给你的可能性,也是匮乏的、廉价的,只有几十年后有成熟的心智了,对人生的得失利害、情感的真假都有自己的判断后再回过头去看,才能看到很多不一致性,甚至你的回忆会被彻彻底底的改掉(这是代价,没办法的,拯救过去的代价就是使得过去成为未来,the past只能发生在未来再次成为现实))
          • 过去的现实化只能在未来,拉开符号学距离之后才能做到
      • 想做哲学家,做的不咋地,鄙视不了哲学家,改行做文学家,鄙视普通人,普通人时间性结构里的智慧,所以就陷入了一种错误。UP:西欧阴郁的文人 在19、20世纪所独有的必然的主体性,当时变动中的瞧不起大众的阴郁的文人所特有的
    • 唯美主义:1(稳固的世界),3(自觉性的体验,不人称化地进行可以保持沉默地体验//别说话,爽就是了),4(沉默(不人称化),面对美的时候是没有认识论维度,这个维度是被静默的),3(美)
      • 美色的终极奥秘。代表人物在文学中是王尔德(比较简单),克尔凯廓尔的一部分
      • 由于1-3-4-2是庸常人哲学的一个出发点 -》1-3-4-3刷机
      • 详见爱欲经济学4
    • 颓废主义:1(世界,没有跳出舒适圈,他们可以背叛世界,但世界不能背叛他们,某种dull,stupid的自然,无论如何秩序是稳定、均一、循环的),3(美学化直觉、审美体验),4(谎言/语言的多重性(没有超语言,没有道出事物真理的终极语言,而又承认事物是有Meaing的,都是倒错、扭曲、阴郁、无法符号化/被明说的,只能通过诗歌、性、疾病、死亡来实现,pain只能是sick pain才能被审美化)=》极端化的唯美主义(把美丑诡异的辩证法当游戏来玩,逆练唯美主义1343,用倒错的机制来玩),一切都是谎言,富则颓废主义,穷则愤世嫉俗),4()
      • “事后圣如佛”是怎么一回事?享乐和审美过度充盈之后产生的倒错。出现在唯美主义之后,是美(平凡之物中出现了一个诡异之物,通过某种符号学秩序(最简单:符号学意义上视差性重复)遮蔽了自己的诡异性,重复之前的原型基本是被遮蔽的。出现的这个诡异之物具有符号学自组织的能力,组建了一个审美化的符号学体系,在这个审美符号学体系中平凡之物就会被定义为丑,这个诡异之物就会被定义为美)的过剩,本质上是一种倒错。在每一种美(视觉或体验性美)背后都能找到一种原初性(原初压抑/被遮蔽的)的诡异之物,只要我们愿意发现 -》正向的,走到倒错变为 -》只要我创造一种诡异,我就能产生一种美
        • 19世纪法国流行,和一种疾病Sickness性倒错、各种痛苦、扭曲、濒死体验、懒惰(不愿把自己整合到”正常”的符号学系统里),他们不反抗符号系统,他们反抗”正常”性,所以试图在符号系统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这种游戏性的扭曲、倒错的扭曲,UP看为是美学上的内卷
      • 容易有颓废主义的人,他自己的审美符号是不匮乏的,身上总归有一个点审美的点支撑过度的自恋(字写的好、人长得漂亮、文采好、声音好听,必须是纯表象性的美),得是从1-3-4-3下来的,3中心化过剩了,不再围绕一个生殖/性爱,过剩后就以美本身为目的。然后聪明的人就会发现美的背后是一种诡异、自说自话自组织的符号学阵列,在既有的符号学机体上会呈现为一种扭曲,不是BUG,会侵蚀符号系统,反对的是符号系统所明言的规范性/享乐的秩序,反对这个但是不反对符号系统本身
      • 19世纪欧洲上层贵族传统回光返照,上层贵妇圈子里的文人/诗人,实际都是精神上的奴隶,侍奉贵妇或被养着的,或者自己很有钱
      • 精神性的欲望过剩,没有被活生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抚慰和平等的包容、尊重和承认所满足,就会以一种虚假的清醒和澄明持续延续下去,变成纯粹的大他者的凝视。所谓的事后圣如佛,实际上是被性化秩序的大他者附身了。这在事前挑剔颜值、刺激性高低的那种纯粹消费性的审美活动中(把人当成一次性的用具,包括观看影片、购买服务),最为明显
      • 发现身体的可塑性是很有限的,直接获得美搞不定,只能从诡异方面入手。他们的诗都是1字头的。那时候有象征主义,还认为诗本身是种超语言,而颓废主义不这么认为,认为诗的诗性在于扭曲、诡异,把浪漫主义精神发挥到极致(还包括贝多芬意义上的浪漫主义精神,艺术被把握成一种与符号秩序的搏杀,所谓与命运的搏杀,贝多芬每个小节都要避免自己被整合到一个乐章里去,不想陷入循环,不停的在挣脱枷锁,整个乐章不想被束缚进当前的音乐评论体系里),颓废主义会认为诗本身是不存在诗性的,诗性是一种否定性的姿态,和我自己写的诗进行搏杀。颓废主义不懒,他们的勤奋都用来在文学、艺术上自虐了。因为倒错了,只要我内在感到痛苦,那我外在就应该是美的
        • 美不仅仅是主体性内部的辩证法,更重要的是有主体间性的。美一定要被铭刻到主体间性的话语里去
