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ifanRank 2020 消费电子篇:技术不死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ifanr.com/1400194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疫情困扰下的 2020 年,技术并没有停下它发展的脚步。

过去十年来,人类所建立起来的技术体系,在这场疫情中发挥出独特的力量。它可以是依托大数据构成的防控工具,可以是基于高速网络、线上平台实现的远程教育和协同办公,也可以仅仅像智能手机一样,作为连接彼此的工具。

ja67vy2.jpg!mobile

▲ 图片来自: Jakarta Post

2021 年也是新十年的开端,消费电子产品还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整个行业的硬件又将从疫情中获得怎样的启发?

希望我们能够从过去这一年的技术演变中,展望未来,抓住新的可能性。

手机业是基础,也是核心

2020 年的智能手机行业,可以说是内忧外患的一年。

对内,主流厂商已经悉数走进 5G 赛道,但华为的黯然短暂退场,也给了其它市场竞争者以空隙,催生了手机市场的新一轮洗牌。

在外,智能手机的同质化现状已持续多年,外加疫情对消费欲望的打击,如何让增长为继,成了每一家厂商的新命题。

出色的产品,仍然是硬实力比拼的核心。不管是另辟蹊径的外观设计,争奇斗艳的折叠屏幕,还是先人一步的性能配置,追求新技术基本成了每家厂商的共同选择,也是它们得以继续留在牌桌上的筹码。

市场和用户也在进一步走向细分。如今,苹果得一次性发布四台 iPhone 12,覆盖不同价位,才能覆盖足够多的人群;而在 Android 阵营,「中杯、大杯、超大杯」关键字,也贯穿了一整个 2020 年。

IbYFR3V.jpg!mobile

▲ 图片来自: Apple

可以预见的是,面朝 5G 时代,手机将不再是竞争者们唯一会关注的领域。

从门槛最低的耳机、音箱、手表,再到电视、笔记本电脑乃至是各类智能家居,构筑生态,连接万物,进而占领用户心智,已经成了业界共同的选择。

但手机依旧是最难被撼动的一环。它是移动支付、出行方式的承载,也是疫情之下,健康码体系普及的必要条件。

当人人都拥有手机,传统也会悄然迈向互联网化,谁又能离开它?

被颠覆的芯片

早几年,微软、高通都曾在 Windows 笔电上尝试过 ARM 架构的芯片,但不管是兼容性还是性能,成果都不理想。

2020 年,苹果让现状发生了变化。以新 M1 芯 MacBook 为代表的新一批 ARM 架构电脑,在传统 X86 阵营面前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同时也撼动了桌面领域最强大的 Wintel 联盟。

6B3mMji.jpg!mobile

▲ 图片来自: Apple

要不了多久,芯片产业很可能会迎来一个转折点:今后,像苹果 A 系、高通骁龙等处理器,不仅会服务于智能手机,同时也会成为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的核心,改变它们的外观和性能,甚至是渗入到与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中。

底层架构的巨大变化,还预示着一种新的可能:软件业的完全融合。

传统的桌面软件,都是建立在电脑之上的,这样确保了微软、英特尔对于 X86 生态的垄断,但如今,智能手机和应用商店模式则重新定义了我们的软件使用习惯,ARM 生态的逆袭已经不可避免。

当平台间的隔阂被打破,「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的愿景就会成为现实。那么今后我们所说的软件业,可能就不再会区分移动或桌面,而是会演变成双端同构、数据自由流通的理想状态。

问题就在于,谁将决定今后我们数字消费品的「心脏」?或许这不仅是 ARM 与 X86 之间的架构之争,更会在未来,成为整个半导体产业间的博弈。

不再沉寂的个人电脑

一场疫情,数个月的居家隔离时间,让原本停滞不前的 PC 换机需求得到了充分释放,也让个人电脑市场,实现了过去十年来最大幅的增长。

这也让我们重新意识到电脑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后疫情时代不可替代的地位。

viArmmz.jpg!mobile

▲ 图片来自: TechRadar

人们不是不愿意用电脑了,编辑文档,制作 PPT,开发软件,只要涉及到复杂的多任务处理,电脑始终是比手机、平板优秀得多的生产力工具。

但固化的工作流,多年未变的使用场景,也让这个品类陷入到「够用就好」的矛盾中。一台三四年的电脑只要不出故障,可以完成大部分的办公任务,那么就没有更换的必要性。

至于更快的性能?更好看的外观?从过往几年的市场来看,这些渐进性的小升级,从来都没能说服足够多的消费者买单。

但居家办公、网课学习不一样,对于家里本身就没有配备电脑的人来说,这是一次从无到有的过程。尤其是当远程协作逐渐成为长期存在的模式后,原本有意无意的选择,最终也演变成急迫的需求。

