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有关运营、增长、团队,我在2018年的16个思考记录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5355947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有关运营、增长、团队,我在2018年的16个思考记录

产品运营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知乎日报收录

独立思考是难得的品质,也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事。平时我会把思考记录随手写在微博(@韩叙HanXu)上,年底回顾2018全年,选16条共享出来。

01

想想,你开了一个小饭馆,什么最重要?是不是把新来的客人都伺候好,让他们以后常来,让他们带朋友来,对吧。所以,一个app也是同样的道理,先把新用户伺候好吧。具体怎么做呢,看他们从哪来(就知道有什么用户特征),给他们最好的服务(内容、价格补贴等资源倾斜),勾引他们做出更多事(互动、分享、登录等行为)。

举几个新用户留存的案例:

1.买车之后,4S店会时不时打电话告诉你,有各种优惠的保养维护活动,他们希望车主买完车也可以经常回来消费,优惠活动就是理由。

2.我出完书之后,还会有编辑约我出书。虽然我早已枯竭了,但对于大海捞针的编辑来说,写过书的人再写第二本的概率,远大于从零写第一本的。

3.新开张的饭店,在你第一次光顾之后,会发一张优惠券,下次来可以打折。

4.去拳馆学打拳,负责体验课的教练很热情耐心,能力也高于平均水平。保证让你体验一次之后感觉很爽,想交钱报名学下去。

快速获取新用户有很多办法,渠道投放、活动拉新、口碑带来自然量等,或多或少,都是会有一些的。老用户持续活跃,拼的是产品价值和品质,是做好这个产品的基础。

但新用户留存就不一样了,如果做不好,获取来的新用户都流失了,获取阶段做的再好也没用,花的钱也都会浪费;产品品质再好,也需要过了新用户留存这个阶段,流入老用户大池,才能体验到。

02

AARRR里最后一个是推荐,或者叫自传播。这个环节里能做的事不多,前提是要产品先做好,然后为用户传播提供介质就可以了。简单的说,用户想发个朋友圈微博,想讨论这样的口口相传,总要有个话题吧,总要有个东西可以拍个照片吧,总要能让用户觉得有趣好玩吧,这就是在这个环节要做的事。

去年腾讯公益的一元购画活动,能爆出来的原因,就是提供给用户了一个传播的介质:一幅画。

03

目前出来吵吵「用户增长」的,大概有这几类人:1.搞咨询的,不一定自己干成过,但可以收费指导你干;2.照搬国外增长案例,比如Uber、Dropbox,但放在国内基本没用;3.认为H5裂变就是用户增长的全部;4.少部分真正在做但也没做好的人,比如我。真正有成功案例又出来说的人,是非常少的。

和张亮聊有关用户增长的书。为什么有一本书我俩都觉得很好,但卖的却不好。原因是:国内对用户增长的理解,只是拉新或者独立的某个小技巧。而这本书是系统的讲了用户增长的方法论和实践技巧,并没有重点写很多拉新的案例或黑科技技巧,读起来不那么爽。但实际上,那些案例和技巧看了也没用,根本无法复制,只是你看的时候爽而已。国外的案例更没用。

理论上说,真要学习或研究用户增长,应该是系统的思路和方法。因为增长是另外一种工作思路和做事方式,说这是噱头的人肯定是外行没做过瞎逼逼的。但也不能把增长就定义成拉新获客,这就太狭隘了。

但为什么只是拉新获客各种国外案例的书卖的好呢,因为切中需求,大家不知道怎么获客,而且这种书看着特别爽,让人觉得有很多可以尝试的方法,对未来一个月的工作充满希望。虽然是扯淡吧,但需求是实际存在的。

04

说一个增长秘籍之前,先讲个案例。我的减肥大业一直不见成效,体重数据一直很稳定。

于是我想到一招,数据马上有了改观:换了一个体重秤。。。所以我说的增长秘籍就是,查一下你的数据统计有没有问题。

05

为什么要做活动?突然觉得这个问题很多人没想清楚过,包括我。做活动,肯定会带来短期收益,比如GMV或用户活跃度提升。电商类产品,促销活动就是常态,是带来新客或老客活跃的重要手段,并且要通过从不间断的一次次活动,去达成最终的目标。这就是电商或O2O产品的玩法,也算说得过去。

