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35以上的程序员们,都去哪了?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techug.com/post/where-are-all-the-programmers-above-35.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35以上的程序员们,都去哪了?

2

今年2月,快手正式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短视频第一股”。一开盘,高开193.91%,当天收盘,快手每股报303.6港元,相比每股115港元发行价,上涨164%,总市值12472亿港元。公司4551名员工认购5.24亿B类股份,人均持股11.5万,一大波程序员实现财务自由。

去年2月,28岁字节跳动程序员提前退休,在日本山林泡温泉、经营自己的旅行品牌,追求最初的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去年11月,若蚂蚁按原定计划上市,又将诞生大批身价千万亿万身价程序员。互联网红利,技术优势,一次次逆袭,都证明程序员是离财务自由最近的一群人。

明明是“天子骄子”人人羡慕有加,却总有一些焦虑的声音指向35+程序员,“三年升高工,七年做架构,十年送外卖?”难道大龄程序员都会陷入“死胡同”吗?其实大多数行业都会出现年龄的分水岭,只不过互联网技术行业,更在意学习、创新能力,年龄增长会带来体力和脑力的力不从心,日趋年轻化的职场环境,都会成为大龄程序员无形的压力。

35岁程序员可能会面临瓶颈,但显然不像外界毒鸡汤讲的那么不堪,若只是一味去放大“加班”、“乏味”、“不善交际”、“青春饭”等职业画像,难免过于片面。现实中的35+程序员,都去哪儿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以下几位35+程序员的故事。

1

唯有热爱,无惧淘汰,coding到老又如何

林立在程序员中应该属于老天赏饭吃的那一类型,毕业即入行,一直在大厂,从初级做到后端的Leader,刚好35岁。

林立就算做了Leader,也经常把“活到老,coding到老”挂嘴边,相信他对编程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工作中的他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撸代码上,对于管理,他几乎是后知后觉。他喜欢大家叫他“老林”没架子,对待下属也像老师对待学生那般,虽然会尽心指导,但恨铁不成钢的时候更多,对天资好点的工程师很包容,水平差一点的,就比较暴躁。

“这样的低级错误,能犯吗?你到底能不能干?“这样训斥经常会出现在林立和下属的沟通中,尽管下属都很害怕发飙时的老林,但是对于老林给出的专业建议,大家还是打心底信服的。

大家都知道老林的所有爱好都是编程,所以对于老林的高要求,大家也是尽量理配合,可公司却不这么认为。关于老林带团队和沟通的问题,大领导找老林谈了很多次,不会管理,不善沟通,成了老林最大的毛病。最后一次谈话,老林终于没忍住,拍了大领导的桌子,转身走人了,这是老林在35岁的第一次辞职。

老林走了,办公室从此没了老林的咆哮却少了些工作的激情,那句“活到老,coding到老”时不时会被人提起,总会让人想起那个一门心思热爱码砖的老林。

沉迷技术真的就无法顾及其他吗?这个问题在老林身上体现的比较极致,热爱编程是真爱,不善于管理也是真的不擅长,可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是一种选择而已。

后来听说老林去了一家创业公司,还是人家三顾茅庐请老林过去的,没想到老林提的条件除了工资,就是要一直在技术前沿,至于管理,可能这辈子都和老林无缘了吧!

35岁可能是程序员的一个坎,不仅是年龄,还是精力和学习能力。能像老林这样以编程为至上乐趣的人确实不多,但从老林身上也能看到,35岁是程序员的天花板显然不是绝对的,犹如感情里的七年之痒,若不够热爱,蹉跎的岁月迟早会让人疲惫,恰好是35岁,其实每个行业都一样。

2

找到平衡点,才是最好的出路

Alan属于程序员中的比较拼的,普通院校毕业,跳了几次槽,时机都把握的不错,最后扎根大厂,带着几十人的团队,刚好38岁。

问起Alan每次跳槽的原因,他都能说出一大堆担心,离开第一家公司感觉行业前景不好,离开第二家公司感觉内部发展规划不是很好,离开第三家公司是感觉没有向上的发展空间,但每一次跳槽都让Alan更加谨慎,越发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精力。可以说Alan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是很清晰且具备足够的执行力,996都没放弃过提升自己,完全是凭实力跳槽。

