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马没有退路
source link: https://www.lieyunwang.com/archives/475168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20小时前 威马没有退路
本文来自合作媒体:盒饭财经(ID:daxiongfan),作者:任娅斐。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还是那句话,我们没有退路。”
上海车展前夕,威马举办了一场盛大的“IMAGINE DAY威马畅想日”,在这场活动中,威马第三款量产车W6正式上市。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直言,威马必须背水一战。
头部几家造车新势力中,蔚来、小鹏、理想已经上市,只剩下威马一家,眼看科创板的大门越来越近,却不曾想半道,IPO进程却出现了状况。
据新浪财经报道,威马的股东之一国投基金称威马已暂缓在科创板IPO的申请,原因是威马汽车的上市材料在审查中发现不少问题。其中提到,威马的科技含量存在不足。不过,很快沈晖便亲自否认了这一消息。威马公关则回应称,目前上市准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但威马的回应,并没有完全打消市场对它的质疑。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曾经跻身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的威马,已经逐渐被理想和小鹏超越了。而至今,威马也没有公布其一季度销量。
2019年,美团创始人王兴曾直言:“中国车企格局基本是‘3+3+3+3’角逐下两轮,除了3家央企、3家地方国企和3家民企,3家新势力是理想、蔚来和小鹏。”当时,沈晖隔空炮怼王兴,“在造车新势力公司中,威马汽车会进入前三”。
彼时,威马位列造车新势力销量第二,成绩相当不错。但仅隔了一年,威马就在销量上掉了队,2020年交付量实现2.25万辆,排在第四。
曾经风光的威马为何在短短一年就急速下滑?“威马活过来了吗?威马也远没有安全上岸。” D轮融资后,沈晖写了一封威马家书,这句话似乎成了威马现状的最佳注脚。
销量、业绩和品牌形象掉队的威马,还能否抓住这最后的救命稻草?
被性价比绑架
在头部几家造车新势力中,沈晖及其创立的威马汽车,一直是一个特殊存在。
从创始人的背景来看,李斌、李想和何小鹏都是典型的互联网跨界造车,而沈晖则出身于传统车企。这种从业背景的差异,也折射在了威马在产品路线上的选择。
蔚来、理想主攻中高端,小鹏直接与特斯拉硬刚,而威马则比较保守,选择先抢占中低端市场,靠价格优势做大规模,然后再攻占高端市场。
沈晖对威马走的低价路线十分坚定,“我不关心有钱人开什么车,市场上有的是人去满足有钱人的需求。我只关心普通老百姓的新能源和智能出行问题”。他给威马的定位是,做新能源智能电动车的普及者,甚至在2019年立下了年销10万辆的Flag。
2018年4月,威马第一款车型EX5上市,补贴后售价11.23万-21.63万元,作为对比,当时的蔚来ES8补贴后价格44.8万起,Model 3价格是54万起。低价确实为威马带来了销量,3个月时间威马就交付了3844辆,2019年销量为16876辆,造车新势力中位列第二名,仅次于蔚来。
但价格优势仅维持了一年,威马就开始失速。2020年,蔚来全年交付4.4万辆,同比增长113%;理想全年交付3.3万辆;小鹏全年交付2.7万辆,同比增长112%;威马全年交付2.25辆,同比增长33%,从第二滑落至第四。
在这一年,威马还推出了新款车型EX6,价格在23万-29万之间,试图抢占中高端市场,但从销量来看,市场反应很差,5个月内仅卖出259辆,单月销量最高为82辆。
销量下滑之外,威马的产品弊端也开始显现。为了同时保证价格优势和汽车性能,威马只能通过不断压缩成本来实现。但在这个过程中,成本与品质之间出现了失衡。
据公开报道显示,2020年9月23日至10月27日,一个月内,威马EX5先后在浙江、福建、北京等地发生了5起自燃事故。事故发生后,威马宣布召回1282辆汽车,原因是动力电池存在安全隐患,而这背后恰好暴露了威马低价策略的隐患。
