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如何讲好有“烟火气”的故事?从《早餐中国》说起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425369.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如果你最近正在剧荒中,或许可以看一看《早餐中国》。

这部每集时长只有8分钟左右的美食纪录片,一共三季,不久前刚更新完100集,很适合吃饭时随手点开一集来看。它的主题,是大江南北的特色早餐;它的风格,是“不精致”——镜头里的食物,往往看起来不太讲究;呼啦啦嗦下一碗汤粉的食客,可能眼睛还是半闭着,但就是这样一部片子,却能让人在一集一集看下来后,有种乡愁得到抚慰的感觉。在网友对它的评论中,两个高频词是“烟火气”“接地气”

一、《风味人间》:高于生活的美食文化故事

要想知道这种“烟火气”从何而来,我们可以先看看,以《风味人间》系列为代表的、另一类以大气优美著称的美食纪录片。

《风味人间》的大气感,离不开它开阔宏大的视角。该系列纪录片不局限于特定的地理边界,美食被设置为大洲之间的连接点,身处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常常在某种食材或味道的烹饪思路上“不谋而合”。以第二季第一集《甜蜜缥缈录》为例,它以“甜”为线索,取景地横贯中西,观众可以跟随镜头,品赏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崖蜜、扬州的翡翠烧麦、土耳其的巴克拉瓦等各种甜味佳肴。

如何讲好有“烟火气”的故事?从《早餐中国》说起

在诱人的“风味”之外,“人间”故事才是牵动观众情感的那根细弦。这也是美食纪录片的动人之处——它们并非只讲吃的专业美食栏目,食物也是故事的密码,浓缩了丰富的人情百态和地方文化。讲四川特色菜甜烧白时,团队从一名乡厨准备坝坝宴的过程切入,既还原了当地人对甜的复合调味手法,也呈现出青城山热闹又独特的婚庆场景。

如何讲好有“烟火气”的故事?从《早餐中国》说起

介绍巴克拉瓦时,片子并未单一聚焦甜点本身复杂的烘焙工艺,而是将这个内核,包裹进一个青年学徒有喜有忧的成长故事中。原本可能枯燥的美食制作过程,就此有了能让人细细回味的起承转合。

如何讲好有“烟火气”的故事?从《早餐中国》说起

在讲完各地“浓墨重彩”的甜食之后,《甜蜜缥缈录》最终落到了一碗清淡的苦瓜排骨汤上。

这碗苦中有回甘的汤,与主角新哥的故事基调暗暗契合。新哥在烧猪作坊工作,每日早出晚归、辛苦劳作,总是一副乐呵呵的和善模样。这一天,望女心切的新哥得知了女儿高考没能考好的遗憾消息。回程的路上,父女二人难掩低落。

如何讲好有“烟火气”的故事?从《早餐中国》说起

但沮丧过后,很快,两人又振作精神,带着希望重新投入到工作与学习中。父亲为女儿煲的苦瓜排骨汤,由此被寄予了苦尽甘来的象征意味。

如何讲好有“烟火气”的故事?从《早餐中国》说起

谈及这个片段时,导演陈晓卿说,“我喜欢这个故事,实际上它不仅仅承载了更高级的一种体验,更重要的是告诉你,这个东西专属于东方……站在苦的此岸朝甜的彼岸望去,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可能会更加强烈。”

如何讲好有“烟火气”的故事?从《早餐中国》说起

《甜蜜缥缈录》里诠释的甜,是一种食物味道,也是一种由身及心的生命体验。随着人物故事的变化,甜的层次还展现出细微差别,有简单的、热烈的、缱绻的,也有历经低谷后愈发珍贵的细微欢甜。

这种高度文学化的叙事语言,贯穿《风味人间》全系列。它区别于日常的实用表述,在诗意旁白的辅助与升华下,一个个原本普通的生活剖面展现出新的面貌,人与食物的关系也从现实的各种困境中超脱出来,获得了隽永绵长的美学意味。

二、《早餐中国》:普通人的一日之食与生活苦乐

与《风味人间》系列相比,《早餐中国》就显得短小粗粝,立意也“轻”了许多。这一系列纪录片以个人化、平民化的叙事见长,不再“以小见大”,而就只聚焦于“小”,让食物回归食物、人回归人。这也是每集的两条叙事线——早餐是主线,店主的故事是副线。

