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这届年轻人还没有对象,已经开始考虑养老了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420353.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这届年轻人还没有对象,已经开始考虑养老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苏小七,监制:猫爷,题图来自:《浪漫的体质》

4年前,一条留言在微博上被点为高赞:“才二十几岁,已经觉得这辈子不会遇见最爱的那个人了,甚至开始浏览养老院。”

段子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背后却折射出一个现象: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在考虑养老问题了。

这些年,关于“养老”的议题不断在互联网上发酵,其中不乏大量的年轻人,他们不仅认真参与讨论这一议题,有许多人还为之做出了选择和准备。

与前几代人相比,为什么这届年轻人已经早早开始考虑起了养老这样看似遥远的问题?而在面对养老普遍的焦虑和恐慌背后,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

一、年轻人在认真考虑养老,这并不只是一句玩笑话

今年3月,一条热门微博发出疑问:“你心中的理想的养老地点在哪里”?在评论区,数千人谈及了自己具体的理想的养老构想和城市,大都是有山有水、气候温和、消费水平不高的地方。

85

《今日的猫村小姐》

东北小城鹤岗因“白菜房价”一夜走红后,许多在大城市里买不起房的年轻人,真的开始考虑花几万块钱到小城镇买一套小房子养老的可能性。网络上也常有“攒够了多少钱就可以养老”的探讨,数额大都从100万至300万不等。

虽然看似半开玩笑,但确实有许多年轻人开始认真考虑养老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家考公务员,“稳定”的工作受到推崇;有人思考起了996工作和身体健康的未来;许多人开始了“攒养老钱”,重疾险、年金等财产保障措施也越来越受关注。

随着各种讨论的深入,大家也逐渐发现,养老不只是“找个房子老了住一住”这么简单。年轻人对养老的焦虑,其实涵盖许多因素,关于衰老、死亡的恐惧,对于没钱过上好的退休生活的担忧,万一老了还被娃啃老的纠结、甚至也包括死后无人收尸的孤独……

因而,为了对抗这么多种庞大的不确定性,许多年轻人的心态和理念的也发生了转变,开始去直面这些议题。

《中华遗嘱库2020白皮书》显示,立遗嘱的人群正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2020年,有553位90后走进中华遗嘱库立遗嘱,80后订立遗嘱总人数达到503人,比三年前翻了6倍。

“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社会风险高,遗嘱对于他们来说,相当于是一份人生规划。”遗嘱库的工作人员庞华幸认为。

庞华幸还观察到,大部年轻人更多是前来接触、并去了解一些具体实操细节,但往往还没到实际掏钱的程度。

大部分年轻人对于养老的考虑,更多像是开始了多种想法和具体构思。他们愿意去接受许多新鲜的理念,找寻资料和了解流程。但离老年生活实在太遥远,面对投资也更谨慎和理性,真正马上为之行动的还是少数。

2013年,一个叫“孤寡人士中老年送医收尸互助”的豆瓣小组成立了,“身后事”和“互助收尸”等话题曾颇为引起关注,成员一度达到了2万7千多人。当然,在这个大多数互相为陌生人的小组内,大家的讨论,更多算是一种调侃、交流和互相安慰,大部分人并没有将之视为真正解决问题的答案。

另一个豆瓣小组则是2019年才成立“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交流组织”,目前已拥有近6万5千人,小组颇为活跃,其中的年轻人踊跃讨论各类与养老有关的社会现象和议题,并交流为父母和自己养老的各种担忧和顾虑。

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按理来说还没到特别必要关注衰老、养老和死亡的议题,但如果在互联网上观察却会发现,这样的恐惧和焦虑已经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NHK曾制作了一部纪录片《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讨论与家庭和社会失去联系孤立生存着的人们,默默死去不为人知,甚至连收尸者都没有的“无缘死”。

纪录片在日本热播,并引发了许多共鸣,“即便一个一生未遭到过重大挫折的平凡人,面对即将迎来‘无缘死’这一人生终点的现实,也无法认为这是不相干的事情。”

85

《入殓师》

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讨论这个议题,父母一代大都奔波于养家和糊口,在传统家庭关系里,我们也很难时常讨论或是与父母长辈进行讨论。

