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享 5 个能改变你一生的微习惯(深度干货)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t.qianzhan.com/daka/detail/210421-47be892d.html#comment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分享 5 个能改变你一生的微习惯(深度干货)

 进击的阿秀 • 2021-04-21 20:45:53 来源:进击的阿秀 E3061G3

2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阿秀  来源|进击的阿秀(zchxuexi)

大家好,这篇文章我来分享 5 个,最近让我受益很多,但又不需要花很多精力的微习惯。

-  01  -

永远反过来想想:

目标需要你做什么?

创作出《老夫子》《乌龙院》等知名漫画的漫画家蔡志忠说过,他能够走到今天,全靠逆向思维的能力。

不是想「我要做什么,才能成功」,而是要想「成功需要我做什么」。

上世纪 80年代,蔡志忠卖掉公司去日本打拼,但那个时候日本漫画界看不起中国人,认为蔡志忠根本没有前途。

蔡志忠也认为不能正面竞争,于是开始逆向思考:重要的不是我想画什么,而是读者想要看什么。

日本读者想要看的,一定不是一个中国人用蹩脚的日语,讲述日本故事。

以己之短,攻彼之长,倒不如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蔡志忠在一家小旅店蜗居了 4 年,画了四十几本哲学漫画,讲述自己最熟悉的中国诸子百家。

很快这批漫画,就被日本最大的漫画出版社「讲谈社」全部拿去出版,一炮而红。

这就是投资大师查理·芒格说的,永远反过来想想。

很多人为了逃避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拿到一个任务的本能反应,就是先蒙着眼下场开干。

但最后发现,要么是用错了方法,要么是天时地利不允许,要么是找错了对手,拼了半天命才发现自己是一厢情愿。

那具体要怎么做,才能做到「逆向思考」呢?

1)思考为一切之先,凡事都不能先干起来再说,拿到手里不能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无知莽夫。

2)所谓逆向思考就是反向画地图,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然后倒推出关键节点,研究要实现目标需做到什么。

比如你要想学写作,那就对文章进行拆分,无非就是学习选题、引入、积累素材、编排结构、金句创作、结尾升华等等,分门别类学习就好。

比如你想考 985 名校,那高考必然要到 600 以上,你就可以倒推每科最低要达到什么水平,每个部分起码要做到什么程度。

知道要做什么,才能知道怎么做。

3)目标不是口号,要学会用 smart 法则。

很多人的目标都是一个假大空的口号,比如我要考清华,我要年入百万……

这种空洞口号完全没用,根本无法帮你逆向思考,应该用 SMART 法则制定自己的目标。

· Specific:目标要具体,而不能笼统,比如不是你要暴富,而是要让收入增加 20%;

· Measureble:目标可以用数据进行量化,比如不是你要考上清华,而是你每科分数要增加多少;

· Attainable:你的目标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不能过高或者过低,比如你现在只有月薪 3000,想要一年年薪百万就不太现实;

· Result-based:要坚持结果导向,绩效要跟其他目标相关联,反复思考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做什么;

· Time-based:要有明确的截止时间,没有 deadline 只会让你挥霍时间。

-  02  -

不为自己的牛逼辩护

也不为自己的傻逼辩护

我发现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有种不切实际的完美主义倾向和自卫本能,因为他们不懂,也没有真正实操过,更没有做好过,所以他们对自己的想象完美无比。

而恰恰是因为这种不现实的「幻想」,让他们很脆弱,也容易受伤,又因为幻想太完美,反而什么都做不好。

这种本能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任何能彰显自己牛逼的事情,不管多小都反复讲;可能否定、拉低自己的事情,就讳莫如深,谁说骂谁。

但讳疾忌医只会让你偏离客观,永远活在想象当中。

我看过金融大鳄索罗斯一个故事:

某次索罗斯表示看空后市,他很可能要卖空。但是几天后市场暴涨,有人问索罗斯有没有亏钱。

「我们大赚了一票」索罗斯说:「我改变了主意,不但回补空头头寸,还建立起很大的多头头寸。」

有个专门学习索罗斯的大佬说,索罗斯有个非常大的优点,不是不犯错,而是不管什么时候都能很快认错,这对纵横金融界几十年的大佬其实很不容易。

很多人完全不能理解这种思维模式,他们一生的主题,就是要证明自己是对的。

但是想赢怕输必然影响你的动作,会阻碍你客观和理性。

所以就像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说的,不要总想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而要研究事物「现在是什么样」。

与其追逐一个不存在的完美自己,不如客观、理性一点,把自己拉下虚幻的神坛,承认自己是个会犯错的普通人。

那如何保持客观理性呢?

