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品茗上市,逐鹿千亿「数字建造」市场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niutoushe.com/66444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品茗上市,逐鹿千亿「数字建造」市场

330 111.webp.jpg

编辑 / 周效敬   

审校 / 刘兴宇


百米高空,以个位数计算空间的驾驶室,每天调度数十吨建筑材料,这是被称为“高空舞者”每天的工作环境,他们是建筑工地上最基层的工人——塔吊工。

之所以用“最基层”这个词,是因为有这么一个描述:塔吊司机处于建筑工作环境里的“食物链底端”,有时候会因为工程进度“赶工期”,被要求超载调运建材。如若不从,职场里的霸凌,屡见不鲜,塔吊司机的地位卑微到了尘埃里。

每个建筑施工现场,我们都可看见一句标语“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偌大的字体,夺目耀眼。然而,“安全”问题依然备受挑战。

一套塔机监控的黑匣子,成了塔吊岗位“救命的稻草”,也成了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冰山一角。

或许,谈“建筑行业信息化”会稍显过时,因为现在人们更愿意用“数字化”一词,毕竟我们正处在数字经济的大时代。

在这个大时代里,建筑行业的数字建造技术和产品提供商「品茗股份」,于 3 月 30 日成功登陆科创板(股票代码:688109),敲响了建造领域的数字之钟。股票发行价 50.05 元/股,募集资金 5.9 亿元。30 日开盘价 96 元,截至当日 10 点 45 分总市值 43.6 亿元。

222222222222222222.webp.jpg3 月 30 日,品茗在科创板敲钟上市

从 1996 年涉足造价类软件,到 2003 年自主研发施工类软件,并专注于施工领域,到现在二十五年,迈进智慧工地,由品茗的成长可窥建筑信息化变迁一隅。 

销售变成培训师

品茗创业的早期,整个建筑行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市场里,建筑企业人员的电脑使用水平低,销售人员在推广专业软件时,还需要做一件事——电脑使用培训。建筑企业的人员一看到品茗的销售都以"老师"相称。

有意思的是,“打开电脑”、“双击鼠标”对现在而言再简单不过的操作,在那时,却是“笑话”不断。品茗股份副总裁陈飞军回忆说,软件使用要在电脑里安装驱动,电话远程指导客户使用时,让客户点击“我的电脑”,客户就真用手去敲敲电脑屏幕;让客户打开电脑桌面,客户会以为是打开放电脑的桌子桌面。

在陈飞军的印象中,那时有些客户已是知天命的年纪,还是第一次使用电脑,由于整个行业应用计算机的水平过低,极大地限制了信息化的推广速度。从纸质、手写模式进入软件模式,“不用电脑就赶不上这个时代,很多事就会受到限制。”那是工程造价电算化的时代。

纸质.png

所以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这种一边做销售一边做老师的经历仍让陈飞军历历在目,也可以说整个建筑行业信息化能有现在的水平,是早期奋战在一线的销售人员一点一点带出来的。

建筑行业信息化

回看整个建筑行业信息化,它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变革。 一次是因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推广,一次是因 BIM (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在此期间,经历了“甩图板”、“甩计算器”、“甩报表”的三个过程。 

33333333333333333333.webp.jpg

资料来源:天华建筑设计  

变革一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国内工程建筑设计图还是“手工制图”。设计师手里的铅笔、丁字尺、三角板成了绘图法宝,一笔一画间,一座座建筑物跃然纸上。当时,国外已经开始了 CAD 较为广泛地应用。专业的 CAD 软件公司 Autodesk,推行的免费体验策略,对 CAD 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webp.jpg

左:手工制图  右:CAD 绘图(图源自网络) 

在“九五”期间(1996年-2000年),建设部领导的“甩图板”工程开始,从设计环节信息化入手,强制推广 CAD 技术,拉开了建筑行业信息化的序幕。经过引入国外 CAD,并在此基础上的二次开发,形成适用于国内企业的 CAD 软件。到 2000 年,国产 CAD 软件商品化,有了 3~5 种符合国内企业发展的产品。 

