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知识类视频 UP 主,我是怎么「偷懒」的?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0189318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作为一名知识类视频 UP 主,我是怎么「偷懒」的?

(本文首发于少数派)
缘起
2020这一年, 我积极响应本市和单位号召,不给防疫工作添乱。从年头儿到年尾,从未踏出过我市边界一步。
同样也在这一年,我的声音和图像,伴随着多个视频平台,传播到了世界各处遥远的角落。
和很多老师一样,我一开始也是被疫情所迫,操持起了「主播」的行当。但是我觉得还是得给行为赋予足够的意义,就思考如何把视频做得更好。
想要改进,就免不了要学习。我参考不少文章和课程,一步步了解视频录制、视频剪辑、视频发布、文案写作、宣传推广等方面的知识。当然了,也免不了买了很多配套的软硬件产品。
不知不觉,我就成了一名知识类视频 UP 主。居然还在B 站上收获了数千粉丝。真是很令人惊喜。

当然了,这个过程中,也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坑也着实踩过不少。之前的文章中,我也为你介绍过不少视频制作相关的工具。但是不够系统。趁着少数派的这次征文活动,我为你做个完整的流程与工具梳理。
其实如果你对视频制作感兴趣,估计也看过不少相关的介绍和教程了。那我这段分享,有什么意义呢?
我用一个字定位本文的特色——懒。
以下的介绍中,你会看到,一个懒人,是怎么用最省(tou)力(lan)的方式,来做视频的。
障碍
回想最一开始自己零星做视频(大概是 17 年末开始),我是真的不愿意露脸出镜。颜值不高,还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对视频质量的评判标准,还停留在对电视节目和视频平台自制内容的阶段。觉得至少得化个妆,穿得正式一些,才好意思让别人看见。
但是你知道的,我是个懒人。一想到这些麻烦事儿,我干脆就甩手不干了。
翻看我自己18、19年为数不多的教学视频,大多数都是屏幕录像,只做解说不露脸。但是2020年,录像变成了为本专业授课服务。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让本系学生认识一下我长啥样的。要不然也太没有成就感了。既然专业课视频已经没羞没臊真人出镜了,那其他的教学视频,也没有藏着掖着的必要了。
露脸的这个过程也挺有意思。一开始的时候,是我找太太录了一段视频。因为那时候我连自拍用的三脚架都没有。她举了半天手机,真做到了手不抖,也是难能可贵。
好在录的内容并不长,实际上就是个开场白和结束语。之后的事儿,充分体现出我懒惰的程度——连续四五个视频里面,我反复用的,都是这同一套的开场白和结束语。最后连我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场景
久而久之,我发现这不行。观众一打开视频,见到和上一个视频一模一样的场景,很有可能觉得点重复了,直接退出。
为了能自拍,我买了个几十块钱的三脚架,开始自己录像。
我看有的视频UP主为了增强科技感,后面放4、5个显示器。可惜我没有这么多科技设备可以炫耀,也没有这么高的预算。于是我就背对着自己的显示器,开始录。
但是问题很快就来了。我发现大家的注意力不集中。他们不再关心我的讲解内容,甚至私下大概认为我在前面叨叨很碍事儿。因为那时候,他们问的问题基本上都是这样的:
“
王老师,那个显示器什么牌子?多少钱?上面的挂灯呢?跟明基的比起来有什么区别?哎,你那个麦克风跟我的一样啊!哈哈……
”
我觉得,这不是一个产品品牌展示的节目。所以,我从那儿以后,就背对着一堵白墙开始讲。
为啥要纠结背景呢?其实我担心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出于专业敏感性,我不想在录制的过程中曝露过多的个人隐私。我是做情报学研究的,考核学生情报分析能力的方式之一,就是找一张包含窗外景色的人像照片,让学生定位出这是在哪个城市哪个小区甚至哪个单元拍的。所以在对待隐私问题上,我们总会很慎重。
其实我又不是什么有钱人,不用那么怕招贼。第二个方面才是重点——怕让别人看出家里地方小,东西摆放乱。为了不把密集恐惧症患者吓跑,我希望把真实背景拿掉。为了这,我尝试过几种工具来自动抠图,甚至还专门做了一个视频给你讲如何不用绿幕就去除背景的效果。
一开始,我确实懒得用绿幕,因为在网上看过实物,个儿大不好收拾。后来发现一个迷你型的,可以放在椅子上,收纳简单不占地方,就买了一个。
实话实说,使用率不高。绿幕对光线要求比较高。光线不均匀,就会在抠图的时候有瑕疵。既然都有瑕疵了,那我索性就不用它了。
一位视频平台工作的朋友,估计是实在看不下去了,给我寄过来一个补光灯。我现在还一次都没有使用过。也是因为嫌麻烦。
于是,经过摸索,我录制视频的原则就是——不管场景(白墙就好),不调光线,不化妆……我常跟朋友说,自己是在挑战观众对视频美观接受度的下限。
流程
说说我探索之后逐渐确定的录制流程吧。我会把常用的工具,也穿插在其中,给你做介绍。
第一步,绝对不要一头扎进去录制素材。这样很容易做大量的无用功,比较让人气馁。先把创意工作做好,也就是想出一个有意思的题目。
所谓有意思,就是话题得有人感兴趣。而且,你还得能够讲得出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这个过程,离不开平时的积累。但是光有一堆笔记素材是不够的,你需要把它们灵动组织起来,这就得有个穿针引线的过程。得把自己平时的积累内容往一块儿归拢归拢,并且根据观众的需求进行合理剪裁。这个过程同时要求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交替运用,而且最好能做到非线性跳跃。只有这样,才能不落俗套。
我最近觉得顺手的工具,是一款 iPad 上面专用的非线性素材拼接工具,叫做muse。这款工具的好处,是自由,给创意人的自由。你真的可以做到随手胡写乱画,在你搜集的文本、图片、视频、PDF和各种摘录(excerpt)上,都可以用各种笔触来涂抹或高亮。这使得创意总可以不经意间,从笔尖里奔涌而出。
这时候你有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有趣题目了。基本大纲和主体素材,也都在手里了。
很多人会告诉你,这时候你需要写逐字稿了。如果按照某些专业知识生产机构的规范流程,逐字稿会进行若干遍的调整定稿,然后你才可以正式录制。录制的过程中,可能还需要专业应用与设备提词。我哪里受得了这通折腾啊?!
