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疯狂72小时,新的“GME游戏驿站”已诞生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guifabu.com/?p=1445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疯狂72小时,新的“GME游戏驿站”已诞生

随着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在海外上市,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这些公司的员工,持有外币,而这些钱,通常会进入美股市场。这绝对是一个大的趋势,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

上周五在美股,新的“GME”已经崛起,它就是:Microvision(MVIS)。

在WSB社群的帮助下,MVIS的股价在周五一路爆冲,涨幅超过37%。紧接着本周一,又暴涨47.13%,之后周二的盘前交易,涨幅一度拉到15%,到了不可思议的30多美金,但开盘后,随着大盘大跌,MVIS的股价大跌超过23%,昨日又是剧烈震荡,目前MVIS的股价为21.1美金。

我有关注这件事,是因为:我知道这是MOON的第一重仓股。

MOON是今年美国一支业绩要比ARK好的小基金。截至3月中,MOON的业绩回报率达到了39%,而木头姐的ARK是约为3.5%,MOON超过了ARK约10倍。

(注:Direxion的基金要比ARK的基金小得多,且更多集中在了生物技术的股票上。)

不过,当MVIS的股价暴涨,我知道这是第二个GME因为MVIS的问题和GME一模一样,那就是:股价和公司基本面严重不符。我统一将WSB股票称为是——“心脏病股”。

也借此机会,我把今年年初我在参与了GME事件之后所“看到”的一些东西,和大家分享,希望有帮助,内容将涉及:1,已经过时/需要更新的一些金融概念;以及 2,美国正在发生的一些金融科技趋势。

现在,让我们开始。

先来预热一下。第一个问题是:第一次引发了GME事件中空头挤兑的人物——瑞恩.科恩是谁?

瑞恩.科恩是美国宠物电商Chewy的创始人。但何以这个刚满35岁的人会引发“空头挤兑”这么大的动静?他今年1月被曝:已加入GME董事会又为何就会引发市场这么大的狂热呢?

这件事需要从去年8月,我在知识星球给我的星球用户们写的“美国宠物专题”说起。其中的系列之二,写的就是这个人物。

一起来看一下其中一些章节:


瑞恩.科恩创建Chewy时,正好25岁(1985/1986生人),从没上过大学,有一只宠物狗,是那种非常符合“创始人/市场验证”这种硅谷论调(指创始人对自己进入的市场,理解非常深刻)的创业者。这是他第一次创业,他的联合创始人迈克尔.戴,也从没上过大学。

两个人一起进入的,是当时美国一个线上渗透率很低、市场非常分散的行业(国内研究过波奇宠物的人,大概知道做宠物电商的困难)。

之后,就是大战亚马逊。

因为就像国内的波奇网,没有办法摆脱对京东和淘宝等第三方电商平台的流量依赖,在美国,Chewy也遇到了一样的问题,那就是“亚马逊作为一个噩梦”,始终伴随着Chewy的成长和发展。

早期,瑞恩曾被100多名VC拒绝,他们问:“你吃了豹子胆吗?要跟亚马逊竞争?”瑞恩后来说:“没有人给我钱。”

直到创建了两年之后,Chewy才直接上了A轮,1500万美金。随后,在十年的时间里,这两个年轻人完全无视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批评声音,建立起了一家市值现在已经是343亿美金的公司,并且创造了一个美国纪录。

这个美国纪录是:

2017年,他们把Chewy以33.5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美国最大线下宠物零售商PetSmart。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电子商务收购案,甚至超过了2016年8月沃尔玛以33亿美元对Jet.com的收购(后台的VC应该比较知道Jet,我之前曾经写过Jet)。

也就是说:瑞恩.科恩非常擅长把一个复杂的、难搞的行业,折腾成为线上商城。

而在把Chewy卖了之后,他就转型成为了一个全职的二级市场投资人。


这就是瑞恩后来被披露已经拥有GME近10%的股份、是GME最大个人股东,并在成为GME董事会成员后直接引爆了GME股价的缘起,也引发了今年年初GME事件的第一次“空头挤兑”。

那么,在参与了GME事件之后,对于Robinhood、GME散户,以及WSB社区在今年年初发生的事情,我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呢?