        • 诗的自废武功(赖在地上打滚)。他们知道诗是一种酷刑,给Meaing穿小鞋,假如有一种原初的内在体验,如果把它写成诗,就意味着对这种内在体验进行阉割、穿小鞋。但颓废主义会认为内在扭曲的体验本身是不存在的,无法获得一个内在扭曲的体验纯体验本身,必须形式化,变成诗、心理的病理化状态、某种疾病、性癖、社交古怪癖好…,纯体验必须经由这些。认为中心化的体验在调节本体论的各个要素的时候(自然VS精神..),会污染它们,某种意义上颓废主义看上去很不虔诚,但骨子里有原罪论,认为中心化的直觉体验本身是怪怪、有问题的
      • 认为诗和语言是同一个东西,不存在二分,诗与语言的二分是一种不可能的理想,语言本身的杂乱无章性就代表诗没有败坏/刻板化了语言,相反诗是一种绝望的拯救,但这种拯救注定失败,里面是毫无意义的巧合。消极 -》等待戈多
      • 颓废主义一方面是倒错的,一方面是倔强的。在他们身上会看到对庸常的审美是不屑一顾的。颓废主义没有道德伦理的,知道都是扭曲的,某种意义相对主义,1-3-4-4目的论上是4,不要指望有什么伦理底线。在符号学筹码(性、美、权、钱..)上比较富足的人,都容易染上颓废主义,消费XX(比如女人),感受扭曲,去审美化,消解、破解掉,当成消费品一次性消费掉,因为是唯我论的,会把他人当成物。1-3-4-4在很多情况下是支撑现代资本主义的爱欲/力比多经济学,他们的爱欲经济学破产后,会通过消费庸常的审美,他们喜欢美女不是因为仰慕、倾慕、占为己有、长期快活,他们是仇恨这个审美秩序占主导,本质上也是某种厌女症、会导向价值伦理上的虚无主义
        • 浪子,长得不行,但是性征过剩:P-A政治姿态、诗、音乐-》sexualized。音乐、民谣、摄影圈子,男性比较占,因为容易依仗男权秩序,依仗1-3-3-X,但骨子里是1-3-4-4,可以借1-3-3-X的去PUA
      • 事后圣如佛。美学上的倒错机制,实际不是圣如佛,而是圣如魔,纯粹的魔。事后的那个状态是倒错机制暴露的状态,那时候往往感觉很清醒、看女体会觉得本来很美一下子变的过于平凡的诡异,图型/格式一下子失去了魅力/魔力,女体/女颜立刻失去符号学效力。这时视神经和性化机制,主体性在继续寻找尚未被性化的平凡中的诡异机制。高潮之后,性欲是没有消失的,这时获得更纯粹的性欲,纯精神性的,它的基本机制就是在尚未被性化的平凡的肉体图像上寻找新的诡异的可待性化的机制。之后再次操作会觉得痛,而恰恰这种状态是超越幻想betray to death,但是不是崇高,而是恶心
        • 拉康的2种死亡:肉体/生物学死亡,符号学/身份之死。如果身份之死先于肉体死发生,是崇高(安提戈涅式-歇斯底里,俄狄浦斯-主人话语)化的机制,如果反过来肉体先死符号学还未死(高潮之后,肉体欲望已经消退了,痉挛消退了,肌肉得给你海量的快乐舒服的感觉已经消退了,但是符号学身体还没死),继续搜寻诡异的性化图像的机制还暴露着,这时就不是崇高,就是淫荡
        • 肉体已死,而符号学未死,所有女体上的淫荡性都是通过这个符号学机制,都是二重死亡之间的病理学状态,女体上的淫荡性其实就来自男性把女体把握为肉体只是中介/已死,它纯粹在传达性化秩序/快感Enjoy律令。当你看一个女性身体,完全看成是大他者的话语:我就是邀请你Enjoy,除此以外,比如身体上有一颗痣、斑纹..都不重要,被男性抹除的时候,实际就把淫荡性投射到这个上面(女体)
        • 绝对清醒的状态,实际完全不清新,实际是一种迷醉,那个瞬间是迷醉,自以为绝对清醒。迷醉在非常单调重复的活动,这个状态是被Phallus性化符号寄生的,在这个瞬间/几十秒里的寄生性是最强的。看上去排出了它,你把你的主体性消泯掉了,圣如佛后你其实只干一个事:无往不胜的解构女性美(这个不过XXX,平平无奇),迅速把女性美的格式塔打破,重新编入平凡/日常秩序,好像是进行去性化了,但不是,这种方式是在凸显、拓展你的性化网络,凸显出新的诡异的可性化的一些图形
        • 变得更色了,圣如佛后对女体的鄙夷、满不在乎的凝视实际是最淫荡的,最邪恶的,完全把女体物化的/非人化/工具化的。这个机制是把女体进一步性化,变得更好色,已有的性化格式塔在你看来太低级了,要更复杂的美学机制才能激起你,满足的欲线被提高了。圣如佛的状态就是符号系统自己在转,在检索搜寻新一步开发的、能激起我性兴奋的机制。所以你感到自己很清醒,非常聪明(根本动摇不了我),不是的,这种状态下其实是更贪婪。这种消解式的视线就是颓废主义,已有的美学建筑已经住不下这个大怪物了,要更大的美学建筑,所以不是圣如佛,是魔,符号学机制寄生在你脑袋里进一步生长,假装借助你自由的主体意识,实际上不自由,你会不由自主地去凝视,然后消解,好像是”我这个时候怎么这么聪明,这个不过就是XX,我这个时候不受这个东西撼动、影响,根本挑拨不了我”,会有小男孩被大英雄撑腰的感觉,一身正气。这个核心是厌女症的,甚至是厌女体症的,对女体的厌恶是因为’就这”,在搜寻更邪恶、恶心的方法。这个机制是会慢慢腐蚀一个人的心灵的,逐步腐蚀掉你全部的东西

