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10 年博客 10 个故事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kenengba.com/post/3585.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阅读时间 13 分钟,快速阅读仅需 5 分钟。

10 年就这样过去了。

2007 年 4 月 6 日,我注册了 kenengba.com ,建立了「可能吧」博客,然后开始了长达 10 年的博客生涯。这 10 年,我写博客的频度越来越低,刚开始时,一天能写 2 篇,后来,一天一篇,再后来,一周一篇、一个月一篇,2014 年一整年,我只写了一篇,还是给第一个创业项目「轻单」打的广告。

去年春晚,阴差阳错之下,在这个公众号写了支付宝,300 多万的阅读量把自己吓了一跳,重新找到了写字的感觉。

可能吧的微信公众号,有大约 3% 人是从原博客转移过来的,感谢你们看了我那么多年还不觉得腻。3% 之外的关注者,可能绝大多数都不知道我还有一个被墙的博客。

这篇文章,是我过去 10 年博客生涯的流水账,记录给自己看,给老读者看,给对可能吧这个博客感兴趣的新读者看。

Artboard 2

2010 年,差一点点 10万+

那一年还没有微信,微博也才刚刚起步,对于那时的我来说,一篇文章有 5000-8000 阅读就是不错的了,毕竟我写的一直是与互联网科技相关的文章。偶尔蹭蹭热点、玩玩 SEO,也能做出几十万访问量的文章。

比如可能吧一篇关于李宇春的文章,通过 SEO 和凤凰卫视的报道,至今一直保持着阅读量第一名,超过 60 万。

但时代已经不一样了,相比起公众号的大号们,这 60 万根本不算什么。

2010 年 3 月 23 日,Google 宣布搜索业务退出中国,起床后连牙也没刷我就开始写文章,10 点半我把文章发出,下午 2 点左右,阅读量已经到达 9 万多,我本以为当天阅读量能突破 10 万,没想到,阅读数字在 2 点半左右突然停止增长,是的,被墙了。整个博客被墙了。

屏幕快照 2017-04-06 下午9.35.07

直到现在,可能吧一直无法在中国正常访问。

我经常跟一些公众号大 V 朋友开玩笑,我当年也是红过的,不靠 SEO 也可以差点 10 万+的。可惜,人不能活在回忆当中。

如果你问我愤怒不愤怒,到了这个年龄,可能我已经没年轻时那么大的脾气了,如果你问我沮丧不沮丧,沮丧是必然的。这就好像你养了个孩子,突然这个孩子被那些你憎恨的人关了起来,甚至拿他们的生殖器在孩子脸上蹭,你却被绑住了双手没法去营救没法拿起水果刀去捅死他们,你能不沮丧么?

就这样,7 年了,呵。

写过的文章我再也不看

其实我 06 年就开始写博客,只是当时没有启动独立域名,之所以后来购买独立服务器是因为如果我在国内的博客平台,比如新浪博客,写完的文章总是发不出去,经常找不到是什么触发了关键词,而国外的博客平台,比如 Blogspot,总是经常无法访问。一怒之下,我就在 07 年的 4 月 6 日,也就是当年今天,建立了独立博客。

一写就是 10 年。

当时写博客,是因为看了威廉龙老师的「月光博客」,越看越觉得有意思,花了 2 天时间把他的文章全部看完,然后很不自量力地觉得自己也能写,于是就写了。

我几乎不看我写过的文章,因为每次回头看自己写的东西,都觉得是渣。当时我怎么观点这么幼稚呢?怎么这样的文章也敢写出来给别人看呢?

