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平方米的书店,如何反内卷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424874.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17平方米的书店,如何反内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生活方式研究院(ID:neweeklylifestyle),作者:晓洋,头图来自:不安分书店
分享会已结束一个小时,嘉宾和观众还在讨论着。他们从菜市场的猪肉档,聊到子孙桶的消亡,接着又说起毕加索展览上的放大镜。
这群人分散在不同行业,又无一例外热爱城市记录。当天以不安分书店为连接点,他们得以认识彼此,找到共鸣。
听着大家的讨论,书店主理人白白说:“这就是线下魔法!”
后疫情时代里,白白结束了三年的上班族生活,跑到老社区开设艺术书店,正式启动一个人的反内卷试验。
知道线下书店经营不易,开业初她立下朴实无华的flag——坚持一年内不倒闭。她念叨的“线下魔法”到底是什么?真能帮这家主营绘本插画的书店活过一年吗?
给老社区施“魔法”
从中山七路的西门口广场拐进小巷,经过生鲜仓库,再过露天咖啡店,左侧一扇小门正是敬梓里文创社区的入口。进门左拐右拐,穿过狭窄的走廊,就能找到“不安分书店”(book and fun)。

周末夜里读者在静静看书。
白白说,她庆幸自己的店藏得深,因为“可以自动过滤掉一些人群,客人几乎都是自己找过来的”。
店里主要贩售国内外绘本和插画作品,从不按时下出版热度来进货。这里没有报刊亭常见的读物,但有最新的日本专业绘本杂志MOE。这里也没有大热的小说,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绘本,以及本地创作人寄售的作品集。

店里新到的MOE杂志,白白很是喜欢。
讲述身份边界的韩国绘本Mirror、封面自带瘦脸效果的《新新人类》、内含十万字的文化杂志《水象》……店里每一本书刊,都是白白亲手选的。

弯一弯封面,脸立瘦。
从计算机学院毕业的她,大学起就手敲代码,心系艺术,喜欢搜集全球的插画作品。她尤其欣赏中山信一的画作,喜欢作品中纯粹的童真。店里展示的签名版插画集,正是她当年去深圳与插画家面基时买入的。

签名版中山信一的作品集。
大部分在售的书刊,都提供了拆封的样本,读者可随意翻阅。“不怕人们光看不买吗?”我问主理人白白。
“没有样书,不就要盲买?这年头有人愿意翻一遍店里的书,我也很高兴!”白白答道。
去年10月开店的第一天,店里来了一位安静的客人。离开前他掏出四本漫画书,送给白白。后来白白才知道,对方是本地插画师阿中,他就住在书店的街区里,现在不时会走路去书店补货。

阿中的漫画。
“开店后我经常感受到‘线下魔法’。如果没有线下的直接沟通交流,许多人估计很难认识上。”白白说道。跟阿中的相遇,只是“线下魔法”的一个开端。
除了卖书,这家书店还一直在“搞事情”:
在现实升学中“鸡娃”当道的时候,不安分书店联手插画师小保伟,用装置和插画作品来鼓励大家反思高材生和低材生的区别。

不安分书店供图
在大家习惯用手机听歌的时候,书店和琪琪音像在老宅走廊里办live音乐会,用充满怀旧感的磁带来录制新歌。

不安分书店供图
在人们连朋友圈都不愿发的时候,白白邀请幺丸子开设诗歌工作坊,向普通人传授写诗的诀窍。“到了半夜,工作坊的小伙伴还往群里发新创作的小诗。”白白回忆说。
不安分书店就像一个连接器,连接远方和本地,连接小众和大众,将看似无用的艺术创意呈现出来,向枯燥的生活持续输出“审美冲击”。
一厅三厕所=一家社区书店
不安分书店,只有17平方米,由一个客厅和三个厕所打通组成。
两年多前,敬梓里文创社区还是广州老城的“72家访客”,由旧厂房改造成的宿舍里住了23户人家。经过整体翻新运营,独立工作室进驻,逐渐成为满载创意和理想的集合体。

