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工场李开复:泡沫可怕,创业融不到钱而死亡更可怕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80-20210428-361923.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创新工场李开复:泡沫可怕,创业融不到钱而死亡更可怕
在由投中信息、投中网主办的“第15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前夕,投中网与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 李开复博士进行了一场精彩对话。除了新世界的投资趋势,创新工场的投资策略,我们还首次聊到了事业与家庭的平衡,及患癌后他的全新思考。
2020年是一道分水岭,新冠疫情不可逆地改变着世界。商业世界波诡云谲,热潮一波散了一波又起,马太效应从未像现在这样如此明显,任何商业个体都不能摒弃时代而孤独狂欢。
从2009年创立创新工场至今,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不遗余力为技术奔走,不断捕捉最具前瞻性的赛道。最近知乎上市,作为最早期投资人,创新工场的首轮投资回报超过600倍。在李开复看来,对技术的尊重和专业是Tech VC定位的创新工场的基因,过去一年里,教育行业进入调整期,但技术、医疗领域的全新机遇从未间断。为了保持投资的敏锐度和掌控感,李开复对外界的变化的感知用“见微知著”形容。
回望过去二三十年,所有的热点都有周期,即便不遗余力的为AI奔走,但李开复依然认为,现在AI行业有些过热。面对资金热,李开复认为是把双刃剑,“如果行业内估值不平衡,就会让创业者在融下一轮时面临很大的问题和挑战。但如果有很多钱融进一个领域,也必然会让那些能够‘跑’出来的公司,有更多的资金“弹药”让他们做更多的事情,增加他们的竞争力”。但他同样提醒,比起资金热,更可怕的还是创业公司因为融不到钱而死亡。
在由投中信息、投中网主办的“第15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前夕,投中网与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 李开复博士进行了一场精彩对话。除了新世界的投资趋势,创新工场的投资策略,我们还首次聊到了事业与家庭的平衡,及患癌后他的全新思考。
谈趋势:医疗产业重塑、工业自动化等领域仍有机会
投中网:过去一年,你的主要精力分配在什么地方?以及2021年,你有发掘到什么样的趋势?
李开复:过去这一年,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和前沿技术、自动化、医疗、消费互联网、B2B和企业升级、教育等多个领域都在开花结果。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驱动下,中国产业重塑迅猛推进。在所有产业重塑中,医疗以及生命科学产业是最大的机会。在医疗赛道,创新工场在数据AI、服务、器械、生物制药等领域都进行了布局,这些企业采用的很多技术都能创造出很多价值,能对产业带来一定程度的宏观上的影响。我也在快速地学习、在扩张我们的专业投资团队。
技术方面,工业自动化、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等,我认为都有很大的潜在价值。
教育方面,过去有一些机会现在有一些饱和了,但是有一些新的机会仍在不断产生,我们也在持续捕捉这些机会。
从投资的阶段来看,随着我们资金体量的增大,我们逐步走向全阶段、全链条的投资组合布局。现在除了在早期投资之外,也在看增长期的投资机会,我们也有了规模更大的新基金来投更大的案子。比如知乎,我们是它的第一个机构股东,连投5轮一直押注到D轮。所以创新工场要做一个更全能的、更与时俱进的新赛道捕手,一个更全周期的参与者。
投中网:前不久知乎上市,作为知乎的天使投资人,在知乎上线之初就发掘了这样一家“独特”的互联网企业,且最早一笔投资回报已经超过600倍。在早期投资阶段,你如何一直保持敏锐的嗅觉?
李开复:针对不同的周期,有不同的投资逻辑和方法论。早期项目,我们主要看发展路径是否乐观,创业者是否特别优秀。这两个条件对了之后,再根据具体案例微调一些条件。现在我们主要精力放在AB轮,我们还要看公司的产品模型、发展方向、未来空间,所处的赛道是不是够长,公司是不是能够成为这个赛道的领导者等,这些都非常重要。
定位Tech VC的创新工场是技术型投资人,所以对于技术很强的项目,他们会特别认可我们,他们认为我们能够理解他们的优势;对于那些技术不那么强的团队,他们也很喜欢我们,因为他们觉得在自身短板上,我们可以帮他补强。
投资知乎时,我们特别认可周源这位创始人,他有人文关怀,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执行力。在团队初期技术能力可能有一些不足,我们就帮他的团队补足。知乎走的这个赛道不仅够长,而且对社会特别有意义。所以当时是基于这些理由,创新工场成了知乎的第一个机构股东。
投中网:从2009年创立至今,你一直不断捕捉具备前瞻性的赛道,动作总是快人一步,比如AI、金融科技、教育等等。在一个赛道成为“热点”之前,你做“押注”决策的判断因素是什么?