那社交或内容型产品呢,为什么做活动?从促活角度来讲,很难持续,后续的留存和这个活动本身的关联不会太大,所以没啥实际的作用。除非是特定的、有明确需求的情况,做活动是有价值的,比如通过活动,吸引一批kol入驻,或者带来一堆相对基础的内容等等。

因此,很多场景下的活动运营,都没啥实际的作用,长线来看收益很小。但绝大部分公司都会持续做,我觉得还是没想太清楚,只是被短期收益所吸引,再加上不懂。

我觉得活动运营的价值,在于用简单的形式去探索和试错,是在产品化之前做的事。一旦明确收益,就可以产品化了,可以常态的形式存在了。

06

我就问,有几个做产品运营的人每天深度玩自己的产品,玩到任何一个犄角旮旯都特熟?我们是不是都拿着配置最好的手机,在网络最好的条件下,时不时地打开自己app看看,心想:没问题啊!但有没有想过去体验不同机型,不同网络环境,不同使用场景,不同操作路径,分别是什么感受?

我们有多少人能做到和用户交朋友聊聊天?对,你会说我的用户量级大,我的用户太low或太专业,我不认识用户,我有用研的调查问卷,等等理由。那么,请你不要吃产品运营这碗饭好吗?

你家开饭馆,厨子做菜给客人吃,难道你不会坐下来和客人伺机聊两句,听听对方的感受?难道你只是看看每天的账本就算完事?你当然不会这么做,但为什么你做产品运营就可以当大爷的看看数据统计,看看用户问卷结论就算完工呢?和人直接沟通获得的信息、感受,从而给你带来判断决策,这才是牢靠的,这是数字无法带给你的。

一直没觉得最好产品运营有啥秘籍绝招,能把上面这些最基本的做好可以吗?

07

前两天和我的编辑老师聊天,说到为什么有的书会火,发现道理和做产品差不多。一本书会不会火,提前很难预知,而且就算已经火了,作者和编辑也很难说清楚具体什么原因。

但火了的东西,大家都喜欢追捧,更希望听到你是因为策划或者营销做得好,所以书卖的好。于是有些编辑就开始吹牛逼,从最终结论去「倒推」成功的原因。当然,听起来无论如何都是很合理的。

做产品也是一样。一个产品火,与先发优势、团队基因、渠道玩法、运气等等都有关系。但大家就他妈希望听到这个产品的老大说,我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以用户为中心,做好产品的体验。

大家听到这样的结论以后,都会频频点头,好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一样。然后自己做产品的时候,也去追求所谓的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狗屁真理,发现还是做不起来。

这种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有这个下场纯属活该。对,哪怕我也做不起来什么,我也觉得这样的人活该,因为不思考。

真正有独立思考能力,对某个领域有独立认知的创业者才有可能成功。虽然外人视角会觉得他们做的事「不就是XXX」这样的句式,但本质的东西其实是看不到,也看不懂的。

比如思维简单的人会觉得某个产品之所以能做起来,就是因为在做用户下沉,一定做了哪些功能和推广,做了哪些群,哪些刷墙什么的。拿着自己对下沉粗浅的理解去揣测别人,实际上人家可能就没想做下沉,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做,再加上先发优势、团队基因等,最后结果变成了下沉这样的效果。

这时候再去学人家,就可笑了。也比如,有的人在分析网易H5做得好,是有哪些方法技巧等,说的很有道理似的,回去自己也想做个刷屏爆款出来,根本没戏。

那更不只是几个策划技巧的问题,而是公司的文化和基因带来的,别的公司很难做到的。

怎么能把一个产品做好,我不知道,没啥特别拿的出手的成功经验。但我觉得要做好,不是看别的产品怎么做,不是只盯着现有数据情况,而是要有决策,主观决策,主观的。否则要人干嘛,否则你就别想做出好产品,凑合做一个算了。

