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大数据杀熟磨刀霍霍,拒当“韭菜”如何破题算法黑箱?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pintu360.com/a68683.html?s=8&o=0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大数据杀熟磨刀霍霍,拒当“韭菜”如何破题算法黑箱?

摘要:全社会已加紧对大数据杀熟现象的重视,反垄断法的出台,法律界人士的发声,消费者的反抗,都在加速大数据杀熟灰色现象进入退出历史舞台的倒计时。

因在央视315宣传片中重点“露面”,外卖平台大数据杀熟问题又一次成为全网热议的话题。外卖属于高频消费,因此更易成为大数据杀熟的对象,很多消费者不知不觉中就被平台割了韭菜。纵观过去几年的大数据杀熟,花样繁多、手段多变,消费者可谓防不胜防,会员会被收割、老用户会被收割,甚至使用iPhone/更贵的手机也会被收割。

踩着灰色边界的互联网平台正构建着一个无处不在的大网,大肆消耗用户的信任,对“熟人”伸出镰刀。为了避免成为“冤大头”,消费者也开始各种“土办法”反大数据杀熟。比如说,有美团用户开始在饿了么平台,或肯德基、麦当劳等餐饮品牌自建APP上直接下单,通过减少对平台的依赖性,以避免被“杀熟”。也有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换手机号注册新账户的方式,来享受平台更低价格的服务。

类似的反抗正在悄无声息的发生着,我们在网络上谴责平台的“歪心思”,不断呼吁行业、官方打击该现象的同时,消费者们也思索如何逃脱被“割”的命运?从涉及大数据杀熟问题企业的相关回应敷衍言辞里,能明显感到平台和用户的较量将是长期现象,面对算法镰刀消费者或许也该行动起来了。

三大易中招“人群”

大数据杀熟对万千网友来说已不是新鲜事。2019年初,北京市消费者协一份大数据杀熟调查显示,有56.9%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高达88.3%的人认为杀熟是普遍现象。大量电商平台、生活服务、网约车、OTA在线差旅服务,甚至视频、电影订票类等互联网平台都被曝出存在疑似“大数据杀熟”的案例。通过对过往案例分析复盘后发现,被大数据收割的人群具备一定的共同属性,目前来看有三大人群更容易被平台收割。

1、高消费用户;一名复旦大学的教授在2019年,用一年的时间带领团队在全国多个城市实地调研,收集打车样本。调查结果显示,苹果手机用户更容易被专车、优享这类更贵的车型接单,如果不是苹果手机,则手机越贵,越容易被更贵的车型接单。

cd7c4d50-de05-2244-adac-b8e68b03b47f.png

图片来源:微博话题

不仅是在出行方面存在价格差异,在酒旅方面也是一样。有用户在使用携程订酒店时,两台价位不同的手机,对于同一个房间,显示的价格存在差异。经过验证发现,3000+以上价位手机与千元机相比,价格高出100元左右。

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这类使用iPhone或高价位手机的用户被算法打上了“价格不敏感”的标签,所以平台趁机给用户加价,或给这些用户优先推荐高消费服务。

2、活跃用户;随着技术的进步,平台利用大数据算法,对不同的消费用户展示出不同的消费价格。正常情况下,平台上那些重复购买的用户,往往很少去“比价”,属于对平台信任感更强的人群,有的互联网平台会针对这种用户进行“杀熟”。

2018年3月,经常使用某旅行网站预订酒店的网友“廖师傅廖师傅”发现,他预订的房间价格在380-400元之间,但很少用该软件的朋友查询到的同一房间价格仅300元。

3、会员用户;充会员本想是可以得到更大的优惠,结果有时也会大相径庭,各平台的会员就像一种契约,意味着消费者会高频消费,平台则给予各种“增值服务”作为回报,而令人想不到的是,有时会员用户会比非会员用户承担更高的价格。

af9589de-e730-c4e0-ab46-717e1f9721a3.jpg

图片来源:漂移神父公众号文章截图

2020年12月,自媒体“漂移神父”曾发表了一篇名为《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的文章,质疑美团“同一家外卖,同一个配送位置,同一个下单时间节点,在开通会员后,为什么配送费比非会员要高?”该网友在开通会员后,配送费由平时的2元变为了6元,比非会员的配送费高出了一倍不止。

