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索尼4亿美元战略投资?喜马拉雅FM赴美IPO再陷迷雾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171811929834885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索尼4亿美元战略投资?喜马拉雅FM赴美IPO再陷迷雾

极点商业 · 2小时前
喜马拉雅赴美IPO计划再起波折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极点商业”(ID:jdsy2020),作者:Cindy,编辑:杨铭,36氪经授权发布。

索尼有着充足的 IP 和内容资源,能够通过完整、成熟的产业链给予喜马拉雅FM更多帮助。或许,假若索尼战略投资计划能顺利落地,那么喜马拉雅FM的IPO上市或许会梦想成真。

在线音频企业喜马拉雅FM的IPO之路,再陷迷雾。

3月9日,喜马拉雅FM被传计划赴美IPO,拟募资至多10亿美元。随后喜马拉雅FM相关人士回应称,目前未有明确上市计划。

不过,有接近喜马拉雅的多位消息人士近日向“极点商业”透露称,喜马拉雅赴美IPO计划比较波折,但还在推进之中,且最近获得了一笔4亿美元的投资,由索尼领投。

喜马拉雅FM相关人士向“极点商业”否认了索尼战略投资的消息。上述消息人士则表示,“索尼战略投资喜马拉雅FM计划目前还在推进之中,官宣与否要看推进情况。”根据上述人士判断,这很可能将是喜马拉雅FM上市IPO之前的最后一次融资,也就是Pre-IPO融资。

v2_adad6013d14142ca90bf71a7bdaa4169_img_000

第三方查询数据显示,成立至今,喜马拉雅FM已完成9次融资。最近一次是2018年8月由腾讯、春华资本等投资的E轮。同样,E轮融资并没有得到喜马拉雅FM的确认。

对成立于2012年的喜马拉雅FM而言,9年多轮融资之后,无论是创始人、团队获得回报,还是投资人退出角度,都早已有上市IPO的需求。因此,这也是过去几年来,喜马拉雅FM被多次传出计划IPO的重要原因。

只不过,在一众巨头布局音频行业,以及依旧被市场诟病用户付费率过低、内容参差不齐、营收结构单一、PGC版权成本过高等一系列隐忧之下,喜马拉雅FM到底能不能上市,何时上市,依旧迷雾重重。

01 喜马拉雅FM补齐索尼娱乐版图?

“作为一家重新定位的创意娱乐公司,索尼明显看到了国内在线音频行业市场规模的巨大潜力,这可以给索尼带来新的想象空间,补齐赛道。”有分析人士表示。

在国内,索尼上一次投资对象是哔哩哔哩,投资金额也为4亿美元。此后,索尼集团高级副总裁、索尼中国董事长兼总裁高桥洋就表示,中国在线娱乐市场飞速发展,2020年将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增速30%以上。“中国是索尼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索尼东京总部认为中国线上娱乐市场有巨大发展空间。”

在线音频作为在线娱乐细分赛道,其潜力不容小觑。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中国作为全球拥有最多在线音频用户的国家,2023年我国音频用户将从2018的3.77亿上升至9.02亿,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5.7%。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同样显示,2020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为5.7亿人,预计未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22年将达到6.9亿人。

v2_7afab089043340b3a01f31cc7dc575af_img_000

进入2021年,Clubhouse、Tiya(荔枝旗下)等在全球掀起社交音频热潮后,更是让在线音频市场充满想象。因此,对索尼而言,在动漫、电影、电视剧、游戏、音乐等都有布局情况下,在线音频可谓补齐索尼互动娱乐赛道最后拼图。

不过,将目光聚焦到在线音频赛道中,在荔枝已上市、字节跳动推出番茄畅听App、腾讯音乐收懒人听书情况下,索尼想进入国内在线音频行业的选择已不多,其中蜻蜓fm、喜马拉雅FM无疑都是合适选择。

第三方查询数据显示,喜马拉雅FM成立于2012年8月,隶属于上海喜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余建军。公开数据显示,喜马拉雅FM至今总计完成了9轮融资,最近一次是2018年8月由腾讯、高盛领投的40亿元E轮融资。