1. 那些地方味道

从第一季到第三季,团队足迹遍及中国各个省份,因此呈现出的早餐样式丰富多元,北边黑龙江的豆腐脑,南边台南的虱目鱼盖饭,西边新疆的烤包子,东边浙江宁波的面结面……片中的早餐都不是什么高端的吃食,甚至可以称得上是那种“ins风优雅brunch”的反面,但对大多数有活要做、有班要上的普通人来说,这样一顿定价不高、卖相朴实、在匆忙中解决的早餐才是日常。

如何讲好有“烟火气”的故事?从《早餐中国》说起

真实之外,让这些早餐显得动人的,还有它们的地域特色——舟山的新鲜海产、兰州劲道的牛肉、延边朝鲜族“酱汤就咸菜”的特色搭配……这些特产和经典吃法,或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直接体现,或是人们在长久生活中形成的差异化饮食习惯,是一个地方物产与人情的生动反映。

如何讲好有“烟火气”的故事?从《早餐中国》说起

如果将这种多样性和鲜活的地方性放在我们的城市语境中,或许更能凸显它的可贵。在城市生活的年轻人,不好好吃早饭或者压根就不吃早饭是常事,即使吃,选项也无外乎面包咖啡、包子豆浆茶叶蛋之类。千年前我们还讲究“不时不食”,然而如今城市里的早餐,都仿佛是一条全年不变的流水线上造出来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贯穿三季的片头麦当劳广告像个隐喻,观众对着片中新鲜出炉的早餐流口水,奈何看得到、吃不到,于是隔天还是去麦当劳吃顿“满分早餐”解馋。

如何讲好有“烟火气”的故事?从《早餐中国》说起

2. 那些坚韧的人

说完了吃食,再来讲讲《早餐中国》里的人。

团队没有代人物总结自身经历,店主们看似轻描淡写的讲述里,牵出一段段辛苦的劳作日常和创业过往。真正“劳动人民的生活”是什么模样,片中都有展现。

由于早餐店几乎都是自家“小本买卖”,老板们并不能在家等着数钱,他们还得身兼厨师、服务员、采购员等工作。和任何餐饮从业者一样,他们要长期站立工作、颠倒作息,凌晨三四点起床是基本配置,下午一两点才吃上一天的第一顿饭也很常见。

在哈尔滨做了12年砂锅生意的刘江、何洋夫妇俩,讲起开店早期的辛苦,尽是一副“都过去了”的表情。刘江说,两个人在店里吃、在店里睡,睡醒了凳子分开了,两个人“都掉凳子空去了”。

如何讲好有“烟火气”的故事?从《早餐中国》说起

中年夫妻尚且常常吃不消,更何况老人。片中,有老夫妻俩经营一个店面,两人都动过手术,只能相互帮扶着;也有老人为儿子儿媳做“帮工”,辛苦不为其他,就为儿孙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只这一条信念,就足以支撑他们带着一身病痛、起早贪黑地忙活着。

江苏扬州的“范水长鱼面”,特色是自家捉长鱼、杀长鱼,再熬出鲜香汤汁,但这些都是老板陈奇用睡眠换来的。他长期早起,夏天更是要两点就起床。为了能多睡上半个小时,他在自家店里搭了个简陋的床铺,但旁边烧锅炉和排水管的声音,吵得人很难安眠。镜头里的陈奇像我们的很多长辈一样,别人说他如何他也只是笑笑,不说话,然后继续低头干活。

如何讲好有“烟火气”的故事?从《早餐中国》说起

长辈顾念晚辈,晚辈也会为长辈作出妥协。《陕西渭南·豆腐泡馍》一集中,90后老板张娟高中时妈妈生病,家里的店因为爸爸一人忙不过来而关了门,于是她的学业,没有继续下去。这不是一个完全遗憾的故事,不仅是因为现在她的店里生意红火,还因为张娟积极的心态,她说,“不管有没有文凭,都要尽量往好的去做。”

如何讲好有“烟火气”的故事?从《早餐中国》说起

不管来自哪里、具体的家庭情况有什么不同,这些人的故事,都离不开两个词——“做事”和“家人”:“做事”不是在书本里学到的深刻哲理,而是从生活中习得的朴素信念。他们相信在“做事”中,人的价值能得到体现。而家人,尤其是子女,是软肋也是铠甲;对家的责任感,则让他们甘愿常年受着身体的苦累去劳动。

如何讲好有“烟火气”的故事?从《早餐中国》说起

二者结合,形成了异常坚韧与强大的中国式“劳动伦理”只有靠自己的双手踏实“做事”,才有可能为家人挣得一个好生活。这是初始动力,也是终极奔头。其他的,小病小痛也好、压抑自我需求也罢,都不足为外人道。

如何讲好有“烟火气”的故事?从《早餐中国》说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风味人间》与《早餐中国》系列“殊途同归”——它们都是以人文故事为线索串起美食,前者胜在宏大视野与文学化叙事,后者则以更贴地的方式,讲述小人物的喜乐与不易。意味深长的诗意时刻,和那些不美满的、不精致的、无法两全的故事,共同拼出了生活的全貌。

三、“烟火气”里,是都市人的乡土眷恋与怀旧情结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早餐中国》的“烟火气”,从哪儿来?

