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全国人民急盼小米造车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3447854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全国人民急盼小米造车

微信公众号:君临财富。全球投资大趋势。

上月,51岁的雷军在微博上晒出自己跑步的视频。

就像45年前73岁高龄的伟人横渡长江一样,他似乎在向他的战友和全国人民证明他仍然精力充沛、野心勃勃。

在冗长的小米春季产品发布会上,一连发布几款重磅产品后,终于到了ONE MORE THING环节。

雷军深情的说,小米要造车了,他愿意压上人生积累的所有战绩和声誉。

刹那间,满屏弹幕刷“干翻特斯拉”时,我们很是触动,雷老板这个劳模,真是实至名归。

当雷军强调还要“亲自带队”时,说明这事不单是给小米琳琅满目的产品矩阵增加一个SKU那么简单。

作为千亿级投资的战略产品,它决定了小米的下一个十年,也会深度影响中国汽车工业下一个十年。

小米要造什么车?怎么造车?

1

据说以前在金山的时候,雷军的电脑里装了一块价格不菲的大硬盘。

当然不是保存码农爱看的日本动作片,而是存放他毕业十几年来写的代码。

空闲的时候,他总要RUN一RUN这些代码,从参数传递,从判断循环中,回忆自己牛逼的青葱岁月。

1989年就在学校写代码挣钱,90年第一次创业,92年加入金山,过几年就当了总经理。

作为一名三好学生,年少成名的学霸雷军是有资格骄傲的。

在金山,当有员工代码质量不高时,雷总会把他带到自己的电脑前,让其欣赏他的代码,还循循善诱的的引导:

“你看,这个函数要这样定义,代码注释要规范,光会些奇技淫巧是不行的”。

不过,雷军在金山30周年演讲中提过,有一名公司IT给他重装系统,结果把整个硬盘格式化了......

再没有代码可显摆的雷军,才丢下技术,专心去做了管理。

但对雷军这样能力太强的老板来说,丢掉自己的金锄头,又何尝不是因祸得福呢?

2007年,八年间五次冲击IPO的金山终于在香港挂牌上市。

万般皆下品,唯有程序高的理工男们欢呼雀跃,但雷军高兴不起来。

他和他的战友们花了16年青春,才奋斗到同样在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的隔壁。

但阿里是15亿美元市值,金山才6.26亿,还是港币。

和两年前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的39.58亿美元比,那更是不值得一提。

这位学霸在思考:

金山软件有中国最优秀的一批工程师,执行力非常强,但为何最后上市依靠的反而是网游业务?”

为什么有人付出100%的努力只能换回20%的增长?

为什么有人付出20%的努力,却能获得100%的回报?

如今有一个“小镇做题家”的戏称,讽刺那些只会埋头做题,坐井观天的小地方年轻人。

当年的雷军就是这样相信“人定胜天”、“天道酬勤”、“勤能补拙”的“小镇做题家”。

但十几年的信仰被社会无情毒打后,有的做题家还是热衷于做题,守着金锄头不撒手。

而有的做题家就蜕变为投资家。

比如说雷军。

实际上,卓越网就是雷军思维蜕变的前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从1999年互联网浪潮起,他花了4年做卓越,最后卖价7500万美元,和耕耘了十几年的金山软件相差无几。

但老股民很快就能跨过这个坎,道理其实和投资相通,有些行业就是不挣钱,再怎么努力也不挣钱。

但有些行业,就像陈天桥说的,“睡觉都在印钞”。

比如我们曾在《软件吞噬汽车》中惋惜过的硬件行业,技术含量高,研发投入大,但就是不如软件行业挣钱。

所以雷军才酝酿出了著名的“飞猪论”:

“在对的时候做对的事情,这比任何时候用对的人、把事情做对都更重要。”

2

在小米发布的造车公告中,是这样描述汽车产品的:

“小米希望用高品质的智能电动汽车,让全球用户享受无所不在的智能生活。”

高品质一词,其实非常关键,也十分具有迷惑性。

因为小米要杀到智能电动车的哪个细分,交付何种产品,对标何种竞品,不光是米粉关心的事,整个行业都盯着小米的一举一动。

2010年,雷军追赶智能手机风口的时候,走的是“极致性价比”路线。

小米12345代,起售价都是1999,青春版甚至下探到1299,同期的苹果,起售价一般都是4K往上。

2013年,红米1发布,价格只有惊人的799元。

2019年,雷军隆重推出了小米和redmi两个品牌,看起来形成了较为清晰的产品定位。

2019年小米9发布会上,小米两大产品矩阵才算固定下来 来源:网络

简单来说,似乎就是小米负责赚一点钱,红米负责走量。

所谓的“极致性价比”的使命,让红米去背负。

但实际上,不过是高价位区间的“高配低价”和低价位区间的“高配低价”。

2013年,苹果发布了iPhone 5S,用拉长的方式实现了“跨越式创新”。

但君临认为,799元的红米1问世,才是人类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标志性产品。

千元级的智能手机,才实现了对山寨机的逆袭,实现了移动互联终端的普惠。

人人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加上4G网络的迅猛铺开,才实现了移动互联网潜在消费群体的大扩容。

