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95后不懂基金?别闹……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pintu360.com/a68553.html?s=8&o=0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95后不懂基金?别闹……

摘要:段子背后,“新韭菜”究竟长啥样?

95后一代的年轻人对什么最感兴趣?搞钱,搞钱,还是搞钱。

过去一段时间,在尤为火热的基金市场,就活跃着大批95后养基者的身影。根据Mob研究院发布的数据,在去年上半年新增的2000万基民中,近两成是95后。

在媒体的报道里,这批新基民在大涨大跌的市场行情中贡献着种种迷惑行为:像炒股一样炒基金,频繁操作、追涨杀跌;以颜值和头发的稀缺程度挑选心仪的基金经理,甚至为其打call、应援、组建粉丝团;跟随B站、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的所谓“大V”,并牢记网红基金名单,直接盲抄作业......

2da7c777-5f52-46c6-9c5d-9d30a83365ca.jpg

甚至在社交媒体上,也不乏对年轻基民的段子式吐槽,他们被视为新一代的韭菜、理财市场的“氛围组”。但狂热盲从、被市场毒打,只是95后新基民的一个侧面。

「霞光社」对话了数位95后养基人,他们有人曾炒股多年后转战基金市场,也有人总结出独特的“养基”技巧、成功下注,还有人拥有数年买基经验,甚至曾经历过熊市。

一些观点或许还并不成熟,但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年轻人的多样理财观,甚至是新一代群体财富意识的理性进阶。

"从不看B站小红书的作业,我有自己的判断"

96年 媒体人 小醒 养基史:半年多

我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买基金的,时间不长。当时关于基金的话题特别火,但我入场并不是为了跟风。

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分析一些上市公司的财报,也会关注二级市场的报告,股市看得多了,自然也想入场。不过,对刚开始工作没几年的年轻人来说,股市的开户、入金门槛太高,我就想先买点基金试试水。

最初的选基逻辑是靠工作经验摸索的。去年我关注新能源汽车比较多,那时特斯拉、蔚来、理想的股价涨的也特别凶,但是特别可惜的是,这些大多是在美股上市的,能覆盖到的基金不多。

不过,我留意到一家布局新能源业务的港股上市公司A。正好他们刚发了业绩预告,表示业绩有很大增长。结合自己搜的一些资料,我预估A接下来要公布的财报会比较好看,极大可能刺激股价的提升。

我就提前买了一支重仓A的基金。果不其然,A财报发布后,其股价一连几个工作日上涨,甚至一度涨停。去年A的股价翻了好几倍,我买的那支基那时收益也特别好。

这一次比较成功的出手让我感觉自己的判断还是比较准的。我后来选基金的主要思路就是看赛道。例如,我看好汽车、新能源板块,就会去找重仓这些领域优秀公司的基金。

很多年轻人喜欢去B站、小红书、抖音上看一些博主的“XX带你飞攻略”、“5分钟保姆级买基金教程”,甚至是直接抄这些博主作业,但我没看过。如果对基金方面有什么疑问,我的媒体人身份,也比较方便直接联系到专业人士请教。

其实也能理解大家为什么会在这些平台学习如何买基金,主要是因为大部分95后不是金融专业出身,本职工作离金融市场也相对较远,缺少专业的渠道获取有价值的基金知识。基础知识的匮乏加上之前市场风大就会导致盲从。

不过,就我所了解到的,身边一些95后的同学、同事都有买基金,但大家还是相对克制和理性的。并不是一股脑把存款全部投进去,而是在确保日常生活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规划了多种理财方式,基金只是其中一种。然后也不是全部都抄别人的作业,有些人买基金的时候都有各自的一些判断。

我自己在去年也只买了一点基金,通过定投以及发了年终奖后追加了一笔,总额也没超过十万。所以现在基金一直跌,这个幅度还是在我接受范围之内。

去年我买了一支明星基金,重仓半导体。我买的时候,是真的感觉这个领域要涨了。因为现在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缺芯”。去年也释放了很多国内半导体芯片厂商的利好消息,但结果还是不及预期的。

这其实也给我了一种启发,就是你根据行业情况所作出的判断和后续发展可能根本不一致。市场有时可能根本没有逻辑。

散户更难预判市场,因为影响因素实在太多了,情绪、国际关系、新政策等等都会是关键变量。就像最近港股暴跌的关键原因——印花税,在所有人都在唱好港股的时候,散户谁能预测印花税会上调呢?

最近市场波动特别大,其实我也在思考接下来要进行怎样的操作。

我手里有6支基金,去年行情比较好的时候,收益率大概有20%。但今年过完年后,“跌妈不认”的情况确实让大家都有些措手不及。

之后究竟是要趁着没有还有跌到底的时候卖掉,然后等跌到谷底时去抄底,还是等待一个深V反弹的时机收益率更大,目前可能还不好下判断,只能说是先拿着。

“炒股三年教育我,散户更适合买基金”

97年 外企职员 柴柴 养基史:两个月

今年之前,我不是基民而是股民。

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对股市特别感兴趣。虽然不是金融学专业的,但通过在炒股软件上模拟操盘也对市场有了点了解。后来攒了一小笔钱,我就开始投入真金白银。

盯大盘,看K线,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收益负两千五。后来我发现,散户根本不适合炒股,因为两三年了,我一直都是亏的。这可能是我的技术不好。