文章一出,阅读量便迅速攀升,“美团被爆杀熟外卖会员”也就此成为热门话题,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非会员点餐比会员点餐便宜、充会员前后菜品价格不一样等问题比比皆是。

对忠诚度更高的用户进行“收割”,怎么看都像自掘坟墓的行为,这么多企业为何对此趋之若鹜,这般乱象缘何会频繁出现?问题的根源,除了大数据技术提供了这种“消费歧视”策略实行的基础,更多的源于市场竞争的复杂性。企业为了兼顾提高营收和吸引新用户,不得不施行这种看起来并不明智的运营策略。

杀熟难短期消失,自防很重要

根据黑猫投诉相关数据显示,键入关键词“杀熟”后,美团、携程、滴滴等均在投诉名单之上。几乎所有互联网巨头们都难逃杀熟罪名。

消费者不禁会疑问,平台及巨头们为何甘愿背负名誉受损和股价狂跌的代价,也要把大数据杀熟进行到底呢?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对大数据杀熟泛滥的领域进行深入调查后发现,这种怪现象背后的原因有三。

首先,持续的烧钱扩张策略是罪魁祸首;多数互联网企业在初期以烧钱快速扩张,利用低价圈住消费者。长此以往,平台逐渐成了领域的龙头,并以此对丧失选择权的用户进行“收割”。从不为自己设限的美团,一直都在追逐业务的边界,想要赶上每一个风口顺势腾飞,于是不惜烧钱拓展零售、社区团购、出行等新业务,但从美团最新发布的财报中来看,持续扩张的美团并不乐观。根据其财报显示,美团第四季度,新业务亏损由2019年的13亿元,同比扩大至2020年的60亿元。

美团虽然将新业务的亏损称为“面向未来的投入”,但从现阶段来看更像是台“碎钞机”。同时在烧钱扩张的还有滴滴,先是进军跑腿市场,紧接投资1亿元搞货运,而后上线“橙心优选”,宣布入局社区团购,每一项业务都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因此2020年也被看作是滴滴烧钱最猛的一年。

正是各家巨头持续的扩张策略,使平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利润和新业务拓展,于是就会想法设法回血资金,大数据杀熟也就成为各家的共同选择。

其次,新用户增速放缓是第二动因;随着互联网红利见顶,流量也逐渐触摸到天花板,很多行业都进入了存量竞争的阶段,许多领域获客成本达到了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因此各平台都会对新用户赠送各种折扣和福利。大多数外卖、出行、OTA平台已经渡过“创业时期”,用户增长都开始减慢,融资渠道减少,对老用户痛下杀手,并把其中一部分的钱补贴给新用户,成了平台保持对新用户吸引力的一个妥协性的办法。

af43a506-3814-a156-1232-b45a32288048.png

图片来源:《QuestMobile 2020中国移动互联网年度大报告》

新用户增速放缓,让各大平台不得不将目光放回老用户身上,薅老用户、会员用户的羊毛,成为大数据杀熟的第二动因,这也使杀“熟”保“新”将会长期存在。如日常购买外卖时,就可以看一看美团、饿了么两家平台同一个商家的同一商品定价,和各自配送费的定价,哪家更低选哪家,掌握主动权才是应对收割的正确做法。

最后,取证难、维权难助长乱象泛滥;每次出现大数据杀熟的风波,企业都会以各种理由回应,过去大数据杀熟的拷问此起彼伏,面对外界的质疑,互联网企业通常以商品型号或配置、享受套餐优惠、时间点不同等为理由,进行自辩。

f17c8e61-e1e5-19de-8ed9-1e99cd978233.jpg

图片来源:微博

除非相关部门强制,互联网企业大多时候不会也没必要对外公布具体算法、规则和数据,每当消费者在遇到类似问题时都很难维护自己的权益。其原因在于取证难,维权更难。北京市汇佳律师事务所律师邱宝昌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透露:“电商差异化定价是否构成法律意义上的大数据杀熟不能一概而论。实践中要认定大数据杀熟存在一定难度。”

