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厂围猎春招,年轻人却卸甲出逃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lieyunwang.com/archives/474336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阅读时间大约10分钟以上(4090字)

7小时前 大厂围猎春招,年轻人却卸甲出逃

互联网公司永远都有年轻人,但没有人能永远年轻,这些校招入厂的年轻人都怎么样了?

本文来自媒体:盒饭财经(ID:daxiongfan),作者:谭丽平。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史上最强互联网大厂校招季来袭。

应届生青麦明显感觉到,今年以来,大厂中产品运营类的岗位招聘变多了。搜了新闻才知道,腾讯运营岗,新增了两千多个岗位需求,字节跳动和阿里也释放了类似的需求。这让原本只有一个中厂offer的她,决定再冲一冲,挑战一下自己心心念念的大厂。

今年互联网大厂春招,来得格外“汹涌”。

一开春,字节跳动、腾讯、京东、百度等纷纷开启围猎毕业生。提供岗位最多的是京东,包括1.5万个就业岗位,仅京东物流的岗位就超1万个;腾讯面向2022届毕业生首次开放超8000+个offer,比2020年8月的秋招,多了3000个岗位;字节跳动也不示弱,2021春招为大学生开放超过7000个工作岗位,超过了历年春招规模;百度春招,较2020年上涨70%,涉及技术、产品、设计三大类岗位,其中为AI服务的工程类和算法类等技术岗位的需求占比高达80%;任正非也曾透露,华为将在2021年扩招至8000人,应届生年终奖最高可达100W。

进入互联网大厂,是很多青麦们的首选。互联网大厂的扩招,对于青麦这样909万的应届生来说,无疑是一个不错的讯号。

脉脉公布的《互联网人才流动报告2020》显示,全国19家互联网头部公司,员工平均年龄是29.6岁,字节跳动和拼多多的员工平均年龄为27岁。成立20年的老牌大厂百度,员工的平均年龄也在平均值以下。这些年轻人也成为大厂一直高速运转的关键储备。

互联网公司永远都有年轻人,但没有人能永远年轻,这些校招入厂的年轻人都怎么样了?

青麦的求职范围都是大厂和中厂,不为别的,只因为今年的小厂几乎没什么校招。

2020年暑假回国后,青麦发现,自己在国内求职没有丝毫的优势。曾经一直认为自己会在国外发展,她没有为国内的校招准备些什么,但疫情打乱了节奏。为此,她马不停蹄地去了两家大厂实习,希望实习经历能够为自己的简历增添色彩。

几个月来,她投了美团、搜狐、58同城、360、小米等60多家公司,选择的岗位也没有挑,延续了自己实习时的产品运营岗,她觉得起码有点把握。美团进了三面,小米过了一面,直到拿到了一个中厂的offer,她悬着的心才放松了一些。

此前的两段实习,虽然工作内容琐碎,而且大小周有点累,但青麦整体感觉还可以接受。加上大厂的光环,因此她还希望冲一冲大厂。为此,她不断在考试学习APP上刷题、看前辈的面经、完善自己的简历、进求职群。

现在,她还在犹豫,要不要再去找一份实习。求职过程中,青麦看到了太多优秀的同辈,且有着几份硬核的实习经历,她也希望能够借此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相较起来,已经进入大厂的刘迪,求职过程有些许运气的成分,至少她这么认为。

2019年秋天,刘迪手机里多了两份文档,“xx今年会有书读吗”,“xx今年会赚钱吗”,一份是记录自己申请留学的学校,另一份是投了简历的企业。

彼时还没有疫情,申请学校相对较难,真正收到被拒的申请后,2019年10月,刘迪开始找工作,但那时很多秋招已经结束了,她开始慌乱起来、疯狂投简历。为了缓解她的焦虑,两个已经保研的同学,特地陪刘迪去了一趟卧佛寺拜了拜,因为“卧佛”谐音同“offer”。

很意外,刘迪进入了一家大厂的面试。

即便已经过去一年多,她还记得第一轮面试的场景。那是一场群面,8个人一组,而除了自己和另一位小伙伴是本科生,其余的成员,都是研究生,有英国的留学生,中传、南开的研究生,大家自我介绍时,一场无形的压力就扩散开来。好在这组的成员都相对温和,一轮发言完,旁边的小姐姐还碰了自己的胳膊暗示起来做总结,最后刘迪成为这组当中唯二入围的求职者之一。