爱欲经济学4

【主义主义】唯美主义(1-3-4-3)【爱欲经济学第四讲】美色的终极奥秘

源于唯美主义1-3-4-3。拉康、齐泽克的文本会集中在更宏大的,要了解这个怎么分析。1.学习拉康、齐泽克的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分析,2.UP的爱欲经济学(这篇为UP自己分析的,是爱欲经济学最重要的一讲)

克尔凯廓尔的三阶段论:审美-伦理-宗教。其实不是这样的,而是1.审美(享乐)VS伦理(禁欲);2.伦理(依赖性,有所希冀的)VS宗教(绝望的,孤绝的、孤独的);3.宗教(信仰)=审美(内在体验)。三种痛苦才是三个阶段:庸俗的对立——圣母婊(党同伐异)与孤绝没有外部基础依靠——唯一依靠内在绝对孤绝颤抖痛苦的体验

唯美主义就是处于与伦理相冲突的庸俗的审美-》LSP的意识结构/意识形态(男-》爱一个漂亮的女性化形象;女-》自恋,把自己包装成这种形象)

所有的美都包含一个中心化的机制,中心化的是:生Life、死death -》Flesh血肉。所有调和活动都必须要有具现化的管道、孔腔来调和,这个在审美构成上是绝对必要的。如果一个管道、孔腔被遮蔽,它另外一定会有代偿性,因为管道、孔腔是中空的,外面凸出来的,代表生(出来的力量)和死(进去的力量,潜藏的力量,埋葬的力量)之间的对立

中心化的机制就是美(会引起性欲的女性化的美//完全被符号系统宰制的,完全被Phallus所宰制的力比多经济学决定的,彻彻底底佛洛依德和拉康创立的力比多经济学控制的)的机制。美的本质是丑(很原初的,无序、杂乱,自然而然、随机的)里面的诡异,这种诡异同时把自己遮掩了,它有一种力量,通过重复来遮掩机制,核心机制是重复,是遮蔽性的重复机制。普通人看不出来,因为还处在美的中心化辩证法里。美一定是从诡异里产生的,但是这个诡异通过重复来设定一种有序性,这种重复起初就是一种加倍,通过加倍来设定有序性,这种有序性把诡异遮蔽了,这个遮蔽本身会制造一个美的surface表面,这个surface就是美、颜值

美女都代表生机,在找到生机之前,我们会找到Death,这个Death还不算真正的诡异,不会性器化,性器化的东西才是最诡异的。三重诡异:生、死、Flesh肉(触手、沙耶之歌里的烂肉)。这三重都是诡异的,而且都能产生美的效果,但只有Flesh肉会产生性器化的效果,使器官成为有性欲的性器。最容易找的是Death。脸中脸(鼻子+人中+部分嘴唇)

