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我们做了个“自动卖货引擎”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283884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我们做了个“自动卖货引擎”

大数据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前些日子在知识星球说,我们做了个“自动卖货引擎”,已经可以稳定盈利了,正要上规模放量。谈到挣钱,大家纷纷表示不困了,要我讲讲细节。细节自然要讲,不过先得说说这事的来龙去脉。因为这里有意思的东西,还真不是挣钱。

“自动卖货引擎”,就是在电商业务中,以无人值守的方式,自动完成从商品挑选、建站、广告投放到采购履约的线上卖货引擎。现在,我们的引擎每天处理几千个新商品,自动投广告卖货,毛利率稳定在10%左右。

说个好玩的事,这个引擎每天在卖什么东西,我们自己都不大清楚。

盐打哪儿咸、醋打哪儿酸,我们先来谈谈,为什么商品交易这个跨越数千年的行业,在人工智能技术起飞之际,正在迎来一次彻底重塑的机会。

前些日子,我在网上看到一件某户外大品牌的羽绒服,这东西在门店里,怎么也得卖三四千。我多少钱买的呢?三百多。拿到货以后,我问了问朋友小Y,他在这个品牌最大的经销商工作。我的本意是让他看看,这三百多块钱的货仿得怎么样。不料,他肯定地告诉我:你这就是真货啊!

我一下明白了,这就是原生产线上出的货,只不过是在品牌授权量以外,多生产出来的。从物理上说,这就是“真货”了。原来这三四千的名牌货,生产成本还不超过三百!

我们无意讨论盗版相关的法律问题,只是想聊一聊,产品、品牌与价格背后暗流涌动着的矛盾。

大品牌的利润怎么来的?

上面的事并非个例。实际上,在营销界,一直有着产品第一性还是品牌第一性的争论。在过去百年间,后者无疑占据绝对上风。大品牌通过精妙的手段操纵媒体、研究和生产,规模化地将三百的东西卖出三千的价格。也就是说,你付的钱,绝大多数只是因为前世多瞧了一眼某个logo。

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呢?

先来说说操纵媒体。在传统媒介环境下,这事儿对大品牌来说并不难。想在电视台投广告,没有个千八百万人家都不拿眼皮夹你!郭德纲讲话:“卖烤白薯的上电视做广告,做一次这四十年白干了!”于是,以某些快消为代表的大品牌,创造了这样的方法论:通过资金优势将头部传媒全面覆盖,一遍遍地给用户洗脑,久而久之,让他们产生“某种商品=某个品牌”的错觉。

这种品牌宣传的逻辑,就是没有逻辑。多数只是让你觉得不把钱花到位,就不配在自己那个虚幻的阶层中立足。不信您瞧瞧下面这个创意,除了暗示你戴上这块表逼格就精神勃起之外,还有什么有价值的信息量么?

再说说研究。事实上,你听说的有关那些头部品牌的产品信息,往往都是一片赞誉之声。这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某运动品牌,在美国资助了一些大学的运动实验室,研究他们产品的种种运动医学特性。这些教授还是有节操的,研究结论出来,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可是到了论文发表的裉节上,资助的本主儿得审查吧,于是,那些负面的结论,都以“泄露商业机密”为由被摁下了。

您知道为什么这些年来,大家一直揪着“坏的胆固醇”穷追猛打么?其实,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都是某含糖饮料大厂暗中资助的。而人类饮食中,糖才是健康最大的敌人!

那么,是不是选择大品牌,至少意味着质量上有保证呢?真未必。了解运动鞋市场的朋友,可能听说过:某大牌的运动鞋,如果穿三个月开胶了,那肯定是真货;如果穿两年还没事,那基本上是东南某地的仿品了。

就这样,我们掉进了品牌精心罗织的天罗地网中,津津乐道于自己排队花三千买到了某件价值三百的商品,光荣地成为了那金光闪闪logo的盘中餐。

当然,您如果是某个品牌的拥趸,在商品以外产生了某种情感寄托,或者认为品牌的背书就是值得信任,那也无可厚非,扯不上什么智商税。只不过,现代社会明明具备三百生产一件高质量羽绒服的能力,仅仅因为若干大品牌对用户心智和市场的全面操控,就让那些手里没有三千的普通人无缘享受。这是不是就有点邪恶了?

