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为什么你做的活动,涨粉不涨收益?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yunyingpai.com/activity/666336.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为什么你做的活动,涨粉不涨收益?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0:00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业也不断的转到线上,在线上做营销推广活动,获取更多流量;同时裂变活动备受商家的关注,成本不高但流量较大;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裂变活动涨粉但不涨收益的现象以及一些方法,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gkeoDl43kZ8hdLk4iqHt.jpg

有人这样问我:我在教培行业做社群有好几年了,市面上所有引流涨粉的方式,我基本都知道,也做得不错。

尴尬的是,每次通过裂变活动积累的粉丝虽然不少,领导当时也挺满意;但一到后续转化的时候,领导就满意不起来了,因为转化效果太差了。

所以,现在困扰我的是,还要不要做裂变涨粉活动,到底有没有价值?

能理解你的这种纠结,对于做社群的大多数小伙伴来说,不仅要一手抓流量,还得一手抓转化,真的是「两手都得抓,两手都要硬」。

在流量「满天飞」的时候,这种要求基本没什么问题;因为如果这批用户的转化效果不好,可以再做个活动,引入新的一批用户做转化,反正流量多,成本也低。

但是随着流量越来越少,成本越来越高,就让人开始犯难了。

好不容易高成本拉进来的一批用户,谁不想来有个好的转化效果呢?如果转化效果不好,真的哭都没地方哭。

有次孩子放暑假的时候,一位在「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做运营的朋友就跟我聊。

他说:「之前趁着孩子快放假,我们花大钱特意做了一次裂变活动,不仅奖励多、优惠力度大,在抖音、快手这些大平台也都投了广告。」

我回他:「那挺好啊,最后效果怎么样?」

他叹了口气:「为我们公众号积累了几万粉丝,群也建了几十个,但是…」

我打断他:「但是个啥,这个数据很不错了,现在想获取点流量真心难!」

他苦恼地看了我一眼:「别提了,数据倒是看着很不错,但进来的大部分用户对我们的课程根本不感兴趣,都是来薅羊毛的,转化效果很差。」

听到这,我总算明白了,这不是裂变活动没用,而是进来的粉丝质量不行。

一、无效的努力

借助裂变涨粉活动来积累初始用户,是大多数教培机构的常用方式。

不少做社群的小伙伴,在开始尝到流量带来的甜头之后,就一门心思研究怎么提高裂变活动的引流数据,增加粉丝数,而完全不顾其他。

如果大部分粉丝都是薅羊毛进来的,你添加的再多,对后期的付费转化都没有太大意义。

不管是引流、促活,还是留存,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转化,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就会出现你说的这种困扰:「粉丝增加了,但是销量没增加」。

其实这种努力为了达到某个目标,却适得其反的现象,在我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并不少见。

比如某位宝妈给孩子报了一门钢琴课,授课老师表示:「要想孩子学好钢琴,必须让他投入更多的时间练习。」

宝妈带着孩子回家之后,就开始拼命地督促孩子练钢琴,恨不得孩子吃饭时间都省了。

但最后发现,孩子不仅钢琴没学好,一开始学钢琴的兴趣也都被磨没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其实可以用一个非常有名的定理来解释:「古德哈特定律」

二、古德哈特定律

「古德哈特定律」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查尔斯·古德哈特率先提出。

1975年,古德哈特在一篇关于英国货币政策的文章中,发表了这一观点:一旦试图通过施加外部压力来控制某项指标,任何统计观察得到的规律都会趋于崩溃。

怎么理解呢?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都知道,GDP是反映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参考意义重大。

但如果「唯GDP论」,一门只想着怎么把GDP搞上去的话,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包括数据造假、乱拆乱建等等,这个时候,GDP就成了一个摆设,失去意义。

一开始,古德哈特定律只是应用于经济领域,等到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它的普适性之后,这条定律就被延伸到了各个领域。

最终,这条定律就被简化成了:当一项措施成为目标时,它就不再是一项好措施。

比如孩子学钢琴的事,其实影响孩子能否学好钢琴的因素很多:练习时长、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等。

如果你一心只想着给孩子增加练习时长的话,那么很可能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因为你既不知道孩子练的方法对不对,也不在乎孩子练久了是不是会感到厌倦……