如今在大厂,Alan的薪资不错,最重要的是不再担心以前那些问题,公司很稳定,疫情期间也丝毫没受影响,本以为Alan可以松口气,可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总是让他感到莫名的焦虑,担心自己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而被淘汰。

带团队没有那么容易,除了技术要过硬,还要精通产品、业务流程,大厂的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如果没在一定的年龄晋升成功,可能将面临淘汰。最近一次高层的人事变动,Alan面临连带危机,很长时间都没睡好,担心自己的职位,担心自己40岁以后的薪资,担心自己如果再要跳槽,能否有人能开出相当的条件。

Alan开始怀恋最初单纯写代码的日子,本想着爬到管理层可以离开程序员的天花板,没想到做管理心太累,还觉得没成就感。Alan有着天生不服输的劲,尽管现在是梦寐以求的大厂,他仍然没停下来,利用空余时间报了MBA,他说自己最喜欢的行业是金融行业,一直想做投资,尽管工作很忙,他仍然以相当优秀的成绩毕业。

之后,Alan一直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研究投资,据说已经小有收获,合理的安排工作加上喜欢的副业,Alan开始不再焦虑,从程序员一路走来,做到管理,虽然无法完全跳脱程序员的思维,但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大龄程序员晋升管理确实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但不适应的情况也是有的,习惯了程序员的“大刀阔斧”,管理岗多少有些不够痛快,戒骄戒躁,不焦虑,找到平衡点才是最好的方法。

3

离开并不等于失业,好的开始从来都不分早晚

老杨是比较早的那批程序员,从业十几年,一直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换了很多家公司,最后一次跳槽,还是做程序员,刚好40岁。

其实这几年老杨都过的不太顺,编码能力一直原地踏步,始终在中级打转,遇到年轻人的嘲笑他也就一笑了之,讲的最多的告诉年轻人要爱护自己的身体还有他保养的秘籍。老板安排的事,他总是听话照做,跟同事们相处也很融洽,虽然不出众但也挑不出毛病来。

当初录用老杨也是因为前任领导的大力引荐,去年疫情公司效益不好,人力资源有裁员的打算,老杨没有悬念的进入了首发名单,得知消息后,老杨表现的很平静,带着家人出去旅游了一圈,听说回来还是准备重新找工作,单位的同事也都帮老杨留意着,可是很多公司听说40岁还是中级水平,几乎连面试的兴趣都没有。最后听说有一个公司给了offer,虽然薪资少了些,大家都还是为老杨高兴的。

后来有人在一家日本料理店看到老杨,才知道他没有去那家公司,问起老杨为什么没去,他笑了笑说,知道自己不是做程序员的料,努力过,就没遗憾了,不做程序员也不算是真的失业。老杨是用积蓄开了这家店,请了人,自己就负责采购和收银,空余时间就陪陪家人和孩子,生意不错,收入甚至比原来还要好些,突然大家都开始有点羡慕老杨。

其实程序员也就是一门职业,有人可以一路高歌猛进,自然有人会止步不前,其实换个行业重新开始未必不是一种出路。所有事情都有两面性,也许正是因为这一方面的不合适却成就了另一番天地,适当的接受现实,知难而退何尝不是一种勇气,好的开始从来都不分早晚。

4

结语

为什么35+程序员会格外引人关注,多少还是因为职业本身的优越性,如同大家也会担心演员没戏演,正因为起点高、预期高,如若难以为继的时候就容易令人想不开。而35+程序员到底何去何从?现实也真的没有外界说的那么焦虑,何况任何职业都会面临瓶颈,年龄不过是表象,更多的还是自己的心态和选择。

工作可以是事业、是热爱,也可以只是一份工作,给自己留出转身的空间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把工作看作一份经历和沿路的风景,在乎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多过最后的结果,可能会让人生更加充满期待。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