百花齐放的小品牌化趋势

不过,事情正在悄然起着变化。

这个变化最重要的基础,来源于“中国制造”。如今中国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了美日德的总和,而美日德的工业,都是飞机、芯片这类高端2B产品。而老百姓日常用的东西,统计上来说,真没有多少非中国货。不论你们在日本疯抢的马桶杯子,还是在亚马逊上看到的德国品,十有八九就是中国产的。

日用品产能井喷,然而在传统秩序下,利润都被大品牌攫取了。有人说,中国制造不论进入什么领域,都成了价格屠夫,这是品牌弱的表现。我的看法正相反:恰恰是中国制造撕开了大品牌的外衣,让普通人非常便宜地享受现代工业的伟大进步。

如今,您通过淘宝-->拼多多-->1688这条路径,可以完美地实现消费降级。只要不在乎商品上印谁家的小贴画,就可以价廉物美地买到几乎所有消费品,甚至是很多你从来没见过的东西。总之,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

而大品牌防线开始溃烂的一角,就在媒体和营销。

这些年,互联网和数字广告蓬勃发展起来了。哪怕你就一千块钱预算,也可以去广告平台开个户,自助投放起来;就算你连一千块也不想花,那也可以在社交网络里积累粉丝,再用私域流量推广产品。

于是,摆脱了那些超级大品牌的淫威,一些调性鲜明、价廉物美、服务独特客群的小众品牌,不但有了存在的基础,还有了有效的营销手段。您可以看看,这两年,在快消品领域,有多少这样的新型小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甚至有些干脆抛弃了品牌说教的高品质白牌货,也越来越受大家的欢迎。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大品牌的天罗地网,正在被这些新竹捅个稀烂。

工业化的极致发展,带来了高质量商品种类的极大提升。目前,全球电商平台每天新增的商品,至少在几百万之多;而便捷灵活的线上营销,又给每种商品提供了营销的可能机会,市场再也不被品牌传教士所彻底垄断了。

“货找人”的机会与自动交易

不过,相比商品种类的井喷,数字营销的能力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让每天产生的几百万商品,找到需要它的受众呢?

传统电商的中心化组织方式,对此有点力不从心。无论你去亚马逊还是京东淘宝,主要的使用场景,是用关键词或分类做检索。就算是相关推荐,本质上也是当前商品触发的搜索。这些平台的广告系统,也以搜索广告为主。这些手段,只适合于你早就知道的商品,也就是用户先有意图,平台来满足你。

而那些长尾商品呢?可能永远都不会被翻牌子。我手里有一份图书出版行业的数据,与线下书店相比,在网店卖书,头部图书的马太效应大大增强了。

怎么办呢?道理上说,只能采用“货找人”的模式。通过广告或者社交渠道,在类似推荐的逻辑下,把用户原来不知道、并不了解的商品,主动推到他的面前。这种“非中心化”的电商模式,正在快速兴起。

有兴趣的话,您可以去看看Facebook或抖音上流行的商品趋势,跟淘宝京东大为不同,都是些非刚需的消费品,用户很可能不见得会有计划地购买,但是在货找人的模式下,这塑造了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消费趋势。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商品交易在今天遇到的新问题:一方面得益于现代工业强大产品设计和生产能力,一方面得益于数字广告给长尾产品带来的营销机会,一大批丰富多彩的小品牌和去品牌商品,正在势不可挡地兴起。

实际的市场,也正反映出这样的趋势:2020年,微信小程序4万亿、抖音快手8千亿的电商交易额,都是这种通过社交或广告推广的货找人模式。而服务于非中心化电商建站的工具Shopify,市值早一路飙升超过了千亿美金。

货找人,逃不开投广告。广告费这么贵,正规产品能挣钱么?您别忘了——三千一件的羽绒服,生产成本可能才三百。如果把大品牌的超额利润和洗脑成本省下来,就算拿出个零头做货找人的成本,恐怕都花不完。

只是目前,货找人这个行业,还处在人力密集的刀耕火种阶段。不论是国内也好、跨境也好,有大批这样的企业:他们养着成千上万的买手和广告优化师,每人分几个产品,三班倒地盯着,用人肉模式把货搬到全球各地。

这里显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能不能这么做呢呢?自动抓到一些电商产品,通过数据选出那些可能挣钱的,自动建站去广告平台投放,再用策略去调整出价、预算和人群,出了单通过API去采购方下单发货。这就是我们做的“商品自动交易引擎”。

现在,可以负责任地说,这么搞是可行的!因为我们已经研发了这样一个系统,经过大半年的数据收集和建模,现在终于可以稳定盈利了。表面上看,它可以节省人力,提升效率;深入地想,还存在着一些彻底改造人肉模式底层逻辑,带来降维打击的新机会。

显然,自动交易需要过硬的数据和AI能力。其实在数字营销领域,广告主在建设数据能力、指导自动营销方面,折腾过不少事。像什么DMP啦、CDP啦,各种骚词层出不穷。

但是,实践狠狠地教育了我,这些可能真没什么卵用。问题出在哪儿呢?通过这次产品经历,我的深切体会是:广告主玩数据,不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用户上!那么,应该把精力放在哪里?“自动交易引擎”对人肉模式又有哪些降维打击能力呢?回头,搞完一些必要的法务流程,我再跟大家细说。


加入星球,探讨数字广告与商业变现专业话题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