从另一角度来看,网络热议“养老”和“悲惨老死”背后,是因为年轻人能够在网络上直白而坦诚地说出自己的焦虑和担忧;在分享自己的故事,也看到别人的故事,并分析和剖开讨论之后,却反而有助于大家构建心底的安定感,“原来感到恐惧的,不只是我一个人啊。”

二、悲惨的老年生活?不如我们先模拟一番

这两年,有一款开发中的游戏《退休模拟器》在社交网络上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游戏中,玩家扮演的是一位平平无奇的退休员工,退休生活并不是既定想象中的“含贻弄孙、听戏品茶,颐养天年”那么简单,假药、保健品、孙女的学区房、老伴生病了……一点点退休金如何能安稳保全?生活中的坑一个接一个,还需要完成主线任务——为老房子规划改造,最后获得一个幸福美满的退休生活。

许多年轻人在游戏讨论区留言中写道,“我还没工作,就已经准备好体验退休了”。

《退休模拟器》开发者、游戏制作人城堡对看理想表示,他原本有预想这个话题会有热度,但没想到热议的程度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作为一名80后,城堡认为,现在的年轻人确实都在考虑养老的问题,不像他“二十岁时的那样,那时候多数同龄人考虑的不是养老而是拼搏的问题,大家讨论的都是买房、贷款、新车等等。”

在城堡看来,这可能更多是因为时代不同,十几年前,社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机会;现在能明显感觉到机会没有以前那么多了,竞争压力也变得更大,更加“内卷”:“在这个状况下,更多人会考虑如何稳定地过好自己的人生,考虑老了以后怎么过得更舒服,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85

《退休模拟器》

前几天,《北京第一代“鸡娃”讲内卷教育》一文也引发了广泛关注,作者王食欲写到:“三十年前中国最富有的是60后。三十年后中国最富有的还是60后。我们这种90后鸡娃,就算早已在能力上超越了父母,但我们还是无法从财富和成就上超越我们的60后爹妈。”

这样的状况在世界范围内也非常普遍,有一篇名为《意大利年轻人:逃得了家乡,躲不开时代》的文章描述,“千禧一代”的意大利、包括整个欧洲的年轻人,也普遍有着一种无力的情绪:“我们不会比上一辈,那些把青春挥洒在70、80年代的上一辈,过得更好了。”

“代际公平”( intergenerational fairness)逐渐成为公共话语中的热词,这个概念基建于这样一个不成文的前提:一代应当比一代更好。可是,在经济持续放慢、全球化深入和社会变革的多重影响下,当下的现实却指向了这种期盼的反面。

现在的年轻人就像夹心饼一般夹在中间,一边是科技进步和社会整体水平的提升,另一边,则是阶级固化、没有赶上的时代发展、薪资停滞、物价增长,可能性和上升空间的缺失,以及面对未来的巨大不确定性。

2021年初,湖南益阳养老院“暴雷”事件,再度引发网络上对于“养老”的讨论。每一次类似新闻的爆发,都会强化大家老人衰老无力、易受骗的认知,同时背后也折射出在养老金、延迟退休、经济放缓等现状下,我们对于养老和未来的担忧。

虽然“养老”总被描述为一种终将会实现的美好愿景,但在商业模式、社会支持和监管普遍缺失的现实情况中,如何实现的可能性却愈发模糊,更不用说未来数十年时间所带来的巨大变量和不确定性。

放低欲望、退出竞争、佛系、躺平,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自然也是选择的一种,短短几十年要为自己而活,考虑养老,正是为了自己能更好地活下去。

日本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时代情绪,在泡沫经济之后,日本进入低欲望社会,常年观察日本社会现象的研究者三浦展提出了“第四经济时代”;在普遍性的打零工、合租生活、老龄、少子化的状况下,日本一举从高度消费,进而过渡到了更追求回归内心满足感、平和心态的社会状态。

85

《四重奏》

率先一步进入老年化社会的日本,种种关于“养老”的问题也都暴露了出来。除了《无缘社会》,NHK还拍摄了一系列纪录片:《团块时代:老后破产》《老人漂流社会》《无缘社会的黑暗:消失的高龄者》……系列节目播出后引发热议。

以《无缘社会》为例,NHK追踪采访了在网上讨论无缘死的丸子香女士(38),丸子认为,说到无缘死亡,她感觉“‘失落的一代’似乎对它格外敏感起来。”