也正是这一年,头部APP阵容格局,才基本固定下来。

如果智能手机还是米粉的小众爱好的话,移动互联网不会诞生那么多传奇的商业故事和呼风唤雨的江湖大佬。

当然,这里还有小米版微信——米聊的故事,我们等下再说。

通信和交通,是人的基本需求,前者催生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后者同理。

但汽车和手机有趋同也有差异,如今中国的传统汽车领域,虽总量可观,但人均保有量上并不算高。

目前中国的电动车市场,还是“两头大,中间小”的结构。

国产阵营高端有4大新势力(蔚来、理想、小鹏、比亚迪)

低端有五菱、长安势头正劲。

但问题在于,高端难以承担智能电动车快速普及的任务,低端却智能化不足。

2020年小米提出三大铁律: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

那么目前的智能电动车市场上,“极致性价比”的酷产品非常少。

虽然小米在研究蔚来,但并不代表小米一定会挤入本就拥挤的高端赛道。

我们认为,将千元机带到智能手机行业的小米,非常适合做出一个极致性价比的产品。

再一次开启智能电车的普惠。

很明显,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上,这才是一片真正的蓝海,才符合雷军所说:

“在对的时候做对的事情”

这并非我们的一厢情愿,凭空拍脑袋。

从极致性价比切入,本身就符合小米多年积累下的竞争本钱。

当然,也可以说是路径依赖。

3

观察小米近几年的财报,就会看到一些有趣的情况:

小米盈利能力一般,但现金周转能力相当不错,资产周转率和应收款项周转天数,表现也相当惊人。

可以说,小米最大优势在于运营效率。

而运营的优势源自产品的快速销售,迅速回笼资金。

也就是说,本质上小米是一架高速运转的资金水泵。

这台水泵的快速运转极其关键,首先是持续经营的小米能获得供应链网络的支持。

这种支持直接表现在账期,甚至是折扣上。

小米占用供应商资金十分强势 来源:小米财报

其次是资本市场的支持。

小米一系列“安卓之光”产品,其实就是手机界的神舟打法,“高配低价”打造爆款带来知名度快速上升。

从而吸引投资者投资,这些资金就能用于更大规模采购更佳的硬件,带来更高配置的廉价手机。

当年小米手机发布后仅一年,就成功推动了一次估值40亿美元的融资。

两年后,再度融资,估值急增11倍至450亿美元。

如此反复循环。

验证上文逻辑的,是小米的现金流量表。

小米的现金流量表是典型的“+ - +”型,即: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投资活动现金流出

筹资活动现金流入

就是上面说的,卖手机挣的钱,和融资来的钱,一起全砸到新项目中去了。

扩张急切之心昭然若揭,追风赶口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所投项目Very OK,那企业可能高速增长。

反之,如果不OK,那么可能遭到经营层面和融资层面的“双杀”。

所以前几年小米遇到的诸如供应链问题、产品力不足的问题,本质上就是水泵转的不灵了。

但雷军硬是依靠这种运营效率,挽大厦之将倾,他才有资格骄傲的说:

“世界上没手机公司销量下跌后还能逆转,除了小米”

如果将极致性价比的产品看做“术”,那高运营效率带来的“+ - +”就是“道”,也就是护城河。

只要“道”还在,小米就死不了。

尽管有人将这类公司形容为“蛮牛型”,但也算十分贴切。

不过“蛮牛型”公司始终面临两大问题:

1、投资项目前景如何?

2、经营现金和筹资现金流入,是否能够持续支撑企业扩张至产生现金那天?

那么在如今智能手机产业总量见顶的时刻,小米的水泵,这个“道”恐怕就真的不怎么OK了。

所以说,雷老板进军造车就是必然。

至于发布会上的“100个理由”、“75天决策”的纠结,要我看,就是一颗烟雾弹。

华为才会纠结造不造车的问题。

小米从来不是纠结造不造车,而是什么时候造才最OK的问题。

那么小米会怎么造车?