专业人士也曾分析,“杀熟”行为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监管和举证的困难导致。究其背后是因为“大数据”的特性就决定了杀熟存在复杂性和隐蔽性,别说普通消费者,甚至机构也难以举证,所以“大数据杀熟”如何界定就成为了一个类似“既有又没有”的“薛定谔的猫”的长期问题。

为了填补亏空、应对增量放缓,加之杀熟的取证维权难,都成为平台及巨头们冒风险举起镰刀的背后推手,而这些原因不是一朝一夕间出现的,自然短期之内也不会消失。可我们面对不公平的“大数据杀熟”就听之任之,束手无策吗?其实一切并不是无解的死局。

镰刀之下并非毫无办法

镰刀之下,并不是只有束手就擒一条路可走,只要读懂大数据杀熟背后的商业逻辑,就有了应对之策。根据专业人士总结,目前互联网平台存在的“杀熟”方式主要是平台算法,基于对用户的消费能力、消费意愿以及消费频次所衍生的数据标签来进行区别定价。

只需搞懂大数据杀熟背后的“运行逻辑”,很多消费者就可以从“杀熟”的包围圈中突破出来。

点外卖、出行打车、下单酒旅时,要多“货”比三家;在选择同样的商品时或服务时,不妨多浏览几个平台,雨露均沾的使用多个平台进行货比三家,不仅可以更实惠,还可以有效防止被杀熟。比如,美团给你高价,你就多去饿了么点外卖;携程酒店价格高,就去途牛;滴滴打车价高,就去美团打车,不要过度依赖某个平台形成一种惯性。

64959acc-b8d1-1a6d-69bf-ffa1bf3834d1.png

图片来源:网友自制的反大数据杀熟日历

如果过度依赖于某个平台,那平台就会认为你是一个“价格不敏感”的用户,可以放心大胆的进行“收割”了。相反如此若即若离、反复无常的疏离感,才会让平台算法没有“安全感”,从而达到“驯服”它的目的,这样大数据杀熟的镰刀就会较少的落在你的头上。

了解大数据技术也有“机器弱点”,“渣”一点或可破解;大数据技术虽然名头很唬人,其实只是像数学公式一样的“死逻辑”,你不符合平台关于“韭菜”的定义,就能破解机器算法。可以提供干扰性数据,来模糊我们的用户画像。

打个比方,当你想买某款商品,不要一直搜索浏览,你可以再看看相差较大的品类,通过搜索行为来模糊平台对你消费意图的判断,这样算法就很难对你的真正意图做出准确的判断。另外,专家还呼吁要为大数据算法“立规矩”。据了解,今年2月7日,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对消费者反映较多的“大数据杀熟”等问题作出专门规定,或会一定程度的将大数据技术关进“笼子”里,这对于消费者而言也是个好消息。

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各种外卖、出行、OTA应用的非熟客;“杀熟、杀熟”,因为熟悉才成为大数据镰刀下的待割之物,如果我们佯装成并不熟悉的新用户,那么平台应该也会以厚礼相待。

a1ac22f1-6688-0b0a-2c11-7c4b889b435f.jpg

数据来源:网络安全媒体E安全调查

遵从这样的思路,我们可以从源头下手,谨慎授权自己的信息给相关应用,对于APP的各种申请授权予以甄别的进行开放,尤其是关于麦克风、通话记录以及存储这些即会暴露购买倾向,又和大部分消费服务无关的信息,可以有选择性的对相关应用开放,减少它们对自己的了解,会更好的保护你的消费权益。

又或者在某一段时间内删除你常用的那些APP,以此来触发该平台的客户流失预警。当平台将你列为即将流失的用户,这样你在机器的“眼里”就不再是“熟人”,从而平台会更加重视你的体验,你也可以避免很多麻烦,少花掉很多“冤枉钱”。

虽然我们已经被大数据杀熟包围,但好消息的是,全社会已加紧对大数据杀熟现象的重视,反垄断法的出台,法律界人士的发声,消费者的反抗,都在加速大数据杀熟灰色现象进入退出历史舞台的倒计时。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