很庆幸哪怕是现在,回头一个月前的文章,我依然觉得自己写得很幼稚,这其实说明自己还在不断学习、还有成长的空间、还年轻。

写作是学习的最佳手段之一,我一直鼓励身边的朋友写公众号,因为通过收集、整理、简化、思考、推理、写作输出,是一种性价比最高的学习手段。很庆幸,我依然懂得如何运用这一手段让自己不断学习。

Google 是最好的老师

聊起学习,大学里我是个学渣,甚至没有拿到毕业证就跑到当时房子还没限购的北京。大学里,除非某个课上有我喜欢的女生,一般我不去上课,我会留在宿舍上网,和大多数人不一样,我上网很少聊天也不打游戏,大多数时候,我都泡在 Google Reader 里。

snap0887

可以说,过去 10 年,我所学到的知识,至少有 60% 是 Google 给的。

当我需要配置一台服务器,我从 Google 寻找配置方案;当我需要写一份商业计划书,我从 Google 寻找别人分享的模板;当我第一次参加一个西式聚会,Google 帮我找到我应该注重的礼仪;当我需要寻找真正有干货的书籍,我依然可以通过 Google,找到这些书,并在对比后,确定哪本书值得买。

Google Reader 还活着的时候,我每天至少会有 4 个小时泡在里面,这比我上大学的课程有意思多了,甚至比陪伴女朋友对我更有吸引力。可惜,如此好的产品,几年前已经不再更新了,可能,我真的是属于小众人群的一员吧。

在博客里,我写的最多的话题就是 Google,我敬仰它的技术,推崇它的价值观,支持它不愿意阉割搜索的决定。谁说在人民币和权威面前,节操一定要丢下呢?

那个像川岛和津实的女孩

Google 不仅给了我很多知识,还帮我在离开大学 3 年后,找到我上大学第一天看上的女孩。

大学第一天,我发现路上有一个长得和「川岛和津实」非常像的女孩,估计 90 后之后没多少人听说过这个名字。直到离开大学,我只知道这个女孩的名字、家乡和专业,其它一概不知,而我当时还没现在这么不要脸,所以始终不敢搭讪。

屏幕快照 2017-04-06 下午10.00.22

离开大学 3 年后,我在一次使用 Google 搜与我专业相关的新闻时,看到了熟悉的名字,她是那篇报道的通讯员,其实当时我对她的名字已经很模糊了,但脑子还是一下子激动了起来,于是我顺藤摸瓜,在 Google 变换各种关键词组合搜索,终于让我找到她的工作单位和电话。

于是,我们联系上了,后来,吃过几次饭。当然,没有你想象的那些事发生。

当我跟她说这个故事时,她一开始以为这是一个玩笑,但后来她相信了,我们也成为了不错的朋友。

你说,我怎么可以不喜欢 Google ?你说我用百度能找到年轻时的梦中情人么?可能吧。

没有博客,我不会在互联网圈工作。

作为某电力大学的学生,我的同学几乎都在电力行业工作,如果不是大学我就开始写博客,开始关注 Google、关注互联网、关注创业,我想我也会是电力行业的一员,当然,前提是我能顺利毕业。

第一个给我发起工作(实习)邀请的是《商业价值》主编张鹏,他是我人生中的其中一个贵人,他是极客公园的创始人。当时极客公园还没创立,不知道谁给他转发了我写的一篇关于淘宝与亚马逊的文章,他联系到了我,后来我就顺理成章到《商业价值》杂志工作了。接着,我被委派为极客公园第一个员工和《商业价值》客户端的产品经理,就这样,算是正式进入互联网圈了。

没有那篇文章,我想我也会在互联网行业工作,但路肯定和现在不一样,不管怎样,写博客让我专注地研究互联网,培养了我对互联网产品和传播的兴趣,这比在大学里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参加所谓的工作双选会,有意思多了。

不是说大学的教育不好,我觉得移动互联网比我当年的 PC 互联网宽阔多了,大学里学到的技能不一定是你最喜欢和最擅长的,为什么不尝试在这最无忧无虑的时光里,培养自己真正的兴趣呢?