值得一提的是,在腾讯领投E轮融资之前,坊间已四次传出喜马拉雅FM计划上市消息。彼时的喜马拉雅FM投资人、喜马拉雅第二大股东——上海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甚至公开表示,喜马拉雅FM估值已经达到200亿元,明年(即2019年)希望能够在A股上市,正在做这样的准备。

戴志康表达的A股上市愿望,某种程度代表了主要股东的意愿。不过,余建军随后回应称,没有任何IPO安排。

有业内人士称,股东和创始人之间的分歧,是喜马拉雅FM多次否认上市传闻的重要原因——喜马拉雅FM在多轮融资后,至少有数十家家中小股东和机构进入,也造成了创始团队当时股份过少的尴尬局面。

最终,等不及投资回报的多个股东选择了退出。2019年5月,包括戴志康、小米副总裁洪峰在内的12名董事退出,可查询董事仅剩联合创始人兼联席CEO余建军一人。随后喜马拉雅FM股权发生变更,包括证大投资在内的18家股东退出,据悉余建军在出高价回购股份之后,手中又掌握了大部分股权。

在此后,喜马拉雅FM上市消息又传出诸多版本。2019年9月,上海证大喜马拉雅注册资本从2543万元增至9543万元。市场消息称,喜马拉雅已选择高盛等安排IPO事宜,募资5亿-10亿美元。对此,喜马拉雅FM方面仍然给予否认。

同月,轰动一时的“证大系”集资诈骗案事发,戴志康投案自首——喜马拉雅FM成立之初便获得了证大集团1500万的天使投资,2015年证大系公司又参与了5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因此尽管喜马拉雅FM第一时间和戴志康撇清了关系,但知情人士称,戴志康被捕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喜马拉雅FM的上市进程,其品牌拥有方也从“上海证大喜马拉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更名为“上海喜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

v2_592a086690494e8d9df6491283bb5d31_img_000

最近,戴志康案迎来了一审。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喜马拉雅FM境外母公司持股情况目前并未公开,不能排除戴志康此前是否以个人名义投资或代持喜马拉雅FM。根据《证券日报》报道,小米等原股东情况同样如此,其在境外架构上有相关股权安排,所以并不能说小米完全退出。

或许,股权问题仍然会成为喜马拉雅FM上市之路的一大隐忧。“对喜马拉雅FM而言,早到该上市的时候了。”上述接近喜马拉雅的知情人士称,除了资金,索尼有着充足的 IP 和内容资源,能够通过完整、成熟的产业链条给予喜马拉雅FM更多帮助。或许,假若索尼战略投资计划能顺利落地,那么喜马拉雅FM的IPO上市或许会梦想成真。

02 商业化动作不遗余力,但想象力有限

让喜马拉雅FM上市屡屡受挫的,还有巨额亏损背后,本身讲述的商业故事想象力有限。

作为PGC模式为主的平台,喜马拉雅的商业模式以广告收入+知识付费+会员付费模式为主。尽管余建军多次公开表示,没有制定盈利时间表。不过,从喜马拉雅FM实际情况来看,为了商业化实际上一直不遗余力,比如发力会员付费、在线广告、知识付费、硬件产品等等,但其效果都不算明显。

v2_7e03536e5cbb43c5914b15b3c0cb34c5_img_000

喜马拉雅FM联合创始人余建军

其最大动作,就是2018年开始,通过“66会员日”“联合会员”“狂欢节”等多种造节、大促、福利性活动,试图加大用户付费率,最终拉动平台消费。

用户付费率是评判在线音频平台变现能力的核心指标。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5月,其平台付费用户为400万,喜马拉雅月度活跃用户人数7552.9万,付费率仅为5.3%。2020年,喜马拉雅FM又用活动拉新Z世代,但整体而言平台付费比率仍不算高,不会超过6%。

