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你也许知道余秀华,却不一定认识她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423089.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你也许知道余秀华,却不一定认识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OWNESS现在(ID:NOWNESS_OFFICIAL),作者:77,编辑:Svet,插画:Ringo,排版:Jasmine,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多长时间算是了解一个人呢?

一起生活了20年,知道她爱穿红袜子,一直不知道她偏爱博尔赫斯还是佩索阿;相互通信7年,知道他支持堕胎合法化和民主党,但不知道他入睡喜欢侧向哪边。“我太了解你这个人了”和“我其实从未了解过你”听上去同样耳熟。时间这个恒稳的度量衡,在“了解一个人”这件事上失算了。

85

2020年,诗人余秀华的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全新精装版发布,她的身影和声音又一次活跃在众人视线,从话题热搜榜、评论区骂战到献给李健的诗歌。距离她的第一首现象级诗作发布已经快7年,关于她的作品、影像、言行与公开文字记录密密匝匝。

我们早已听说过她了,那么我们了解她了吗?在诗人、农人、女人的标签之外,她是个什么样的人,问题被抛进围绕她的信息网里,杂音逃散后,只有很少的回音。

85

人是没办法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近处的人尚且如此,远处的面目更是模糊。而对于模糊的存在,我们惯于着墨添彩,眼睛骗过了大脑,渐渐似乎也像模像样起来。

你知道余秀华的诗歌吗?你了解余秀华吗?

在2020的年尾,我们见到了余秀华,向她与她身边的人们发出提问。回答者由近到远,有近处的密友主编,不远不近共事的年轻编辑,和远处的观察者。TA们如是说——

“这春风浩荡里的遇见”

85

2014年12月16日,杨晓燕正在成都陪同作家绿妖参加一场活动。当时已经夜深,她在手机上刷到了一条朋友圈《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她记得自己在酒店的床榻上一跃而起,随后凭借一种爆发力般的热情在半夜开始辗转联系各方。

从文章作者沈睿开始,编辑戴学林、诗人严彬、《诗刊》编辑彭敏,再到被称为余秀华“伯乐”的《诗刊》编辑刘年,像回溯一根很早前便生发于当代诗坛的蓊郁藤蔓,几度沟通,杨晓燕在次日联系上了余秀华本人。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于2015年1月出版上市。从选题确认到编辑下厂仅花费了3天,从编辑到入库仅花费了10天。

85

余秀华一炮而红。来北京做新书首发时,接机场景让编辑部难以忘记。跟随余秀华的3个摄制组、多台机器、十几号人乌泱泱一齐出现,两台商务车都未能装下所有人。紧紧跟在余秀华身边的是纪录片导演范俭,两年后,他以余秀华为主人公的纪录长片《摇摇晃晃的人间》在大陆上映,并获第20届上影节最佳纪录片提名。

85

编辑与作者天然是朋友关系,杨晓燕觉得这是相互合作和信任的起点。诗歌之外,她所接触到的生活细节并不太多,可以算是一个“还比较了解”余秀华的人吧。概括任何人都是很困难的,如果一定要她概括,余秀华是很可爱的,挺调皮的,很激烈,也很任性,实际上她是一个很有激情和生命能量的女人。

这份能量由于身体残疾与爱而不得,无法得到发泄,张力之间,便是诗歌了。

85

“你听她说的,其实我不觉得她是过着这样的生活。不要以为她天天喝酒喝得人事不省,没有人会是那样。” 杨晓燕笃定反驳,她认为这是余秀华谦虚的说法,千万别当真。

喝酒只是余秀华生活里的一部分,自己认识的余秀华,生活中的常态一是读书,读很多世界名著的好书,《百年孤独》是很多年前她在手机上看完的;二是写诗,对一个诗人来说写诗就像吃饭喝水,是离不开的。“她一定认为写诗看书的那点时间不算事,所以忘了给别人说。”

85

成名五年,余秀华从未被忘记,也并未停止创作。今年新经典将推出余秀华的新诗集,这些诗都是近五年内写下的,或许这本诗集将是另一个高峰。至于之前提及的失落和质疑,杨晓燕说,你错了,我觉得,余秀华不需要那么多朋友,她没有那么多诉求,她就需要爱,她要热烈地去拥抱爱。

然后去面对爱而不得的现实,得不到自己希求的足量的爱意,不是人类的常态吗?