李开复:一个赛道之所以能成为好的赛道,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有时候是政策红利、有时候是市场红利、有时候是技术驱动。所以我们要非常的细腻的去关注外界的变化。
投资人一定要随时保持它的灵敏度,观察到任何热点事件,有趣的新知识,新的人群,新的市场,新的场景,或者国外的一些趋势,都要保持灵敏度。读的新闻也好,文章也罢,都要想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对我们的投资理念有什么影响,会带来什么样的新机会?
创新工场最独特的是,我们能够在技术领域,关注到一些好的机会。我们会通读所有的学术论文,检索能够落地的可能。还会去看世界巨头最顶级的应用是在什么领域,如果我们发现这些巨头成功把某一种技术,首次落地到一个场景,我们就会深度思考它的第二次落地可能在什么场景。比如当年看到Facebook做了第一批人脸识别,我们就想除了在社交识别图片里的人脸之外,这样的技术还能落地在什么场景,有没有投资机会。
谈热点:泡沫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创业融不到钱死亡
投中网:你一直不遗余力为AI技术而奔走,现在看来,你会不会觉得这个赛道有些过热了?
李开复:从过去的二三十年来看,其实每一个特别火的赛道都曾有“过热”的阶段。因为整个市场就会是这样的现象,有一些特别有洞见的投资人,会做出一些价值主张的决策,然后市场会去追随某些赛道。
如果突然有一大堆VC,带了一大堆钱进一个领域,那一定会有些过热。而后进来的VC,如果没有对这个领域做深入了解,就会用更高的估值投一些不该投的项目,或者是把一些他们认为评估项目的一些标准经验,“张冠李戴”错误用在某些项目上。总之,带来的结果是,投了一些不该投的项目,或者以三五倍的估值投了一些项目。其实,如果行业内估值不平衡,会让创业者在融下一轮时面临很大的问题和挑战。但另一方面,如果有很多的钱融进一个领域,也必然会让那些能够跑出来的公司,有更多的现金“弹药”帮他们做更多的事情,增加他们的竞争力。所以,资金热是一把双刃剑。
AI当然有碰到过泡沫,我在2017年就预测,在未来的两年会看到泡沫,我们现在确实看到了泡沫,甚至有一些融资很多、估值挺高的公司,现在都面临一些发展的困境。碰到问题的公司,可能来自于创始人太夸大、太激进,或者用钱不够节省。也可能是因为它走的赛道不正确,犯了一些其实可以提前预判的错误,或是投资人给了错误的建议。但在今天的人工智能赛道内,有10%-20%的企业面临困境,这其实是市场选择的必然,是正常的。
投中网:泡沫多时,有哪些应对策略可以保持投资回报率?
李开复:当泡沫很多的时候,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投资最终还是要回归“创造价值”:创造财务价值,创造用户价值,这个本质永远不可以偏离。我会不断地告诉我们的创业者,不要太过度地去追逐最高的估值,或者被谁融了更多的钱,心里感到不平衡。你最重要的事情是专注你的用户,专注你的业务,发展出有价值的产品。
我们也不可能无视于这个泡沫,泡沫多往往意味着市场行情特别火。如果有投资人愿意以合适的溢价来投资一些公司,那我们也会鼓励我们的公司,适当合理地去拿这样的钱,当然我觉得过度地去拿了五倍的估值,这反而会带来麻烦。但如果是市场特别认可这个技术,我们会鼓励创业者仍要去融资。因为融资本身不是一个我能够钱花18个月,快花完了,再去融一轮,其实市场不是这么理性的,市场会有过热和过冷的情况。我们在市场很好的时候去多融钱,不是去要吸附别的VC,或者占他们的便宜,而是说我们能在在更少稀释的情况下,适度地能够拿到我们要的“未来资金”。
但是更重要的是要避免当市场过冷的时候,融不到钱而死亡。因为创业只有一件事情是灾难性的,就是融不到钱而死亡,而市场过热、过冷,就会导致融资容易或者很困难,那既然知道有时候会很难,我们就要在在市场环境很好的时候要去融资,适当合理地增加融资速度和额度,未雨绸缪地补足“过冬”的弹药。
谈生活:家庭与事业,“工作狂”也要兼顾平衡
投中网:你不仅是一位成功的投资人,还是一位公认的优秀的父亲。你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的关系?