一般说女性的容颜、姿色由5个洞决定,这5个洞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 鼻孔是空虚的洞
    • 孩童看母亲的脸-》中心化的焦点实际是嘴巴,是从嘴巴开始往上看的,看到鼻子的两个洞,是天然的结构,一个被孩童识别为这个东西就是他母亲形象的结构
    • 鼻孔实际是一个脸中脸,是个骷髅头的结构,两个鼻孔是陷进去、空的。实际人对骷髅头是没有恐惧的,因为对脸中脸,相比大脸人是更熟悉小脸的,而小脸本身就是骷髅头,两个鼻孔是陷进去的洞。孩童在识别母亲脸的时候首先是识别到一个骷髅头的,这个骷髅头是奠基性的。这个意义上Death这个维度,缺陷、凹进去的维度是更原初的,所以一般而言下鼻子是很难性器化的,但是所有的性器都要模仿鼻孔,所有女性化的性器都要成为这个有腔空穴,因为鼻孔是最原初的,鼻孔是一个被遮蔽的起源,鼻孔上面的腔是所有其他空穴、腔道性器化的一个原型,但是这个原型被遮蔽了
    • 在所有性活动中,一旦去舔鼻孔,或者用手指掏鼻孔,就会破功、笑场了 -》去性化最简单的短路方式就是性活动的时候挖她鼻孔,这就会笑场,这就会去性化,抠鼻孔是最去性化的一个行为
    • 为什么鼻梁要挺才漂亮。因为这个骷髅头的存在必须要被压抑,中介化要建立一种通道。高鼻梁能卸除骷髅头小脸上的凹进去/深陷进去的双眼的死亡的恐惧(恐怖的,某种方式压抑后就产生了美),是通过通道卸除的。腔、管道中,就默认这2个洞不是积极的存在,有两种解读(二元争夺间),孔腔到底是什么通进来?有美学上的二元性在争夺它
      • 脑通进来,到大脑/亮的额头(直接到灵魂),通过鼻梁的高光来体现,预示着鼻孔的黑暗,在通道中是一种光明性的灵虚的一种东西。中间有一种灵虚的气,从灵台(额头/脑)经过管道出来,这是一种光,可以去搞定黑暗,鼻梁和额头都是高光的,实现了饱满,死亡到神圣的过程。这条通路是崇高的,是男性化的通路(神圣)
      • 眉毛通进来,黑洞不通过鼻梁,通过鼻翼两边的鼻影,沿着通向眉毛(毛发-生命力,黑色-连续性),眉毛和鼻孔的关系是比眼睛和鼻孔的关系更直接的,因为眼睛是在模仿鼻孔,眼是鼻孔的放大。女性美,性感的通路
      • 男性和女性美的差异就在于选择不同的通路
      • 把鼻孔涂画了以后,1.不神圣了(把第一种通道去掉了),2.不性感了(吧第二种通路去掉了)
    • 美女的眼睛和鼻孔最好是平行的关系,大脸和小脸最好是嵌套的关系,下巴轮廓最好也是放大轮廓(下唇)的关系,形成一个比例。嘴唇中间的凹进去的缝是小脸的凹进去的嘴,凸出来的嘴唇是大脸凸出来的嘴。这样就有2张嘴:凹进去的嘴(小脸)和凸出来的唇(大脸),在视觉上凹陷和凸出是一码事,凹与凸是视差关系。在现实中人是能发现凹凸的,但是对平面的图,触发你爱欲的视神经系统是不管的,符合我审美视觉格式塔,肾上腺、激素就开始分泌了。这大脸和小脸就是一个重复关系,同样小脸有凹进去的鼻子和大脸凸出来的鼻子,也是视差性的重复关系。这个格式塔在后面身体上会再重复的
    • 脸宽的人不好看,是因为小脸是可以被看宽的
    • 并不是能分析她,就不喜欢美女的脸,从生物学、心理学上还是有诱惑的,只是能理智、客观的能知道哪些机制在起作用
  • 眼睛是有内容物的洞
    • 眼睛为什么要长成这种形状(缝一样)才好看?因为是对于鼻孔的复写
    • 眉毛为什么美。眉毛是舞动的头发,眉毛是可以飞起来的(眉飞色舞),眉毛代表了头发的不可能性。小脸通路到眉毛,就是这张脸的两侧的头发飞起来了。平时女性(大脸)的头发是从两侧垂落的(压抑状态),好像是脸的界限,遮蔽不能再往外面去了,整个场域的界限。而小脸上通过鼻翼的阴影连到眉毛,代表着外面的头发飞起来了,脸审美的场域的自我界限就打破了,两边的东西自由自在、延伸出去了。所以同样是种重复,只是两侧垂下的压抑变成飞上去的压抑(甚至可以说是把两边垂下去的头发左右错开后放上去了)
      • 舞动的眉毛舞动的幅度(鼻孔到眉毛),和披散下来头发的披散幅度是一样的。原来一种压抑、否定、遮掩的姿态就变成了张扬的、解放的一种姿态
      • 为什么男性眉毛不漂亮,因为男人的眉毛是杂乱的(不似头发有明显线条/黑/油,没有曲线),而且现代审美下一般是留短发的。男人的眉毛一般是平的,形成平角,这个鼻孔通道通到灵台/光区/脑,不会走鼻眉通路。无法现成嵌套结构,视差性的重复关系。直接通到脑门,去性化了
      • 女性的头发是很重要的审美末端,卸除鼻孔的死亡恐怖感的,最后要靠头发卸除。1.鼻孔(凹的、黑的),2.鼻梁影(半凹,黑的),3.眉毛(非肉体,附加的,黑的),必须卸力到外部,导向外部,好像这种死亡的张力不来自内在,鼻孔这个黑仿佛不来自人的生命本身内在有死亡的恐怖,而是外部的,好像可以拔除的,还是种张扬的力,4.头发(可拔除的,死细胞,死亡恐怖具体化到头发上的死亡细胞(无知觉/感觉),消极的(散落),静态的,被动的)。这条通路把鼻孔的死亡驱力卸除了一部分,所以这个格式塔让你感到美,让你的脸变得美
    • 眉、额、眉是两边黑中间白的,而眼睛是两边白中间黑的(眼球眼白),非常巧合。从鼻孔往上看,把两个眼睛拼起来,恰好也是暗-亮-暗的关系,从两侧鼻影通路走到的是两个较暗的世界,从中间鼻梁通路是走向亮的世界(与死亡无关,直接用亮盖住了)
    • 眼睛是用来说谎的,说了个谎就是鼻孔里是有东西的,鼻孔是能通达到眼球的。眼睛不仅仅是鼻孔的放大,也是从鼻孔往上看能看到东西的一种暗示。鼻眼关系,眼球的作用就是放大鼻孔后(孩童的幻想),鼻孔中不是空无一物的,而是有灵魂的(眼睛是可以动的,有母亲的主体性的)。眼球的作用就是填补
    • 鼻孔里死亡的空洞、洞穴的恐惧是通过三重机制来压制、卸除的:1.鼻孔到额头,2.鼻孔到眉毛到头发,3.鼻孔到眼睛。整个大脸的目的都是为了卸除小脸的恐怖。附加保险:4.人中的凸起边缘,欺骗你鼻孔中是有东西(生命的力量)流出来的,继续在皮下涌动,效果就是让人中有两个凸起,最终是汇聚到嘴巴里,结合到一个点到嘴里去,最后到嘴唇(把血肉摆出)。5.鼻翼与耳朵的类似形状。来卸除小脸非常恐怖诡异的骷髅脸,卸除它的诡异的紧张。所以是自我遮蔽的诡异之物,用外面的脸和不同元素来遮蔽它,所以产生了美的效果
  • 嘴是双重的洞(有嘴和齿这2个洞圈)
    • 眼、鼻孔都是2个洞,嘴巴也是2个洞,只不过是嵌套关系,洞中洞。外面一层洞和里面的洞藏的东西不同
    • 唇(颜色)本身就代表一种血肉气息,鼻孔的死亡气息立刻找到它的对立面,所以红唇烈焰美丽。唇是血肉之物,又必须是高度有序的,上面的纹理是竖直的高度有序,血肉也会导致恐怖,为了卸除血肉的恐怖,必须要有竖直的平行的唇纹,感到是很有序的、规则的,卸除混乱的恐怖(血肉一般让人感受到混乱的恐怖)。有不同的卸除方式,都形成美学样态
    • 唇-牙齿的样子也是恐怖的,需要卸除。嘴巴处于中心位置,鼻子到嘴和嘴到下巴的距离最好也形成某种制衡,嘴巴需要处于鼻下区的中心位置,还是圆形的,对称关系,是可以卸除血肉的恐怖
    • 展开嘴里面的牙齿,得是齐整的,牙齿和头发的同样特点(无知觉,非常直接的血肉对立物,非血肉的东西),唇的恐怖维度立刻被牙齿的冰冷、与生命无关的维度立刻遮蔽了。牙齿进一步遮蔽更可怕的东西,就是遮蔽舌头(纯血肉,多动的,伸出来后无法让它静止/停不下来),所以进一步需要用牙来遮蔽它
  • 这3个就代表了死、生、肉这3个东西
  • 额头对应的是鼻头,是同构的,所以额头要明亮饱满,但又不能太长,后面得是通道了。长辫子漂亮-》直接连上通道?