敬梓里文创社区保留了原来的瓦顶。
白白与敬梓里结缘,是在去年的迷宫市集。陌生人狭路相逢,彼此退让,又擦肩而过。老房子的空间压缩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白白感到吃惊又喜欢。
以前去日本旅行,白白喜欢拜访社区书店。她说:“社区书店通常很亲切,承载着一个社区的温度”。她从网上看过吉隆坡的中山大厦,也是由老房子改建的艺术社区,许多有趣的人聚在一个屋檐下创作。这样的氛围就像一个大家庭,让她非常羡慕。

联系社区后,白白发现敬梓里仅剩一个闲置的空间。105房,不临街,面积小,租金压力也不大。白白说:“我算是在疫情期开店的,主要怕这空间会被人抢走。”
这样的小空间,布置起来一点都不省心。白白首次使用空间设计软件,捣鼓出人生第一张平面图。
负责整个社区改造的师傅住在文创社区隔壁,也主动给她出主意,建议原来厕所门的位置留两扇窗。“去年我们和‘动物餐厅’合作策划了快闪美甲,这扇窗正好发挥作用!”白白介绍说。

想美甲的,请排队。/不安分书店供图
更让白白惊喜的是,只要提前预约排期,书店可以使用二楼的“迷宫画廊”。
今年初,白白邀请小保伟来广州,举办个人作品展“gu shi”。布展时,小保伟在老宅原有的门框上写字,还用左右两扇窗牵拉开一首叫《对面》的小诗。

他还从社区超市中采购了鹅蛋碟、小瓦勺、晾衣叉等家常物件,现场做成装置,演绎剪不断理还乱的人间故事。


装置的材料都来自社区。
展览墙上写着“真实的才算故事”。同一屋檐下,这里有老师傅和新店主的故事,也有老社区老房子和外地插画师的对话。
尽管艺术进社区是城市更新的潮流事,但有人会质疑艺术能否对社区产生实质性的改善。白白认为:“与以经济效益为引擎驱动的发展相比,艺术是一种更加珍贵的手段或方式,而且艺术传播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未来能发挥不可想象的力量。”
反内卷的个人试验
不安分书店的营业时间比较佛系,工作日下午开4个半小时,周末延长两个小时。白白可以上午去美术馆逛展,下午再回去开店。她说:“书店利润不高,但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很快乐!”
开书店前,白白是一只闷闷不乐的社畜。每周总有一天得加班到深夜十一二点。她要画很多东西,但“大部分不是自己作品”。

书店一角贴满白白收集的海报和插画。
她利用专业的搜索技能,收集大量海外插画作品。眼见创作者受灵感枯竭的困扰,她主动在微信群里做图文直播,一边发布整理好的插画,一边解读艺术家的创作理念。每场直播时长40分钟左右,至今她已在线上做了300场直播,键盘的空格键磨掉漆了。
三四月撒的种,最后迎来七八月的收获。有人听了她对意大利插画的分享,申请了意大利插画专业。有人了解到著名插画家的创作状态,知道如何在自由创作和上班之间做选择。白白说:“我的成就感特别大!帮助到爱好艺术的人们,自己也能多学一点东西。”
等到不安分开业后,她发现线上的彼此鼓励,转换成线下的魔法。帮助插画师找到自己理想状态的同时,她自己也收获了较平衡的生活方式。
借助工作坊和分享活动,白白发现不安分书店逐渐走向收支平衡。如果今年内倒不了,她希望“再拓一个厕所”,把店面增加到19平方米。

书店的标志小岛是一只“很有想法的狗狗”。
在闷头搞钱的年代里,总有一些人活得“例外”。他们在闹市里写诗,在菜市场里穿梭,在社区里开店。他们认真对待自己“喜欢”“心动”的时刻,尝试坐班以外的生活方式,追寻生命中的一点点“火苗”。
堀部笃史在《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中写道,小店不是指商店规模小,而是指可以执行个人意志的独立商店。它们宛如那“在没有金钱价值的石头上张贴价格出售”的偏离正轨的尝试,存在的意义不光在于生意兴隆、驰名海外,更在于面对混沌,指引人们在瞬间从社会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像不安分书店这样的社区小店陆续营业,更像是测试一种“反内卷”的生存方式,给陌生人提供一个放松的空间,静静感受左邻右里的冷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生活方式研究院(ID:neweeklylifestyle),作者:晓洋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