那个女孩与另一个女孩

写博客不仅培养了我对互联网的兴趣,让我进入这个行业,还让我认识了除了我母亲外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

之所以离开大学后就来到北京,是因为 2 年之前,通过博客,我认识了一位女博主,在 Twitter 相聊甚欢,很快就在一起了。她在北京,我就过来了。

有人说,男人的前任女朋友们,都是他的老师,他学会了、成长了,就该离开了。3 年后,我与这位女博主分开了,那 3 年,我确实成长了,至少学会了如何与她人相处。不过那个时候,我们都不成熟,或许我们都犯了一些错,或许,我欠她一个道歉。

第二个重要的女人,在我创业期间,一直支持我,她是我的读者。我曾经在博客上发布过极客公园的招聘广告,这个女孩当时半开玩笑地发来消息说要应聘,后来我们就聊上了,再后来就在一起了。

真的要感谢博客,虽然我没有像我身边很多「损友」那样,有过两位数的女朋友,但可能没有博客,没有这个可以不见面、不面谈就能让别人了解你的平台,对于当年脸皮还比较薄的我,真的不敢主动去追求一个女孩。

感谢博客,感谢 Twitter,感谢互联网。

那些值得吹牛的奖项

在博客里,我写得最多的话题,除了 Google,就是中国的互联网审查制度。我一直很反感黑箱审查,如果你看过德国的《窃听风暴》,你会有和我一样对这个制度恨之入骨。而且,我的博客,就是因为这个制度,曾经被删帖、被拔线、被墙、甚至被喝茶。

当我注册可能吧这个公众号时,微信的张老师提醒我,不能像写博客那样,在公众号「自由发挥」,要注意尺度。

可能年龄大了,逐渐懂得那句话,枪打出头鸟,持续地发出低微的声音,有时候可能比高喊一句口号,能带来的影响会更大。这就是为什么我写了《踹车轮》这篇文章:

社会就像一个大车轮,很大、很沉,如果你踹它一脚,它纹丝不动。但如果从微观的角度去看,你踹的这一脚,可能让这个大车轮移动了几纳米,只是你肉眼看不到,而事实上,车轮却因为你的这一脚向前移动了一点点。

因为作为年轻人(当年),从技术角度表达了很多对社会的不满,也制造了一些影响力,我获得了 3 个奖项:

  1. 2009 年搜狐 IT 年度最佳博客
  2. 2010 年德国之声年度最佳中文博客
  3. 2012 年达沃斯沟通论坛 Media of Future 奖

4724354325_a5d6173725_o

(当年拿奖时,我 23 岁,还是个小胖子,还没留起胡须)

记得当年德国之声的评委安替给我的获奖评价是:

「可能吧」是一个很年轻的学生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做的集体博客,它基本上是技术博客,但它谈的是如何帮助网友接触自由的互联网信息,以及从一个新的技术Geek,也就是技术爱好者的角度,如何解释、评价社会问题,比如说谷歌事件。

从「可能吧」中可以看到新一代对技术和政治的看法,我并不是说「可能吧」就代表了真正的社会抗议,它表达的还是技术与政治这个比较单方向的态度。但是,它的确也表现了,完全新一代的90后、80后,他们完全可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背景,以及自己所掌握的那些对中国的了解,开始自己对权利的争取。而且他们是志愿地帮助其他的人获得自由信息。

这段话一直存在我的 Evernote 里,现在翻出来看,感慨良多。

150 万字与创业

我 2002 年开始做第一个网站,那一年我 15 岁,一个男生刚学会用手自我享受的年龄。从那一年算起,我大约在网上发表了 150 万字。

150 万字可以写成好几本书,但我没有用这些文字来出书,而是用来结交朋友和让更多人认识我。因为写博客,我认识非常非常多的朋友,这些朋友在我的工作和创业路上都给予相当多的帮助。

比如,我第一次创业做「轻单」的时候,这些朋友几乎每一个都帮我吆喝、参与内测,虽然很多人认为一个互联网产品如果第一批用户就是互联网圈的人,这个产品多半是要遭殃的,但这些朋友不仅参与内测,还在后来,包括我第二次创业期间,一直给我很好的建议,包括一些我听了之后马上会觉得不爽的建议。

没有博客,我不会进入互联网圈,也可能不会创业,至少不会做互联网相关的创业。作为一个创业者,其实大多数时候是孤独的,因为你的家人、你的同学、你的合作伙伴多半是无法理解你的,你的不爽只能自己消化,幸亏通过博客,我认识了一些能聊心里话的朋友,在我无助的时候,还能找他们吹吹牛、抽抽烟。

感谢博客,感谢他们。

你是不是收了微信的钱?