4

最近,我们读到有关小米造车不少观点,有个肤浅又阴谋论的,十分有代表性。

大意是说,雷军造车,是以沈南鹏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背后资本,面对资本市场对行业估值的看空,需要“中国队长”雷军亲自出马,为整个行业注入热情与信心。

小米造车并不是深思熟虑的产物,而且风险远大于其能够带来的收益。

说的雷学霸就像个弱智的土老帽、接盘侠一样。

张口就来,一派胡言。

君临认为,小米如今决定造车,不仅是主动为之,而且时机正好。

造车新势力算起来有三波——

第一波是2003年的特斯拉。

第二波是2013年前后的蔚来、小鹏、理想;

第三波以小米入局为标志。

前两波的差异,就是造车的速度。

特斯拉成立5年之后才将概念车Roadster投放市场,并发布量产车Model S。

再过了1年,才通过收购丰田的工厂,拥有自己的产能。

特斯拉作为先驱,固然有更多的鲜花与掌声,但也需要更多的试错与调节空间。

而第二波的蔚来、小鹏、理想,均在成立3年前后发布了量产车,大致在5年内就解决了生产能力的问题。

换言之,这个行业存在“后发优势”。

别人踩过的坑,不一定再踩一次。

参考第二波新势力发展轨迹,造车大致可以分为“公司筹建”、“产品和产能”、“走上正轨”三个主要阶段。

公司筹建一般2-3年,关键在于挖人,搭建公司架构,设计经营策略;

产品和产能一般1-2年,主要是推出主力产品,并形成足够的产能。

走上正轨的磨合期大概2-3年,主要是解决产品一致性,产品售前售后的一系列问题。

慢则8年,快则5年。

作为第三波的小米,时间进度还会加快。

所以雷军最近敢称3年内,可以见到第一代小米汽车。

不过要达到此速度,小米很可能会进行必要的收购。

一是买一家主机厂;

二是买一家自动驾驶公司。

对于前者,大量第二波杀入的二三线新势力很可能是小米的潜在收购对象;

对于后者,很多直接做L4的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开始将L2+业务纳入到自己的业务版图,开始与主机厂合作,为量产车做自动驾驶方案。

大量的前置成本,已经有人投了,小米现在下山摘桃,正是择时的好时候。

雷军+智能电车+1000亿,会为产业带来什么?

今年的电车产业,很可能会因小米入局而热闹非凡,也将走入一个转折时刻。

尾声

君临曾在《软件吞噬汽车》中指出:

“苹果的正面典型告诉我们,有前途有想法的硬件公司,一定要通过硬件来捆绑、推广自己的软件和标准,不然就是在为他人做嫁衣,搞慈善。”

当年,小米饱受抄袭苹果的指责,不过外媒的评价挺有意思:

“抄的比三星更有品味”

换言之,抄的不像。

但这真算不上是一种表扬。

因为苹果借助硬件捆绑、推广了自己的软件和标准,小米却没有办到,或者说办的不怎么样。

就拿米聊来说,这款早于微信诞生的社交应用,本来处于极为有利的先发位置上,但仍惜败于微信。

虽然米聊的失败有众多解读,但君临认为,还是产品的战略重视程度不足。

雷军的金锄头,当时挖的是“如何卖出更多的硬件”,而非ALL IN这种后来被证明是现象级的移动互联网软件。

当然,这也不能怪雷军的短视,而是彼时的小米还是家小公司,腾讯已经是互联网巨头了。

那么此时的小米,已成长为大公司,已经可以兼顾硬软件的合二为一了。

回望过去移动互联网的辉煌,是通信和计算走到了一起,结合成了一代伟大的产品。

那么当交通和计算走到了一起,没有理由不催生同样伟大的产品。

在消费电子行业看来,传统汽车供应链太沉重、太缓慢、太笨拙了。

如今汽车的智能化,特别是智能座舱的硬件、软件、生态方面,是全面落后于智能手机的。

可以确定的是,小米汽车的到来,会加速汽车行业和消费电子行业的融合。

当硬件更好的融合,汽车的价值点会放大,无疑会进一步提升保有量;

这是一款非常性感的产品,他既是专属个人的,又具有手机不具有的空间和移动属性。

智能手机只融合了通信和计算,智能汽车融合三个大产业。

乐观点看,这样的一款产品甚至可以实现中国人,人人拥有一辆车的梦想。

但作为投资者,我们关注小米造车,不应该只关注硬件的三瓜两枣。

如果小米的“道”切换到加速智能电车的普惠。

那么软件应用里面,一定会诞生远超硬件十倍、百倍的庞大投资机会,精明的猎手一定不要错过。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