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2018找工总结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dingzeyu.li/blog/job-hunt-looking-back/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2 May 2019

2018找工总结

by 李丁

想要第一时间收到李丁未来的的创作,请邮件订阅

转眼已经离去年找工季过了一年多了,这篇就回忆一下整个过程吧。

大概在读博开始没多久,我就确定了想去业界,不想当教授,所以我的目标就是找合适我的,并且我也比较喜欢的产品或者研究组。

确定了自己的大方向之后,就开始着手准备了。我记得是做完18年的SIGGRAPH之后,去加州旅游了一圈,然后和几个老朋友见了面,聊完得到的一个共识就是,主线都是刷题,基本所有的面试的都是写代码的题。哪怕是几家大公司的research的职位,基本也都是要面试白板写代码。

二月底回到纽约之后,就开始基本属于全职的刷题。主要用的就是Leetcode,和其他几个类似的网站。除了实战的这几个练习网站,我感觉很有用的就是这本书:Cracking the Coding Interview – 我花了几天快速的回顾了很多本科学过的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我还记得三月底的时候去参加NVIDIA GTC的时候。见到老马,聊了聊找工作的进度时,猛然觉得题我应该已经刷够了,当时大概刷过了四百多题了,medium为主,easy/hard都只是少数。我还记得当晚回到阴森森的motel里,立马就海投了第一批简历,接着回到学校也是接着海投。

这一批海投的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检验一下我是否已经刷够题了;二是体验一下整个面试流程,看看自己有没有漏下的步骤。

海投了很多公司,靠谱的主要可以分成两类:加州的无人车公司 或者 纽约的金融类的技术岗。这两类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反应快,能够很快安排电话面试和onsite。纽约本地的onsite我也不用东西海岸飞,这也是我选择第一大批海投的重要标准。当然还有很多就是在linkedin或者indeed或者workday上 他们系统自动推荐的,能够一键申请的,我也都申了。

海投里面最难的就是过简历这一关,因为我没有每家都找内推,也没有每家都使劲的跟进,也没有想怎么和HR好好的聊职位。

海投的数量我具体不记得了,但应该至少有50+吧。回复有HR面试的就少掉一多半了,主要的回复了的就是我刚刚总结的那两类,大多数都在一两周内会安排HR面试。一般都过了之后就是安排电面。我记得我有大概几周就是在图书馆长期定了一个房间在里面电面,和librarian都弄熟了。

最后有onsite了几家,拿到了几个offer之后,觉得自己ready了,我就把海投的其他还没出结果的都推掉了。这几个offer里有的还挺吸引人的,从工作内容和组员,到前景和成长,都很不错,但是毕竟我的dream company还没申请,所以和他们要求了一些延期,大多数也都表示理解。

对于海投的公司,大概timeline是这样:我三月底投的简历,四月第一周HR面,第二周电面,第四周onsite,五月第一周出结果。快一点可能能四个星期,一般大概五到六个星期左右出结果。

经历了海投的这个过程之后,对自己喜欢的公司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是有个例子说,扔硬币,根据正反来做决定,硬币在空中飞的时候,其实你就已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投简历和海面这个过程其实有点类似。投着投着,和人聊着聊着就慢慢知道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

大概是在电面海投的公司的一半时候,我就开始选择并且投出我的dream company了,其实也就还是大家都比较常见的一些大厂。

走的流程和海投的也都差不多,只不过那时已经既有了面试的经验,也有在手的offer,相对来说不会那么紧张。

对于这一批的大厂的话,timeline大概四月底投的,五月中HR聊,六月初电面,六月底七月初onsite,我记得我最后一个面试结束接着就是独立日放假。大厂毕竟反应不会那么快,而且像下文我会提到,我想尽量把最后的这些面试凑到一起,能一起出结果,我比较好比较。