目前在新能源汽车的制造成本中,动力电池占比达到38%左右,电机+电控占比在12%,它们组成的三电系统,占到成本的50%。因此,控制汽车成本的一大核心,就是控制动力电池成本。
威马的电池供应商中,包括宁德时代、中兴高能、浙江力神、天津力神、苏州宇量、瑞浦能源、江苏塔菲尔一共7家,除了宁德时代,其它几家均不是知名品牌。在威马的公告中,其中两起发生自燃事故的车辆,搭载的都是中兴高能的电池。作为对比,特斯拉的电池供应商,均是宁德时代、LG化学、松下等大厂,蔚来和小鹏则主要是宁德时代。
无疑,低价策略下,威马选择纳入小厂商来压缩电池成本,但这也为威马把控电池品控增加了隐患。但如果只选择宁德时代等大厂有保障的动力电池,就意味着汽车的成本提升,20万以内的价格能否覆盖,是一大难题。
更重要的是,自燃和召回事件中,对威马的品牌形象会造成巨大伤害。
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是,2019年4月至6月,蔚来汽车因两个月内接连4起因电池故障引发的ES8自燃事故,大规模召回4803辆蔚来ES8,超出其当时总交付量的1/4。
受此影响,蔚来二季度交付3140辆,环比下降21%,其中7月和8月ES8交付量仅分别为164辆和146辆。此外,二季度业务亏损达到32.26亿元,召回成本占到4~5亿元。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激烈,蔚来股价在半年内多次大幅下跌,到了2019年10月2日,股价跌至1.19美元,比最高价跌幅超90%。蔚来一度因融资困难陷入生死危机。
无独有偶,理想汽车也曾因质量问题备受打击。去年8月6日,广东肇庆的一辆理想ONE发生自燃后,理想股价连续十日下滑,17日跌至14.76美元,是理想上市以来股价的最低点。
在蔚来和理想的遭遇中不难发现,无论何时,质量问题都是一个车企的命脉,资本市场更加不会相信眼泪。
对于威马而言,自燃和质量问题的负面影响还特殊在,恰好赶在威马IPO的关口上,这比上市公司遭到的打击更大。
技术依赖症
质量问题产生的负面影响,可能会随着时间消解,销量增长困境也可能只是一时,但从长期来看,威马更大的危机是其智能化技术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
新能源汽车分析师王晓在接受深燃采访时,曾分析称,短期来看,造车新势力的比拼点以续航里程、电池技术为主,这些技术类似于手机厂商比拼的续航能力。但从长期来看,电动车未来的重点还是在智能化,也就是自动驾驶技术方面。
以自动驾驶技术为例,目前蔚来、理想和小鹏都组建了自动驾驶团队,开启自研。威马则选择与百度等科技企业合作,共同研发。
2019年的CES上,百度与威马宣布共同组建“威马&Apollo智能汽车联合技术研发中心”,合作开发智能驾驶系统,应用于威马量产车型。
去年9月,威马正式对外发布了一项名为IdeaL4的全新科技战略,宣布在智能化领域与高通、百度、紫光、芯鑫等合作伙伴组建成了一支被其称作 " 世界级最强智能盟友 " 的队伍。其中,百度是威马最重要的投资方之一,在智能系统探索上也与威马有着深入合作——百度提供算法、软件、高精地图等,威马负责集成,也参与研发。
4月份威马刚发布的新车W6 ,搭载的自动驾驶技术也是和百度共同研发,采用了百度Apollo的云端算力。
对于传统车企出身的沈晖来说,软件并非他所擅长,与百度合作,也是想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缩短威马在技术研发上的时间,加快追赶上蔚来、小鹏和理想,同时也能帮助威马降低软件研发成本。
但从长期来看,软件技术过度依赖他人,对车企来说并非长久之道。尤其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智能化技术,不仅是一个车企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资本市场对一家公司市值高低的评判。
以特斯拉为例,早在2019年特斯拉市值还未突破万亿美元时,包括摩根士丹利、花旗银行等在内的多家投行,都给予了特斯拉自动驾驶业务很高评价。马斯克称,自动驾驶技术是特斯拉的一个基本驱动力,他自己甚至预测,这项技术可以令特斯拉市值达到5000亿美元。
而威马选择与百度等科技企业合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其在技术研发投入上的压力,但与此同时也失去了构筑未来竞争壁垒的机会。
