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不及格的答卷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nxct.com/review-of-failed-case/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不及格的答卷 – CFC4N的博客

文章目录 [显示]

前段时间,我参加公司的晋升考核,没通过。是的,失败了。

回顾这一年,在研发中,我曾在团队最低谷时,冲锋陷阵,带领大家逆转战局反败为胜,拿出漂亮的成绩单;
在推动中,我负责的项目也能做到做一个成一个,带领团队拿到很好的成绩,持续给团队信心与成就感;
在态度上,我从不会放弃任何一个疑难杂症,也都会以身作则,躬先表率,理清楚每一个细节;
在工时上,我也依然是遥遥领先的那位,每次深夜时,诺大的办公室,只有听到我敲击键盘的声音。

我以为我的产出、业绩、责任心、态度来说,我不输于任何人,这些成果,都是我信心的来源。而这次晋升也是我短期的目标,我对自己非常有信心,我还一度认为老子第一,啥都能干,别人的工作我都能做,而且会比他们做得好,不可能不通过这次考核。

然而,还是没通过。理由是问题分析抽象能力不足,拆解、归类、推演等方法论不足

看到这个结论我笑了,觉得非常荒唐、非常可笑….瞬间脑袋里出现很多疑问:
考核不看业绩的吗?
技术答辩不问技术知识的吗?问得问题都方法论之类的问题,这么务虚吗?
评委对信息安全并不专业,问的问题完全偏离主题,是如何评判的呢?
我去其他大公司,也是很轻松的拿到相应的职级,为何在这里就这么难?
重新面试进来,也比晋升考核简单,不是吗?
这一系列不满、气愤情绪在我脑海中蔓延开来…

我开始怀疑目标、计算得失、衡量收益,渐渐得我失去了奋斗的动力,越来越低落。
我开始回避话题、怨天忧人、毫无斗志,慢慢地我失去了胜利的信心,越来越消沉。

在群聊中,看到同事分享了一篇老王写的心得:

《领导梯队》这本书把一个人的领导梯队成长分了六、七层,你在下面一层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你在上面一层失败的原因,你只是沿着过去的路径,想在上面一层做得成功的话是不可能的。所以领导梯队的成长很多都是否定过去自己的,是非常痛苦的,每一环都是非常痛苦的。

我不知道自己的级别是不是处于这个梯队的爬升中,但我觉得现在的状态就非常痛苦。我意识到我不能被这件事拖得太久,不能总是影响我的情绪。哪怕要离开也要以胜利者姿态离开,为此,我偶尔也会反思自己哪里做的不好…

一次看到朋友老C对人的爱好做了总结分类:

看电影听音乐旅游吃美食这些都是输入型爱好,只要有钱有时间都可以做到,都是打发时间的工具,过于浅薄,都不值得成为爱好
弹钢琴画画编程等是输出型爱好,这类爱好不但要求你参与,而且还需要对外有输出,这会要求你能静下心学习,且有目标规划,有恒心去完成,这些输出型爱好可以提升一个人的个人能力与社会价值的。

一个人如果长期只有输入没有输出是难以进步的,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在于输出的质量和频率的高低。在了解一个人的爱好后,已经可以给这个人打分了。

我看了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且逻辑划分很清晰。突然,我意识到自己之前从来没这么归纳总结过,如果让我来总结,那是什么样的分类呢?又是如何做分类呢?这样的思维模式是如何构建成的,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对于评委给我的评价「结构性思维不足」该如何理解?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结构性思维」,一个优秀的考核答卷是什么样子的?我跟他们的差距是什么?又该如何改进?