懒人的解决办法,是有了题目和大纲之后,我就坐在白墙的前面,支好我的三脚架,打开手机,翻转一下镜头,开始录制。
这是不是太草率了呢?其实未必。在大纲确定的时候,你的表达欲望可能处于峰值。这个时候去写稿、改稿,确实有可能把细节打磨好。但是代价是很可能把最重要的能量(表达欲)无端消磨掉,或许得不偿失。
至于说录制的时候会有口癖(啊,这个……),那是自然的。只有专业人士,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把它们消灭掉。不要对自己这个新手过于苛刻,慢慢提升就好。如果你要求较高,后面可以将这些段落逐个剪掉。但是大多数时候,我懒到不愿意剪,干脆原汁原味留着。
这里的录制,是有一个重要技巧的——在你说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的多说,不要怕啰嗦和重复。因为剪视频是容易的。大剪刀下去,不需要的内容就消失了。但是如果需要补充录制,那可就麻烦了。各种场景角度需要复现不说,有时候光线也会发生显著变化。甚至有的时候,连衣服都换过了……最重要的是,前面提到的表达欲(心理能量)可能早就被损耗光了。再重新坐下开口,你还能那么行云流水,激情四射吗?
时常有人问我:
“
王老师,你做视频用了什么专业的收音设备?怎么在画面里看不到?
”
正常,因为压根儿不存在「专业收音设备」。如果是娃娃们去上学的时候,我就直接对着iPhone 11开说。如果「神兽」们正在厅里面闹腾,我就关上门,把Airpods pro 戴上。这个降噪耳机,好像也具有简单的录音降噪能力。当然了,他们若是在外面大声闹唤的话,你很可能会在最终的视频版本里听得一清二楚。
遇到讲错了的地方,我会拍一下手。这个动作会把声波变得异常。后面剪辑的时候,可以很容易定位与处理。
剪辑
录完之后,我一般紧接着做剪辑。原因很简单,时间久了,就容易忘掉其中的问题,于是就得花更多的时间来熟悉。好在我目前录制视频一般都不是很长,10分钟左右的居多,剪辑起来不会花费过多的时间。
从前我更喜欢在iPad pro上面用 Luma Fusion 剪辑视频,原因是我的2015款 Macbook Pro 一动用 Final Cut Pro,风扇就会起飞。真是起飞,听得我都狂躁到想蹦起来。渲染花费的时间,经常比我视频内容都长。但是我又有些难以割舍Final Cut Pro 带来的便利性,陷入两难境地。
好在去年买了那款M1 芯片的 MacBook Pro以后,剪视频的感觉真是行云流水。风扇在95%以上的情况下,根本连转都不转。从那儿以后,我做视频的积极性也高了许多。
之前做教学视频,比较傻。因为不会剪辑,所以总是试图一镜到底。但凡中间出了状况(噪声乱入,口误等),就会悻悻地喊 cut,重新来过。这不仅耽误时间,而且总是把心情搞得很糟糕。
自从了解了剪辑的奥秘,我如释重负。尤其是掌握了Final Cut pro 和 Luma Fusion 后,我的好心情一下子多了起来。
说来也简单——除了同步解释操作过程外,人是没有必要追着场景画面走的,而是应该画面随着人的语言来走。就是这么简单的窍门,让我极大提升了视频制作的效率。
剪辑过程中,我会首先把那些不需要的内容先给它剪掉,形成一个粗剪的文件。这个文件是有留存的价值的。我会把它拷贝到我的移动硬盘上去进行备份,避免前功尽弃。
然后我会复制一个新的项目,合并片段之后,调整速度到115%。这个速度,大部分人会觉得节奏不快不慢,正合适。在光凭语言和动作无以充分展现的部分,我会打上标记。然后去寻找与制作对应的视频或者图像素材。
这些素材,如果需要自己录制的话,我推荐 CleanShot。这是吕立青推荐给我的。这款工具特别好使。图像、摄像头、内外部声音,甚至是鼠标键盘的操作,全都能录下来。当然它也同时支持截屏和制作Gif 动图,基本上替代了我原先全部的相关应用。
如果这个过程中,需要我在角落出镜,我会采用mmhmm。不需要绿幕,就能抠图。好像「人在画中游」一般。mmhmm的用户做了许多有创意的视频讲解方法,感兴趣的话你不妨搜一下看看。
这些东西放到 Final Cut Pro 里面,可以非常轻易对速度进行调整,利用前面打好的标记进行对齐,然后做一些简单的拉伸缩放,就和原本的内容讲解融为一炉了。我觉得没必要弄太多的素材加入。放一些如同佐料,提味儿。太多就容易让人觉得腻了。