关于古德哈特定律,最形象的例子来源于一个经典的理论:「眼镜蛇效应」

在英国殖民印度时期,德里这个地方的眼镜蛇泛滥,由于这种蛇毒性很强,所以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政府想了一个方法:民众每上交一条打死的眼镜蛇,就能领取赏金。

一开始,人们为了获得奖金,争先恐后地捕杀毒蛇,导致毒蛇数量大幅减少,政策颇有成效;可是好景不长,一些人嗅到了政策漏洞中隐藏的商机:政府只看死蛇,并不清楚蛇是怎么来的。

于是,他们开始自行养殖眼镜蛇,并定期宰杀上交,来获取赏金。

政府发现这一切后,果断停止了奖励的发放。

眼见无利可图,这些人就把大量已经失去价值的眼镜蛇,放生到了野外。

最后,眼镜蛇的数量非但没有因为政策而降低,反而大大增加了。

「眼镜蛇效应」的故事,其实就是对「古德哈特定律」的完美验证。

人工捕杀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减少眼镜蛇数量的措施,就算政府不干预,人们也会自发地捕杀这些对自己生存有威胁的生物。

但当政府把人工捕杀设定成一个可以领取赏金的目标后,这项措施就失效了。

三、措施不是目标

知道了「古德哈特定律」,对于一开始提出的「粉丝增加了,转化效果却很差」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这个问题的本质原因。

要知道,转化效果的好坏,不仅仅和粉丝的数量有关,还包括粉丝的质量、后续的运营动作、一对一的话术等等。

而涨粉只是决定转化效果的其中一项措施,如果你把这项措施当成唯一的目标,使尽各种手段为了增粉而增粉,你想要的结果就会事与愿违。

那应该怎么做更合适呢?我觉得至少可以从2个方面着手:

1. 不要沉迷于无效数据

不少社群运营在做增粉活动的时候,为了让数据尽可能好看,哪里流量多,就往往哪里投,比如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这些大流量平台。

涨粉效果好吗?数据看着可能不错,但也只是表面光鲜。

一到要开始转化的时候,发现这么用户要么是僵尸粉,要么就是对你的课程完全不感兴趣的羊毛党。

因此,比沉迷于这些无效数据更重要的是,找到你真正的潜在用户。

比如你要为自己的「少儿英语课程」做一次裂变活动。

与其花大价钱砸在抖音、快手这些大平台,收获大量的无效数据。

还不如多找一些年轻宝妈们经常关注的小平台合作,比如一些女性情感公众号、宝妈兼职社群等等。

虽然最后增加的粉丝数据没那么亮眼,但贵在这些粉丝的质量好,转化率高。

2. 做好用户引流的筛选漏斗

如果你找不到特别精准的渠道投放,也是有办法可以保证粉丝质量的,那就是做好用户引流筛选漏斗。

在数据分析方面,有个著名的「AARRR漏斗模型」,说的是在「拉新→促活→留存→转化→转介绍」五个阶段,用户逐层递减的一种趋势。

i6niPZ8fNmXnGUXjaKWm.png

AARRR漏斗

依据这一理论,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进入「促活」阶段之前,先做一个引流的筛选漏斗。

我们还是拿「少儿英语课」的裂变活动来举例。

比如,为了最大化这次裂变活动最终的转化效果,你在外部许多渠道都进行了初始投放。

但你又不确定这些进来的用户,有多少对自己是有价值的,怎么办?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设置一个筛选漏斗。

首先,通过裂变海报,可以把这些初始用户先导流到微信公众号上。

然后,通过增加奖励、引导用户填写资料等方式,把有孩子的家长拉到微信群里面。

最后,再通过群运营的方式,把一些有意向的家长,都导入到企微号里面,做后续的精细化运营。

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添加的用户精准度高,后续的运营压力也能大大减少。

增粉不是目标,只是手段。

[1] Goodhart, Charles (1975). “Problems of Monetary Management: The U.K. Experience”. Papers in Monetary Economics. 1. Sydney: 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

[2] Dubner, Stephen J. (11 October 2012). “The Cobra Effect: A New Freakonomics Radio Podcast”. Freakonomics, LLC. Retrieved 24 February 2015.

作者:C姐,深耕教育行业数十载。

本文由 @种草式销售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