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我为什么放弃保研,选择直接工作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imwzk.com/posts/2020-07-19-why-i-choose-to-work-after-graduation/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我为什么放弃保研,选择直接工作

2020-07-19

我是一个习惯于早做规划与反复思索的人。

而坚持写博客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时不时翻看之前写的文章,宛若跨越时间的荆棘,与曾经的自己促膝长谈。

回看我在大二那年,十九岁生日当天写下的文章,十九岁,我不愿让一切走向庸俗,那时的我写道:

前路漫漫,迷雾中有无数条通向远方的路,但我永远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向。所谓学术与科研,或许是许多人推崇之道,但我始终持着怀疑的态度,怀疑这条路是否与我不搭;所谓出国与进修,如果没有目标,单纯地为了出国而出国,又意义何在?或者有着高远的目标,又是否愿意在失败之际委屈将就?所谓毕业后就职,似乎更加直截地宣告了平庸生活的加速到来…… 现在的我,或许还没有自己的答案,但我始终保留着选择的权利,暂时不做选择亦是一种选择。

出国、保研、就业,三条通向远方的路。何去何从,这样的纠结很早之前就已经缠绕着我,让我时不时感到困顿与惘然。

而在我大三那年,二十岁生日那天写下的文章,二十岁,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样的纠结,随着我不断努力的观察与思考,并未淡化,反而愈加如浓雾般抹不开:

现在想来,十九岁时,我的迷惘归结下来,即是对将来自己的出路无所适从:出国留学,国内升学,抑或是早日进入职场。这几条路上,都有前人留下的无数足迹与丰碑,但也无可避免地悬着前人用泪水濯洗的种种失败警示牌。我曾尝试从中选出最优解,然而反复的纠结过后,我所意识到的,是这种比较的注定无结果:每当我觉得某个选择优于其他选择时,总会有某些信息刷新我的认知,让我匆忙撤回自己的决定。一如盲人同时摸象与鲸鱼,用片面的认知去比较复杂的事物,注定失败。

不过,随着体验的不断丰富,校内实验室的「科研经历」也好,企业的实习经历也罢,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渐渐丰富我对「大象与鲸鱼」的认知,让这三条路的形象渐渐具象而清晰。

而此时此刻,在我放弃了保研,选择了就业之后,或许是时候给这一切画下总结的句点。

如前所述,在长达好几年的观察与思考之后,我最终做出了放弃保研与出国,选择直接就业的决定。

那么,为什么?

先是出国。关于这个选项,我曾仔细考虑,然而最终出于经济上的原因(赴美读硕开销实在过于昂贵)和人生规划的原因(我对学术无甚兴趣,不愿耗费多年去追求博士学位),出国成为了三者中第一个被排除的选项。而站在当下(2020 年)来看,全球疫情的扩散与民族主义情绪的对立,出国虽然依旧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力(比如优渥的学术环境与工作环境),但是更显得充满了极度未知的不确定性。

我喜欢探索,但不是一个冒险主义者,因而不选择出国。

而关于在国内读研与直接工作,两者便不那么容易抉择了。如果要总结的话,我放弃保研的原因大概有:

  • 国内读研环境的恶劣
  • 我对科研没兴趣,但是国内读研不得不涉足学术
  • 读研的收获不足以覆盖时间成本
  • 我本科的学校与专业已经足够好
  • 以我目前的能力,已经能找到比较好的工作
  • 我厌倦了校园环境,想探索不一样的环境

当然,在实际做出选择的过程中,所考虑的远不止这些(不然也不至于困扰我这么久),上面列出的,不过是一部分考虑。

我很清楚,这个选择并不寻常,甚至与多数身边同学的选择完全相反。本科毕业后直接工作,是一条少有人(指和我相似背景的人)选择的路:多数人往往选择出国与读研。

自然,不同人会对我的选择与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不过事实上,这篇文章的目的也不是劝服别人做出和我一样的选择。

我的选择对于别人并不重要,而值得分享的,是我在做出选择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与观点。

国内读研到底有什么收益

作为一个志不在学术与科研的普通人,所谓读研,其实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

从这个维度出发,国内的研究生(研究生一般特指硕士)其实是一种混杂的产物:既要参与一定程度的科研,也要努力面向就业市场。而参照常规的研究生经历,两到三年的时间:前一年时间主要用来上课,最后一年往往奔波于实习与找工作,剩余时间在导师的要求下会参与到实验室的一些工作中,并致力于发出论文以达到毕业要求。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到底收获了什么呢?入门级别的科研能力(有些人甚至永远不会再用到)?一定的业界实习经验?以及虚无缥缈的思维方式转变与能力锻炼?又或者得到镀金的学历提升?