从脸到女体,嘴巴的二重空穴,是被排出来的,被女性的阴唇给现实化了。女性嘴巴的空穴一方面通食道(通到排泄口),另一方面通向爱欲的维度(想象性上,性暗示上等同于生殖口),排泄口和生殖口是二重化到嘴巴上的,关系比较复杂

还有很多身体的审美格式塔可以在脸上找到。两个鼻孔的死亡恐惧还有东西可以卸除,眼睛这种凸出物和鼻子的凸出物又分别对应2个东西。鼻子对应屁股,必须由凸出的屁股来填补鼻子,(放屁有某种搞笑、诡异的感觉),鼻翼/鼻头两侧对应就是人的臀部,人的臀部的美学形态需求实际是出于鼻翼的模仿,因为要屁股起到填补空穴的作用,屁股就是在身体的其他部位用来填补心理上鼻孔这个洞的东西,是第二个眼球(眼球也是来填补这个洞的),起的功能类似。幻想如果鼻子没有洞会长成什么样=臀部

眼球中间一定要有点,这个点还是成双的,实际也在另一个部位实现。人的对面部的不可实现的幻想都要去投射到身体的其他部位,这种投射到其他部位的欲望,就支撑起身体的性器化、性意义上的美化。眼睛无法出来,无法离框(可以转动,但被束缚),这种幻想形成女性的胸部的妄想。比如dota2的小娜迦的胸没有圆心就会觉得缺少色情性,一定要有圆心,因为是对眼睛的拟制,一定中心要有一个点,实现的是眼睛的不可能性=在框外转动(框就是胸腔,脱离胸腔转动)

腰为什么要纤细,腰背要漂亮,因为鼻梁,鼻梁的形状就是腰的形状,鼻梁无法扭动,腰可以扭动,而且鼻梁无法环握,这种的代偿性机制就是在于腰背。鼻子就是腰臀的原型

高跟鞋有其审美必然性,还有丝袜,而且是互补关系,倒数关系。高跟鞋最经典的颜色:红色(嘴唇)、黑色(头发)。为什么人需要腿长,腿长、细为什么美。因为脸上有一个很短的对应物,就是人中旁边的两翼。鼻梁-鼻翼-人中 -》腰-臀-腿,鼻头有明确的象征,是Phallus的二阶象征物(女性的Phallus对应物也有:鼻头的形状也是圆滚滚的)。腿就是人中的两翼,腿天然就是穿着高跟鞋的(半个上嘴唇),更夸张的是,嘴巴张开时,是有高跟鞋的鞋跟的(牙缝-细跟,牙齿-粗跟)。恋鞋癖:爱欲在唇上面,口唇期爱欲没有,太直接的到舌头了,跳过外面的嘴唇环节

