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周鸿祎:一个颠覆者的离经叛道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arminli.com/dian-fu-zhe/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周鸿祎:一个颠覆者的离经叛道

January 02, 2018

从李志的跨年音乐会归来,回上海的高铁上一口气把周鸿祎的这本自传《颠覆者》的剩余部分读完了,堪称酣畅淋漓。

我对读名人传记一直保持着非常谨慎的态度,现在仍对几年前看到的一个段子记忆犹新:

不要痴迷于从阅读成功人士的传记寻找经验,这些书大部分经过了精致的包装,很多重要的事实不会告诉你。

  1. 盖茨的书不会告诉你,他母亲是 IBM 董事,是她给儿子促成了第一单大生意。
  2. 巴菲特的书只会告诉你他 8 岁就知道去参观纽交所,但不会告诉你是他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是高盛的董事接待的。
  3. 王石的那些自传更不会告诉你,他的前老丈人是当年的广东省委副书记。
  4. 华为的任正非不会告诉你其岳父曾任四川省副省长。
  5. 马化腾不会告诉你他的父亲是盐田港上市公司董事,腾讯的第一笔投资来自李泽楷,李泽楷与盐田港母公司啥关系无需多说。
  6. 任志强不会告诉你他父亲是曾经的商业部副部长。
  7. 潘石屹不会告诉你他的发迹是和女富豪张欣结婚后开始的。

再看现在的 BAT 三家,其实李彦宏的出身是最普通的,然而上帝是公平的,给了 Robin 二马所没有的,那就是脸。举这个段子的例子并不是否认了成功人士的个人努力,而是想强调在一部传记作品中,你只能沿着他们的成长经历去体会学习,而不能将其信奉为唯一的信条。

很多传记都非常不诚恳:主角都是神童,自带光环,从小优秀到大,“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个成功人士,但对背后的故事闭口不提。与此同时,经常使用夸大其词的说法为自己贴金。印象最深的就是李开复《世界因你不同》整本书大量自夸,粉饰履历,我真的是读到一半就放弃了,结合他这几年在公共场合的观点,越来越觉得是个大忽悠。但这本书的名字我还是非常喜欢的,每个人都应该以“世界因我不同”自勉。

传记最应该读什么?读错误。很多前辈做的选择在今天如果以同样的方法重现一遍的话,很可能根本不 work,因为时代的发展太快了。但是他们犯下的错误是有价值的,如果不知道应该怎么做,那就一定要知道不应该怎么做。吴晓波有一个系列,叫做《大败局》,专门分析中国知名企业失败的案例,其实也正是这个道理。

原以为红衣教主这本自传也是鸡汤满满,所以我并没有在第一时间购买它,甚至根本没打算看它。但是,周鸿祎这个人实在是太富有争议了:一直被认为是流氓软件的鼻祖,然后居然自己搞了个杀毒的;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开炮”,几乎和所有巨头都正面撕过;他的敢说敢做、真实直接甚至是偏执,都是中国企业家少有的特点……如果没有周鸿祎,中国互联网会失去很多色彩。

一个最近的例子, 360 借壳江南嘉捷上市 A 股,在媒体说明会上,有记者问为什么最终选择借壳上市,放弃 IPO?周鸿祎拿着稿子读:“360 之所以选择重组,还是公司根据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我们众多股东的意愿,综合各方面的考虑做出的战略性选择。”读到后半句突然笑场,可能是自己都编不下去了,随之现场媒体哄堂大笑……[视频链接]

为什么感觉近几年周鸿祎低调了很多,不再喷人了?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在他体量不大的时候,与巨头博弈能带来更多的焦点,而近几年自己也成为巨头,就要防备着其他人来蹭热点。还有一个原因,我觉得可能是 3Q 大战对他的磨砺。

总之,我对这个“异类”的人物形象实在是太好奇了,忍不住还是想读,才意外地发现原来这本自传干货满满,全是猛料,带来远远超出期望的惊喜。

熊孩子时期

读书时期的周鸿祎,并没有太多的异于常人的地方,这也是我认为本书比较诚恳的地方。整本书花了 30% 的内容来介绍这个时期,包括很多琐事,我觉得篇幅比较重。

如果拿几个关键词来总结这个时期,我会选择:优秀、叛逆、极具商业意识。

周鸿祎从小学习出色,读大学也是保送,闲余时间热爱读书,革命书籍、四大名著、外国文学、童话故事、诗歌杂志均有涉猎。“阅读的好处是增进了认知,坏处是助长了性格里的孤傲。阅读习惯让我步入理工男的逻辑世界时,依然拥有人文学科的视野。”