但我发现身边人炒股很少有能赚钱的。对比专业机构,散户在信息、专业知识上都有极大的不对称。

所以去年基金很热的时候,我就准备入手了。

当时我朋友圈都是在晒买基金的截图,有朋友一买就是几十万,收益还特别高,点进去一看,买不是白酒就是医药。

张坤这个名字也开始在我的微博首页或朋友圈频繁出现,类似“张坤yyds(永远的神)”、“坤坤(张坤)放心飞、ikun永相随”的段子特别多。

不只是张坤,还有中欧的葛兰、诺安的蔡嵩松等一批基金经理都成为网红般的存在,有人还专门编了顺口溜,指导大家在不同的赛道怎样选基金经理。

我看好白酒,就卖掉了一些股票,拿出一万分别买了重仓白酒的两支基金——易方达蓝筹精选和易方达消费行业股票。

入场时间专门选择在了过年之前一轮回调时的低点,当时想的是趁机抄底。结果确实是又开始了新一轮高歌猛涨,直到春节前休市,我对收益都是非常满意的。

过年前,我也在想要不要落袋为安。但其实我是在场外买的基金,手续费比较贵,总想再多赚一些,交易才划算。结果,过完年,情况急转直下,基金一路狂跌。

前段时间,我一直犹豫到底要不要卖,起码保住之前的收益。但基金T+1这个卖出机制限制了我——今天卖,钱要一天后才到账,我总想预判明天的情况,如果回弹之前卖了,岂不是很亏。

我这一纠结,基金几天连跌,直接开始亏本金,现在卖就是割肉。只要不卖,就不会亏。

接下来,如果手里有多的存款的话,我还是会继续看基金的。因为相比不可预测的炒股,对大多数散户来说,委托专业的基金经理代为炒股是更加稳妥的理财方式,毕竟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我感觉,去年基金的火热,让很多此前炒股的散户开始跑步入场,这一定程度上也会引发股市的一种变动。当越来越多的散户通过公募基金投资,散户化程度相当高的A股或许在不久之后也会出现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结构,就如美股市场此前的转变那样。

经历过一轮熊市,看淡了“打打杀杀”

96年 一刀 自由职业 养基史:5年

我买基金已经有5年时间了,如果算上小时候爸妈帮忙打理的阶段,我接触基金的历史要更长。

我的家庭里,很多长辈特别有理财热情,小时候,外婆还会带我去证券交易中心,大厅里滚动着红红绿绿交易代码和数字的大屏幕,还有散户聚集在一起激烈讨论的情形都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

不过在初高中的时候,是爸妈帮我理财,主要就是购买基金,这也是套路我压岁钱的一种方式。等到我20岁的时候,也就2016年,这笔从小攒起来的压岁钱就交到了我的手上,开始由我自己规划着理财了。

我是学金融学的,身边同学间的炒股氛围特别强,我看人家炒也很心动,但我是特别回避风险的人,非常谨慎。所以选择了买基金。

第一支基金是我妈推荐的。当时,她说某某公司的某某基金经理战绩很不错,可以关注一下,我看了之后就下单了。可以看出来,上一辈其实也有看基金经理选基的传统。

我买基的渠道是银行软件。这主要也是来自爸妈的启蒙,哪怕后来我知道银行渠道的手续费更高,然后也有支付宝等平台可以买基金,但碍于开户手续太过麻烦,我就还是一直在之前的银行软件操作。

从2016年到现在,我买过的基金不超过10支,大部分是长期持有。这主要是因为,一手上的粮草不多,如果进行频繁交易,手续费带来的损耗非常高;二我没有那么多时间盯盘,在缺乏确定性信息的情况下,我不会轻易操作。

可以说,规避风险,就是我的操作思路,我买的基金也大多是债券型基金,涨的不多,但是抗跌。

这样的思路或许让我错过了很多机会。比如,去年疫情正严重时期,我就感觉到了消费、医药、白酒领域的股票猛涨,但到了后来大家都开始“喝酒吃药”的时候,我还是没出手相关的基金,始终是那个看热闹的人。

当时手里没子弹,而如果要动之前的基金我又觉得有风险。我的心态是,卧倒不动比动要好。与其匆忙下注然后割肉止损,不如看好一个长期持有。

但我发现,如今95后、00后等新一代基民操作非常频繁,甚至会有今天买,明天卖的情况。大家拿不住基金。

这一方面是很因为很多基民相关专业知识的匮乏,对市场没有自己的判断,容易受到别人(UP主、大V、亲友)的影响。

另一方面反而是因为大家的“自信”。我上学的时候学过一门《金融心理学》课程,其中就分析了很多股民都认为自己很懂大盘,对市场的理解超出平均水平,基于此会进行一些“骚”操作。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这些“骚”操作最终只是让其被割了韭菜。

最近市场的动荡或许又让很多新基民乱了手脚。

我的心情也特别复杂,我经历过2018年的那一轮熊市,市场行情不好,持续一整年,账户基金基本全线飘绿,净值折线一路下降。近期打开我的账户,这种感觉又回来了。

卧倒不动还是马上抽身,我开始了新一轮的纠结。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小醒、柴柴、一刀均为化名;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场需谨慎)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