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家|又一植物肉品牌融资了!英诺独投近千万 价格仅为真牛肉1/2
source link: https://www.pencilnews.cn/p/39077.html?from=article_list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独家|又一植物肉品牌融资了!英诺独投近千万 价格仅为真牛肉1/2
记者|林森
王一所在的展台,成了会场最热闹的地方,人越围越多。有的同行过来尝过产品后,又叫他们同事来尝。“他们应该在想,自己能不能做出我们这种口感的大块植物肉吧。”
2019年,美国人造肉公司 Beyond Meat 上市,也在国内引发了植物肉的创业热潮。这让学食品专业的王一觉得是一个好机会。当年底,王一组队成立了植物肉品牌,起名谷肉GrainMeat。
几乎所有人造肉品牌都是在做肉糜,王一想做肉块。“在国内,肉糜大多用在汉堡和肉馅中,食用场景有限,能够烹饪的、成块的肉才是符合中国饮食习惯和购买习惯的。如果能做出适合国人消费习惯的植物肉,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市场机会。”
几个月后,王一和团队终于做出了满意的产品。“我们现在做出来的肉块,有真肉的那种汁水感,吃起来也很真实,涮火锅坚持的比真肉还久。”
目前,谷肉的产品包括牛肉、鸡肉、猪肉等品类,客户主要面向B端。价格方面,谷肉的产品也比真肉便宜很多,就牛肉而言,价格只为真牛肉的一半左右。
此外,谷肉还被资本看好。据王一透露,近期谷肉完成了近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英诺天使基金。
注:王一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内容真实性负责。铅笔道作客观真实记录,已备份速记录音。
不做肉糜,做大块肉
展会上,一位大姐尝了面前这道用植物肉做的菜,露出了复杂的表情。
询问原因后,让王一有点哭笑不得。“大姐解释说她是素食主义者,但是吃了我们的植物肉后,感觉像吃了真的肉,心里就感觉很复杂。”
这次在植物肉领域创业,其实王一做的还是自己的老本行。因为植物蛋白本就是王一的“本命技能”。他研究生毕业于江南大学,学的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这个专业连续多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
“我关注的领域是植物蛋白,在实验室做过很长时间的科研,也参与过工厂植物蛋白提取和工艺改进工作。”工作后,王一进了大集团的营养健康研究院,从事植物蛋白应用研究。
在那之后的日子里,王一的事业没离开过植物蛋白。工作两年后,王一开始创业,创立了植物蛋白补剂品牌。通过水解植物蛋白,变成小分子肽,再做成植物蛋白功能性固体饮料。此后,王一又做了咖啡衍生品品牌。把咖啡粉和咖啡豆等原料,做成护肤品、饰品、日用品等。
但是两个创业项目,都没有让王一非常满意。虽然肽植物蛋白产品效果好,但是小众,需要花大力气教育消费者。也许是当时国内市场还不成熟,王一和团队投入宣传后,效果并不理想。另外,咖啡衍生品虽然是一个有趣的方向,但是天花板很低,王一认为并没有做大的可能性。
时间到了2019年,王一毕业后的第七个年头。当年5月,美国人造肉公司 Beyond Meat 上市,成为人造肉第一股,股价当日便暴涨 163%。这也拉开了国内人造肉创业的帷幕。
Beyond Meat 生产的是“素肉”产品,即把植物蛋白通过工艺,做成有肉的口感和外观的人造肉。出于专业的本能,王一详细地了解了这个公司和行业。
王一发现,这是一个有前景的行业,而且和他的专业背景完美契合。其实,早在读研的时候,王一在的课题组就做过植物肉。
“我们当时在实验室就做了汉堡用的植物肉糜,虽然没有现在的成熟,但是成品也还可以。当时也试过推广给一些工厂,试试看商业化,但是没有企业敢尝试。”王一回忆,如果当时的中国市场和现在的美国市场一样,这个技术可能会更早的在国内实现商业化。
但是,王一敏感的意识到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技术难度问题,当时的植物肉产品做的几乎还都是肉糜状,但这不是中国老百姓消费肉制品的主流。”在国内,肉糜大多用在汉堡和肉馅中,食用场景有限,能够烹饪的、成块的肉才符合中国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和购买习惯。
