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数字农业:我们为什么要用5G?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pintu360.com/a69011.html?s=10&o=0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数字农业:我们为什么要用5G?

摘要:数字农业将如何进化?

自2019年6月,中国5G正式商用以来,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

5G能做什么?

从楼继伟到俞敏洪,从行业内到行业外,对5G的质疑一直不乏于耳。

这些质疑的核心逻辑是:

(1)5G建网成本和运营成本,尤其是电费,远远高于4G。

(2)我们还没看到,有哪些事情,是4G和WiFi做不到,非5G不可的。

既然没有需求,为什么还要花千亿级的人民币,去新建5G网络?这不是浪费吗?

面对质疑,业界的标准回答是:

纵观历史,从来都是先建网络,后有应用。

先有了3G,才有了iPhone,有了微博。

先有了4G,才有了微信,有了抖音。

就像高速路,一定是先修路,后跑车。网络,永远需要先行一步。

但这些回答,道理固然清晰,却并未拿出真实有力的证据,来彻底扫除外界质疑。

过去两年来,从运营商、设备商、到各家IT公司,已经在上百个行业做了非常多的“5G示范应用”。

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其实只能称为“信息化”或是“智能化”,5G并没有体现“缺一不可”的核心价值;通信服务与垂直企业之间,也没有真正建立规模化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闭环。

所以,即使各种5G应用视频酷炫逼人,5G应用报道花团锦簇,大多数行业依然心情平静:

谁没拍过几部概念片?谁没发过几篇软宣文?

如今,两年时间过去,我们又到了直面这个问题的时候:

5G这条高速路,已经修得差不多了,那么,车在哪里?

这正是这组系列文章试图解答的问题。

众所周知,4G改变生活,主要连接个人,5G则是改变社会,首先应用于行业。

过去一段时间,我跟随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先后多次走访了江苏、浙江、福建等多地、多个行业的很多商用案例。

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到,一些新的变化已经出现:

1、越来越多的案例,正从免费的、试点性的“示范”,转变为付费的、真正落地的“商用”。

2、越来越多案例中,5G正从一个可有可无的“噱头”,转变为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关键要素。

3、越来越多的案例,已经为应用方带来持续的切实收益,并促成它们进一步扩大应用规模。

换句话说,5G应用的车,逐渐跑起来了。

我个人的预判是:

从去年到今年,大量具有标杆意义的成功案例,在各个行业不断“破冰”。

2022-2023年,这些案例会逐渐复制推广,逐渐摸索出更加成熟的,在细分行业内基本通用的应用场景、业务模式,乃至进一步转型升级的整体思路与发展规律。

而从2024年开始,这些场景和模式会加速普及,最终全面开花。

在接下来这段时间,我会把自己的这些所见所得,按照不同行业,以系列文章的形式,陆续整理、汇报给大家。

今天,是这个系列的第一篇,重点聚焦数字化的农业生产领域。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

不论是数字农业,还是后续文章涉及的其他行业领域,所有的5G应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每一个行业,都是在从传统的管理方式与业务流程,向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性的升级转型。

它们会依托自已的实际场景需求和业务流程,建设一个包括了各种IT设施、终端硬件、云资源、通信资源的,软硬件一体的,线下与线上密切联动的,云网边端全面协同的数字化运营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各个行业其实并不关心,使用的是4G还是5G。

大家只关注:如何通过信息化提升效率,改善服务;以及信息化需要增加多少成本,能够创造多少收益。

它们需要的,只是满足自己需求的,完整的数字化产品、方案或服务。

通信能力,只是在满足行业客户需求时,整个系统中的一个资源要素;

而5G,也只是通信能力的实现方式之一,且不是唯一。

事实上,在各个“5G应用落地案例”之中,超过90%的应用功能,都不一定需要5G,就可以通过云、边缘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实现,有的甚至可能优先使用4G、WiFi、NB-IoT等其他通信手段。