08

思考一个问题,最重要的是摸清楚这件事的目标是什么,用什么指标去衡量,再去行达成策略或路径。应该绝大多数的问题都能这样思考,但需要对这个工具理解足够深,可以活学活用。

日常工作的思考源头和视角都比较低,大多都是想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或者快速决策一些紧急但没那么重要的事。周末就可以喘息一下,把平时没时间思考的大方向问题,从源头梳理一下,重新审视过去一周做的事,方向和重点对不对,下周是否需要调整。具体方法,我会设置一两个核心问题,把思路逐步、穷尽的列出,在这个过程中思考。也可以选择读书或看视频分享,不会直接解决你的问题,但可以引发思考。

09

席间,一位朋友说在过去几年通过某种贷款方式,接连倒腾了几套房产,赚了不少。听到这事,有几位朋友眼红的要死,感叹为什么自己没想到过,错失机会太可惜。

我就一直低头吃饭,没有太在意过这件事。不是我不在乎钱,能挣到钱当然好,那位倒腾房子的朋友当然是很厉害,但我知道我干不了这事,没这个本事,就不会去跟风花精力去研究。你想,现在能公开说的方法,肯定已经不好用了,否则谁还会告诉你。

我认为自己更擅长长线系统的玩法,蹭热点、H5裂变这样的方式,我向来是不感兴趣,也没感觉。我看很多地方已经把这些看做是「用户增长」,有点搞笑,让我想起我看过一封简历,说自己负责微信公众号的用户增长体系,如提升关注数和阅读量。

真没必要因为用户增长这个概念火,就都往上蹭,如果不恰当就显得很业余很搞笑。我认为用户增长是一个工作方式,一种思维模式,并不是一个锦囊妙计,一招致敌人于死地的武功。

什么火就蹭什么,就包装什么,势必会神化一些概念,也让业内更浮躁。更重要的是,让没有分辨是非能力的新人困惑,甚至误导。短期有人靠卖这个概念挣钱了,但都是投机者。

10

宅着做不了好产品。季琦说他都是自己到各地去看店,看物业,看多了就有感觉了,这不是能思考出来的。他对酒店体验的研究很细致,比如他说有款电视电源处闪出的蓝光,在关灯后很刺眼,影响客人休息,但这事再白天查房时看不出来。

再比如他说在做无人前台酒店,因为客人可能并不想面对前台或帮领行李的服务员,因为客人很想早点去休息,或者心情不好,或者在想一件开心的事,和服务员的接触会影响这些情绪,是没必要的。这些体验都很细节,却又很合理。

最早一代互联网老板都是极客范儿的,懒得社交懒得出门那种,靠技术天份资本时机等把企业做大,比如李彦宏马化腾张朝阳等。现在时代早变了,不管多大的老板,都得冲在业务第一线,这样才能找到行业趋势的感觉,才能体会用户的感受,才能把握企业命脉。

我自己之前在猫眼电影的时候,就经常去电影院去感受用户的体验过程,尤其是在用心感受和观察身边的人,在走出电影院时的状态,讨论的内容等,明白了我们产品想切入用户这个场景,就要抓住用户想寻求共鸣的诉求,这是一种情感宣泄,或感人或愤怒或低落或嗨爆,都需要找到一个宣泄出口。哪怕身边有伴侣,都无法达到这个效果,于是产品就有了直击用户内心的机会。

11

在7月初制定了下半年的个人计划,就是套用了工作上拆解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先有一个方向性的愿景,就十几个字的一句话;再拆解,类似A=B+C;接着拆,B=b1+b2、C=c1+c2。这些b1、c1的,就是具体行动项,要有明确的时间、数量等,总之要明确可以界定和执行。

按照这个做了3个月,把遇到的所有问题全部都列出来,不管哪方面,只要是自己的,都算。数了数,一共11个,包括工作方式、团队管理、个人生活等等。然后再逐一列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拿着列出的「解决方案」回头再看一下之前的个人计划,发现居然和b1、c1这样的具体行动项是吻合的,只是需要微调标准就可以了。

这就可以印证,我的个人计划的框架是合理的,可以涵盖我所遇到的问题;还能说明,我的执行还是不错的,遇到的问题都是在大方向上。

计划每个月都review一次,不需要制定太久远的,缩短时间,多调整就好。个人计划里都是隐私,没办法写出来,理解上可能有点困难。

12

有的畅销书称不上是知识,有的课程没有实质帮助,有的保健品并不能保健。但这些买卖都可以做的不错,为什么?