开始运营公众号后,我写了很多关于微信的文章,这些文章也一直同步到我被墙的博客。于是有些还翻墙阅读我博客的读者就发牢骚,你丫是不是收了微信的钱,为啥老写微信?

我写 Google 的时候为啥你们不这样说呢?

我有一些至今还活跃在 Twitter 的朋友不用或极少用微信,和年轻时的我一样,他们抵制国内的大部分互联网产品。

在写博客前几年,我很少赞扬国内的互联网产品,QQ 邮箱是第一个,微信是现今一直在写,恰好这两个产品都来自同一个人之手。

很多人还没意识到,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中国是领先全球的,中国几乎是唯一一个出门只需要带手机和充电宝的国家,移动支付、社交、游戏、电商……等等领域,中国都在领先。当我们抛开互联网审查的话题,专注到创业和趋势的时候,为什么不能把眼光放回国内?

上海有一个全是老外的组织,他们天天研究微信,在他们眼里,微信是过去几年,移动互联网最大的创新,没有之一。而去年我花了 1 个月在美国和 20 多个国家的人交流过程中也发现,有些模式,甚至可以从中国复制到国外,而不总是 “copy to China” .

研究互联网产品趋势是我的爱好,正好微信是当前的趋势,于是我花很多时间去研究它,甚至围绕它去做一些创业项目。或许下半年或明年,会有更吸引我的话题,我依然会花时间去研究。

有时我们需要抛开偏见,去看那些真正的趋势和创新。

别理那些傻逼们

很多博主受不了博客(或公众号)后的骂人留言,那些不带脏字的讽刺留言更是让人看了难受。作为一个内容写作者,我们写文章本身是免费提供给所有人阅读的,你喜欢就读就转发,不喜欢关闭、取关就好。

但总有些人,他们喜欢显摆自己的牛逼,总爱钻牛角尖,不管你写什么,他们总爱讽刺你几句,我有时甚至很好奇,你那么不喜欢看,为啥还一直留言呢?为啥还一直在别的阅读平台评论区发表你的高见呢?或许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感就是不高吧。

因为我的博客可以改代码,于是一位朋友帮我写了一个评论投票的插件,和所有的评论投票插件不一样,最终被呈现到高处的评论不是被支持最多的,而是被支持+反对最多的。

后来,我就经常在可能吧的侧栏,看到被反对特别多的评论,比如这一条:

屏幕快照 2017-04-06 下午9.11.09

你不是想要存在感么?我给你存在感,让其他人给你投票,我省得像大辉那样,回骂你一句:傻逼。

你也开心,我也开心了,不是么?

开始写博客那年,我 20 岁,写了 10 年,今年,正好 30 而立(其实还有半年)。当我起笔写这篇文章时,一位朋友说,阿禅你老了,人老了就爱回忆过去,还能一一记得个中细节,津津乐道。

其实不是,这些细节不是我现在一点一点回忆拼凑起来,这些一直都存在我的 Evernote、Dropbox 里,2002 年写的文章,我还能轻易地找出来。

一个人的过去决定了他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回忆过去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个人在当下找不到快乐,我正在创业,也庆幸有一个公众号可以与朋友们分享观点,我快乐;另一个原因是,看看自己的路有没有走偏、有没有违背自己的内心、有没有哪些你值得感谢但还没有机会感谢的人。

虽然按照联合国的定义,我已经是一个中年人,但我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或许做选择的时候会比以往慎重和艰难,但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活力。

感谢互联网,祝福自己。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