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800多年前,有人出了一本南方农业生产“宝典”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tech.gmw.cn/2021-04/30/content_34813870.htm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800多年前,有人出了一本南方农业生产“宝典”

来源:科技日报2021-04-30 10:19

  唐代之前,我国的农书如汉代的《氾胜之书》、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等大多是描述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著作。到了宋代,江南农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一部讲述江南农耕技术的农书来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陈旉的《农书》应运而生。

  陈旉是南宋最具影响力的农学家之一,他出生于北宋熙宁九年,虽然熟读诸子百家之书,但并不热衷于仕途,反而对种药治圃非常感兴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隐居西山,以种植药材和庄稼为生,自称为“西山隐居全真子”。在劳作的同时,他对前人和当时百姓的生产经验进行总结,并对这些经验进行了实践检验,把那些有用的、可行的记录下来,著成《农书》一书。

  陈旉所著的《农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谈南方农业的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12篇,论述了土地的耕作以及农作物的种植;中卷3篇,记述了牛的饲养、管理以及疾病防治;下卷5篇,记载了种桑养蚕的技术。三卷合一,既各成体系,又相互联系。该书在土壤的利用和改造、水稻种植栽培、牛的饲养与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少有科学价值的观点,为我国农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少新贡献。

  在土壤的利用与改造方面,陈旉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认为土壤有肥有瘠,但只要进行正确的治理,都可以种植庄稼,并获得好收成;二是通过施肥,可以使“地力常新壮”,也就是让土壤保持肥力甚至更加旺盛。粪肥是改变土壤肥力的关键因素,陈旉在著作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制肥和施肥的问题,提出了4种较新的制肥方法:一是火粪,把垃圾、烧过的草木灰、糠秕、残茎落叶等堆聚起来,烧成焦灰。二是堆粪,把芝麻榨油后的饼渣捣碎,加上土,经过发酵制成肥料。三是沤粪,在厨房地下挖一个深坑,砌上砖使其不漏,把舂米时收集起来的谷壳,腐败的茎叶,以及洗碗水、淘米水等放入池中沤渍成肥。四是屋粪,在住处旁专门建一个粪屋来储肥,屋内挖深池,砌上砖壁,屋外搭建屋檐,避免风雨损伤粪的肥力。这些制肥的办法,有一些现在仍在使用。

  在施肥技术上,陈旉也有独特见解,这些见解可以总结为3点,第一是用粪治地就像用药治病,要“对症下药”,不同的土壤、庄稼要施不同的肥;第二是要追肥,比如种桑应该追2次肥,苎麻应该追3次以上;第三是可以一肥多效,比如在桑树下种苎麻,对苎麻施肥,桑树也能够获益。

  作为专门讲述南方农业生产经验的专著,水稻种植栽培是陈旉《农书》的重要内容。陈旉认为水稻种植应从整地开始,他将田地分为了旱田、晚稻田、山川田、平坦地,分别论述了这4种田地的整理技术。比如对旱地,他主张收获之后,翻耕、整地后施肥,再种上小麦、大豆、蔬菜等,既能使土地更加肥沃,又能多收一次蔬菜;对晚稻田,陈旉认为因为收获时间晚,来不及种麦豆蔬菜,则应该等到春天再翻耕,这时晚稻柔韧的根、茎已经腐烂,更容易翻耕,也更节省牛力。

  整地之后,就应该育苗。陈旉认为只有秧苗强壮,才能获得好收成。而对于如何培育强壮的秧苗,他主张“种之以时,择地得宜,用粪得理”,也就是选好秧田,适时播种,施足基肥培壮秧苗。在此基础上,还要时时对其修理整治,不要让秧苗遭受水灾、旱灾和虫灾。秧苗长出来之后,就涉及用水技术。对此,陈旉主张深浅得宜,他认为水太浅田地就会干裂,太深则会淹没秧苗使其枯萎变黄,而在刮风、下雨、晴天的用水也各有不同,当暴风来临之时,需要放干水,避免风大吹水,将秧苗聚拢到一起;下大雨的时候,反而应该增加水量,避免暴雨将谷根掀起;晴天,则应该浅水,让太阳将其晒暖。这些控水的方法都是很合理的。

  禾苗长到一定程度,要进行中耕除草。陈旉提出,耘除的草要深埋在稻根下,使其腐烂肥田。不同的季节除草的时间和频率也有所区别,夏天草长势迅猛,应勤于除草;秋天要在水稻出穗前除草,才能不让杂草传种;冬天也应该犁田,使杂草翻入土中腐烂。

  在关于耕牛方面,陈旉的《农书》是较早系统论述以江南水牛为主的耕牛相关知识的著作。陈旉强调了牛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在农业生产中“牛之功多于马”的观点,这在农书中属于首次。而对于如何养好牛,陈旉认为对牛要有“爱重之心”,在这个基础上,遵守“顺时调适”的饲养管理总则,根据季节、冷热的不同来改变养牛的方式,比如冬天,陈草腐朽,新草未生,应该把干净的稿草铡细,和上麦麸、谷糠或豆子,再加少许水使其微湿,用来喂牛;而在草木茂盛的春夏,放牧的时候应该先给牛喝水,再让它吃草,避免牛肚胀,在晚上,则应该用鲜草与铡细的稿草和匀来喂牛。而在使役方面,要以不能使牛太劳累为主要原则去爱护调养它,方能使其血气常壮。牛生病之后,则要首先弄清楚病因,再对症下药,方能治愈。

  陈旉的《农书》在土地利用、农业经营、蚕桑等方面也都提出了不少有科学价值的看法。陈旉完成这部农书的时候,已经74岁了,他听说真州(今江苏仪征)知州洪兴祖提倡农业生产,就赠送了他一部书稿,洪兴祖读了之后大为赞赏,把书稿交付所属各县刻印成书,广为流传。但陈旉看到成书之后,却发现书中有不少刊印错误,他担心这样的书不仅不能指导农民务农,反而会误农、坑农,于是把书稿又抄写了一遍,并为其写了跋,等待重印,这一年他已是80岁高龄,陈旉这种严谨实在的治学精神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陈 静 作者系济南中华文化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讲师】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