因为人们的焦虑。

比起焦虑,是不是知识,有没有帮助,能不能保健,都不重要,自己干了就行,焦虑就释放了。

越来越让人恐慌的是,我们这波互联网从业者,离自己的用户越来越远。

倒推十几年,互联网用户与从业者高度重合,做产品的人基本上能代表或者试着理解自己的用户,至少相差没那么大。

而现在,人手一个智能手机,也不用那么担心流量,整个网民的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已不再是互联网从业者能代表的那个群体。从城市分布、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等,都有很大的差别。

说到本质,就是网民结构的重构,产生了在碎片时间消遣的需求,这也是近几年kill time类产品DAU暴增的重要原因。

13

发自内心的反思。最近我们上线了一个公益线上活动,挺希望能持续对产品数据有拉动作用,这里面是什么逻辑不重要。

昨天和朋友聊天,她就在玩这个公益活动。活动刚上线时,朋友问过我,这个公益是怎么落地的。我说和一个叫麦田的公益机构,她又问怎么合作的,我说不知道,同事在负责。当时也没当回事。

昨天再和这个朋友聊天时,她说她一直在做公益,比如每个月都会捐钱给一个机构,有闲暇时间了就很想去做更多公益活动。我当时告诉她我们在和麦田合作之后,她自己查了一下,确实有这个机构,也确实有具体这个公益项目,所以她就开始每天参与我们那个活动。从一个不怎么活跃的用户,变成了一个日活用户。

朋友还告诉我,她查了我们这个活动上要捐赠的每一本书,想核实这个是不是真的认真在做公益,因为她见过很多打着公益旗号,但实际上并没有公益心的活动。

她告诉我说,我们的活动里要捐的那几本书,其中有一本是适合0-3岁的孩子看的,但我们公益项目里要捐赠的学校里,并没有幼儿园,那这本0-3岁的书是捐给谁呢?还有一本书,网上评价很不好,很多家长反馈不适合给孩子看。为什么会这样,她提出了这个质疑。(后来我发现,我的同事在第一时间处理了这个问题)

我当时一下子就顿悟了,这可是我们的活动啊,这是我们开会讨论了无数次方案,改过很多版交互、视觉的方案,几经周折申请下来的公益预算,这些都是我们做的。但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位朋友说的这些,我们的关注点根本不在公益上!我们脑子里想的只是留存、UV、参与用户数、投入产出比。

但如果我们真想把这个活动做好,那就真要打动关注公益的用户,这样才真正能吸引用户参与,打出品牌,提升产品数据。可惜我们并没有这么想,脑子里全是产品数据。我总在说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换位思考,但我自己完全没做到!真是羞耻!

朋友告诉我这件事以后,我一下子就愣住了,恍然大悟,直到晚上睡觉前,都在回味。

知易行难,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不能被世俗淹没,不要被KPI绑架,努力做一些更美好的事。

14

六年前我刚入职百度,管一个小团队。正赶上一位员工要离职,去一家创业公司。简单几天的接触,我发现这位员工的能力并不出众,大概就是比核心用户专业一个档次,也没做出过明显属于自己的成绩,但离职时摆出一副胜出者的姿态,感觉自己混出来了。也有几位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员工很羡慕,毕竟人家要去“创业了”。当时我就觉得这事的舆论导向有点哭笑不得,但也不好说什么。

前几天,我偶然间收到了这位同事的简历,发现他的履历平平,没有再在大平台工作过,也没在小公司做出名堂,有点可惜,不如在百度踏实深造一下再出去,当时太急了。

想说,去创业公司不代表去创业,别有意混淆概念迷惑自己,去创业公司仍然是打工,这点和在大公司是一样的,除非你自己就是创业公司合伙人。

还有,有些创业公司挖大公司的员工,其中一个目的是给投资人看,自己创业团队是来自BAT什么的。而且很多时候挖不到核心员工,只能退而求其次。作为员工,要对自己的实力有清晰的认识,否则在错误的时机做出错误的选择,就可惜了。