《乔布斯传》的作者曾说:“一个具有强烈个性的人身上集合了人文和科学的天赋后所产生的创造力,是在 21 世纪建立创新型经济的关键因素。”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很多程序员技术很好,却缺乏基本的人文认知,不会与人沟通,这是致命的软肋。

周鸿祎自称“正统教育的出离者”,他的叛逆行为可以体现在:

  • 同学的老乡经常找这个同学蹭吃蹭喝,周鸿祎看不下去(实际跟他没有任何关系),用双截棍敲了对方的脑袋。之后被“江湖人士”报复,头部被啤酒瓶砸开了花,腰也被刀子划了一刀。
  • 无意进入学校计算机系统,将口令文件移走却忘记位置,导致整个计算中心瘫痪。
  • 偷用学校电脑为反病毒卡测试,被警察当作小偷,遭遇逼供,利用仅存的理智找到老师,逃过一劫。
  • 挑战老师,挑战女同学……

从大学开始,周鸿祎就在认真考虑怎么赚钱。他摆摊卖参考书、用电脑给别人“科学算命”、校外兼职、软件公司实习、开设电脑培训班……

受《硅谷热》这本书的影响,周鸿祎决定创业,做一个产品疯子。初次创业的反病毒卡,是一个外接电脑的硬件设备,周鸿祎为了卖它奔走各地寻找代理商,最终卖掉了一两千张。但卡不能及时更新,跟不上病毒的变化,因此被历史淘汰也是必然。

此时与团队成员的利益分配观点不一致,导致负责技术的合作伙伴离开团队。虽然第一次创业失败了,但它带来的沟通、谈判、管理和团队建设上的经验仍然是很有价值的。

在这个过程中,周鸿祎还养成了一个收集软件的习惯,他会观察每个软件的界面、文案和设计等,把优点一一记录在小本资上,练就了丰富的产品思维。

第二次,周鸿祎做了一个平面广告创意系统——“飞扬”,实际上就是拼凑了几个国外的软件,然后汉化,加上自己设计的宣传册。不想遇到别要用心的投资人,提供场地给周鸿祎,却想将周的电脑设备占为己有。之后手下的人发现了周鸿祎的产品实际就上把外国软件汉化了,这个人就偷偷把软件偷走,改个名字自己卖。

这时候周才意识到投机取巧的弊端:你能投机取巧,别人也能,而且比你更高明。

两次失败的创业让周头破血流,最终决定去方正上班。在方正教授政府部门的人如何使用电子邮件时,周鸿祎将电子邮件系统拟人化(图形界面),更适合小白用户使用,实际上就是在命令行外面加了一层壳。

这个系统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周想让更多的人使用它,便带人封闭开发。周向上级请示将系统免费开放给大众,对企业用户收费,结果遭到拒绝,公司也不再允许周继续开发这个系统。

这时的周鸿祎萌生了中文域名的想法:“为什么互联网的世界,域名一定是英文的呢?”周再次请示上级,结果领导们根本不用互联网,完全是鸡同鸭讲。互联网蓬勃发展时期,方正仍然沉迷出版系统的开发,和市场严重脱节,这最终让周离开方正,决定开始车库式创业。

“中国人上网时不再以 www 开头,不用再输入斜杠和 http,扔掉上网地址本,直接在地址栏输入中文”,3721 应运而生。投资人要求 3721 在 18 个月内上市,而周过于相信了未到账的二次融资,结果被鸽。二次融资四处碰壁让周鸿祎明白了,如果想和国际资本对接,需要有海外背景的人和懂得规范做法的人的帮助,因此请了两个海归。

然而,虽然资金拿到了,但海归文化和土鳖文化开始出现激烈的碰撞,高管想像西方公司一样分散投票权,被周拒绝后他们开始和周作对,最终周鸿祎忍无可忍,将一位 CMO 解雇。

周鸿祎开始竞价拍卖黄金中文网址使用权,如”软件下载“、”免费邮箱“等,这让周鸿祎找到了赚钱模式。

当时周鸿祎和投资人开始聘请一位雅虎副总裁担任创业顾问,他认为 3721 方向有问题,应该做搜索。说完就谁都不理,拒绝沟通。这让周气炸了,开始抵触搜索,甚至让程序员拿掉了网站上的搜索框。就这样,周鸿祎错误地抗拒搜索,突出地址栏的理念,让他犯下又一个错误,给竞争对手(百度)的野蛮生长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这时,周鸿祎遇到了两个竞争对手。

美国企业 RealNames 让普通人在地址栏输入公司名,实现对地址的一键式到达,这和 3721 的业务模式几乎一模一样,并且开始和微软 IE 合作。周想和 RealNames 合作未果,所幸 ReanlNames 未造成太大的威胁。