2月25日,芒格愤怒,甚至可以说是言辞激烈地批评了GME事件。但是作为一个当时事件的“在场者”,其实我有一些不同的感受。如下,今年的3月2日,我给我的知识星球用户们写下了下面一段话:


对于Robinhood、GME散户,以及WSB社区在今年年初发生的事情,我自己的感受如下:

这其实是一种“流量逻辑”攻破金融领域的案例。

本质上,它是由互联网逻辑引发的:只要有足够的人、足够的钱、足够的动机,就可以发生任何的事。

而这种“流量逻辑”,之前,已经攻破过很多领域了。包括:我所在的领域——严肃媒体。

芒格愤怒的地方,也曾经在我的领域发生。这种逻辑,会让专业主义边缘化,甚至,这个逻辑本身就会制造出对社会伤害性极大的“假新闻”(这里相对应于芒格对GME事件的愤怒)

但是,在局外人看来,这件事其实特别的简单:媒体这个行业的一些“基础设施”,已经永久性的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种变化,导致了其它非专业领域的一些逻辑,也可以在里面Work得很好。

而我觉得:金融领域,也如此。

金融/炒股软件的一些“基础设施”,也已经永久性的发生了一些变化。


那天,其实我还没有写出来的其它一些感受是:

实际上,这种金融/炒股软件的一些基础设施的变化,还裹挟着“新人群”呼啸而来。

因为GME事件中的最大功臣、美国炒股软件Robinhood对美国社会的最大冲击,其实在我看来是:它把美国的——kids/孩子们,带进了一个通常被认为是大人们玩的地方——金融市场(孩子们一般没钱)。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下Robinhood的成长史:

于2014年12月在App Store上首次发布,最大特点是:移动+无佣金交易,“无佣金”直接就把门槛降到了最低,之后,Robinhood还不断增加了降低金融门槛的措施,比如说,推出即时存款功能,可立即向用户存入最高$1000-$5万美元的即时存款功能等等。

而它的一些成长数据如下:

截至2015年1月,80%的客户是“千禧一代”人群,平均年龄为26岁。这些人中,50%的人会每天用,90%的人每周用。截至2020年末,Robinhood的用户数迅速增长到了1300万。
也就是说:Robinhood的最大破坏力,其实是把美国的小孩这个用户群体,纳入到了金融市场。

综上,现在我给大家写一个新公式,如下:

1,新人群:美国大规模的年轻用户

2,新的基础设施:一个移动App,意味着可以随时随地交易,买进/卖出可以发生得非常快),以及:

3,新的决策机制:(信息流通得极快的社交网络,意味着一个人可以通过这些信息随时决策,而且是:快速决策)

也就是说:现在交易的壁垒,其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低。而一个人在股市中可以起到的杠杆作用,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那种感觉,就像是我在一个App上有很多好朋友,可以热烈地讨论,快速地刷屏,然后,行动。

各大社交网络(包括用户论坛发言)和App内更新很快的新闻资讯,其实已经簇生了大量的“实时数据”,来帮助决策这个威力是巨大的。我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我在抛GME股票的时候,其实是因为我的CHROME浏览器,突然蹦出了一个新闻——Robinhood出手管制GME等WSB概念股了。于是,我转身就把GME卖了,然后,飞快地把这个新闻截图,抛到了券商软件社群里。

3.jpg

而在这个问题上,老实说,其实我觉得中美没有什么差异。

国内的“90后”为什么开始炒基金?你想呀:理财工具(理财通)都长到微信上了,那可是比美国的Robinhood还要方便。

足够的人,足够的钱,以及足够大的动机(牛市),这种互联网逻辑涌入金融领域的案例,以及金融软件基础设施的变化,在中国其实也在发生。我看中文互联网券商App里的讨论之热烈,还有微信理财通里的用户评论,常常把我看得笑死过去。

现在正好是午休时间,我给大家看一个巨好笑的图:

Shopify是北美一个电商基础设施公司,但是字母看上去,非常像音乐软件Spotify。于是,底下这位老兄以为自己买的是音乐公司股票,一直到昨天,他才如梦初醒:

4.png

把我看得笑死。而且昨天实际情况刚好是:Shopify升了10%,Spotify则跌了10%……😂

这些,就是中国的Robinhood和WSB。

而且我觉得,有一些散户的评论,真的,非常非常牛逼。(注:我看的主要是中文互联网券商App里炒美股的散户评论)

下面,我觉得有必要来重新看一下今年年初因为GME事件,Social Capital的CEO、亿万富翁Chamath Palihapitiya与CNBC记者在电视中的那场大辩论。

5.png

我不认为有很多人真的完完整整看了这场激烈的辩论,所以,我把Chamath的一些金句,打了出来。如下:

1,要搞明白一件事,不在场,那是不可能的。所以,Chamath除了实际参与了GME事件外,他还去WSB认认真真看了很多帖子。首先,他就讲到了WSB有三类帖子:

“第一类,是人们在做基本面分析,试图考虑长期价值,我认为,这些分析中的许多,表现都很好,甚至比我合作过的大量对冲基金分析师做的工作都要好第二类,很多人相信:2008年的金融危机发生了巨大风险,当时他们在读小学、高中,他们的父母失业了,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家,他们一直想知道:为什么这些华尔街的人冒了这么大风险还能得到政府援助,(但)却没有人帮他们的父母和家庭呢?第三类是:他们意识到,与其搞什么内部交流渠道,或是像开普敦那些只在晚餐会上窃窃私语的基金经理,他们更倾向开诚布公地在帖子里交流。”

(注意蓝色部分,这里,Chamath引入了文化的概念。我下面还会讲到)

2,接着,他说:

“这些孩子有勇气在论坛上透明地做一件事。我不是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完美的,但是我认为,要让这一体系变得如此透明,需要对这一体系抱有极大的信心。讨论事情,然后,让每个人做出自己的决定,然后,行动,无论你是买还是卖。我认为,这就是它所证明的,这种‘零售’现象会持续下去。“

(注意这个词:透明)

“这个概念,在华尔街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人们在封闭的房间、紧闭的门后聚集一起,念出公司名字。联合起来,决定一起合作,而那些WSB上的人,在公共场合完全透明地表达观点。在我看来,这需要更多勇气。因为,你可能是错的。有人会说:嘿,听着,你说的完全没有意义。有什么区别吗?在我看来,这是某种’动态趋势’的现代实例,而现在,在规模上也表现得相当明显。”

(注意这个词:动态趋势)

3,接着,CNBC主持人追问道:“我唯一担心的是,有人会受伤。我不是说对冲基金经理,而是那些跟踪进入交易的散户,他们会认为,这支股票会继续涨,但这是他们在疫情期间的习惯性想法,因为这个时候其实所有的股票都在涨。“

这个时候,Chamath开始了一泻千里:

所以你认为,散户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吗?我认为,你错了。(按照你的逻辑)那么事情就会是:散户不该被允许参与股票市场。我想你是错的。如此下去,会发生什么呢?如果他们遵循应该做的,那就是买ETF被动基金,但结果就是:不平等差距会越来越大。现在,从系统的角度看,你的观点就是:让贫穷继续下去。”

“为什么突然之间你对这种动量交易这么感兴趣?举例说,如果你仔细观察每一个策略,在华尔街组织量化战略的对冲基金,他们就是趋势交易。每天他们都在交易,高杠杆小波动。基本上你的意思是:如果散户投资者通过动量交易逼空,那就是错了。但如果是机构这么做,那就没关系。那么,这就是你的意思。你可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但你就是这么对我说的,我觉得这很不公平。

我不认为(不让散户这样做)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你想去找到事情的解决方案,你需要处理风险是如何在制度层面发生的,修正这些股票被大规模卖空的能力,改变搞笑的商业模式。这样,他们就不会被迫成为小人物,改变高杠杆基金和杠杆率。这些都是机构决定的。但不要,突然看到散户逼空赚钱了,就说:他们未来,将会是Bag holders。因此,让我们确保他们永远不能在未来参与股市。这太疯狂了。”

“你说的太片面了,说这些家伙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想说的是,你必须意识到,我们正进入这样一个世界,普通人,现在可以像机构组织一样,获得所有的信息。两者(指散户和机构)会得出很多相同的结论,有时,在同一时间,有时,甚至散户更快,有时,则会得出相反的结论。你将在未来,看到更多这样的波动。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提高机构的透明度,而不是降低散户的能力。”