随之而来的是算量计价软件的普及,它让“甩计算器”和“甩报表”成为可能。CAD 推动图纸电子化之后,结合符合行业规则、规范的算法直接进行建模算量,从而计算出相应的工程量等。 

造价员通过算量软件计算出的一是算量模型数据,二是算量结果报表。在导入电子化图纸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计算规则、算法实现电子化算量,造价员可以完成快速套价、组价。 

在第一次变革之后,制图(设计图)、成本管理(工程造价)、算量(工程用量)都相继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变革二

正当国内还在二维里追赶国外建筑信息化的进度时候,国外已加速推广三维模型。 

2003 年前后,Autodesk 公司推出了 Revit 软件,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 BIM 技术,同时,BIM 的概念开始进入中国。BIM 的推广,引来了建筑行业信息化的第二次变革。

BIM 核心是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

通过使用数字化技术,在三维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

从而实现从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乃至拆除的建筑全寿命周期信息的集成;

使得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能够在建设项目的所有参与方(包括政府主管部 门、业主、设计、施工、监理、造价、运营管理、项目用户等)中实现共享与传递,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 

简单来讲,BIM 就是在三维空间里创建了一个虚拟的建筑工程,从设计、施工、运维到拆除,贯穿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其实,BIM 不仅用在建筑领域,也用在航空航天领域,通过 BIM 的模拟,整个建造过程在实际操作时才会更加合理、有序,且效率更高。 

去年疫情爆发后,10 天修建的武汉火神山医院,12 天建成雷神山医院,创造“中国速度”的背后,BIM 功不可没。 

在行业里与发展阶段并存的还有一种观点,在品茗股份总裁李军的理解里,他不以发展的时间线作为排序,而是将建筑行业软件分成了四个大类:

 一是设计类软件,主要供设计院使用;

二是造价类软件,主要供建设方、设计院、造价咨询企业、施工单位、审计部门、专业院校及政府部门使用;

三是施工类软件,主要供监管机构、业主、设计、咨询、施工、监理等建筑工程各方主体使用;

四是智慧工地类解决方案,主要是聚焦在施工现场,围绕人、机、料、法、环等,综合运用 BIM、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技术和智能设备等软硬件信息化技术,与一线生产过程相融合,对施工生产、商务、技术等管理过程加以改造,提高工地现场的生产效率、管理效率和决策能力等,实现工地的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 

其实,无论哪种解读方式,都能够清晰地解构整个建筑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进化过程。从易到难,从单点到整体解决方案,从纯软件到软硬结合,建筑行业的数字化应用正走在井喷爆发的前期。 

从区域到全国——品茗的崛起

今年 1 月,国家统计局数据报告显示: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 101 万亿元,同比增长 2.3%,其中建筑业总产值突破 26 万亿元,同比增长 6.2%。 

建筑“三浪”

建筑行业的总产值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近三分之一,在发展上,会受如下因素的影响: 

首当其冲是人口红利消失的问题。

建筑产业原本就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去都是靠“堆人”,而现在,国内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凸显。数据显示,2019 年末中国 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 2.54 亿,占总人口比例 18.1%,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 1.76 亿,占总人口的 12.6%。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 3 亿人,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老龄化的加速导致如今的建筑工地上,大部分都是五十岁左右的工人,鲜少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用工都得派大巴车去接人,而不再是以前看到的那样——工人们自己装上被褥背着麻袋去工地干活。”品茗股份总裁李军如是描述。 

劳动力短缺,随之而来的便是用人成本的攀升。人口结构已然如此,建筑业要继续保持支柱地位,也只能依靠数字化和信息化的能力了。

其次,数字经济已是大势所趋。

目前,社会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十四五规划”里,将“加快数字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设独立篇章,足见“数字”的分量。