这时 CNNIC 出现了,它的中文名是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自称有政府背景。CNNIC 想和 3721 签署霸王条款来换取合作:交出技术、注册系统、解析以及源代码等所有的核心机密。这让周开始对 CNNIC 的官方身份产生质疑,经过调查才发现,原来 CNNIC 根本不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只是中科院下属的一个科室,根本不属于任何国家政府编制里面的机构。

双方随即公开宣战,然而 3721 实力并不强,当时的职业经理人 CEO 建议缴械投降。这位 CEO 外企工作经验丰富,对员工友善却对管理细节从不接触。具体做法就是从外面招人,不行就换。这其实引出了一个常见的问题:职业经理人和创始人,应该如何选择?大敌当前,职业经理人怎么可能像创业公司创始人一样爱公司呢?周与 CEO 的矛盾濒临爆炸,顿然领悟:3721 找职业经理人找得太早了。自此,周鸿祎重新执掌 3721。

这时,RealNames 宣布和 CNNIC 合作。

周鸿祎从 Flash 插件安装上得到灵感,开始使用插件的方式推广。至此,3721 开始和竞争对手互相删除对方插件,恶性竞争开始。周开始采用“小区域独家代理”的方法跑代理商,在非典期间仍竭力宣传,这让 3721 通过铺天盖地的渠道推广实现商业化。

RealNames 和微软合作终止,周鸿祎抓住机会,与微软达成战略联盟。这时,百度开始崛起了。周找到李彦宏,想和百度合作,希望在百度的搜索框前面放一条 3721 的链接。Robin 听了说:“我觉得 3721 本质上做的也是搜索,以后肯定会有竞争”。此后双方开始在地址栏插件上厮杀,双方你删我我删你,后来 CNNIC 也加入进来,变成了三国大战。百度将 3721 起诉到法院,周鸿祎和 Robin 都亲自出席(当然现在是不可能了)。

经过持续不断的商战后,周鸿祎萌生退意,由于内心还想拿下错过的搜索市场,周鸿祎将 3721 以 1.2 亿美元的价格卖给雅虎,出任雅虎中国 CEO。

在痛苦的磨合期里,到处都是本土文化和美国公司文化的冲突,这让很多原雅虎员工和高管开始离职。周鸿祎向美国总部建议使用独立品牌优先发展搜索,得到了总部的强烈反对。周鸿祎不得不拿出 3721 被收购的资金开始着手,这样雅虎没有任何资金投入,也就默许了。

外企职业经理人是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周想把搜索品牌嵌入到王小丫的《开心辞典》中,向总部申请 500 万推广费被拒绝。申请中国用户邮箱 ID 独立后,遭到老雅虎年轻员工不合作的态度,周将其开除后收到雅虎总部措辞严厉的调查邮件;建议雅虎中国进军网络安全领域,再次遭遇冷漠……

这时周鸿祎才明白,自己只是雅虎的一次财务投资,想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自己的理想,真的是想多了。在外企里,每一件事都需要极长的决策时间,都想当和事佬,大家只要能够保住自己的位置,少得罪人,就是一种成功:

2005 年的雅虎中国,需要的不是一个耳听八方、野心勃勃的将士,而是一枚言听计从的棋子。

离开雅虎,周鸿祎反省自己:

  1. 对杨致远的崇拜心理,导致自己不够自信,在应该竭力坚持的时候选择了妥协。这一点在我们今天看来,叫做不要迷信权威。
  2. 没有理顺跨国公司的重重上报的制度,不会用精彩的 PPT 交流想法,作为国内摸爬滚打出来的创业者,依靠的更多是直觉。
  3. 对公司绝对的控制权、话语权的掌握至关重要。马云曾问周鸿祎,跟雅虎合作的体会是什么,答:无论怎么样,不能失去公司的控制权。

分手后,雅虎高层也开始反思雅虎中国和 3721 合并失败的案例,结论是:必须完全放弃对本土公司的控制权。

此后,雅虎中国与阿里巴巴置换股权,雅虎进入马云时代。

“一个艰难的决定”

离开雅虎后受限于竞业协议,周鸿祎做了一年的天使投资,看着蓬勃发展的百度,周鸿祎坚定了搜索模式的重要性。但他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机会,就要必须接受别人的成功。

周鸿祎认为:如果一个事别人已经做了很久并且很成熟,没有破绽,你用同样的方法再去做,肯定没有机会。打败搜索的肯定不是第二个搜索,打败 QQ 的肯定也不是第二个 QQ。这让我想起了马化腾的一句话:“我们什么都没有做错,就错在我们变老了。”