1)与其努力证明自己是对的,不如先假设自己是错的,然后提出证据说服自己,为什么你没有错。

2)要抓住自己错误的地方不放。

我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有个德州扑克世界冠军,当晚赢了 50W 美元之后,不是拉着朋友开 party,而是去小餐馆里复盘,甚至也不是复盘自己哪一手很牛逼,而是复盘哪一手打得不够好。

与其论证自己为什么牛,不如研究自己为什么差来得有价值,只有这样你才能慢慢迭代。

3)学会认错。

打过王者荣耀这种对战游戏的人都知道,打得越烂的人头越铁,越不会认错。

现实中也是这样,表现越差的人往往自我感觉越良好,越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越喜欢找各种借口。

坦荡认错,是成为高手的第一步。

 -  03  -

别做「迷信」的鸽子:

不要总想依赖过去的经验

经常会有一些人,大学时各种优秀,进入社会就开始拉胯;或者在一个领域光芒夺目,但进入新领域就一蹶不振;当员工非常优秀,当了领导就处处碰壁……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过去的成功产生了「迷信牢笼」,让他们困在过去的成功经验中出不来了,他们反复的套用过去的一些经验,但发现无论如何都无法适应新任务。

我看过一个蛮有意思的科学发现。

哈佛心理学大师斯金纳发现,在给鸽子喂食一段时间后,很多鸽子会产生一套奇怪的行为逻辑。

比如有的逆时针绕圈,有的不断点头,有的原地旋转……

后来斯金纳发现,原来这群诡异的鸽子,是在搞迷信!

因为某次它们做出这样的动作之后,恰好就被投食了,尽管投食完全随机,但是它们还是认为是自己的奇怪舞蹈,让自己得到了食物。

斯金纳发现,这种「迷信」行为,广泛存在于人类和动物当中。

后来我发现,斯金纳说的「迷信」,简直就是一种扩大版的「路径依赖」,盲目崇拜过去的成功经验:

可能你某次用一种经验取得了成功,甚至都未必是成功的真实原因,以后你就会不顾场景的变化,不断强化对这种经验的崇拜,不断复用那次成功经验,期待再次取得辉煌。

比如有的运动员,某次带了护身符,恰好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赢得了比赛。

他就会不断强化这个「护身符」的作用,还会刻意淡化带着护身符输掉的那些比赛。

比如有高考大省的学生,高中时每天只睡五小时,成绩急起直追,上了一所好大学。

于是他就会不断强化「勤奋」的作用,考研也玩命,工作也玩命,但凡是利益相关就靠玩命……

一次成功,不一定次次都能成功。但这一次成功经验,很可能成为他的人生信条。

我会随时随地提示自己,一定不要「迷信」过去,尤其是在现实中受阻的时候,一定不要思考我过去如何如何。

具体如何做呢?

1)不同工作有不同逻辑,你过去如何成功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这件事可能需要新路径。

2)建立行动笔记本,你可以把对新工作的分析,写到笔记本上,研究要想成功必须实现什么核心指标,对比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需求是否匹配。

3)寻找自己的「督导」。

在心理咨询工作中,不管多厉害的咨询师都会有一个「督导」,这个角色的意义,就是给予咨询师反馈、建议,帮他看到自己没注意、不愿注意的东西。

我们在也可以找一个愿意理性、客观指出问题,同时在工作和智慧上值得信赖的人,充当我们的随身教练,在关键时刻给予反馈。

-  04  -

警惕时间黑洞:

小策略可以解决大问题

李笑来老师在《和时间做朋友》这本书里分享过一个方法,把自己一天做过什么事情,分别用了多少时间记录下来,看自己有没有高效利用时间。

有一段时间我也记录了一下,好家伙!