对丝袜的喜爱。为什么喜欢腿长,就是不可能性,人中凸起对应腿,所以丝袜对应的是胡子(肉色-绒毛/攻击性不强,黑色-黑色胡子/女性臣服于轻中年的(争强好胜)男性秩序,白-白胡子/对年轻的男性秩序怂了,偏好年老的男性秩序/白胡子投射到女性腿上,就偏好幼化的女性=白袜子,互补的,越是心态老、怂比,中间是短路的)。不可能的想象=女性长胡子,支撑起对丝袜的爱欲、幻想,这样不可能性诡异的加倍的。为什么女性长腿毛觉得丑,就是因为女性的腿部投射的是人中这个区域,长了腿毛意味着也是男性了,也长胡子了。在爱欲架构中,腿毛和胡子是同一种重复的,所以女性既不能有胡子,也不能有腿毛。毛发是外部介入规定性,没有痛痒、外部长出来的。女人留长发,而男人短发且可以由胡子、腿毛,有更高阶的爱欲经济学。因为人中区域是言说的区域,这里是阻止鼻孔死亡的东西流溢下来、遮蔽这个死亡。最后遮蔽死亡小脸的力量就是男人的胡子。现代男性不留胡子,为了避免鼻-眉-头发的审美通路抢占了中心化的额头的崇高的通路,必须把到下面的头发剪掉。要留长发就要留胡子,遮蔽小脸的存在

人中下来一种是恋鞋癖,另一种是把半唇(敏感性),取决于你对半唇的性质把握(保护性-恋鞋癖;敏感性-恋足癖),把人的足投射为唇的敏感,进一步脚趾和脚指甲和牙齿对应起来(齿欲)。这取决于如何对待唇,口唇期结构于唇上的顾恋。如果小时候唇一直很疼的,就想要保护性。如果小时候唇一直麻木的,没有受到刺激,希望唇受到更多刺激的,口唇期没有彻底满足唇欲的,就会变成恋足癖

弗洛伊德把人看成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弗洛伊德所指的“性”,不仅包括两性关系,还包括儿童由吮吸、排泄和身体某些部位受刺激而产生的快感。在人的生活中,性的能量──力比多既可以直接表现为性欲,也可能被压抑在潜意识中,还可能转化为艺术、科学、哲学等高级文化活动。因此,在弗洛伊德的眼中,心理的发展也就是性的发展,即一个人人格的发展和适应都源于力比多投注于人体有关部位的变化和发展。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相继有不同的身体部位成为力比多的活动和兴奋中心,这些部位就叫做性感区。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在人出生前就已存在,出生后开始发展。力比多的发展过程,是指力比多能量贯注于人体有关部位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在力比多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相应的身体部位或区域,成为力比多兴奋与贯注的中心,其紧张可以靠一定的操作活动(如吮吸、抚摸)而得以解除,这样的部位或区域被称为性感区(或动欲区)(erogenous zone)。由于性感区的操作活动可以解除紧张,因而会使人感到满足。据此,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称为心理性欲阶段

力比多发展的整个过程,即自出生到青春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口欲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与生殖期

裂口女的恐怖幻想,也是来自小脸。会发现下唇的轮廓和下巴的轮廓是很类似的,如果把小脸包括进下唇,那中间的就是裂口

评论区UP:而且眼睛是硬的,眼睛不可被触碰揉捏。鼻中隔也对应内裤。还有婴儿看到镜子一瞬间感到快乐的原因,是发现自己脸上也有一个小骷髅。好色归根结底,是怕死,不想面对一个长在脸上的丑陋骷髅头。佛教禅定的注意力对象也是鼻孔下方虚空,这里面结构了大量的力比多,是用来支付初禅和二禅的喜乐的

评论区UP:整个体系的核心不是分形,也不是还原到某个恐怖的原型。而是利用视差关系下隐匿的分形发现重复,但是过程中进一步发现分形过程必然施加了更改、扭曲和遮蔽,以突破原型的限制和压抑。后者才是关键

评论区:既然人本来对骷髅头没有恐惧,为什么婴儿一定会把脸中脸,骷髅头和对死亡的恐惧联系起来然后试图遮蔽它呢?还是说这种恐惧是在成长过程中被建构起来的?
UP:因为孩子在镜像阶段也看到自己“也有”这张小脸,和主体自身的有限性(死亡)相结合了

