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李焕英”背后的长考:中国电影为何大而不强?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xOTAyNjAwOA%3D%3D&%3Bmid=2247491984&%3Bidx=1&%3Bsn=c8cb558d14e736eee028423259729fb6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zQFvAv7.jpg!mobile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牛年春节档结束了。票房是真的火,火山爆发的那种火。

根据国家电影局的数据,截至2月19日0时,2021年春节档总票房累计超90亿,刷新了春节档全国电影票房纪录。这个数据,同时还刷新了全球单一市场单日票房、全球单一市场周末票房等多项世界纪录。 

在疫情的压抑下,院线等来了久违的春天。《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焕英》占据了80%左右的春节票房,其中《你好,李焕英》凭借口碑后来居上,票房反超《唐人街探案3》,目前累计票房超过40亿,如果最终票房能够超过53亿,贾玲将登顶全球票房最高女导演。 

看上去欣欣向荣,形势一片大好。 

但其实,这只不过是开历史的倒车。我们春季档的这两部电影,内容为王没错,但却都是逆电影工业化的产物。

我们从电影这种娱乐方式的基础出发,电影的本质是什么? 

观众、从业人员、监管,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都有自己的定义。但在我看来,所谓电影,是用代表最前沿技术的声学和视觉效果,挑战人类想象力的极限。 

为什么在娱乐圈,有电影咖大于电视咖的潜规则,就是因为电影代表着极限的艺术,连带着电影演员也水涨船高。 

电影,是真正的高科技。要用最前沿的视听效果,挑战人类想象力的极限。而只有工业化,才能保证视听技术的不断迭代,进而将人类最疯狂的想象力,完美的呈现在观众眼前,这才是电影应该起到的作用。 

一个问题,内容稀碎,视听炸裂跟内容炸裂,五毛特效你选哪一个?对于一个国家的电影产业来说,无可争议的是要保证视听效果,因为总会有人能讲好故事,但是电影工业化的能力,除了好莱坞,现在谁都没有。 

春节档的这两部片子,《唐人街探案3》主打悬疑侦探主题,《你好,李焕英》温情怀旧,他们从题材和内容上,跟以往的片子,有什么进步么?

我们现在的电影产业,核心主流是喜剧,本质上是流量变现。几个票房大碗,徐峥、黄渤、王宝强,代表作以喜剧作品为主,前有沈腾的开心麻花,现在有贾玲的大碗娱乐,都是喜剧演员投身大银幕,将自身的流量成功变现。

以前小鲜肉电影被口诛笔伐,现在的喜剧演员拍电影被赞演技,其实二者本质上都是注意力经济的一种。 

自古文无第一,更别提你跟娱乐圈的人较真。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ebe。 

j2eQ7rr.jpg!mobile

但我们还真有证据。这是国家电影局网站上的要闻信息栏目。从2017年到现在共有15条新闻,大部分是例行的交流活动和相关政策解读,关于本行业的专门政策只有一条,就是这个《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什么要专门针对科幻电影出政策呢?

这个政策这么讲,“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把创作优秀电影作为中心环节,推动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颇为耐人寻味的一句话:我们现在电影大国了,可是不强,为什么不强呢,票房不是上来了么? 

IbIJziI.jpg!mobile

这是截至2021年2月22日下午16时,中国影史的前10大票房影片。在工业化水准上及格的,有《战狼2》和《红海行动》,流浪地球可以打80分,这才是中国第一部追平好莱坞水平的工业大片。

《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焕英》确实不错,但我并不认为这完全代表“内容为王”的胜利,相反,高票房的这两部电影,都蕴含着一定负面作用,因为,这类电影的高票房,会摧毁整个电影价值衡量体系。

这两部春节档电影的高票房可能会向整个影视界传递一个不好的价值取向:只要你有一个好点的剧本,集齐最有观众缘的演员,你不需要什么特效,也不需要宏大的世界观、想象力,就有可能用极低的投入拿到高票房,这就是我们说的,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这会让我们的电影,永远走不出赌博的怪圈。 

为什么好莱坞电影所到之处,各国电影产业纷纷如风吹麦浪,俯首称臣?在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好莱坞电影都占到全部电影票房的80%以上,像韩国这种国产电影票房能够跟好莱坞平分秋色已经算是上上之选,其他的欧洲活在小成本文艺片里自娱自乐,印度宝莱坞偶尔有些闪光,剩下的国家电影产业面对好莱坞都是躺平任捶的货。 

我们通常将这个原因归结于美国价值观的胜利,却没有看到支撑好莱坞的,美国电影工业化的深厚底蕴。 

好莱坞的胜利,不是美国价值观的胜利,而是美国工业化的胜利,是美国独步世界的高科技产业在电影行业的映射。 

好莱坞有一整套的电影工业化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特点是标准化的分工体系,从剧本、摄影、制作、动作、特技到后期、宣发,都有明确细致的流程,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经过多年的博弈之后形成了一个合理的分配比例,利益均沾,高度绑定。

这个体系保证每一部影片都能以最基础的水准呈现的观众面前,上不封顶,但下有底。这种体系下出烂片的概率要远远那种小于作坊式的电影产业。 

好莱坞电影工业化最直接的外在体现就是电影特效。我们常说的国产电影五毛特效,倒是真的没有委屈现在的这些电影,绝大部分的国产电影,特效费用一般都不到制作费用的10%。

好莱坞大片中,视效费用甚至可以占到全部制作费用的80%。也就是在这种高投入的背景下,才出现了《阿凡达》这种史诗级,开历史先河的大片。

可以这么说, 工业化的电影产业水平,比制造氢弹的能力还稀缺,是真正的大国重器。 

我们有14亿人口,有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市场,不缺票房,也不会缺好故事、好段子,唯独缺的是深度的工业化。否则,不管你是暑期档还是春节档,只要放开好莱坞大片,国产电影就会像一盘沙,风一吹就散了。 

我还是希望能看到大制片的大片,哪怕情节稀烂,至少还能看个制作特效。 至于你说逻辑、深度、讲故事的水平,高等数学有逻辑,你看么? 大学哲学有深度,你喜欢么? 《故事会》随便一篇,都能把故事讲圆。 说到底,没人想去大影院陶冶智商接受再教育,大家就是去图一乐。  

不过对投资者来说,这些都不重要了。电影行业不是一条好赛道,很多年前邱国鹭就已经讲了,现金流和定价权,是电影行业的硬伤。电影行业现金流极差,稍有风吹草动就容易元气大伤,哪怕工业化之后,定价权也掌握在导演和演员手里,他们的薪酬总会涨到刚好让电影制片方不怎么赚钱的水平。 

作者:愚老头,在雪球设有同名专栏

往 期 推 荐

IfYbmaf.png!mobile

u2UnA3q.png!mobile y6rEZnN.png!mobile

uaYFRna.png!mobile

BVfmeau.jpg!mobile

重要信息: 我们建立了 “ 锦缎.投资交流群 ”,欢迎大家入群。为保证交流质量,请先添加微信号“ jinduan008 ”,并注明姓名和职业,由编辑推荐入群。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