“尽管努力工作,结局还是萧条和责任自负”,这是失落的一代的普遍情绪。(*失落的一代:亦称为迷失的一代。原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在2008年后的经济衰退中,也被用于称呼失业率高企的年轻一代。)

但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预演”,许多人开始思考起“最坏的未来到底是怎么样?”,并从中吸取教训和为之准备。

“在自己人生的转折点,看得到衰老和死亡正在迫近。我思考了怎么活着以及怎么死去之后,才发现各种死亡中,‘无缘死’也是选项之一,所以我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说不定自己也会那么死去的。”

在有了思想准备之后,丸子有了进一步思考:“我想要组织一个无缘人士的共同体”,她认为即便不是亲戚,如果通过网络能够形成一种关联的话,这种关联或许会发展成为一个共同体。

做好最坏打算的心理准备,再去面对冲击和为未来打算,或许是在这样的心理和时代背景之下,《退休模拟器》才会引发如此的关注。

游戏开发历经2年,其中具体玩法和剧情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整,但制作人城堡认为,游戏核心还是在于“作为一个老年人面对周围环境的体验”。《退休模拟器》的灵感和细节都来源于现实,城堡说,制作游戏的过程,也是他不断体验和参与不同晚年人生的过程。

城堡自己当然也有养老的焦虑,但他说:“当我预演了老年生活的种种可能性,一次又一次失败后,我自己好像也没那么害怕了。”

三、谁还不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今年3月底,政治学者刘擎发表了《2020西方思想年度述评》,他观察到在微观层面上存在着一个长程的趋势:“生活本地性的瓦解”。

传统的生活大多在一个有限而熟悉的空间中展开,人们熟悉自己的环境和影响生活的主要因素,这些“变量”不太多、不太远,也不太复杂。生活的本地性具有相对自足的特征,人们也能够大体把握自己的命运。

但在现代社会中,影响我们生活的变量越来越多,甚至难以把控,因为这些影响实际生活的变量,往往是遥远、陌生而难以理解的,甚至包括未经同意和授权的强大力量,“复杂到了超出普通人的认识能力”。

刘擎认为,这其实给许多人造成了难以估计的风险,让人对生活的掌控感处在莫名的威胁之中。我们越来越难以理解自身的处境,更无从把握自身的命运。

这些实际的变量,放在年轻人身上,往往包括以下这些:

既有来自传统家庭的压力:对上一代的养老责任,父母逼婚、催生的质疑;或是担心下一代的生存、不得不“鸡娃”的焦虑。也有源自自己的不安全感:离乡在大城市漂泊,不足以支撑养老的收入,伴侣缺失和无依无靠的心态。还有更宏大的,也是也更让人无力的大环境影响。

与其指责年轻人过分焦虑,“我们当年还不是这么过来的”,不如换位思考:

在二、三十岁的年纪,这个人生转折点上,所有的现实问题扑面而来:赡养、工作、收入天花板、买房、结婚、生育……它们互相依存却又环环相扣,但所有问题却都又指向了同一个终点:养老。

在整个亚洲都步入老龄化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长寿而衰老的庞大人群,对不同社会都形成了不同的冲击,“养老”,“长照”(台湾)、“安老”(香港)、“介护”(日本),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说法,但引发着相似的焦虑。

在传统儒家思想为基底的东亚社会,都面临着类似的焦虑和困局:许多子女为了工作必须“离乡”,却要担忧和去照顾日渐老去的父母,更不用说自己的养老问题:“这是一场没有前例可以参考、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的旅程,当中的每一个环节走错,都有可能留下难以挽回的遗憾。”

当然,相比中国,一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确实有许多模式可以借鉴,90年代后期,日本政府制定《介护保护法》,40岁以上的日本人和在日外国人都必须加入介护保险,65岁后的受惠者便可无限制地享受介护服务。

另外,日本不少老人还是希望能够居家养老。在这样的需求驱动下,日本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小规模、多机能型的居宅介护机构。这类机构揉合了日间、居家上门及暂住三种服务模式,机制灵活,还可根据老人自身情况定制服务,称之为“多机能”服务。