它们都是这些应用落地案例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客户也不是像我们缴话费一样,单独为5G付费;而是以打包的方式,为完整的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统一付费。

然后,运营商、设备商、IT厂商再按比例分成。

但我们同时也看到:

剩余的10%,甚至更少比例的,以5G为必要能力构建起来的应用场景,却极大地拓宽了整个系统的能力边界与能力上限。

换个表述方式就是:

(1)很多以前无法实现的场景,现在能够实现了;

(2)很多以前能实现,但体验不好的场景,体验得到了巨大改善;

在现实案例中,这些变化往往成为了最终打动行业客户的关键亮点。

这也正是5G的价值所在。

整体来看,5G在农村的落地,目前其实有两个大方向:

(1)农业生产。

(2)乡村治理。

这两个领域其实是相互关联的,本来想放到一起,但内容实在太多,所以分开来讲。

今天先讲数字农业,下一篇讲乡村治理。

在数字农业方面,今天主要看两个比较代表性的案例:

中国联通参与的,福建福安坦洋的数字茶园;

75ba0abd-1e43-7aee-bf05-0a5544a7edc7.png

中国移动参与的,江苏溧水白马镇的中植蓝莓产业示范园。

f3d302c4-a25a-b82a-256e-64b811779a32.png

在这两个案例中,主要是对传统农业生产流程,进行数字化和自动化两个方面的升级改造:

(1)数字化

对农事生产经营、农田大棚环境动态变化、农作物长势、病虫害等各种情况进行自动的感知和采集,建立起全流程的、与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对应的,实时的数据化监测与管理体系,对农场的人力、设备和资源进行更精准的实时调度和管理运营。

同时,基于农场的生产经营数据,结合市场的变化趋势,产品与客户的流向跟踪等外部信息,对生产、产销与农场管理实现预警预测,提供决策辅助,以及结合区块链技术,完成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溯源。

a338ad18-bd87-a017-0c1f-5c658aa284ef.png

(2)自动化

依托精准的数字化管理运营能力,对自动化的农机设备进行实时、远程的指挥、调度,甚至是智能控制,代替人工完成灌溉、施肥、除虫等大量工作,在大幅度降低人力消耗同时,让种植更加精细化、高效化。

其中,目前成效最显著,也最具普遍性的应用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水/肥/药一体滴灌:

通过智能灌溉系统,根据种植环境,实现智能化的、自动化的,可远程控制的水肥一体精准灌溉。

edd73ec3-7307-5023-5bdf-5eb56c5ac32e.png

作物病情虫情防治:

通过各种户外科技设施,实时监测病虫害情况、远程获取专家指导,并进行快速、精准的防处置。

比如拍照式虫情灯,对害虫诱捕及拍照,记录诱虫图片、诱虫数量、诱虫时间、监测点经纬度、温度、湿度等相关信息,实现虫害实时监测。

101785cd-7b7a-02ae-4dd6-909c95f7d2ee.png

比如孢子捕捉仪,实时检测病害孢子存量及其扩散动态,千倍光学放大显微镜定时清晰拍摄孢子图片上传,通过计数统计分析分析病害孢子危害程度。

比如无人机和轨道无人车,可以根据病情虫情信息,分别从作物的上空和下方,在指定区域快速完成大面积的农药喷撒。

7086711d-aa81-2119-524f-3d40029e2253.png

在相关案例中,实际的信息化落地应用远不止上面这些,但这里不再一一罗列。

我们主要看一下,在这些应用中,5G体现出来的重要性。

包括但不限于:

(1)海量连接能力。

比如滴灌系统,必须综合考虑土壤的温湿度、酸醎度,以及光照条件、气象变化、作物种类、生长阶段、状态、病虫害等各种情况,来动态调节。

而且,无论是坦洋茶园还是中植蓝莓园,我们都看到:

为了适应市场需要以及种植环境,产业园中会同时种植多种、甚至数十个不同的品种,每一个品种的种植周期、种植需求都不一样。

而即使是同一个品种,不同种植区的土壤、病虫害等环境情况,也都存在差异。

a31ccd0f-89a4-7a30-0e5c-71af39b948b2.png

所以,整个系统需要在土壤内、田间等位置,预置大量的物联网感知设备,来实时采集相关数据,然后根据专家意见和人工智能分析,来确保水肥配比、滴灌时间、农药施用等环节的精准控制。

但是,正常情况下,4G每平方公里最多支持1000个连接(考虑到通信、网络等需求,实际稳定连接数还会更低),难以实现大规模的物联网实时数据采集。WiFi在这方面更是弱项。

所以,虽然很多年前,我们就已经看到信息化的滴灌系统,但要么是小规模试点,要么水肥药一体的滴灌无法实现高度精准化。

而现在,5G的连接数则提升到了1000万个,这让农场的自动滴灌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作物各类,实现大规模的自动化滴灌,既大量节省人力,大幅节水,还能实现精准高效施肥施药,最大化地提升作物质量。

(2)高带宽。

比如,虫情灯、孢子捕捉仪等设施,需要大量的实时视频信息,对于带宽的要求很高。

在4G条件下,虽然功能能够使用,但清晰度有限,专家看得不够清楚,病情虫情的远程诊断容易“拿不准”,必须费时费力亲自到现场诊断,这些设施也就会沦为“摆设”。

而5G的超大带宽,让图片和视频从高清提升到超清,不但专家可以准确地远程诊断,甚至人工智能也可以投入应用,进行更实时的“智能监测”。

作为一个生产领域,而不是消费领域,农业生产的数字化升级,是一个巨大刚需。

一方面,农事生产越来越高效、方便、省心。

比如,以前茶农要爬山浇水施肥,每天又累又脏,甚至几天不注意,茶树就被虫子咬得只剩“火柴梗”。而现在,坐在家中就可以轻松管理茶园生产。

另一方面,数字化生产以后,作物的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比如,通过标准化种植之后,蓝莓的营养分布很均匀,优果率更高,而且同一个品种的蓝莓的成熟时间、果实大小、营养口感都更加统一,更方便市场推广。

整体来说,通过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应用,农场可以减轻病虫草害,减少农药使用,实现节水省肥、省工省时、减轻病害、控湿调温、水肥均衡、增产增效,不断向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加速升级。

从两个案例看,当地政府、企业、农户都对应用落地有积极反馈。

比如,福安市农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成法就表示,坦洋茶场已经完成了3800亩的数字茶园基础建设,并为当地茶农实现了每亩500元的增收。

而在下一步,茶场还将追加3000万人民币投入,联合研究所、大学、政府等单位,与中国联通共同建设天地空一体化的茶园数据监测系统,以及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茶园管理决策系统,用数据来赋能生产和指导决策。

而放眼未来,目前的应用,还只能算刚刚开始。

随着数字化生产和推进,新采集的生产和市场数据不断反馈,会不断促进生产流程持续优化。

比如,在中植蓝莓园的信息化系统落地过程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如何进行数字化的精准生产。

同样一棵蓝莓,果子是酸还是甜、是大还是小,果皮是厚还是薄,都可以通过环境、水份、土壤、温度、光照等条件的控制,来进行调整。但调控到什么程度最合适,只能依据专家的行业经验与市场的反馈数据来设计和调整。

这也是一个大势所趋:

以前,5G的数字农业生产应用,从场景的设计到功能的实现,更多都是由运营商、设备商和IT公司等厂商来主导,为应用方提供相对标准化的服务。

而未来,它们会逐渐从信息化变革的主导者,转变为行业需求的实现者。

应用能推进到多广、多深,需要哪些场景,设定哪些指标,流程如何控制,将逐渐由行业自身的需求来决定和引导。

如无意外,这将会是未来几年,数字农业进化的主要方向。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