评论区:与其说像骷髅头,不如说更像笑脸啊。而且婴儿缺乏立体想象力,对他们来说反而会抽象化为平面化的,所以笑脸才是婴儿的识别对象吧。所以这里真没必要强行联系到“死亡”。骷髅是一种内在性的图样,对于审美的直观性来说是间接的和绝对次要的
UP:没有笑脸是eyeball-less的。况且这个原型,既是可怖的也是滑稽可笑的,和死亡联系起来是因为镜像阶段,婴儿在镜像中也发现了这个图形。欢乐也同时扭结在这个镜像上,因为孩童会发现镜子里的小骷髅,是自己能够控制的,三个洞,是呼吸通道和饮食通道,是生命的气息和物质进出的通道。你所谓的“内在性”,本身就是对于镜像短路无知的前反思想象性的预设。更何况,鼻孔,作为不可闭合的创口,空洞,holes,其本体论地位的诡异性质与主体性具有结构上的相似。嘴巴上说是善意的补充,但为什么直接朝着立论的根基,进行肤浅幼稚的猛攻?
UP:因为呼吸时进出冷热感觉和气感,但是在镜子里却看不到有东西在鼻孔内外进出。于是会把洞的恐怖,超越为气的去实体化的神圣性质。这在所有人类的文明史早期,才是所谓“内在性”的直接来源。“内在性”的确是派生的,但是是从外在的洞的恐怖原型中派生的(压抑、遮蔽的结果)

评论区:能不能解释一下为什么欧洲喜欢anal,东方喜欢oral,因为权力秩序?
UP:都是肮脏-洁净二元论。但是欧洲肮脏的是hole,东方,肮脏的是stick。肮脏的那个,是等级制社会的构成性例外,最低贱的肮脏,最终会和最高贵的神圣权威短路。在欧洲这个肮脏的hole所短路的,就是christianity,是去世俗化、去实体化、禁欲主义的holy spirit。在亚洲,这个肮脏的stick所短路的,就是天所伸下来的棍子,到尘世这张大嘴以哺烝民的“天子”

复习-十六种庸俗的唯我论

1-3-1伪唯心主义,1-3-2本真主义,1-3-3唯意志论,1-3-4体验主义,这4种立场实际讲了4个辩证法

第一个辩证法,是秩序的辩证法,政治的维度
第二个辩证法,是爱(创伤性的)的维度
第三个辩证法,是厌恶的维度
第四个辩证法,是审美的维度

主义主义前面2个可以看近似成实体(未主体化//当然可以说本体论也是主体性的,也是主体性在里面参与结构的;场域论更是秩序预设)的维度,后面2个代表主体的维度。名义上目的论是反过来贯穿整个场域的,这个目的论是整个体系的目的论,但是首先会表现为这个人奉行的行为准则和伦理,会表现为伦理上的目的论。而场域论也是贯穿的,场域论和目的论相互贯穿。这里不是说实体-主体二分,是黑格尔主义者,只是更体现实体性和主体性,但是主体是贯穿于实体性的,主体性同时也是被实体所建构的,是个交互关系

不仅如此,本体论是对应目的论的,场域论对应认识论。场域论和本体论的关系,可以看成背景-前景的关系,场域论是本体论的背景。同样,认识论和目的论也是背景和前景的关系,认识论是目的论的背景。你隐藏了很多认识论的前提和假设,你对这个世界现象的认识,对你的感知持什么态度、立场。目的论是更明显的,是更凸显为行动的,积极的行动。本体论对场域论也是,凸显为积极的存在、现身

16种具体的生存姿态,因为其本体论上是3,按本体论-目的论的对应关系,这个体系中每个的第3个,就能把握其核心要义

暴力、爱情、厌恶、享乐都是面对一种剩余(主体性的剩余,爱欲的维度,爱欲上的剩余,会被结构成4种东西)的4种中心化策略。所有的1-3本质上难以面对主体性的剩余,因为他把本体论上的对抗/分裂用主体进行调和,没有把握到符号学秩序和具体在场之间的二分,把握到的是更高级的存在和更Low的一堆小存在=Being VS bings。这个靠主体性调和,”我”来安排:这个Being来承担什么角色,这些beings来承担什么角色,其中Being在主体内部变为语言,beings在主体内部变为不同的体验,之间是被自我调和的,”我”是一个言说(脑子里),说”我”时感觉到我 -》”我说话所以我能体验到我自己,我体验到我自己所以我在说话”,这是一个短路,通过主体性来进行中心化。进行这种操作时,语言和体验两者之间肯定会产生一个剩余,是我当中又不是我的,我内在的感觉,又感觉到内在有一个他者,这个他者让我受不了,我会把他(欲望)驱逐出去,主体会被一种力量锁着在一很无聊的东西上不停的转,他想挣脱这个力量挣脱不了。欲望的辩证法会让主体遭遇到一个他者(实际就是小他者,客体小a)。1-3其实就是面对小他者的4种流俗/庸俗的策略

现实唯心主义1-3-1-3:两个3是一样、短路的,可以看成把本体论实现为行动理论。主题是暴力

  • 否认、忽视,一种机制把剩余给否认掉,不存在这种剩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整个共同体都是一个意志,是化身在(男性共同体的)Leader身上的。面对剩余的姿态就是否认,通过一个暴力的姿态来否定它
  • 利用了符号系统暴力,利用了认识论上的1
  • 前反思庸俗的唯我论的我作为1-3的前提,实现其他几种人称,必须通过中心化的过程:祂 -》大他者的人称(现实唯心主义的符号学暴力,天然的咋们就是万众一心,是由大他者来保证)