关于传统电脑的存在和定位,疫情后我们已经获得了一个更明确的答案。以创新品的角度来看,PC 可能是无趣的,但作为一个工具,一个消费内容载体,个人电脑仍将长期存在,并未来可期。

一环之下的家庭健身

如果你要找一款 2020 年爆火的电子产品,任天堂 Switch 的健身环肯定榜上有名。

严格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把它放在 2019 年的回顾中,但疫情的到来,健身房的关闭,让它成功地搭上了家庭健身的快车道,成为了 2020 年上半年的「最佳理财产品」。

一些人不解,实现健身诉求的游戏并非只有健身环,为什么偏偏是它出圈了?可高人气的背后,始终还是离不开过硬的游戏素质。

iIzM7b6.png!mobile

▲ 图片来自: Nintendo

这款产品的制作人河本浩一,本来是标准的「宅男」,但由于长期久坐导致身体疼痛,它才打算开发一款游戏,能「在玩的过程中顺带把运动做了」,由此诞生出集「RPG 角色扮演、体感交互、健身」三者于一体的《健身环》游戏。

「宅运动」的背后,也让家庭健身一跃成为了新的风口。从最普通的瑜伽垫到筋膜枪的热销,到 Peloton、Apple Fitness+ 这类以「智能硬件+内容服务」的健身平台兴起,健身需求飞速增长的背后,新一轮客厅争夺战也即将打响。

但对用户来说,或许只需关心一件事:如何把健身真正坚持下去,而不是只停留在三分钟热度上。

虚拟能否填补现实

谈了数年的虚拟现实,疫情之下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挑战:

「我们能否借助 VR、AR 设备,构建出完全基于线上的沟通空间?」

当世界处于被封锁、被隔离状态下,一个沉浸式、完全立体的虚拟平台本来就是最好的替代品。它可以让孤立的个体重新连接,完成写协作,并填补娱乐或商业的空白,寄托人们的情绪。

可现有的技术,未能让我们离这样的未来更进一步。

vi6Jri6.jpg!mobile

▲ 图片来自: Skyword

VR、AR 头盔们依旧笨重,昂贵,且体验参差不齐,至于在「连接人与人」这点上,去年出现的《动物之森》游戏,似乎成了一个比大部分虚拟平台都更有价值的沟通媒介。

类似的情况也可以套用在「机器人取代人」的话题上,我们谈论这个命题也有多年,而疫情本该是它们大展身手的最好机会,可从结果来看,大部分工厂、餐厅、商超的重启,最终还是得靠人来完成。

2020 年的 VR 并非毫无成绩,《半衰期:爱莉克斯》的出现,就证明虚拟现实技术在交互和叙事能力上的无限潜力;而 Facebook 推出的第二代 Oculus Quest,也凭借百万销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这些都是 VR 持续进步的征兆。

VneEjev.jpg!mobile

前几年,分析机构 Gartner 提过一个「技术成熟度曲线」的概念,指的是一项新技术在出现后会被舆论炒至顶峰,之后就是泡沫破灭跌入低谷,至于它能否成功回归主流视线,则取决于后续产品的迭代,以及技术本身能否带来真正的价值。

或许现在的 VR、AR 设备,就处于这条曲线的复苏前期。我们希望它能成为真正有用的技术,而不是只能当一个技术过客。

买不到的次世代

2020 年,游戏玩家们收获颇丰。索尼和微软先后发布了 PS5、Xbox Series X,标志着主机游戏行业正式迈向新世代,而英伟达的 RTX 30 系显卡,也为全新的安培架构拉开了序幕。