85

《四重奏》

还有一部名为《七位一起生活的单身女人》的纪录片,七位单身女性共同购买了一栋公寓,组成养老姐妹团,NHK则报道了这个养老团运行十年后的生活。

比起单纯的友情,七位女性更像是遵从契约而遵守和认同某种生活模式,所直面的的也是记忆力衰退、去世顺序、墓地购买、接受治疗等种种现实的问题。

怀俄明大学副教授陈怡伶认为,这种“共同住宅”(co-housing)的模式,从家到社区的重新设计,既可以保有私密、但又享有社区的共同生活,还能够将许多养老、打扫、生病护理的等个人难以独自承受的工作,都变成公共事务从而分担。

过往的生活系统和老年生活,多是建立在“家庭”单位上的,但在高度流动社会的冲击,面对养老这个沉重的议题,或许我们还可以尝试多元型态家庭模式,探索另一种共同居住和扶养的可能。

尾声:当下自救的可能性

在纪录片《团块世代:悄然迫近的老年破产》的豆瓣评论区,网友@summersouljul5 发表了一篇“务实型观影”影评:《老年破产 | 90后自救指南》。

与遭遇经济危机和养老危机的日本“团块时代”(1947~1951)相比,我们当下可以看到太多相似之处:年轻时候,觉得事业是人生的全部,好像家庭可以一直这样安稳。经济环境似乎可以一直向上、快速发展。也因此,我们更需要从团块时代的经历中获得预警和提示。

这篇影评先是总结了团块时代“老后破产”的几个特点:经济泡沫中遭遇中年失业和裁员,存款很少、房贷没还完;孩子啃老,甚至带着孙辈一起啃老;父母辈老人成为最长寿一代,即使不生病也有护理费。其中既有社会经济问题,也有东亚社会重视亲情和家庭观念的共同结果。

因而,核心就是要避免“成为夹在上下两辈之间痛苦赡养耗逛储蓄的‘三明治’”,@summersouljul5 从中总结出了7条现实的细节建议:

85

在最后,我们还是想分享几条来自年轻人的真实养老思考。当然,“不保证成功,不一定有用”,只是希望这些源自现实的努力和尝试,也可以给你带来一点点共情、支持和思考。

@球球(30):“所有投资(包括理财、买房、保险)千万要谨慎,你惦念人家的利息,人家在惦念你的本金。没有什么投资、理财和保险可以永远对抗通胀,唯一抗通胀的能力就是你赚钱的能力。”

@王鲨鲨(30):”小孩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指望小孩养老是非常不可控的;不可能拿风险去养老,养老图的就是最重要的就是安稳、控制风险。在这一点上我有个不成熟的看法,其实小孩,包括朋友、亲人、伴侣,单纯指望任何一个人都是有风险的。

与其说单纯指望小孩这样一个深度连接,不如建立一些更透明、更可见也是更浅层的连接,它的连接点更多,能够像一个网一样把你托住。当然,你也是参与别人连接点一部分。”

@豹子(30):“我是一个‘风险厌恶型’的人。养老对我来说是一个双线并行的事情。

一方面分散风险:尽量攒钱,系统地学习理财知识,不会跟风买任何理财产品;关注身体健康,更关注于自己精神健康;如果有情绪高压的问题,琐事调整;监督父母体检。

另一方面,我永远需要保持自己的能力,保持能够学习、工作和输出的能力。对于养老我还没有一个完全确定的形态,但总之,我想让自己不断朝着‘能有更多选择的路径’走去。”

85

那么,一切都是——为了退休!

1.《三十而立遗嘱:“不知道明天与意外,哪个会先来”》,南方周末

2.《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老人漂流社会:“老后破产”的现实》《无缘社会的黑暗:消失的高龄者》《最后安居于何处:老人漂流社会》《团块世代:悄然迫近的老年破产》,NHK

3.《务实型观影:老年破产 | 90后自救指南》,summersouljul5 ,豆瓣电影

4.《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侯志仁、朱冠蓁、罗秀华

5.《意大利年轻人:逃得了家乡,躲不开时代》,the Initium Media

6.《刘擎:2020西方思想年度述评》

7.《第一代“离乡”照顾长辈的台湾人,如何做好安老?》,the Initium Media

8.《在“朝阳”与“暴雷”间轮回的中国式养老业》,the Initium Media

鸣谢:豹子、王鲨鲨、球球、城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苏小七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