现代新柏拉图主义1-3-2-3:主题是爱情

  • 对抗,中心化到另一个自我上。或者叫驱逐、投射到另一个自我,就是你所爱的人那边
  • 利用他人的主体性,本真非本真变为她和我。爱情中一个永恒命题:到底是我爱她,还是我爱她在我心中的那个幻想。永远是我-她二元对立的,就是非本真-本真。爱情的辩证法能使得,我内心的爱反而变得虚假,一定要我爱的就是她,而不是我心里的那个幻想,反而越切近自我的反而越假,越是她的反而是越真的。爱情某种意义上是可以克服唯我论的,但是这个机制容易闭合,这个中心化是不能长时间维持的,不停在扰动,把唯我论口子撕开,让一个他者的主体性进来,这个口子是很难维持的,所以不停要往上面和下面迁移。爱情失败变为犬儒主义(世上哪有真爱),不敢去爱情变为现代智者学派(沾沾自喜小聪明,民哲,研究爱情不敢爱,怕创伤性,怕打破唯我论的宇宙,虽然已经知道唯我论的宇宙内在有对抗,但是不敢把对抗投射到他人和自我的主体性的对抗上去),这2个位置容易把爱情消解掉
  • 你(第二人称) -》和我形成极度对抗关系

民哲不会思考他心问题。他去思考他心问题就不是民哲了。1-3是唯我论,后面2就是给他心问题准备的口子,撕开他心问题就把前面的1-3颠覆掉了,但是民哲在认识论上不会把2看成他心问题,会看成抢占话语权,是权力斗争,在人类哲学、思想史上要占位置,我要比别人强,获得真理,做代言人

排他的伪集体主义1-3-3-3:主题是厌恶、妖魔化、恶心

  • 排斥、宣泄的姿态,调和了暴力(外在性)和爱情(内在性)的维度,变成一种内在的暴力姿态,调和成厌恶。面对剩余持排斥的姿态投射到一个无辜的他者上(一个或一群)
  • 排斥小他者,一定要借助全体化,一定要多人排斥一人/单一群体。1-3-3-3利用了全体化的中心化的机制,认识论上本真-非本真的对立就是集体和个人的对立,这里的矛盾用一个共同排斥某个人/某个群体就形同一人
  • 否认的姿态和排斥姿态的区别:否认姿态是无条件认为万众一心。排斥姿态万众一心是有条件的,需要共同去排斥某个妖魔化的外在的对象,所以法西斯(1313更中心化)和纳粹主义(1333更死板、粗鲁)是有差别的
  • 它(去人化、妖魔化) -》排斥一个去人化、妖魔化的小他者,从而奠定起、支撑起了(共同体的)我们(主体性获得群体性的通路)(然后形成这个祂)

唯美主义1-3-4-3:主题是享乐

  • 妥协的姿态。纯享乐,完全任由我的性化秩序、我的审美符号体系来宰制我对剩余的欲望,这个剩余的欲望完全变成审美性的享乐、性化的享乐。是一种躺平,投降,被俘获(被把这种剩余给审美化、庸俗化的美学/性化符号系统)。没意识到剩余的力量是可以掀动/颠覆这个审美/庸俗的符号系统,你审美、享乐的基本模式是可以被剩余颠覆的
  • 爱情是比性化的享乐更高级的,因为爱上一个人时,她可以彻底改变你对美的定义
  • 妥协到性化的符号系统,拒绝反思本体论,还拒绝反思现有秩序,对价值体系拒绝反思。想都不想,什么漂亮喜欢啥,什么美让我兴奋就喜欢什么
  • 他/她 -》在符号体系下角色扮演,把自我的身体工具化、对象化,我的身体要么是大他者享乐的工具,要么是被大他者享乐的对象。所以男性和女性在性化符号秩序里是第三人称化的

在上述其他人称中缺了”你们”,多偶制(爱情的剩余,同时爱很多人,希望多个人成为你的伴侣,是一种多偶制幻想,产生了你们,第二人称多数)

  • 在1-3-3-3中去人称化的他者,把他当成敌人,仇敌的群体化,也能拿到”你们”
  • 在1-3-4-3中性化秩序里无条件、无差别消费和享用的对象,这里也称为”你们”

首先还是把我看成一个基准点,免费的。其次产生了祂、你、它。除了你之外都是淡漠的、粗暴残酷的第三人称,所以必须去Love,看破一个他心问题,必须思考但你爱一个人时,你爱的是不是一个自己心中的幻想

在每个组里都能找到政治、爱、厌恶、审美的维度

  • 客观”唯心”主义1311,道学先生,朱熹 -》厌恶
  • 主观”唯心”主义1312,非常聪明的想做圣人,王阳明 -》审美、自恋
  • 现实”唯心”主义1313,枭雄、军阀头子 -》政治
  • 唯梦主义1314,苏轼 -》爱
  • 现代”斯多亚主义”1321 -》审美、自恋
  • 现代犬儒主义1322 -》厌恶
  • 现代新柏拉图主义1323 -》爱
  • 现代智者学派1324 -》政治,否认真理存在
  • 自我中心主义1331 -》审美、自恋
  • 道德严酷主义1332 -》政治
  • 排他”集体”主义1333 -》厌恶
  • 厌女虚无主义1334 -》爱
  • 伦理行动主义1341 -》爱?
  • 随笔主义1342 -》政治?
  • 唯美主义1343 -》审美
  • 颓废主义1344 -》厌恶?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