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换了台新的电脑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zenlife.tk/new-computer.md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换了台新的电脑

2021-04-17

公司的办公电脑补助政策要调整了,以前是可以自己购买电脑然后报销,最近公司准备改成统一配备 macbook。我对新的 macbook 并不怎么感冒。 然后自己的 xps13 用了好些年了,于是想,要不在政策调整之前,自己换电脑然后走报销。

上学那会儿,我用的的是台式机。刚毕业不久换了一台 mac air。再到现在的公司一段时间后,换了 dell xps。最近几年都在家远程办公,没有背着笔记本上下班的需求。拿一台 macbook 的预算,可以装一台土豪配置的台式机了。不过我不太喜欢纯粹的台式那么笨重,占地方。于是把目光放到小主机。

记得最早见到 mac mini 的时候,蛮惊艳的。才 5000 块钱,体积那么小,性能却达到了笔记本的效果,头一次改变我了对“台式机”的认知。不过对于 apple 家的一体机,我倒不怎么感冒。单独买个主机,买个显示器,性价比要比他们家的一体机高多了。苹果这次的 CPU 更新据说挺猛的,所以搭载 M1 的 mac mini 也可以列为一个候选,好像日本那边不少消费者爱这么玩。

再然后是 intel 的 NCU,第一次见到这种东西是因为同事买了一个,比 mac mini 还要小!这玩意居然可以编程当开发机。而且相比 mac mini,它的内存条是可以自己换的,这样就不会被苹果的加钱升级配置给恶心到(壕无性价比)。比如可以很容易弄一个 32G 内存,花不了多少钱,想想都爽歪歪。

说到性价比,我继续对比了一些其它选项,比如 itx 小机箱。

如果单纯从体积小,那对应的选项应该是华擎的 deskmini,比 NCU 还要小,配置也更灵活,性价比更高了。这篇文章就看得我都挺心动的。 但是我研究了一下发现,散热会是一个问题。机箱太小了就会限制散热能力,进而锁死 CPU 的配置上限。然后也研究了一下机箱要怎么选

按照容量划分:

  • 一般12L以下都算是迷你机箱
  • 6L以下基本是极致迷你

极致迷你机箱多使用定制主板,或者nano-itx、STX主板。12-18L算是主流,很多ITX机箱都是这个大小。

mini-itx = 17x17
nano-itx = 12x12
pico-itx = 10x7.2
mini-stx = 14x14.7

6L 以下不支持独显。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机箱实在太小了,是需要外接电源的,那么其实多带一个电源算上体积也是挺坑的,所以感觉大小的追求也没必要过于极致。

整理了一些网上看到了常见机箱的尺寸的数据:

  • mac mini 大小是 2L
  • 乔伯思v4 340x169x273 15.6L
  • 乔伯思a4 340x169x273 15.6L i9以下
  • 乔伯思t8 218x160x242 可以ATX电源 8.5L
  • 乔伯思u1plus 170x220x302 11L 散热到i7? 建议i5 3600以下
  • 机械大师mc18 185x185x185 6.3L 散热只适合搭到i5?
  • DENG F12 400 332x167x250 13.8L
  • 银欣(SilverStone)RVZ03小乌鸦3 382x105x350 14L
  • 迎广(IN WIN)肖邦 244x84x217 4.45L 3200 3400
  • TU150 375x203x312 24L 可以上的i9 建议不带k i7 3700x以下
  • 骨迦qbx 179x291x384 i9以下

乔伯思a4 基本上是一个可以搭载当前顶配 CPU 的尺寸,把电源和散热选好。因为大小的限制,对于散热,对于功耗,这些影响让 itx 并不适合太高的 CPU。

我想了想自己的需求。我想要一个常压的 CPU,而不是降压版的。像笔记本一般都是用的降压版的,因为要考虑到功耗影响,笔记本电池的供电限制了 CPU 的性能发挥。有一件印象很深事情,是我以前配置的很旧的一个台式机,编译性能吊打了 5 6 年以后出的新款的笔记本。那个台式带显示器大概就 5000 出头的价格,而笔记本大概 8000 多,当时是编译一个很大的项目,笔记本要编译 2-3 小时,台式差不多一小时搞定。所以经历这个事情之后,对于笔记本的 CPU 就没啥信心了,还好我是写 Go,不是写 Rust,凑合也还能用。然而,对于编译这个事情,提升体验感还是挺重要的,毕竟时间就是生命嘛。作为一个程序员,经常要编译项目的,换个好点的 CPU 省下来的时间,其价值应该是远大于 CPU 本身的价格了。应该至少到 intel i9 或者性能对标的 AMD 的 CPU 。

倒是不怎么需要独显,反正现在也没时间打游戏。又不挖矿,对于我来说,显卡就没啥意义了。开始我准备上 AMD 的 3700x 的,但是发现不带核显,后来发现了 4750g,这是个好东西,8核16线程和 3700x 一样,看测评性能比 3700x 还要猛。显卡可以省下来 2 3 千块钱,用来加内存条不香么?

内存一定要大。现在用的这台笔记本比较老了,还是 8G 的内存。其实我用 emacs 都还好,主要的吃内存的大头就是 chrome。tab 开多一点,就能卡死掉。我觉得内存 16G 眼下即使够用了,未来也不见得就真的够用。万一想双开个虚拟机啥的,都会吃掉很多内存的。所以作为主力开发机,至少 32G 以上才舒服,64G 应该差不多。常规的笔记本在这个年代(2021)应该是不会堆这么高内存了。我明明就是在配置一个工作站嘛(滑稽.jpg)。

关键点在于 CPU 和内存,主板够用就行, 550I 看起来差不多,华硕,微星或者其它家的。

机箱找到一款迎广(In Win) 的 B1,跟迎广的肖邦大小差不多,不过它内置 200w 电源,支持 4750g 应该是够的,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这么干了。

最终的配置清单如下:

  • CPU: AMD Ryzen 7 PRO 4750G
  • 主板:华硕ROG STRIX B550-I GAMING
  • 内存:芝奇 3600MHz 32G x2
  • SSD: 影驰 M2 1T SSD
  • 散热器:猫头鹰(NOCTUA)NH-L9a-AM4
  • 机箱:迎广(IN WIN)B1 黑色 itx机箱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