15

看了本讲管理的烂书,反思自己这些方面做的不好。首先,正面反馈不够,和自己性格有关;其次,沟通还是少,时间管理是另外一个问题;再次,目标管理不清晰,执行不彻底;最后,还是没能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特长。

还有几点团队管理的思考:

1.管理是先管人再管事,尽力找到合适的人,然后想方设法的压榨他们的创造力和执行力。愿景、使命、价值观。

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关注少数核心的事,参与到细节讨论。不必多,但可以足够深入,可以保证团队对细节的关注度,也容易发现问题,以点带面。

在业务上,要重点关注大方向,关注行业走势,关注竞品情况。多深度交流,也是产品的品牌推广,也容易吸引更好的人才。

2.管理就是压榨别人,说难听点就是这样,但具体怎么压榨,给人的感受和效果也是千差万别。真正豁达、体恤员工的管理者很难得,他们能让员工舒服,但又丝毫不影响压榨的效果。

而那些三句话不离让你干活的管理者是狭隘的,难成大器。比如,国庆假期,你就让员工踏实玩。对于好的员工来说,这也是充电、开阔视野、调整自我、补充知识的机会,这是让员工更强大的过程,可以反作用于工作的,你是受益的。

为什么管理者会有豁达和狭隘的区别,这就和这个人的心胸、见识、性格、个人素质有关,是个人的问题。

3.并不是说,团队管理者就是超级nice,对大家一团和气,不做优胜劣汰,不会遇到人才流失,这是两回事,是不同的问题。该干的人,就要果断干掉,否则就是对公司,对团队其他成员的不负责任。

4.别相信那些在社交网络上装逼的管理者,比如我。在社交网络上这些人都说的很好,好像自己的团队战斗力特强,又特别和谐,每个员工都很快乐。其实你去问一线员工,一样是槽点多多,只是管理者喜欢在社交网络上表现出好的一面,或者自己有问题,自己都不知道。

5.看了篇文章说,睡眠不足会影响领导力,非常认同。当团队领导者不能以一个积极、乐观、充满斗志的状态出现在团队面前时,也会影响大家的情绪和信心,甚至会带来负能量。所以,首先要保证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一个看起来「快撑不住」的领导者,是很难获取大家的支持和信任的。

16

我之前发微博问,总监需要什么素质。以下是一位朋友给我写的,说的很好:

你在微博问总监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想起来昨天看的那个一战的片子,总监的位置跟一个部队的中尉很像。是需要带士兵去前线打仗,带领部队守卫一片阵地,要实时观察周围的情况,对敌军的任何信息都有超强的洞察力和高效的决断。打仗的时候,知道哪个位置放什么样的兵。什么样的人适合培养成专业的兵种。哪个位置是关键位置绝对不能掉链子。哪里有漏洞,中尉有能力补上去,没人了请求支援。还要不停鼓舞士气,高效的下指令。自己受伤了也绝不表现出惧怕,以免动摇军心。然后还要不停的跟上级沟通、协调。

有一个重要的角色是通信兵,当时没有传输设备,完全是人肉来传达,我就想,应该找一个跑得快的来,但是,并不是,是一个跑得不快,但是,执行力很强,很专注,有点一根筋的那种感觉,使命必达的那种人,要是我,肯定就放一个跑的最快的了,做不了总监 哈哈哈。

最后,附上2018年我的个人数据:

读了28本书,瘦了19斤(去年胖了10斤),15次公开的经验分享,写了10篇公众号文章(不够月经贴的频率,那12万粉丝等苦了),知识星球累计792人(付费圈子,高价值),知乎粉丝累计1.9W(没怎么正经回答过问题),微博粉丝累计1.3W(微博懒得运营我,粉丝少)。

广告一下我的公众号,微信搜索:运营狗工作日记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