3. 谈判与决定

为了方便能够把最后的offer放在一起比较,我把比较想去的公司都放在了六月底的最后两周,我记得是在西岸呆了十四天,其中十个weekday,面了八家公司。

接下来周一开始陆陆续续的就出结果了,onsite的我基本都拿到了offer。

先说大家都感兴趣的,package的话,我当时没有面preIPO的公司(Uber, Lyft, Pinterest等),我的offer里,大公司普遍都比小公司给力(主要是我不把小公司的option算进来)。大公司的话,除了某一两个偏硬件的package比较低以外,其他都能互相compete一下,最后差别不大: 再大大不过18年10月左右的贸易战对股票RSU的影响。

组的话,主要考虑的也就几家,Adobe和Oculus是偏research的,Google,Apple,Waymo等其他几家是偏产品的。组员来说的话,我觉得我和Adobe/Oculus/Google这三家的最合得来。

地理位置,我当时主要只考虑西雅图,最后这三个组也刚好都在西雅图。两个在市区,一个在郊区,差别不大。

具体决定的话,其中太多因素,或许我也说不出一个特别清晰的所以然, 留给将来的另一篇吧。

七月中的时候签了offer,之后就是准备答辩毕业离开纽约了。

4. 面试亮点

  • 面的第一家transfix,是一家类似uber freight的startup,onsite面了三轮,每轮我觉得都答得很完美,第二周收到拒信。
  • 面的最后一家应该是Google,在连续两周面试的最后周五晚上面完在酒店发呆,等第二天早上的飞机回纽约。
  • 面的最累的一家是Facebook/Oculus,早上八点半到下午六点半,十个小时,连午饭包括打饭都是面试,面试官基本一口饭都没吃,不是在提问就是在记笔记,我也没吃几口。
  • 面的最机密是Apple,面我的都是我未来的一组的同事五个人加manager,面了一天也不太清楚他们组在做什么和我将来要做什么。
  • Mathworks(matlab的公司)要求onsite穿西装。逃
  • 面的最惊喜是Waymo,有个好基友在里面,体验到了Waymo One无人车,体验到了很顺畅的路径,也体验到了在狭窄路况车子AI不敢前进的情况。
  • 面的最好吃的是一家湾区的小无人车公司,叫的中餐catering,管饱,好吃。
  • 面试官在职时间最长的是DE Shaw,入职最短的是五年,最长是27年,面试官里平均入职时间大概在15年。相比之下,硅谷公司都在一两年的数量级

代码为王 :的确全部的面试都有写白板 代码 ,哪怕是research scientist的职位,包括Google,Facebook/Oculus,Apple等研究组,唯一例外的是Adobe。可能我不是什么大牛,走的也都是普通newgrad路线,可能如果有senior跳槽面试的话,不知道会不会不一样。

世界很大: 很多学校里的同学和老师并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在学校呆久了,有的时候我听到的一些狭隘言论还是挺可笑的。海投的过程中,机缘巧合有几家我也很感兴趣,AddeparTwo SigmaD.E. Shaw。第一家是一个做asset management的startup,后两家是纽约比较有名的金融公司,机会都很不错,只是不是我想象中适合我的职业。前面提到海投公司有两个目的,如果说有第三个的话,就是帮助我意识到,就业市场还有很大, 我知道的,我看到的,我敢于尝试的,都只是很小的一片而已。

投资自己: 工作无非就是卖自己的上班时间,换得物质,来支持自己下班时间里的吃喝玩乐。那卖自己的时间的同时,能否能让自己将来的时间更值钱,这个很难琢磨,我也还在摸索。

小组重要: 公司可能有用,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你的小组,直接影响你的每天工作生活。遇到个好老板,每天都能帮你挡掉很多琐碎的事情;要是运气不好,真是想干活都没办法。

感恩: 感激当初误打误撞入了CS这行,现在能有这么多选择。也感谢求职路上一直帮忙鼓励的家人和朋友,找工比我想的要有意思多了,也要累多了。


各位正在找工作的有什么问题的,欢迎在下面提问。

tags: phd |

work |


想要第一时间收到李丁未来的的创作,请邮件订阅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