腾讯科技报道,威马在寻求百度融资支持时,曾接受了对方的竞业条款,即不能自己做自动驾驶,而是用百度的Apollo自动驾驶系统。对于威马来说,这可能会是一个巨大遗憾,尤其是目前不少造车新势力都在比拼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实力。而威马在智能化技术上,没有新故事可讲,在上市后,可能会影响资本市场对其长远价值的评判。
此外,威马与百度合作背后,也藏着隐忧。今年1月,百度与吉利组建智能电动汽车公司,亲自下场造车,另外别克、福特、长城、现代和百度也有合作。群狼环伺下,威马到底能在价值300亿美元左右的Apollo平台,占据多大位置,一切都是未知。
去年在第二届百度Apollo生态大会上,百度集团副总裁、智能驾驶事业群组总经理李震宇曾表示,未来3-5年Apollo智驾产品预计前装量产搭载100万台。这100万台中有威马,也会有它的竞争对手。
威马需要新故事
定位模糊,又没有掌握智能化核心技术的威马,想要在销量上有所突破,必须要有一款除EX5之外的爆款车型。
4月16日,威马新车W6发布,售价16.98-25.98万元,成为造车新势力上半年唯一一款交付的车型。“冲进来像小米这些新的(势力)有一定的退路,搞不好就不玩了,我们没有退路。”沈晖称,威马这次必须背水一战。
从威马汽车辅导总结报告来看,从2017年初到2020年9月,威马汽车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96亿元、-24.53亿元、-36.08亿元、-36.49亿元,四年间累计亏损约114亿元。
作为对比,理想2018年至2020年净亏损41.22亿元,其中2020年亏损相比2019年下降93.8%。小鹏2018-2020年净亏损78.21亿元,其中2020年亏损相比2019年下降26%。
威马与蔚来、理想和小鹏,几乎同时出道,而在烧光百亿后,蔚来、小鹏和理想都已成功上市,亏损也逐渐收窄,只有威马还在IPO的大门前一直徘徊。
此外,财报显示,蔚来、理想和小鹏在2020年均实现了毛利率转正,达到11.52%、16.38%和4.55%,不再是卖一辆亏一辆的状态,每家账上还躺着一大笔足够面向未来的现金。反观威马,月均销量仍在2000上下徘徊,距离实现毛利率转正仍有很大距离。
销量停滞,亏损逐年扩大之外,威马自建的两个智能工厂,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据节点财经报道,4级智能工厂从投建到实现投产,需要花费大概400亿左右的资金,还不包括人员、设备折旧等开支。
销量能否上去,已经是摆在威马面前最急迫的难题。
但从现阶段威马的销量和产能来看,几乎很难通过自身造血实现收支平衡。去年一年,威马就在疯狂找钱续命,直到9月,威马汽车获得100亿元D轮融资,年初威马汽车又宣布与多家银行及金融机构,达成115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
除此之外,威马对于上市融资的需求也特别强烈,去年9月份威马提交了科创板IPO辅导备案,并计划于2021年初在科创板上市,但在此后的4个月时间,都没有任何动静,直到今年1月底,上海证监局发布公告称,威马已具备辅导验收及科创板上市申请条件,距离上市只有一步之遥。
按照规划,威马今年初冲击科创板新能源第一股,但是却出现了停滞。据新浪财经报道,威马的股东之一国投基金称,威马上市科创板受阻,正在绕道港股上市,对此沈晖直接回应称是“谣言”。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科创板审核从去年年底开始变得严格。交易所披露的IPO发审信息显示,截至4月4日,今年终止/中止审查、暂缓表决、未通过的IPO数量达到了91家(其中科创板32家),而在2019和2020年,这一数字分别是57家和77家,今年一个季度的数量就超过以往全年。目前,威马、恒大、零跑、合众都在排队登陆科创板。
据节点财经报道,除了科创板IPO审核趋严外,最近威马发布了新车W6,可能也是想等待W6的热卖,给公开材料里注入一些成长性元素,避免大家对威马成长性的各种猜测,毕竟科创板还是十分看重一家公司的未来成长。
资本市场需要新故事,威马只能通过W6给用户讲自动驾驶的故事,再接着用W6的销量,给投资者讲故事。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