“我知道,人们买卖股票有很多原因。有一些,是纯粹的价值导向;有一些,会考虑未来的现金流,未来的产品创新;还有一些,会考虑未来的动力,会考虑保证金的创建。这是允许的。如果你看对冲基金,你会发现有很多适合你的投资策略,它们都存在。我认为你现在看到的是:这种多元化的思维和冒险精神,在散户中扩散。因为在散户被广泛地认为只知道‘做多’,但现在是第一次,你开始看到了:更为复杂的散户。而随着时间推移,散户的复杂性,都将赶上机构的复杂性,即存在于机构的战略,也可能被散户应用。”

3月2日那天,我给我的知识星球用户们写下了“关于流量逻辑在金融领域里的表现,和已经被流量逻辑攻破了的媒体领域”。

那天,我最后的话是这样写的:


只是现在的投资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就像看信息,你是为了情绪上的乐一乐(真假不重要),还是真的要学以致用,把信息最终转化为货币?

在金融领域:你做交易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长期持有,还是为了一个短期的交易型机会)?你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你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

如果你都很清楚,那么OK。

就像这张特别搞笑的图😂

(底下这张图来自WSB,是WSB里买了GME股票被套的人的一种狂欢形式。这张图讲的是:有人在搜索引擎里输入了一个问题,问:请问我啥时候可以把我的GME股票卖掉?突然之间,他收到了上帝的一个短信:“所以,你现在知道了有些罪恶是不能被宽恕的,对吗?”)

6-300x235.png
7-300x176.png

无独有偶,3月29日,硅谷顶级风险投资机构之一A16z,也发表了一篇与今年年初轰轰烈烈的GME事件相关的文章,名字叫《不再“买入并持有”:活跃交易的复兴》,

A16z的大概观点如下:

传统思路认为:活跃交易者,只是运气好,最终会被指数基金轻易打败。而被动交易(passive trading)是合理的投资策略。

但是,Robinhood等平台的稳定增长,以及WSB等投资社区的快速发展,已经将机构的力量,重新分配给个人,并重新激发起了人们对活跃交易的兴趣。

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现象,我们发现,近几年,动力开始转向积极投资。新一代投资者的进场,正在挑战这种仅仅是被动的投资策略。

而转变背后的原因,部分是心理上的,部分是结构上的。

8-1024x167.png

A16Z认为:导致美国散户这种心理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 是:美国例外主义心理的扩展。即:多数散户认为,自己要比平均水平高明;

2 是,Z世代的财务挑战。也就是说:这些孩子们财务挑战太大了,而他们愿意通过冒险的方式来应对。而且,这些新一代投资者从没经历过市场萎缩。许多人会认为:被动投资,是有钱人继续“保持”自己有钱的战略,而不是想变得“有钱”的人的战略。

而除了文化方面的原因外,A16z也指出了另一个原因,那就是:结构上的原因。这部分,也就是之前我说的——金融软件领域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变化。

最后,A16z文章的结论是:

简单说,购买和持有一只股票30年——这种零售投资组合理论,已经被新的投资方法所取代。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几年中,积极的投资策略,将在每一个散户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占有一席之地。

9.png

最后,我真的建议后台的读者们,去翻一翻国内互联网券商App里的散户讨论,但是,不要只针对中概股的。

因为随着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在海外上市,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这些公司的员工,持有外币,而这些钱,通常会进入美股。这绝对是一个大的趋势。

以及,有心人可能注意到了:今年我写金融科技领域的内容特别多。这主要是因为:

2020年也就是去年,美国财务类App的使用时长,增长了近90%。而这类应用,主要就是金融科技类App,包括金融和银行业务。

那么在美国,这么多使用时长的增加,这些人都在干什么呢?

都在交易股票、交易加密货币。

(本月的一个大新闻是:Venmo宣布支持用户购买加密货币。也就是说:至此,美国市场上的几个最大支付工具,都已经宣布支持用户购买加密货币。

是的,接下来,加密货币将是今年美国市场上最为精彩、最有看头的关键词之一。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