我每天刷网页、聊微信、看视频的时间竟然长达三小时,这还不包括吃饭、洗漱中磨蹭的时间……

比如我在查资料时,看到一篇跟主题无关的有趣文章,就花个五分钟时间阅读,看到延伸链接又跳出去看下一篇文章,很容易在信息海洋中忘记最初的目的。

活没干多少,网页开一堆。

比如跟合作方、同事聊微信,聊天强行占用了我的时间线,哪怕只回几个字,也要放下手头的工作,聊完还要花几秒钟重新进入工作状态。

还没等进入状态,新消息又来了。

还有在刚下班的时候,我有时候会告诉自己,累了一天就先躺下休息几分钟,但沙发太他么舒服啦,躺下就不想起来……

本来就想躺个几分钟,结果一躺就是一小时。

尽管每次只需要三五分钟,但这种小的浪费时间的行为,就像时间黑洞,把时间一分一秒的吞噬了,但是你却对此毫无知觉。

我认为要想关掉这些时间黑洞,很多小策略就可以大大提高时间使用效率。

具体可以这么做:

1)时刻提醒自己,这些信息跟当下的工作有关系么?

每开一个网页,我都会下意识提醒自己,跟当下的任务有什么相关,如果没关系就赶紧关上。

如果确实特别想看,那就把链接随手甩进一个存储栏,比如各种云笔记,以后集中起来再看。

2)模块化学习,建立统一素材库

如果信息非常有用,那就专门建立这个话题的素材库,把有用的内容放进去,专门整理、记笔记。

比如我要学习精力管理,我就搜索相关的书、文章,把有效信息整理进去,这样就成了我自己的知识库,相当于自己给自己编写了一本教材。

如果内容足够多,我可能就成为了精力管理的专家。

3)结构化交流。

我们日常聊微信、发邮件,经常是一问一答,无形中拉长了时间线。比如:

A:今晚约饭么?

B:好,去哪吃?

A:你有啥想法?

B:xxx

聊完就十分钟过去了……

结构化的做法应该是:

A:我们好久不见了约个饭吧,我最近周一、周三、周五晚上都有空,我觉得 xxx 三个饭馆都不错,我们到时候可以聊聊 xxx 的话题,你什么时间方便,可以给我留言。

这时候B只需要回复选择即可,双方省去了大量的来言去语,也不用时刻关注对方有没有回复。

4)学会记录日常行为所用的时间,你就会发现很多不起眼的小事,占用了你大量时间,你可以挨个分析,有哪些可以不做或提高效率。

5)工作时关掉微信、微博,或者把手机锁进工作柜,效率会大大提升。

-  05  -

永远不要用「垃圾奖品」奖励自己

忙碌了一阵,最好的奖励是什么?

不是晚上胡吃海塞,不是周末睡到中午,也不是瘫在床上刷信息流视频,因为这 都是垃圾奖品。

因为胡吃海塞,会加重你消化系统的负担,还会变胖、影响睡眠;周末睡到中午,浪费时间不说,还会打乱你的作息,影响晚上睡眠;刷信息流就更不用说了,浪费时间不说,还会让你变傻……

这些奖品都自带危害,你越奖励自己,你就越胖、作息越不规律、工作效率越低、越什么都提不起劲儿……

真正好的奖品,是能够对你这一段的努力做出正向激励,同时也不至于让你走两步退一步。

那应该用什么奖励自己呢?

1)学会转念:你真的需要哪些垃圾奖品么?

实际上很多人并不频繁需要垃圾奖品,但是当你奖励自己几次之后,大脑就会建立神经回路,一感觉疲惫就会想到奶茶、烤串、睡懒觉这些奖励。

其实你可以转念想想,能不能做一些带有益处的事情奖励自己?

比如看一部电影,读一本平常没空读的小说,清理一下满是灰尘的书架,做一次瑜伽、跑步。

同样是奖励自己,有的人越来越有内涵,身材、皮肤越来越好,而有的人越奖励自己,反而就过得越差。

2)你并不是真的疲惫。

《深度工作》这本书里说过,我们往往不是真的疲惫,只不过大脑长期从事一种工作,积累了太多「未完成」的紧张,于是会制造疲惫的信号。

所以下班后,可以做一些不同的事情,相当于清空大脑后台程序,比如读书、学习、做手工、深度思考。

大脑最好的休息不在于停转,而在于有意识地在不同情景切换,从而真正提高效率。

以上,就是我最近在工作和生活中,反复实践和练习的一些小技巧,大多不需要你花费太多精力,但是可以让你的生活日益美化。

希望你也能实践起来,祝好。

作者简介

阿秀,一个追求“句秀、骨秀、神秀”的文字梦想家,一个热爱码字的个人管理专家,36Kr特邀作家,脉脉特约专栏作者,多篇文章全网收获千万级别阅读。个人公众号“进击的阿秀”(ID:zchxuexi)

本文来源进击的阿秀,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email protecte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