结构性思维

带着这个疑问,我找了很多关于思维方式的资料,很多都是《金字塔原理》这本书的个人理解,公司的KM上也有好几期的视频供大家学习,只是我没有在意。我在学习结构化思维时,经常找些小话题来做练习,以至于我看到的任何事件都想用结构化思维来归纳。

比如刚刚提到的爱好分类的事情,我也有新的理解

看电影关注过程型爱好,而画画则是关注结果型爱好。

同样,看书的目标设定为看完这本书的话,这就是关注过程型目标,且无法量化,无法衡量。如果改为看完这本书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就提升为关注结果型目标,且可以去实现量化衡量。同时输出一篇读书笔记的目标会倒逼自己认真得去执行目标,能有更大的收益。

对于同一件事情,我有了新的看法后,觉得一切都变得有意思起来。趁着新学的金字塔思维知识还热乎的,分析了一下职级晋升受影响的因素,结合自身情况,找找自己的优势劣势,做一下复盘总结。

分析、解构

我在整理这份结构图时开始并没有清晰的树状结构,也是先列出所有因素,再按照自下而上的方式归纳总结成结构。

  • 头脑风暴列出所有原因
  • 提取标签,归类分组(来源、可变性、可控性、等等)
  • 结构提炼,按照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原则整理

归类、结构

最终形成这样的,肯定不是准确的,也会随着我的认知慢慢迭代。

因素分为两类:

  • 内部,是自己以及所属团队,因素可控。比如业务产出、团队形象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改变的。
  • 外部,外部评委团队,因素不可控。无法通过自身改变而改变。

配色排版改进

对于内部这个因素,我划分为软能力硬能力

硬能力这块就是业绩产出了,哪怕我最近两次业绩考核都很好,但好像在整个述职中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述职材料部分分为大纲配色排版阐述方式。述职材料是评委在没见到述职者本人之前的第一个材料,决定着对这个人的第一印象。

再回头看自己的述职材料时,也确实发现了很多配色上不忍直视,结构上凌乱不堪的地方。请了公司以为经验丰富的其他通道评委前辈协助。果不其然,材料中很大一部分描述都是结构混乱的,毫无逻辑,分类不清晰的论据,有很大提升空间。

在材料的尺寸上,从25.4:14.3改成68:38的宽屏版本,尽管都是16:9的比例,但从投屏效果上来看,更为大气。在配色上,通篇采用公司风格的浅蓝、浅黄、橙色以及白色、黑色字体配色。字体上,通篇统一微软雅黑字体。

内容结构改进

材料的风格上统一后,整体视觉效果会上一个档次。下面就是内容的结构化调整,举个例子,比如在工作产出这块,先是按照项目划分,再是每个项目里列出了一些成果。

这些成果罗列在一起,并没有根据一定的分类、特性进行归类划分。而且所有的产出都是项目的业绩成果,视角范围也小了一些。
导致这种描述的原因就是缺乏结构性思维,没有做到对产出的拆分,没有做到解构结构
参考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原则把这页描述的内容重新做了结构化的调整,拆分为业务产出技术产出,二者做到相互独立。且视角上,也不止是业务上的成果,放宽到隐性的能力积累。 在业务产出这块在按照项目来划分;在技术产出上按照负载支撑、系统质量、能力积累来划分,整体的目录结构更显得结构化。调整之后,整个页面焕然一新了

同样的,另外一个页面优化前

优化后

这里的排版,还体现了结构化思维的结构思维。
比如把问题分类合并为特点,再统一合并到问题这一类,这里体现了归纳法。
然后问题方案再到演进的阶段划分,以及详细的演进过程,体现演绎法;
归纳演绎法构成了结构性思维的结构特性。

优化前,产出都时平铺的,既不美观,也没逻辑结构。

优化后,突出了行动,产生了影响,也体现了个人影响力的扩散形式。

金字塔原理

如果我不是认真看过结构性思维以及《金字塔原理》这些知识,那么可能也不会认识到这么短的内容会又这么多门道。 当然,材料正文还要配合一些汇报材料的技巧,比如SCQA框架结构聚焦范围和问题用MECE架构清晰的主题等等。

软能力就体现在语言表达逻辑思维临场发挥等等,而这些技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养成的。