到第二面,同一批的30多位求职者中已经只剩下自己,刘迪将这归结于运气,正好自己有过相应的实习经验,碰上了。再之后,总监一对一,HR一对一,副总裁一对一,经历过5轮面试,刘迪如愿进入了这家坐落于后厂村的大厂。

但现实没有那么丰满,正式入职的第二个月,刘迪就动了离职的念头。

“一个人顶三个使,强度完全无法适应,实习工作时间大于996,半夜经常梦到因为工作没做好被领导骂......”在社交平台上,她卸下平日的伪装,向陌生人泄露崩溃与不安。

不过,因为种种顾虑,目前,刘迪还在坚守。与刘迪不同,不少人已经果断换了战场。感觉自己在机器中太过渺小的乔嘉,逃离了华为;在美团工作了4年的吕伟,实在受不了没有傍晚的日子,进去了一家国企,直喊“真香”。

有句话说:“90后想进互联网大厂的样子,像极了60后渴望进国企的样子。”但进入互联网大厂的90后,已经开始渴望进入国企。

在BOSS直聘发布的《2020年Q3人才吸引力报告》中,互联网行业在人才吸引指数排名中依然位居第二,第一则是和它紧密相关的IT行业。与此同时,脉脉发布的《人才迁徙与流动趋势报告2020》也指出 ,互联网行业里出现了可见的人才流出。

大多数年轻人进入大厂的故事,与他们都很相似——名校毕业、能力出众,顺其自然地,成为大厂运作的一个齿轮。

不同的是,有的人争先入局,有的人失望离开,互联网大厂,已经成为这一代年轻人的新围城。

提及大厂工作的日子,刘迪、乔嘉、吕伟都会提到了一些同样的词,消耗、焦虑、螺丝钉。

工作时间更久的吕伟,对此有更深的感触。他毕业于985高校,在2016年直接校招进入某地方的美团,入职了某核心部门。

在他们的语言体系下,有一个常常被提及的词,“竞对”,即竞争对手,比如美团会把阿里当成竞争对手。于是,竞争对手在做的事,其他的互联网大厂也都跟着在做。

“隔壁都没走,你好意思走吗?”领导常常传达一种“危机意识”,或者说是一种焦虑:稍微不努力,隔壁就要超过咱们了。

吕伟认为,活是干不完的,特别是新的产品上线,会涉及到方方面面,bug、推广、运维,肯定干不完。“但是隔壁两家都在加班,你不好意思不加,领导也不会放过你让你不加班。”

这就形成了焦虑的企业文化,直接体现在工作上就是加不完的班。

有近半年时间,吕伟每天加班到凌晨三点。当地有很多24小时营业的小饭馆,吕伟所在的组经常会在凌晨2:30左右出去吃饭,“老板都认识我们了”。这段时间,是美团共享充电宝上线阶段,吕伟见证了充电宝从开始筹备到上线的整个过程,这也是他加班最严重的一段时间。不过,即便在平时,从入职那天起,吕伟也没有早于晚上八点半下班。

有时,加班到凌晨三点的时候,领导会跑过来合照,拍大家还在工作的样子。虽然领导也在加班,但吕伟对这种文化并不认同,有点“以加班为荣”的意味。

吕伟从小练习武术,在他看来他的身体一直都是很棒的,但是工作之后,腹肌没了,精力没了。工作消耗了他对生活的热情,能休息的时候,他和同伴都是选择在家里平躺。“虽然公司给的福利待遇还蛮高的,但是没有觉得对不起这份薪资,因为确实是拿自己的精力、生命熬出来的。”

吕伟并不否认美团带给自己的成长与光环。美团的管理制度非常完善,有类似于钉钉的内部管理软件,也有美团店铺信息的共享软件,大到请假,小到上下班考勤,都有相应的制度。自己刚刚来到美团时,公司也给了自己大概两个多月的时间,来适应工作,对新人比较宽容。

不过如今,美团已经变成一家万亿巨头,吕伟能感觉到它的变化。

比如,节奏变快,不会给新人特别多的发育时间。“以前,一个新人社招进来,可能给你一周到两周时间,但现在听以前的同事说,美团把新人的培训时间压缩到三天了。”

“美团最大的变化是政策一直变,最小的变化也是政策一直在变。一天一个样,比如,这个月给你的要求是开发10个新客户才能拿到提成,下个月就突然变成了开发20个老客户。第三个月,又变成另一种目标”。