或许都有,但可以肯定的是,都不会太多。

尤其对于我而言,本科的学校与专业已然足够好,且自认为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能力,我十分怀疑,倘若我去读研究生,真的会有太多的有用的收获吗?

选择合适的道路最重要

从众心理是很普遍的。

当你身边几乎所有的人,要么为了出国而费心,要么为了保研而争斗,要么为了考研而努力,十分自然地,你会倾向于加入他们,选择一条人声鼎沸的道路。

但是,每个人的情况和追求不尽相同,因而每个人最合适的道路也未必相同。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句话近年来已经广为人知,不少人以此自我调侃,感叹自己当初选择的失误(比如选错学校、选错专业),但当下一次选择到来时,却又不假思索地下意识地站到了主流的人群中,甚至拼尽全力挤出一条道路以加入主流人群。

诚然,作为一个才识普通的人,我或许不具备选择最合适的道路的能力,但我所希望的,是不盲从、不追随,依靠自身的观察与思考,尽量选出一条相对合适的道路。

不过话说回来,选择人最多的道路或许不是最优的,但大概率不会是最差的。正如投资理财时直接购买宽基指数(比如沪深 300 指数),虽然没法获得超额收益,但却可以确保自己始终跟上市场,获取市场的平均收益,完全有机会胜过一些「股神」的精挑细选。

因此,此处并非批评那些做出寻常选择的同学,给自我贴金。而是说,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道路。

门槛不等于价值

或许是思维惯性使然,从小就生活在竞争中的我们,往往会认为,门槛等于价值。就比如,难考的学校一定比容易考的学校好,录取分数高的专业一定比分数低的专业有前途,难啃的骨头一定好吃(不过话说回来,炖骨头真的挺好吃的)。

因此,由于考研的激烈竞争,保研对成绩的高门槛,许多人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读研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一些人在没有仔细思索的前提下,就认定这是一条光明的道路,甚至为此奋力竞争(学校每年都会因为保研闹出不少事情,让人啼笑皆非)。

对我而言,我的成绩(前 10 %)应该足以让我轻松从容地进行保研,是不少考研党所羡慕万分的资本。

然而,有资格保研,有资格跨过高门槛,不代表着跨过门槛就是最佳的选择。

事实上,我渐渐意识到,拥有跨过门槛的能力(譬如有比较高的 GPA)仅仅意味着拥有比常人稍多的选项,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跨过门槛。这是一种宝贵的自由,是选择的权利,而不应该据此自我认定一些必选项,自我束缚,反倒失去了自由。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国内读研虽然是一件门槛比较高的事情,但是其价值与收益,在我看来与其门槛的高度并不一定相衬。

不可忽视的时间成本

在我做决定的过程中,最常见到的观点大抵如下:

其他条件差不多时,研究生学历肯定比本科学历好,研究生找工作肯定比本科生容易。

这没有错。

但是在我看来,这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为了获得研究生学历,所付出的时间成本与性价比。

举一个例子,如果高考复读 10 年,可以 100% 保证提升 10 分 的高考分数,有多少人会愿意呢?高考分数多得 10 分,这自然是一件绝佳的事情,但是如果代价是复读 10 年的光阴,想必多数人都会认为这是一笔不划算的交易吧?

同样的,研究生学历固然好,但是其代价是两到三年的时间(且不论其间涉及的精力),可以说是一笔不小的时间成本了。相同的时间,对于一个本科毕业后就进入业界工作的同学,或许,他会通过实际的工程与业务,得到更多的经验,提升更多的能力?

而至于找工作,同样的条件下,研究生确实比本科生有优势。但时间并不是静止的,研究生的比较对象,应当是工作了三年的本科生,这样孰优孰劣呢?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是相似。

关于读研与工作,面临同样困扰的也并非只有我一个人。

在做出决定的过程中,我阅读了不少人的博客与帖子,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信息与经验,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最终的决定。

由于之前并未刻意保存浏览过的网页,在此,仅仅列出其中的一小部分:

在这里,感谢互联网的开放与共享精神,感谢每一位无私分享经验的陌生人。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