85

回到2014年的那个夜晚,在拿出手机刷朋友圈之前,杨晓燕和绿妖有过一段对话。提起自己的一位诗人、同时是音乐人的好友想要出版一本诗集,她感叹,现在谁还读诗呢。然而就在说这话一小时后,杨晓燕滑到了那条朋友圈,兴奋地冲绿妖说,我发现了一个诗人!这个人不一样!

确认合作后,开始了诗集的出版编辑流程。首先,需要有一个好书名。杨晓燕让余秀华用半天时间给一个诗集名字,要求是既俗又雅琅琅上口。那时余秀华站在横店村自家门口,一边接受新京报的拍摄一边苦想,摄影记者在一旁打趣说,我有个哥们儿最近出了一本书叫做《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余秀华说,哎呀这个书名特别适合我呀,可惜。

85

这或许是某种机缘牵引,事后这个插曲被旁人提及,这本风靡一时的摄影随笔集《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的编辑同样是杨晓燕,而这本书的写作者,正是最初分享了那条朋友圈、让杨晓燕认识了余秀华的侯登科奖获得者、摄影家严明。

85

去年9月,《月光落在左手上》全新精装版面世,主编依旧是杨晓燕。跟随图书营销行业近年来的发展,新书再版后,除了线下的读者交流会,余秀华多了一项线上直播的工作,这也是出版社编辑孙腾与丁辉的工作。

85

直播通常在北京新经典出版社的大楼里或是书店举行,在小会议室里架起两只连着充电宝的手机,接通不同的直播平台,由一位编辑陪同对话,余秀华的开播时长每次约1小时。他们回复屏幕上不时出现的问题,签名赠送几本书,大多数时候是带话题的闲聊,用余秀华的话来说,是与小屁孩们打情骂俏。孙腾说,余老师是我见过的,除了我家里人之外,仅有的说过我帅的人。

85

虽然接触的时间和次数都不多,孙腾觉得余秀华是个有趣又真诚、无法被推测的人,总有一些意外性的临场金句掉落直播当场。他回忆起上一次,有人向余秀华提问,面对痛苦的时候人到底要不要勇敢面对?余秀华回答说,认怂和勇敢面对,本质是一样的。

这次她又说,写诗是情感所致,只要能写都是诗,诗人是没有门槛的,但诗歌的门槛很高。随后她立马说,快,记下来,金句。

85

这一次直播,余秀华穿了一件深色的格纹连衣裙,看起来心情似乎还不错。对话过程中,她不时主动提醒孙腾与直播观众互动,自己吆喝起购买链接和折扣,偶尔蹦出一些俏皮的玩笑话,与孙腾的抬杠颇驾轻就熟。闲聊时孙腾问起,听说您当年住的房子现在变成余秀华故居了?余秀华嗤笑了一声,屁,人都没死怎么叫故居呢,那叫旧居!

哪一句是插科打诨哪一句是真心话,孙腾并不能完全分清,相处时间太短了,大多数时候他只是依赖直觉。“余老师朋友很多的。”孙腾挠头,“算不算朋友肯定是看她怎么定义,这么说有点不太谦虚,但我应该也算吧?” 

85

直播之外,丁辉和同事负责安排与对接一些余秀华来到北京后的日程,他们会在采访前仔细叮咛与设置预期,提醒记者可能会面临的诗人不耐烦的情况。偶尔的发难的确存在,几个月前,在接受了连续几日采访后,某日遇上早起,余秀华的耐心耗尽,对方问一句她基本就怼一句。那次采访被迫中断后,他们对此更加谨慎。

他说,我们都只算是余老师的工作人员,进不到生活里去的,虽然与余秀华的相处诀窍他大概都已熟知。比如她现在如果不在他们身边,受控与安排便是完全无效的,打电话发微信没什么用;比如媒体电话采访基本都得拒绝,因为没有面对面的沟通场景,“翻车”的几率太大;再比如,她其实日常看了很多书。

85

余秀华会定期删除微信好友。时间长了,她会忘记很多人各自是谁,而且加了好友不说话的有什么用呢?删了吧。丁辉记得余秀华平时动态更新得并不频繁,在横店村的很少,到了北京或其他城市,朋友圈会发得相应多些。

85

她一般爱分享些什么,她爱看什么类型的书,她的星座和生日是什么,她会追电视剧吗……这些问题,两位编辑答不上来。“很少有编辑会专门去记住作者的生日,当然,也许是我片面了。”丁辉这样说明。

孙腾在直播中询问了余秀华,得到的答案是4月5日清明节,与白羊座。余秀华随后补充,白羊座就是极端、暴躁、冲动、简单粗暴,你愿意吗?