显然,不到6%的付费用户,难以撑起整个喜马拉雅FM的未来。

如何培养用户付费习惯,在国内大环境是大难题,但并非没有希望——比如用户体量更大的腾讯音乐集团(TME),其用户付费率在两年翻番后,最新已经历史性地突破了9%。

在线音频同样如此。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2020年中国在线音频专题研究报告》显示,在线音频的用户中有六成有明确付费意愿。不过,其前提是对特别感兴趣、有价值的内容愿意付费。

换句话说,用户体验决定付费习惯。而喜马拉雅FM低付费率背后,却是大量用户在贴吧、新浪黑猫的大量投诉——其中,会员自动扣费、自动开通会员、首月号称6元实际扣款20元等是用户投诉较多的问题。另外,有网友反映,即便购买了VIP会员并下载资源,会员过期后下载好的音频资源也不能收听,必须一直购买VIP。

“平台过于重运营、轻产品,在用户体验上做得很差,内容看上去大而全,但实际上参差不齐,很难找到有价值的音频,更重要的是不少主播并不专业,其体验性并不好。”一位喜马拉雅FM用户抱怨说。

另一位用户则吐槽称,喜马拉雅的贴片广告过于频繁,很多时候每条音频开头结尾都会有。尽管广告商业化收入对喜马拉雅相当重要,但带给用户的体验并不算好。“现在已经很少听完喜马拉雅FM的内容。”

更重要的,显然是其售价不菲的专业内容,是否真有价值。3月9日,多位用户就在黑猫投诉联合投诉“喜马拉雅FM每人2699元的讲故事班,领教教学水平差,剽窃其他作家作品”。

v2_a4af64cfe35b4fed8afc9abe6c23e7e4_img_000

“喜马拉雅平台提供领教,教学不专业……班级从开班24人,到最后只剩13人。唯一卖点就是版权方。投诉起因是因为领教给大家试音的本子《天狼星行动》是剽窃林和平的《猎狐行动》,产生疑问后,领教坚称原创。”上述投诉晒出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称,学员举报剽窃后,遭到恐吓,并被喜马拉雅官方班主任踢出班级群,在学习未结束擅自单方面终止合同。

从投诉内容来看,无疑是对喜马拉雅内容专业性、师资力量、平台管理等提出了质疑。但截至目前,喜马拉雅FM官方客服仍未给出回复。

根据了解,攀登计划是喜马拉雅知识付费商业化,吸引更多主播、老师的重要手段。不过,从知乎、贴吧、黑猫投诉相关消息来看,其对主播、老师入驻资质并无要求,“两千多元的课程,比网上很多免费的资源还不如。”

今年1月,同样有用户在黑猫集体投诉称,售价4798元的课程内容,跟前期售卖给课程不一样,“虚假广告,商品数量缺失,对喜马拉雅FM付费内容质量和高昂价格产生疑虑。”

业内人士认为,内容同质化高、精品内容注水噱头严重等,这可能是喜马拉雅FM坐拥庞大用户规模,却复购率降低、完课率降低、使用时长低的原因,最终导致用户付费率难以突破。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喜马拉雅FM还在硬件产品端进行了多种商业化布局,比如小雅音箱、车载声音盒子随身听、AI耳机等等——不过,各大平台同样有不少相关用户投诉,既有质量问题,也有迟迟不发货、无法收获等问题。

03 成本压力未解,巨头袭来竞争加剧

可以看出喜马拉雅FM商业化变现急迫心情的,还有其在2020年中曾通过站内消息,要求所有播客作者向喜马拉雅“报备”包括广告客户信息:在发送给播客作者的《政策》中,明确广告费用高于3万的项目,必须由喜马拉雅与客户直签,且需要搭配销售喜马拉雅广告资源。费用结算,需要“经由客户打给喜马拉雅,喜马拉雅再打给主播/媒体”。

