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如何搭建个人知识体系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iyunying.org/work/promote/242066.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如何搭建个人知识体系

爱运营 • 2021年5月5日 pm5:20 • 能力提升 • 阅读 2107

我一直妄图构建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全景式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不仅仅是某个知识点、某个专题、某个学科甚至某个领域的知识体系,而是从“个人实际应用”的角度构建的知识体系,我习惯称之为“个人认知系统”。

在我正式形成“个人认知体系”这个概念之前,我曾做过大量的行业的、学科的、某主题或者某本书的知识体系。

下图是我整理的斯科特·扬在《如何高效学习》中介绍的“整体性学习”的知识体系

下图是我初学社会心理学时整理的知识体系

这些知识经过我的梳理后很系统,逻辑也很清晰,知识点也很明确。我刚开始对此还很满意,因为我发现这用来应对“应试性”考试和或给他人讲解很有帮助。我能很清晰地讲出完整的体系和来龙去脉。

但是在我随之而来的应用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一直在致力于建立“形式上的完整性和逻辑清晰”,这也许有利于你去讲解,但是这对于个人实际应用并非是最佳的体系(不可否认这种方式对于打牢基础、建立纯知识的体系有很大帮助)。

举个例子,这就像一个搞心理研究的人,理论基础很扎实,但是却不太会做心理咨询或在生活中应用一样。

于是我就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增强“实用性”。

从那时候开始,我就一直从“应用”的角度去审视这些知识体系,即“所有知识,为我所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一些感悟: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做一些“看起来很努力、看起来很有用”的事情,比如,上学时不去读书就有罪恶感,因此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学习而去随便读书(这个例子,可能不爱学习的人感觉不到,再举个例子,工作以后,好像不努力就有罪恶感、焦虑感,所以要去“努力”,但是这只是为了努力而努力,为了减少焦虑而努力,这是形式上的努力)。然后在思维导图、各种知识管理软件流行的年代,我们又去追逐这些东西,好像我们在很努力,但其实我们只是“假装很努力”。就像我用“微信读书”,上面会显示你的读书时间和在朋友中的排名,于是为了刷排名我开始疯狂读书,(我承认这样做最起码比不读书要好)但是这是建立在一个虚构幻想的基础上,相对于我目标明确、计划科学、兴趣盎然的主题阅读来说,这样的读书效果简直太差了。

真正的努力应该是目标带动,或是兴趣驱动,你所做的事情能够切切实实地应用,而不是只是满足你自己“我很努力、我很优秀”的幻想。一些理论扎实但操作很差的人大都有这样幻想。

而我之前只是一味地做漂亮的、完善的、形式上的知识体系,就是上述所言的那种虚假的努力,自我感动的努力。所以我开始思考实用性。

实用性的东西必然是围绕你的实际应用展开的,于是我就逐渐形成了这个“个人认知系统”的概念。

建立自己强大的认知系统,就好比学习深厚的内功,基础打好后“拈花摘草,皆可伤人”。

认知系统是内功(例如易筋经),知识体系是系统的武功(例如降龙十八掌),而零碎的知识点是一招一式。

在有了这个认识后,下面来说说建立“个人认知系统”的一些原则和注意事项。

在我看来,“认知系统”是比“知识体系”更高级一点的东西。说白了,“知识体系”就是一些客观的知识点及知识点构成的结构。而“认知系统”是“思维层面”的体系,简单说,就是“运用知识点”的体系,当然这里面包括了“要被运用的知识体系”。

即,个人认知系统=认知系统+知识体系。当然这并非是简单相加那么简单。

首先,第一原则是思考你的工作生活学习休息等一切,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进行一个分类。

关于分类:

我的习惯是分成七类,分别是“自我认知”、“职业”、“兴趣及事业”、“通识类”、“生活类”、“休闲类”、“其他”。这基本囊括了“我”的一切,具体分类可以根据自己习惯而定,切记,一切从“实际应用”出发。

这样是不是没有必要做单个专题的知识体系了?

不,单个知识体系还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基础,是练武时扎的马步。只是,我一般除了单独做某个专题的知识体系外,我会再将其进行拆解,然后融入到我的“个人认知系统”中,例如上图所说的“整体性学习”,这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但是我会拆解其中与我的学习习惯相符的做法和理念,放入到我的认知系统中。这样,我就即了解了它完整的知识体系,又能应用到实际,快速理论转化为应用。

关于系统中的“个人认知”版块

在我看来,“认识自己”是应该最优先关注的问题。人终其一生说到底还是在和自己相处。那些过的怡然自得的人,不论是否富有,都能洒脱自洽,而有些人终生都在自己折磨自己。所以,这个被我放在第一个版块。

“人啊,要认识你自己”,但是认识自己往往是最难的。

那么,怎样去构建“个人认知”这个版块呢?