85

诗人,农人,女人

于是弄不清是余秀华喜欢喝酒,还是大家喜欢让她喝酒。于是是一位曾供职于某知名纸媒的记者,采访与接触了余秀华3次,那已经是四五年前的事了,这位诗人的现象级爆火,她见证并亲身参与了。几年前的记忆逐渐松动和模糊,许多细节片段在张口的空隙冒出头来。

85

第一次采访是电话完成的,带她的资深记者说,诗人的性格可能稍微古怪一些,如果途中她不配合的话就算了,别太放在心上,下次再找面谈的机会。怀揣着预防针上阵,于是发现氛围事实上比预期平和,只是隔着电波,余秀华的口述表达不大容易听清。

之后一次见面是在庆春路的新华文轩,她记得余秀华的外套下穿着红色的毛衣,读者交流会的现场反应热烈。活动结束后,主办方陪同吃饭,席间的余秀华开朗而放松,大家向她敬酒时,她照单全收。

85

于是也在桌上。她猜,那段时间余秀华或许在一段饱满的恋爱关系里,她的感情状态和情绪状态是同频的。于是并不认为余秀华真如评论所说,只是简单偏爱与男性对话交游,她所感知到的仅仅是,男性对余秀华这个个体的好奇与感兴趣是纯然的,她自然地接住了这份纯然。

来自同性的不解、敌意或是轻视,哪怕只是丝毫也一定会被她捕捉到,不安与警惕因此滋生。又或者,在这个范畴里,没必要区分男性女性,说到底,人依然是环境的产物。

85

对不同的人而言,爱可以是蛋糕,或是蛋糕上的樱桃。伽清认为余秀华一定属于前者。伽清是余秀华的读者,半个余秀华诗歌粉丝。大学里她读到那首《我爱你》,随后买了那册诗集,之后毕业、工作、换城市、搬家,诗集一直在手边。

85

她没有见过余秀华,没有去过任何一场交流会,她觉得人有千面,解读皆误读,但一半作品一半联想建构起的脑海里那个余秀华,自己对她多多少少是了解的。如果有机会认识,像两个普通人那样,她不会想要和余秀华成为朋友,如果路上擦肩而过,她可能会回头,辨认出人群里的余秀华身体在呼呼刮风。

85

如果有机会认识,尽管并不了解,于是觉得,和余秀华说不定可以交交朋友,她眼中的余秀华就是一个普通人,有普通人的脾气性格,和早年间惊艳到她的一点才华。

于是采访到余秀华时,她已经惯于处理媒体,聊天总是趋向闭合,点到她需要说的,或是外界期望她说的,随后堪堪刹住。早期那些露骨和生猛的表达不常有了,可是谁说得准,这样的表征变化究竟哪一个是真实,哪一个是表演?

85

杨晓燕说,被消费、承受赞美和指责是公众人物的一种必然,没有人可以活在真空之中。读过海子的诗,一生没接触过海子的影的人有千千万,书信时代的作者和读者可以是不犯关系的,孙腾说,但现在不是了。

于是总觉得,余秀华的创作空间在近年来被网络环境打压了。原先那些泥土与稗子气息的痛苦在剥除与她的贴近感,而大众的期望值却始终在那片土地四周进行着原始积累。世界在变得嘈杂,余秀华依然在历经得到和失去,于是在最后说,余秀华可能不需要朋友,她需要先爱自己。

85
85

余秀华说,年年都有新的痛苦,痛到会睡不着,余秀华写,“风再轻一点,就是真正的春天了。” 伽清曾读到,有诗性的人不容易变成坏人。每个人脚下的路都是少有人走过的路,需要独自去猜那天黄昏所见到的花的名字。

85

在余秀华如今的新家里,蟹脚兰、三角梅还有满天星都在盛开。直播的最后,她祝大家都平安,幸福,万事如意,桃花盛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OWNESS现在(ID:NOWNESS_OFFICIAL),作者:77,编辑:Svet,插画:Ringo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