“简单说来,就是所有广告交易都必须经过喜马拉雅平台,相当于剥夺了创作者直接与广告主签约的能力。”一位播客作者回忆称,喜马拉雅FM广告业务向来以APP开屏、首页等平台资源为主,只有贴片广告一项给播客分成,但分成非常低,甚至几乎等于没有。因此播客作者主要收入,来自和广告客户的合作,但在平台截流后,留给创作者的商业化空间将相当小。

v2_bf53ea6dbfe84460bacabd3ca616e499_img_000

在遭到大量播客作者抵制后,该项政策“名存实亡”。但对喜马拉雅FM留下的后遗症却不小——当下资本和平台纷纷涌入播客,如“皮艇”(快手)、“荔枝播客”、随声百度)等独立播客产品,以及腾讯TME、网易云音乐等音乐平台把播客纳入自有音频内容生态之中情况下,喜马拉雅FM却没有什么声音。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和依靠Tiya差异化,进入全球70个国家、地区社交APP中排名前10位的荔枝相比,喜马拉雅FM同样错失了音频社交。

“知识付费风潮过去之后,喜马拉雅仍是PGC(专业机构产生内容)模式为主,去试图打造大而全的知识付费版图,至今没有像荔枝等一样,在垂直赛道走出一条差异化。”有分析人士表示。

对于喜马拉雅FM未来发展,网易财经曾援引行业分析师观点称,版权问题、持续性盈利已经成为压在喜马拉雅FM身上的两座大山。

此外有消息人士同样对“极点商业”表示,无论喜马拉雅FM在何处上市、何时上市,上述两大问题都是喜马拉雅FM逃不开的大问题。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喜马拉雅FM营收大幅增长,仍净亏损1.08亿元,截至目前也未实现盈利。

与此同时,喜马拉雅PGC模式下,为构建内容护城河投入的成本却越来越高。比如,2019年12月在喜马拉雅FM上线的广播剧《三体》,总投入费用高达千万。在行业内,这差不多是一个小制作电影的投入。

v2_929bf25d4a6e421ba3ec9b3ab716b176_img_000

像这样的大手笔IP投入,据称喜马拉雅FM一年还有几十个——在亏损情况下,对平台来说是难以承受之重。加上抢版权、抢红人,资金压力只会越来越大。余建军对此也没有回避,他曾在采访中直言:不知道喜马拉雅的亏损会持续到何时,未来哪年才能盈利。

业内人士认为,这可能是喜马拉雅FM长期深陷版权漩涡、受困司法官司的原因之一。

相关消息显示,2018年至今,喜马拉雅FM司法风险超千条,法律诉讼990多起,其中既有人民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腾讯等企业,也有多位创作者和演员,因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改编权纠纷、广告合同纠纷以及侵犯著作权等原因将其状告。因版权问题造成的舆论、法律压力已大幅呈现。

与此同时,在腾讯、字节跳动、快手、网易等布局长音频领域,以及同赛道蜻蜓FM、荔枝等的竞争,让喜马拉雅FM面临用户、主播流失风险。

其中,最有威胁的竞争对手来自腾讯音乐集团(TME)。一方面,喜马拉雅资金难以抗衡,自2019年以来,腾讯音乐、酷我音乐酷狗音乐等先后通过一系列资源流量和真金白银的资金投入,扶持主播长音频创作——在喜马拉雅FM2020年6月“广告合同争议”后,其平台的“仙人讲故事”“驴蛋先生”等超过百名主播,纷纷转投TME。

另一方面,喜马拉雅的IP资源难以抗衡。在收购懒人听书之后,拥有阅文集团丰富IP资源的TME,已经补全了声音场景。从腾讯音乐集团2020年最新财报来看,长音频正在成为TME的第三增长曲线——尽管喜马拉雅也曾和阅文集团达成过战略合作,但在TME发力之下,这对喜马拉雅来说绝不是好消息。

“此外,TME超8亿的月活跃用户,以及背后整个腾讯集团新文创生态之间的相互协同、资源互助,喜马拉雅FM都难以相提并论。”有观察人士如此表示。

不过,一个难得的共识是:喜马拉雅FM最终如果能顺利上市,对整个在线音频赛道将是利好,其价值和潜力将得到重新评估。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系信息发布平台,36氪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