其实,我觉得我还有一个因素我没画上去,就是对待这件事的态度。开始,我并没有太重视这件事,很多时间都放在工作上,忽视这述职材料的重要性,直到临近开始前两周才开始准备,结果就是整份材料看上去非常粗制滥造。而一份优质的述职材料,起码经过十次以上的迭代修改,时间上根本不够。这也应该是我失败的原因之一。

我的上级给我的绩效考核是他对我的主动认知,而不是我的汇报。这不需要考察我的语言组织能力,提炼总结水平。
同样,在我的上级眼里,我的优点远大于缺点,从而没有能及时指正出来,这也是导致我这次失败的原因之一。

团队原因部分,因为自己与上级述职的通道不一样,我的这条路我是第一个走的,而且评委通道里,没有一个我们部门的人。没有前人栽树,在摸索的过程中,势必要经历失败,撞几次南墙。

在准备述职材料时,我准备的知识都是技术细节的,比如raft原理netlink机制cap理论sandbox方案等等。而评委们提问的问题却是推演法则分析建模问题拆解产品规划这一些,别说猜题了,我练题目范围都没猜中。

评委根本无法区分你是研发还是产品,分不清你们工种的特殊性。部门没有高P在评委中,我连考题范围都不知道。这个墙撞的也很疼。

以前,我总是不停的向前跑,从未停下来思考,担心停下来就会落后。现在才知道总结和复盘才是跑得更快的致胜法宝。除了这些,更不能少了沙盘推演

推演产品的演变规划,称之为系统规划;推演评委的考评问题,称之为猜题。有了这些推演,才能让自己在应答中做到心中有数,应答如流。

对于外部因素,比如收入大头的团队光环远比基础保障型团队的大,比如腾讯的王者荣耀部门是腾讯游戏的现金牛,相同技术技能的人,肯定比其他部门的人优势要大,更被认可。他们的业绩更容易用经济价值来衡量,而运维保障、网络安全等部门的产出,就很难用经济价值来衡量。

我也有过做评委的经历,感受过一些规则。评委中有自己部门评委或认识的情况下,也有着潜在的优势。一来,对于认识的评委,意味着有业务上的来往,对自己负责的业务情况更为熟知,会快速消除陌生感,更容易理解述职者的汇报。同时,自己部门的评委在众多评委中也有着潜在的影响力,当其他评委给评价时,还是会受到一些影响的。

当有名额限制时,外部们的人80分,本部门的78分,那评委们会受到影响吗?

其他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因素,也会随着阅历的增长,有着新的理解与感悟。

经历这次失败后,我对收获的认知也有改变,除了金钱、地位、名声等,更是把扩大到了自身能力、韧性、意识等隐性潜质之上,比如:

  • 对待事情的态度
  • 思考问题的方法
  • 应对挫折的韧性
  • 自我修复的意识

我曾与前辈探讨过,问他「我能不能往某个方向上发展」,前辈没有直面回答,我能感受到,那些领域已经触及我的天花板了。

我不知道这些自我认知、自我调整能不能突破我的天花板,但我想试试。

回到这次考核上,对于评委的结论,我不完全否认;正视自己的缺点,复盘挫折,迭代自身状态,提升韧性,提升个人能力,以应对以后更大的挫折。对于晋升的结果,我不完全认可;没有完全公平的规则,规则都是有缺陷的。我改变不了这些,那就改变自己。而且这些因素我控制不了,一切看脸吧。

从意气风发、稳操胜券到灰头土脸、一败涂地,只经历了一次述职答辩;
从万念俱灰、萎靡不振到柳暗花明、峰回路转,只完成了一个思维转变;

我曾踏足山巅,也曾跌落谷底,二者都让我受益良多。

《输赢》
《管理梯队》
《OKR工作法》

莿鸟栖草堂 由 CFC4N 创作,采用 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3.0未本地化版本)许可协议进行许可。基于http://www.cnxct.com上的作品创作。转载请注明转自:不及格的答卷

No related posts.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