这种快速、灵活,是互联网取胜的法宝,但对于许多员工来说,却有不同的想法。

吕伟非常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当时遇到过一个前辈,经常跳槽,而每一次跳槽都会抱怨上家公司多么垃圾。当时吕伟不太理解这种行为,但后来自己慢慢理解了,“在互联网大厂时间至上、客户至上、金钱至上的原则下,会发展出来一种畸形,对员工的影响也会存在,简言之,如果员工短时间内不能拿到合适的薪资水平,会选择立马走人。”

但如果重新选择一次,他表示还是会选择进入互联网大厂,不过,他希望自己能进入小一点的大厂。虽然后者的薪资可能没有前者高,但是“人情味比较重,工作成长空间更大”。

吕伟觉得,在互联网大厂人的思维里,昨天加班到凌晨三点,和第二天早上九点上班,是两件事情。但中厂或许可以第二天晚点上班,人情味更浓。此外,在中厂,一个人可以身兼多职,但美团是精细化管理,每个人负责固定的区域,“深耕你的一亩三分地”就行。

“美团就像一个机器,我们都是里面一颗颗小小的螺丝钉,少了谁都还能转。”

同样觉得自己是螺丝钉的,还有在华为待过一年半的乔嘉。因小时候的滤镜,他一直渴望进入华为,在大学时便积极来实习,加上他本身的努力,顺利进入华为。

但进入华为以后,他明显感觉到被一种无形的压力包裹,这种压力不是来自于偶尔的加班,而是精神上的。乔嘉不是985高校毕业,但是其他的同事都毕业于名校,且全国排名靠前的专业。在他们面前,乔嘉感觉自己更像是一条“闲鱼”,很多时候还需要依靠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一些任务。虽然身边的同事都很好,工作上也没有硬性指标,但在这样的氛围里,乔嘉依旧觉得自己特别渺小,压力很大。

离职之后,乔嘉找了一份相对清闲的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打算再申请读个研。

在华为的经历是一段很宝贵的经历,乔嘉觉得很骄傲,不过,他还是建议后来者,“不用太着急,很多大厂虽然进去了,但不一定是你特别喜欢的工作环境,或者说跟你的理想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还是要找自己热爱、真正喜欢的工作,而不要因为‘大厂’这个头衔而进入大厂。”

3要不要离开?

离职之后,吕伟回到家乡省会城市,进了一家国企,朝九晚五,双休,工作大半年来,只加了一次班,到晚上6点半,那时公司已经空无他人。

但有人还在挣扎。

3月19日的夜里11点,北京下了雨,刚刚结束加班的刘迪打开打车软件,看到前面排着二百多人时,内心“哎”了一声,心想是选择继续等、骑车还是走路。好在,最后同事载了她一程,她短暂地休憩了一下。已经工作了大半年,虽然还是有些不情愿,但她已经能够从容地在凌晨12点半,继续在工作群里回复消息。

刘迪和她的前辈们一样,经常会加班,正常下午7点半的下班时间,往往是9点半之后才能离开。“整个人被消耗了”,上学时候每周都要去逛街的刘迪,上次去逛街还是去年的11月份。

现在,领导依旧会说她“不动脑子”,说她的方案不够有创意,除去被同事占用的一个方案,依旧没有通过一个完整的方案,还是做着最基础又琐碎的工作,用刘迪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自己是那个多余的人”。但她暂时还没有决定离开。她想着,等到干满一年,哪一天实在不开心,就一张离职信甩到领导跟前,潇洒离开。但又害怕做一半的项目没人接手,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和领导谈。

这些职场的必修课,她才刚刚开始经历。

她时常会想起,父母让自己考公务员的情形。她觉得自己年轻时真是不懂事,“你以为有些工作是有趣的,但其实工作都是痛苦的。”

她说,她未来可能会回到那个安逸的城市,找一份普通的工作。说着,她又看起了工作群内的消息,应该是有同事又找她做什么事,她嘀咕着“不理他”。

留与不留,她暂时还没有决定好。

作家海明威曾在《流动的盛宴》里写下一句经典的“假如你曾去过巴黎,这辈子巴黎都会在你左右。”20世纪80年代,许多日本人冲着这句话千辛万苦赶赴巴黎,但因为巴黎和想象中的模样大相径庭,最终患上了“巴黎综合征”——一种由于预想和现实间巨大差异而引发的心理疾病。

中国的互联网大厂也似这座“巴黎”。故事的表象还是那样,有的人想进去,有的人要逃离。

但真正的故事情节,只有当事人知道。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