然而,一份源自麦肯锡 2016 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全球各行业信息化投入的对比中,建筑行业信息化投入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农业。 

5555555555555555.webp.jpg

资料来源:McKinsey & Company,《Imagining construction’s digital future》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投入仅占总产值约 0.08%,而发达国家则为 1%,仅为发达国家建筑信息化投入水平的十分之一。

 一来是“十四五”带来的政策红利,数字化已经是大势所趋;二来相比发达国家仍有数十倍的增长空间。在第四次工业革命面前,数字化来势汹汹,建筑业唯有不断加大信息化投入,提升技术的成熟度,不断创新。

第三,国家政策。

从建筑行业经历的几次变革,可以感知政策对行业发展的推动力。无论是去年业界疯狂关注的“新基建”,还是今年的数字经济几个重点产业(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政府的宏观调控都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从面临的人口问题,到数字化,再到政策,它们被李军称为建筑行业的“三浪”。三浪叠加,让人看到了建筑数字化的发展空间。

从区域到全国,市场竞逐

从浙江一隅,到迈向全国;从代理,到自研;从造价类软件,到施工类软件,再到智慧工地。

这些浓缩成了品茗从 1996 年到现在的经历和变化。

简单梳理品茗的成长历程时,会发现品茗的注册时间是 2005 年。

但实际上,在 2005 年之前,品茗已在建筑行业开始它的原始积累。1996 年,现任品茗股份董事长的莫绪军离开北京,到杭州创业,代理销售造价类软件,服务范围为浙江。 

后来,到 2003 年,有了自己的研发部,开始自主研发施工类软件;2004 年,面向全国招商,拓展全国市场。

 1996 年~2004 年,品茗完成了它的“寻梦探路”使命。 

2005 年,信息化程度依然较低的建筑行业,施工领域的信息化更甚,于是聚焦施工类软件的“品茗”成立,正式开启在建筑施工阶段的信息化探索。

之所以叫“品茗”,这里面藏着一个美好的愿望。

品茗,汉语解释为“喝茶”。

而杭州,是龙井茶之乡,浓郁的茶文化,带给人的是悠闲惬意的生活感受。

品茗公司总部坐落杭州,他们是希望通过科技的力量,将工作化繁为简,让人们能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享受“品茗”的悠闲时光。

这之后的十年(2005 年~2014 年),品茗从产品、服务区域,乃至客户发力,实现了它的“转型蓄势”目标。

产品从自研的施工类软件切入,围绕工具类产品延伸出造价软件、算量软件、安全计算软件等。2011 年,品茗还收购了西安丰树,成立杭州品茗安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从软件扩展到物联网相关的设备,进军塔吊监控系统市场,布局 IoT。 

在此期间,品茗的地域版图从浙江扩展到华东,进而布局全国。到现在,覆盖全国 200 多个城市。 

客户从中大型企业到央企,树立出标杆的头部客户,品茗帮助它们通过信息化的力量高效地完成不少标志性建筑的建设。服务北京城建集团参与建设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服务上海宝冶集团参与建设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冬奥场馆),以及服务中建一局、中建三局二公司参与建设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等等。

6666666666666666666666.webp.jpg

左: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中: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右: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建筑设计,是一个将三维场景转变为二维图纸呈现的阶段;建筑施工,是让图纸变建筑,从二维到三维的过程。因此,在施工阶段,工作的繁复可想而知。

品茗的崛起

2011年,住建部在印发的《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里提出,"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建筑企业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 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推动信息化标准建设,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的产业化,形成一批信息技术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建筑企业。

无论是国家政策对 BIM 应用的推动,还是主动投身 IoT 的研发,品茗已然置身新技术浪潮之中,通过 BIM 、AIoT 等技术逐渐变幻出各种施工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这也让品茗快速扩张市场,在数字建造领域迅速崛起。 

而品茗快速崛起的原因,归结下来一是丰富的行业沉淀,二是成熟的技术,三是大量的研发投入,四是客户的优选: 

