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折叠的童年:“内卷”漩涡里,四位家长的尝试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41926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折叠的童年:“内卷”漩涡里,四位家长的尝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栩栩多多(ID:xxddkids),撰文:吴楠、陈滢。插画:Luyi Wang,原文标题:《折叠的童年——在 “内卷”的漩涡里呼喊天真》,题图由Luyi Wang绘制

如果孩子的动手与动脑能力PK,谁会取胜?这是近期两会热议的一个教育话题。当然也有人提出教育永远都不只是教育那么简单,而更多的是家庭的经济实力、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角逐和争夺。

“不同的阶层拥有不同的动手能力培养方式”,在很多家长眼中“动手能力”绝非绘画或者手工、家务那么简单,更多地意味着肢体协调、身体运动,乃至对于生活和生存的理解,家庭地位的象征。这样的观念自然也衍生出教育产品的高消费。

85

插画 Luyi Wang 

如果说《折叠北京》虚构了生存压力之下的未来世界,城市需要折叠起来让不同富裕程度的人来分时段享用。那么如今的教育是否也呈现出不同“阶层”的不同“消费观”?让我们跟随栩栩多多,一起来看看四个孩子的”折叠童年“。

85
85

折叠空间:王华家庭

父亲王华,39岁,航空工程师。

儿子王铎,10岁,就读于北京朝阳区某小学。

【清晨7:30,北京】

地下车库里,等着孩子从家出来的王华启动了白色的沃尔沃,手指不安地敲打着方向盘,他要在四十分钟内把孩子送到位于三元桥、在一座大厦9楼开办的跆拳道班。北京的交通让王华感到压力。

王华一家月入合计三万多元,39岁的王华从事航空设计工作。“不指望他成为李小龙,但有个爱好,不要像我和他妈,空下来只能刷手机。”

王铎每次去跆拳道班前都在家磨蹭很久。他曾被教练批评“太阴柔”“动作不果断”。跆拳道班二十七个小朋友,王铎没交到朋友,他自认为主要是因为“学的不好”。每次学完跆拳道回家,王铎都要吃不少零食。王华要管,“孩子有点太胖了。”妻子不同意,“他去学去练就是成功。”

王铎打了几次退堂鼓,哭闹着说“浑身疼”、“班级里别的同学都不去学”,但父亲王华不同意,“学校没啥体育课,连这个你也不想学,平时谁有空陪你锻炼!”

王华常恨铁不成钢。可看到肉嘟嘟的儿子,也舍不得太过严厉的批评。他跟妻子商量,再学半年,要是儿子还是喜欢不上,就换一个运动课。

农村长大的王华还在攒钱给孩子买学区房。体育培养、动手能力意味着身心素质,对于有农村背景的王华而言,更希望锤炼的是孩子的意志,孩子却不一定认可这样的想法。

#折叠的童年#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对四十年前的法国社会有相似的分析:文化品位、生活趣味并非自然演变而成,而是资本和消费促进的结果。

社会中人们自认为“有教养”的行为方式,其实是一系列文化互动的结果。固有观念塑造出的“高雅”爱好,让辅导课程都有了三六九等,贵贱之分。

其中一些实践是为了获得文化资本。更“小众”,更有“品位”的兴趣爱好,是转化为社会资本、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前提。如今,无论是海淀家长还是鸡娃父母,都是在进行“文化资本”的积累。

85
85

折叠空间:金南家庭

父亲金南,38岁,某部队工作。

女儿金朵朵,9岁,就读于上海某小学。

【上午9:00,上海】

两天前的一场春雨让马场的草地嫩芽探到了脚踝的高度。金朵朵和同班的十九个同学正在市郊,与马术训练场里的三匹高头大马亲密接触。这些相当于两个孩子身高的马匹,温顺地低下头让一群嫩嫩的小手触摸。金朵朵触碰到马脖子上毛时,大声笑着,“比爸爸的胡子还要硬。”

在这所双语教学、学费不菲、体育课文化课艺术课平分秋色的学校里,仅这一次的马术互动,便提前一周“征求”家长们的意见。包括头盔、护具、消毒服和水果、零食、车费等一共是每个孩子530元。

9岁的金朵朵的父亲金南今年38岁,在部队工作。母亲经营一家律所。出生于部队世家的朵朵,不仅在军属大院中长大,还从幼儿园起就有专人接送。

金南每周只有三天时间可以回家。女儿从马场回来那天,他恰好在家。听到女儿兴奋不已的讲述,金南十分高兴,“虎父无犬女!咱们当兵的人,孩子也要能跑能跳。”他当即就和妻子商量,在这家马术训练场给女儿请一个教练。

夫妻二人似乎都没考虑孩子的年龄,因为“教练可以保护孩子。”金南和退休的父亲说了这件事。父亲当即同意接送。“老爷子原本打算培养孩子打高尔夫的。听说骑马,觉得也不错,都是不太常见的运动。”

金朵朵弄不明白马术究竟是什么,但她喜欢“跟马一起玩”。已经三节课了,金朵朵还要在教练的怀里练习骑马。“她很勇敢。”但金南还是很满意。

“马术只是个预热。等别墅装修完,我就带孩子去院子里种点东西。”与其训练某种竞技能力,不如让孩子发挥天性,保护天性需要家长的认知,以及物资支撑。

#折叠的童年#

像马术、高尔夫球这类体育项目,因其与升学门槛、阶层象征等的文化资源的紧密关系,被划分到“高雅项目”的类别,其属性更与娱乐、休闲、放松的生活方式挂钩。突出身份与阶层的同时,弱化了动手能力本身,更不等同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性活动。