在竞业期结束时,周鸿祎和老搭档齐向东开始集中力量做社区搜索——奇虎。因为那时很多社区内的即时信息人们无法获取,也搜不到,周想利用这些机会与百度避开正面竞争。

这是周鸿祎截至目前的最后一次创业,然而社区搜索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那时互联网用户尚未细分得如此深入,用户更需要的是网址导航类的简单垂直服务。这时周鸿祎又犯了不专注的错误:将触角伸向了短信、彩信、图铃下载、播客、音像搜索等无线业务,但无一聚焦,无一强大到产生足够大的收入。

社区搜索的失败,周鸿祎又总结了几个教训:

  1. 创业团队豪华:有技术、有经验、有钱、还跟百度单挑过。但心态浮躁,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2. 仍然以平台化思想为主,没有聚焦于一个切入点,忘记了要专注。就像女人生二胎一样,不能因为有了生孩子的经验,就想加大努力两个月就生出来。

这时,2006 年,流氓软件开始横行,严重干扰上网体验,人们把所有流氓软件的罪名都加到了周鸿祎的头上。周鸿祎认为自己只是率先使用插件推广模式,后来人在模仿它时出现的升级改造、瞒天过海的奇招损招都没有他的参与。周鸿祎突然发现,自己打开的潘多拉盒子,只能自己亲手关上。

因为这个,早期的 360 安全卫士起步了,最初团队不到十个人,而且完全没有商业动机,更没有想到未来要做免费杀毒、浏览器、做搜索。做 360 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要把流氓软件干掉。

其实,现在我们使用的很多产品早就驶离了创业初期的规定航线。比如腾讯最初就是想做个寻呼机系统,根本没想到最后做成了一个 PC 端的 IM 工具。这带来的启示就是,任何时刻都不要规划太过长远的目标,而要活在当下。

360 系列的免费策略横空出世,让国内一片惊呼,360 用户数逼近 3 亿,这就是免费带来的颠覆性力量。归功于安全卫士和杀毒获取的海量用户,360 的商业化模式异常顺利:安全浏览器市场占用率位居第二,仅次于 IE。360 的利润来源涵盖了网址导航、搜索分成、软件下载、游戏运营等诸多方面。这时,腾讯来了。

关于 3Q 大战,我并不想在这里讲述来龙去脉了。这是中国互联网上最为著名的一次战役,也值得被选入商学院和法学界教学案例来仔细研究,在周鸿祎这本书和《腾讯传》中都有大量的篇幅描述。经典的“一个艰难的决定”的“二选一”声明,也是中国互联网前所未有的。

与此同时,360 正在紧张地准备上市,3Q 大战的爆发,让主承销商决定撤退。

3Q 大战以政府的介入告终,360 与 QQ 恢复兼容,中国互联网恢复宁静,一场史无前例的反思也随之而来。

腾讯邀请专家做了多次“诊断腾讯”的研讨会,为未来企业制定下更加开放的战略。腾讯开始从自建网络帝国的商业模式过渡为通过收购、投资和兼并的方式来构建生态圈。

奇虎 360 一战全球成名,在美国纽交所的 IPO 总计获得 40 倍超额认购,是 2011 年中国企业在美国最成功的 IPO 交易之一。

这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是,3Q 大战期间有一天早上 360 出现了 30 多个警察,周鸿祎急忙出逃香港;腾讯起诉 360 不正当竞争,360 起诉腾讯反垄断的两个官司,360 都输了,书里特意指出了审判长的名字——奚晓明,并加上了注释:2015 年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

这个细节很值得玩味,红衣教主似乎在暗示着什么不能说的秘密。其实腾讯送进监狱的人不少了,珊瑚虫 QQ、快播、刘春宁等等,听说腾讯在南山法院没输过……

这本书以 360 上市美股为时间终点,之后的私有化和上市 A 股,未来周鸿祎可能还会写一本书来介绍。总体来说,书中的内容是比较客观和理性的,几次商战看了真的感觉像在打仗一样,战场上的快意恩仇、指点江山、命悬一线,加上周鸿祎火爆直接的人物形象,在人脑海中挥之不去。

有一些很有意思的事件,本书并没有提及。比如 360 安全卫士的功臣傅盛的离职,这里面的恩怨情仇又是一堆讲不完的故事。当然,商场上很难评判谁是谁非,“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360 是几个科技巨头中唯一上市 A 股的公司,这段时间周鸿祎也在公众场合多次宣称 360 要做”网络安全的国家队“,可见其野心远远不止于此。未来,是周鸿祎带领 360 更进一步,成为寡头?还是归尘归土,重新创业?这可能要在下一本书中寻找答案。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