李开复:家庭永远是最重要的,这代表着当家庭有特别需要我的时候,面临了比较大的挑战的时候,我要放下一切去帮助家人,度过难关。这是我几年前生病之后,最大的感受。
过去,我的做法是工作之余,看看家里需要做什么。而现在,则是家里有重要的事情,我一定放在第一位。除此之外,家庭和工作都要平衡,我觉得家庭和工作并重,确保我把工作里重要的事情,也都能做好。
我们其实都是工作狂,过去更是工作狂。在我得了癌症之后,才了解到,假如生命只有100天,你会突然发现自己一点都不想工作了,才会发现自己过去把98%的时间都放进工作,是一个非常愚蠢的做法。
投中网:这一段阐述,突然感受到你身上非常柔软的那一部分。在你生病前后,你的生活饱满度会跟之前有什么变化么?这个饱满度不一定与事业是直接对等的关系,可能是你内心的一些新的体验。
李开复:生病之后,其实还是有很多体验的。刚才谈到会重新对工作和家庭的关系进行排序。此外,我的健康生活理念也有很大改变。年轻时我认为我不运动,爱吃肉,晚上睡五个小时,也从来没有生过病,因此就不会生病。生了病之后,才知道过去的想法也是这么愚蠢。因为作为一个学科学、学理工的人,怎么能用一个样本来武断决定自己是百毒不侵的呢?所以现在无论是在运动方面、饮食方面、睡眠方面,我都会想尽办法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因为如果能健康地多活十年,那么这十年可能有一半的时间可以放进工作里面,这样就弥补了之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挤压出来的工作时间,也能兼顾家庭生活。
至于工作方面,其实也有一些改变。过去的工作更多是按照一个定性、客观的指标,更多考虑怎样能够有最高的财务回报,怎样能够有更多的人买我的书、听我的演讲。但现在想来这其实是片面且肤浅的东西。现在我更多考量如果我们成功投资了一个案子,是不是真的能够帮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所以,生病之后,我更觉得投资这件事情财务回报是要关注,但同时也希望每个投资都能为世界创造一个正面的价值。
投中网:最近又临近毕业季,对于年轻人走出校园的第一份工作,你会给什么样的职业建议%3F
李开复:大学刚毕业,其实只是你的事业刚刚开始,千万不要认为你的学习已经结束,过去你在大学里面学到的知识,在十年以后再来回顾,会发现大学里学的东西只是你的5%,95%的知识和积累都需要在实际工作的时候,经过实践而学到的知识。所以千万不要认为学习已经结束,现在就要去最大化自己的经济价值。
对于人生的第一个岗位,一定是不断累积自己的学习能力,毕竟人生22岁-32岁这一段时间,需要让自己能够像海绵一样,去吸收周围所有有价值、有营养的经验,然后了解真正有用的事情,这些东西不是读几本书就可以达到的。也不要太急躁地去认为我一定马上要去创业,学习才是当下最重要的目标。
如果你最终的目标是创业的话,我会建议你倒过来,先想创业之前,自己该做一点什么事情,才能最大化提高创业成功的可能性,然后提早创业的时间。如果一定要创业,我建议你做一个两步的计划,首先问问自己,“我需要学习什么事情才能让我创业成功有更高成功的概率?”你就会发现如果最终你要创业,最好加入一个创业型的公司,让你能够体验各个不同的领域,各个不同的部门,从市场、产品、财务都要懂,这样你才能够去创业,否则你不懂的,就会成为你的短板。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