所谓“烟火气”,原本指的是乡下做饭时,由于烧柴火而在厨房里升腾起来的炊烟气雾。这是一个常常弄得人满手满脸是灰的场景,但如今,不美的这一面显然被忽略,只留下了一层烟雾缭绕的浪漫想象。无论是厨房电器、零食小吃的广告,还是宣扬特定生活方式的文章,都喜欢与“烟火气”挂个钩。“四方食事,不如一碗烟火”,“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对汪曾祺作品的引用、化用甚至滥用中,“烟火气”成了“真实生活”的代名词。

它的流行或许也正能表明,我们的生活,渐渐没有了“生活气息”。它有模板可套,像是流水线产品;它不再真实可感,因为你动动指头、一切就有。于是,在“烟火气”这样一个承载了怀旧心理与诗意乡土想象的词中,我们对都市生活的厌倦暂时有了出口。

从这个角度来说,《早餐中国》当然是充满了烟火气的。

首先,热气腾腾的特色早餐就和“没有灵魂”的外卖形成了对比。眼下,我们的三餐被外食和外卖接管,吃的总是各种标准化食物。有时间和精力“亲自”去买菜洗菜、做饭洗碗,成了一件奢侈且艰巨的事。正是因此,现做现卖的、不那么“高大上”的早餐,就显得格外有“烟火气”。

其次,每集《早餐中国》都会在片尾,带观众看一看当地“接地气”的公共生活。菜市场新鲜水灵的瓜果,路边千奇百怪的营生,公园里在晨练、遛娃的老人……这些,都是手机不离手、还要996的我们,愈发陌生的场景。

1616646072761541.jpg
1616646081587362.jpg

最后,就是片中人物的价值观,有代表性、又有朴实的力量。网上的那些喧嚣,仿佛发生在另一个平行世界。谁一夜爆红,谁楼起了又楼塌了,谁开拓了什么万亿新赛道,那些弄得人心浮动的消息,都与他们无关。他们不祈求大富大贵,但也不会好吃懒做;不奢望成为人中龙凤,能“含饴弄孙”就是好生活。

1616646099686025.jpg

但网友的“烟火气”观感,可能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象与投射。在接受《人物》采访时,《早餐中国》总导演王圣志说道,“人们认为早餐的浪漫,早餐的烟火气,在做早餐的人眼里,完全是另一种含义。烟火气并不全是美的、温暖的东西,它是很辛苦的,也是复杂的,是无穷无尽的重复。”

2019年夏天,《早餐中国》第二季持续更新,《乐队的夏天》第一季也在热映,期间九连真人的那首《北风》,仿佛遥远地与《早餐中国》形成了互文。

这是一首关注度远低于《莫欺少年穷》的歌,但它完整地勾勒出在九连真人的家乡——广东省连平县,一群早点摊贩的生活。他们清早起、入夜睡、一周七天无休;北风寒冷入骨时,他们推着自行车在市场路穿行,留下叮叮铛叮的声音。

歌词中最动人的两句,仍然与“做事”有关。

他们相信,“做事,定会翻身”——好好做事,好事自然会来;

如何讲好有“烟火气”的故事?从《早餐中国》说起

在艰难生活的缝隙里,他们也会望不到出路,问自己,“做事,真的会翻身吗?”

如何讲好有“烟火气”的故事?从《早餐中国》说起

这仍然是一个在生活中自然生发的问题。它象征着在埋头干活许久后,突然抬起头来的时刻,也象征着在确认意义与追问意义间两头摇摆的时刻。

但多数时候,“囊来翻身”的疑问都无法得到一个直接明了的答案,他们还是会在“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里打转。到头来,能不能翻身不再要紧,如何把平凡但不易的生活过下去,才是首要问题。

参考资料:
单向街书店,《让人流口水,又让人流眼泪,文化人是怎么做纪录片的》,2020/06/15
人物,《<早餐中国>结束了,不要去打卡,也不要美化烟火气》,2021/03/21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