如果能做出适合国人消费习惯的植物肉,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市场机会。这个想法让王一感到兴奋。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王一找到了他的导师—陈洁教授。
陈洁教授当时已是业内知名的植物蛋白专家。在和陈教授交流了想法后,王一发现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凭着自己的技术,符合口感要求的成块植物肉完全是可以做出来的。
2019年底,王一组队成立了植物肉品牌,起名谷肉GrainMeat。陈洁教授任首席科学家。
最大壁垒是产业链布局
要做出成块的植物肉,技术难度要比做肉糜高很多。
“我们平时买的肉馅,看不出是什么部位的肉做的,因为损失了很多的细节。植物肉糜也是这样,就算味道不是很像真的肉,丢失的细节也可以通过调味来掩盖。”王一解释原因。
但是,成块的植物肉要更逼真,才能让用户觉得“不假”。逼真分三个方面,外形逼真、口感逼真,还有就是烹饪过程和烹饪后也要像真肉。
做到外形像,需要还原肉的表面纹理;口感还原还要更难点,吃一块真肉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它的肌肉纤维,牙齿的咀嚼感,以及肉块的质感,所以做块状肉不仅要还原味道,还要还原咀嚼的感受;满足烹饪性能,就要保证人造肉在炒菜、涮火锅、烤肉等场景不散掉。
创造一种新的产品很难,但王一团队用专业的眼光进行过技术测算,他们觉得在一定时间内做出来是有信心的。
2020年初,谷肉初代植物蛋白人造肉块已有雏形。初代产品外形纹理还不完美,口感也有所欠缺。“它的口感还是太嫩,像吃豆制品,没有嚼劲。”但是,这也是一个好的开头,让谷肉团队有明确的方向可以走。
后来,谷肉团队开始对产品进行全面的提升。通过升级技术、提高加工工艺、完善配料等,团队让产品逐渐达到了框架的稳定性。
其中,为了模仿肉的纤维感,谷肉团队研发了一种新的技术,叫做纤维编织法,并申请了专利。现在为止,谷肉团队已经申请四项专利,三项国内专利和一项国际专利。同时,为了保证产品的风味、口感和烹饪稳定性,谷肉团队还特制了多款专用配料。
2020年9月前后,王一和团队终于做出了满意的产品。这款产品最大程度还原了肉块的外形、口感和烹饪性能,久煮也不会散掉。“我们现在做出来的肉块,有真肉的那种汁水感,吃起来也很真实,涮火锅坚持的比真肉还久。”
虽然工艺技术很重要,但是要做一个新的产品,整个链条都要重新去做。王一和团队面临的挑战,和做肉糜的完全不一样。比如像原料,没有好的原料,技术和设备再牛也很难做出好产品。另外,市面上也没有做块状植物肉的设备,需要设计新的设备。
谷肉团队选择和原料供应商战略合作,他们创新研发和改良原料,使得能够满足块状植物肉的原料具有技术制高点和领先意义。此外,他们也和一些设备厂商共同设计创新设备,来满足他们独特的生产需求。
“我们需要做整个产业链的布局,才能够达到我们的目标。而且,这会是我们核心的壁垒,别人要想追赶我们,就一定要突破这个壁垒。所以,现在我们也在树立更高的行业壁垒,这样也会有更高的价值。”
目前,谷肉已经自建了一座工厂,这是国内第一座专门生产人造肉的工厂,5月底将正式投产。
谷肉的产品并不以单一的肉品为主,而是包含牛肉、鸡肉、猪肉等多品类。客户以B端客户为主,针对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定制化研发生产人造肉。
对B端客户而言,除了好吃,还要便宜。谷肉的产品成本主要控制在20-50元每公斤。“我们开始的产品会主打牛肉,一般的牛肉批发价大概50元一公斤,煮熟后还会脱水,算下来能到80元一公斤。而我们直接能提供熟肉,价格优势很明显。”
据王一介绍,谷肉已经在与国内多家餐饮品牌及大型食品公司对接合作中,今年预计能进入500个以上销售终端。未来,谷肉会继续丰富产品线,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好吃、健康、便宜的人造肉。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