成片做好后,我曾经尝试过上字幕。好几期的视频,都用讯飞听见加了字幕。一开始傻,直接把视频上传上去,1.5GB 的文件光上传就得等老半天。后来发现 Final Cut Pro 可以非常方便输出音频,小巧玲珑。于是这个过程被大大缩短了。
后来,我懒到干脆连全片字幕都省了。一方面是我对自己的普通话有信心;另一方面,是我看到了许多 UP 主采用字幕来提示和订正讲错的地方,或者把容易有歧义的语句加以说明。这样的字幕,作用更加突出。
当然,更省事儿才是最重要的。
发布
按照视频平台的要求,我会制作一个封面。封面的制作流程,也是按最省事儿原则来办。我对于图像处理工具一窍不通,PS 我不会用。我用 Keynote 选一个最简化的背景,在标题上面写上几个关键词作为提示,然后把自己头像放上。
头像是从视频里面某一帧截取出来的。这里又得抠图。好在我有 Clipdrop。利用人工智能自动扣图,效果很好。Clipdrop 要付费订阅的。上次看我的研究生张晋用的免费在线工具,效果也不错。
视频制作完成之后,我一般会写一条介绍语,然后选一个比较好的题目。一开始我把题目起得很短,觉得言简意赅为佳。后来发现,没必要给自己设置这样的高难度。写得让别人看明白讲啥,就可以了。经过统计,视频网站工作人员给我建议的标题,往往能获得更高的浏览量和反馈数。这方面我还得好好学习改进。
视频上传发布这事儿,挺讨厌的。需要发布的平台比较多。互联网被巨头们整得千沟万壑,互不联通。所以要想要更多的观众看到,就得多往几个平台上传内容。希望能早日组建个团队,帮我处理这些问题。
结语
这就是我目前录制视频的主要流程和工具使用心得。我用行动向你证明了,懒人也是可以当 UP 主的。希望文中介绍的流程与应用,对你能有帮助。
如果你一直有打算,却还没下定决心做视频,我强烈推荐你试试看。做视频,尤其是知识类视频,也属于「公开创作」的一种,不仅可以树立品牌、扩展链接,也是可以积攒认知的。
如果你是个专业级视频UP主,欢迎留言帮我诊断一下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推荐更顺手的工具应用,也分享给大伙儿。谢谢!
感谢少数派的年度征文活动,给了我一次梳理视频制作流程与心得的机会。谨以此文,纪念这特殊的一年里,我们每个普通人的行动。
本文参加少数派 2020 年度征文活动。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帮助,请帮我在少数派上点个赞。谢谢!
https://sspai.com/post/65174sspai.com如果本文可能对你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
欢迎关注我的专栏,以便及时收到后续的更新内容。
延伸阅读
题图: Photo by Sam McGhee on Unsplash
Recommend
-
117
iPad - @smallbear - 事情经过:我个人 iPad 电脑因为充电口损坏,托顺丰速运到北京的一家维修公司进行维修,商家收到机器后,第一时间发消息给我,说是平板左上角内屏损坏,且机器已经变形,商家判定是因为包装机器的盒子太小,也
-
113
我在这里并没有辨明哪种工作方式更好。我只是说明了什么对我有用,并且因此我成为了一名朝九晚五的开发者。我想的就是做完做好我的工作,然后回家做其他事情(比如写博客)。
-
65
最近接触了一下 chrome 扩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插件,发现这确实是一个好东西,使用简单的 HTML,CSS 和 JavaScript 就可为浏览器新增我们想要的功能,并且,使用 chrome 扩展开发,不用担心跨域等消息传递问题,还有讨厌的兼容性问题,结合
-
65
作为一名丧尸,我是怎么进化成白皙美女的
-
64
要讲投资,还是币圈的故事最“动人”
-
96
-
46
电动汽车 - @timchou - 我印象里,在 V2EX 我回复过大概 3 个关于纯电车的帖子,基本都被部分人骂我是托之类的。俺就是一名码农,目前提了一辆纯电车,开了 200 多天,最近刚破 1w 公里。总体感觉比较香,主要一下几点:
-
42
我是一名技术总监,被技术选型给埋坑里了 Dan McKinley 无明 小智 发布于:2019 年 7 月 22 日 17:4...
-
25
-
33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