第一是描述,去描述自己,尽量客观地描述,尽量准确的描述,如果你没办法准确的描述自己的某个特点,那就一遍遍描述,直到你满意为止,描述的越精准,你对自己的认识越清晰。

需要注意的是,在描述自己的特点或情况时,不要用“优点”“缺点”这样倾向性特别强的词汇去描述自己,不然你会被无意识的情绪左右。这样你就不会注意到,一些你自以为的缺点其实可以转换为“优点”。最严重的是,你会带着对自身“缺点”先入为主的“敌对”心态,因为你觉得它是不好的,你老想着要“干掉它”“克服它”,这样的想法会给你带来不自知的压力,让你处于对“缺点”的不自知的惶恐、焦虑之中。这往往是人难以与自己和平相处的原因之一。

第二是解构,简单来说,就是去细分。你要把自己拆分成无数个子项目,如下图,我在最开始做自我分析时的解构图(源于保护隐私,不是完整版的):

要注意的是,在解构的过程中,一开始你可能很难精准地做分类和归类,这个时候你就如实记录即可,例如在“不稳定的我”中“间歇性焦虑”中,你可以如实记录“和一起毕业的同学相比,我混得比较惨,这个时候我感到焦虑”,在记录的基础上,你再去提炼分析。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你能更加清晰无比地了解自己,和了解形成这样的自己的原因,或者是触发自己某种行为的触发情形或触发物。记录的越详细,总结提炼的越多,你便越了解自己。

关于构建具体的“知识体系”

在这里,我们简单说一下如何构建单独专题的“知识体系”,例如你是学医的怎么构建知识体系;或者你在学习阅读方法,怎么形成知识体系;或者你要应对一场《金融学》的期末考试,要怎样形成知识体系。

既然是体系,那么其关键在于结构,结构的关键在于“联系”和“点”。比如说,体系是城市系统,联系就是道路,点就是每一个建筑物或地点。

对于成熟的学科来说,其实建立体系特别容易,这个体系的中心,即城市的主干线,或者说知识树的树干就是那本入门的课程或书,即《…导论》《…概论》《…大纲》,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先依照这种基础性的书籍来建立最初的体系,再根据你的研究侧重点来增加相应的枝叶。

例如下图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结构:

每一次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你就去想,应该放在你的基础“知识树”的哪个部位。

例如下图是我学习了社会心理学“个体”方面的一些知识后加入的: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把知识体系视觉化表示出来,例如画一个“知识树”或“思维导图”,每次学习新内容,就去你的思维导图上找可以和哪部分进行联系。久而久之,你的积累会越来越多,联系会越来越密切,体系会逐渐庞大而完整。

如果你遇到一个全新的点,不知道该放到原有体系的哪个部分,你就需要去思考,是不是这个另一个维度,或另一个逻辑下的知识点,你暂时可以将其画在你的思维导图旁边,不做任何联系,等以后再次遇到相关的,或发现联系时再去处理。

你只要时刻想着每学到一个知识应该怎样和原有系统联系,这样就可以不断完善你的体系。

而对于不成熟的学科,零碎的知识点来说。你需要学会的,首先是“分类”和“归类”。分类是将一个点无线细化下去,而归类是将很多分散的点归结到一起。锻炼这两种能力,你就能逐渐建立起一个系统。

对于怎样建立联系呢。主要是将知识点分类、归类做好以后,与你头脑中的固有框架或熟悉框架联系。这里的框架就是指你习惯的一种结构,一种顺序。

比如,思维导图要用不同颜色把各块知识进行区分,结合这一特点,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那首诗“赤橙黄绿蓝靛紫,谁持彩练舞当空”,所以我的思维导图一般是按照顺时针方向,依照“红橙黄绿蓝黑紫”的颜色进行排列,我用黑色代替靛色,方便区分。这样我就方便记忆。

还有一些复杂的联系、逻辑、框架,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内容太多,足够写一本书了。有兴趣私下交流。

一定要建立单独知识体系之后,去考虑他的实际应用,然后建立你的“认知系统”。

作者:乔大树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91121/answer/161389318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