85
85

折叠空间:葛闯家庭

父亲葛闯,40岁,某电子公司高级产品经理。

儿子葛图宾,11岁,即将升入沈阳市某中学。

【中午11:00 沈阳】

奥体中心的网球场上,一对一的教练正带着葛闯的儿子做着热身。

在国内某电子公司工作的葛闯,曾经拼命学习、一路读名校,如今把一辈子当汽车工人的父母接到河景房。他的儿子今年11岁,已经打网球三年多。一对一的网球课,每周两次,一个月小三千元。

打网球让葛闯的儿子在同龄孩子中更为出众,也因此收到了三四个女孩子的“交友信”。还带动了葛闯的几个同事培养他们的孩子打网球。

一次夏令营中,半游戏性质的野外生存体验,在葛闯儿子口中是“又脏,穿的也很丑。”看来网球无形中培养出儿子对动手活动的“颜值”要求。

“撑着。”葛闯经常加班赚钱。前几年他出差很多,最近都是线上会议,有时还要考虑不同国家办事处的时差。葛闯发际线后移、干瘦且脾气有些爆。“儿子也会提要求,多半跟他妈说。我开车带他去打球时,车里要是没音乐,我们俩就跟记者访问一样一问一答。干巴巴。”

葛闯挺失落的。他付出了很多努力,可总觉得儿子在身材变得挺拔、身手变得矫健的同时,身心也离自己越来越远。如果动手能力的培养,脱离了竞技,却只培养了表象,圈层比想象中更为难以跨越。

#折叠的童年#

锻炼脑力的课外活动可以与工作所需的“能力素质”相挂钩,但单纯锻炼身体的“务农”则看起来“无用”、“脏兮兮的”,远离城市生活,且没什么“技术”。

这是因为随着工业社会社会的来临,手艺赖以生存的环境已彻底改变,失去了原来日常生活的使用场景,继而降级为一种“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有了高下之分。

然而,教育并不该只为市场服务。在锻炼体力的教育形式中,孩子们动起来、跑起来,方能回归本真。

85
85

折叠空间:Sarah家庭

母亲Sarah,35岁。

女儿小可,4岁。一家人生活于云南大理三元村。

【中午12:30 大理】

35岁的Sarah花了二十多分钟,才把在沙坑里玩耍的女儿小可引到屋子里吃饭。不要小瞧了这二十多分钟,考验的正是母亲的情绪价值和生活节奏。“城市里,老师和家长必须保持清醒的界限和时间的限制,幼儿园也很难做到慢吞吞。”

小可出生在澳洲。在一场急症脑膜炎后,Sarah和丈夫不仅照顾到力竭,且愈发感觉到文化上的难以融合,加之这里所谓“生态、便利、文明”是用工业代价换取。在投资房产与金融理财收入的支撑下,一家人在三元村已经生活一年多。云南大理的三元村,在Sarah一家人眼中,精英教育失去了吸引力。

在与自然边界近乎于无的村落里,小可和Sarah睡醒后不急着起床,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天,时不时抱一抱。Sarah做的早饭通常是把昨晚从地里挖出的土豆以及之前采的南瓜蒸熟。

一起住在这个村子里的,还有和Sarah追求相似的三四家。这里一切处于初级阶段。她的先生大部分时间为幼儿园做木工,Sarah则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来”——做上午茶、清洁、做堆肥、翻译资料、搭建二手空间,做零污染生态村的策划。

在村里,Sarah没有再以一路上读好学校的“精英式教育”为导向。她带着小可,用半个多月把以前是建筑用地的土地中的石头拣出来的,以便后期耕种。“体力劳动特别疗愈。”

就连大人们做手工,也不会有人催,孩子们可以尽情参与。“只要看到妈妈没有很慌忙地要去做下一件事;妈妈是和自己在一起的;她喊一声,妈妈就答应。这对现代人是非常奢侈。”

家里没有电视,也不会依赖网络。小可走路上学,没有车马,开始更喜欢跑和跳。在Sarah看来,与动手、动脑无关的是,大自然“让孩子去感受真正的生活”,而并非只有收入决定孩子接触到的教育品质。只有脱离整个游戏规则,才能打破阶层的天花板,这背后的代价和勇气难以预估。

#折叠的童年#

汉娜•阿伦特把“劳动”与“工作”区分开来。她认为那些直接调动身体的活动,即是人的生命本身,而工作并不是。

劳动和工作的分野也是晚近的现象,在大规模工业化之前,无论是中国的匠人还是印度的手工业者,劳动即是工作。制作手工艺的过程既能满足人文主义的内在价值,又能为他们换取生存所需的报酬。

像Sarah这样隐居田园的一家人开辟了新的可能和方向。与其说引领了一场风潮,不如说有一部分人正在解构作为资本市场和赛道存在的教育,让教育又回归生活本身。

当然,这只是尝试之一。无论是兴趣与爱好的培养,还是动手与动脑能力的锤炼,背后总是一个家庭的家境、社交、视野等综合因素,更是一个社会乃至国家的教育导向和生活方式的把控。

相信在这个多元的社会,当我们能够定义生活,还会有更多人选择最适合的教育模式,而打破局面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田园梦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栩栩多多(ID:xxddkids),撰文:吴楠、陈滢,插画:Luyi Wang(instagram@luyiwangart),编辑:周志轶,助理编辑 :周佳怡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