丰富的行业经验

在服务数万家客户过程中,品茗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如此量级,让品茗更能深刻理解客户的应用需求,同时掌握应用场景下的效果。懂客户,懂行业,是优势也是壁垒。

成熟度较高的技术产业化

BIM 技术完成了从工具软件到整体解决方案的过渡。众所周知,工具类软件壁垒较低,很容易被复制和超越,但整体的解决方案则具有较高的应用壁垒。 

重金投入研发

品茗股份上市的招股书显示,2019年,品茗股份的研发投入为  0.66 亿元,建筑行业里的其他企业在研发投入上分别为,广联达 9.69亿元;斯维尔 0.29 亿元;鸿业科技 0.13 亿元;海迈科技 0.26 亿元;盈建科 0.28 亿元。

可见,品茗股份的研发投入仅次于建筑信息化行业的龙头企业(广联达),并远超其他企业。  

7777777777777777777777.webp.jpg

建筑行业信息化企业 2019 年研发投入(图自品茗上市招股书)

客户优选,增长持续

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webp.jpg品茗2017~2019年营收(图自品茗上市招股书)

报告期内,品茗股份在 2017 年到 2019 年的三年间的营收,分别为 1.45 亿元、2.22 亿元、2.83 亿元(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保持连续增长的状态。

这源于品茗下游积累了众多优质的行业客户,包括工程建设领域的咨询、施工、监理、审计、设计、业主、监管机构等,保证了品茗销售规模的持续增长,同时也让品茗对细分领域的高质量客户攒下丰富的服务经验。 

不再卑微的塔吊工

前文讲到卑微的塔吊工,冒着生命危险干活,且很可能经历被要求“超载”的遭遇。当吊运材料重量以数据的方式被记录,并同步到安全监管部门时,塔吊司机便能理直气壮地拒绝违规行为,超载的危险也就荡然无存了。 

调运材料.png

而当多塔交叉作业时,甲组某塔吊在旋转大臂过程中,碰触到正在多塔交叉作业区内吊运材料乙组某塔吊钢丝绳,造成乙组某塔吊钢丝绳及其下方吊物晃动。这样的危险场景,也会在技术的驱动下,让旋转动作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以上都可以在塔吊监控系统监督下安全作业。塔吊监控系统是基于 IoT 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实现施工过程中对机械设备的实时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分析,从而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由 IoT+AI 组合的 “AIoT” 在建筑信息化的应用,让应用场景不断延伸。品茗股份产品副总裁章益明将 AIoT 的应用场景分为两端:项目端和企业端。 

项目端应用是围绕人、机、料、法、环,应用场景如机器替换人的值守、考勤使用的人脸识别设备、人员定位、质量验收设备等。 

企业端应用则侧重于项目和企业联动,场景如工地上安装的摄像头在人员、环境、设备等安全风险事件识别和报警服务等工作中产生的数据,企业工作人员可以随时调用,进而帮助企业对项目进行管控。一些赶工的项目,从考勤、塔机运转数据的累积,综合分析项目进度,帮助决策。 

在品茗,这正是现在及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智慧工地。

智慧工地是将传感技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BIM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场施工管理进行深度融合,将高科技技术植入到项目建造的各种元素之中,从而形成互通互联、信息共享、智能化管理的项目管理体系。 

面对人员复杂、工种多样的工地管理,“坐在办公室,通过手机或者电脑便可观工地建设全貌”,想必这是所有建筑行业的人倍感欣慰和轻松的状态吧。近两年,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断推进,加上新基建浪潮,作为建设的基础,智慧工地已然是必要途径。

据智研统计,2018 年,智慧工地市场已达百亿级。去年,就有媒体提到智慧工地已是千亿级市场风口。

作为科创板上市的“中国数字建造第一股”,25 年专注在建筑行业的品茗在千亿级市场里开启新的征程,追逐它的“数字建造梦”。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