8K 分辨率,超高帧率,光线追踪,AI 算力辅助,这些都是过去一年游戏新硬件们所强调的关键词。尽管现代电子游戏的画面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但「还原现实」的军备竞赛,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rmyquy6.jpg!mobile

▲ 图片来自: Wired

不过在今年,这些新产品还遭遇到一个共同的问题:严重的缺货,以及不必要的溢价。

由于半导体产能因疫情受到挤压,不管是新上市的游戏主机还是显卡,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

厂商也没来得及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毕竟,疫情影响了半导体产业链,供货必定会受限,但就和传统电脑的复苏一样,用户端对游戏机、电脑等娱乐设备的需求提升速度,却远超业界预期。

大家希望获得最好的客厅娱乐,最终却发现自己有钱没处花,当「售罄」、「无货」变成一种常态,自然是颇有怨言。

这可能也是市场双方都最不愿看到的结果了——开发商拥有好产品,用户表达了购买意向,可偏偏就是在最基础的制造环节掉了链子。如何处理好供应链,以及准确预估自己的潜在消费群体,仍然是每一家硬件厂商需要重视的。

5G,还不够好

每一代移动网络升级,都会带来新的使用场景。

如 2G 催生出短信,3G 催生出上网冲浪、邮件收发,4G 催生出移动互联网生态一样,5G 会带来什么?疫情期间不断增加的远程协作服务,以及在线平台,就已经预示了即将到来的趋势。

这也是基础网络进步的意义。它会孵化出新的服务,新的场景,以及新的流量,进而形成一个之前从未有过的产业生态。

但很显然,关于「5G 带来什么」的问题,手机厂商和运营商给出了很高的期望,现有的成果却远未让用户满意。

j2yQVrQ.jpg!mobile

▲ 图片来自: PageOne

场景端的进展依旧是缓慢的,VR、云游戏、工业物联网这类最需要 5G 的领域仍在缓慢迭代中,观看在线视频,联网玩游戏,以及叫车、外卖等手机功能,依靠 5G 确实能获得更好一点的体验,但也相差不大。

就连网速,也没有到达「几秒之内下一部全高清电影」的设想。在毫米波尚未走向商用的现在,我们现在用到的「Sub-6」版本 5G,更像是一个「4G+」产物,不管是速率,连接数还是时延,暂时都支撑不起更美好的设想。

要想看到移动网络革新的到来,我们可能还得等上一段时间。

当口罩变身可穿戴设备

口罩走向智能化,电子化,可能是过去这一年里,最意料之外的「技术升级」。

这也是社会需求推动技术进步的最典型例子,只有当口罩成了和手机一样的随身之物后,人们才意识到它存在的诸多不足。

f2Yvquz.jpg!mobile

▲ 图片来自: CLIU Mask

新变化大多都是基于现有口罩的不足所做的改进,比如说选用新材料制作出透明外观,让佩戴者在相互交流时也能看清对方的表情,或是让口罩获得空气过滤,通风,甚至是自动消毒的功能,从原有的「一次性耗材用品」,向「智能呼吸器」的定位转变。

但比较可惜的是,目前大部分挂上「智能口罩」名号的产品,都属于概念阶段,若要大规模量产,首先得让这些技术便宜到一定程度。

口罩成为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后,也引发了很多连带变化:北京的智慧地铁加入了识别乘客是否佩戴口罩的功能,苹果 iPhone 则为口罩优化了人脸识别算法,更别说一大批为了解决口罩供需,而跨界做口罩的科技、时尚公司。

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社会尽快适应疫情的新常态,但有的改变,也可能会永久地改变一部分人的生活。

被技术塑造的我们

回顾和展望硬件产业的变化,一向是美好的,只不过在 2020 年大背景下,每一份成果也显得颇为不易。

我想起了人类在百年前遭遇的第一场全球规模疾病:1918 年大流感。这是近代社会最为严重的卫生灾难,但它也带来了积极的一面,那就是促进各国公共卫生的进步,以及整个社会科学体系的向前迈进。

22UJ3uu.jpg!mobile

▲ 图片来自: Microsoft

可以预见的是,疫情之后,大公司们也将加速某些领域的技术发展。比如最近,微软就推出了全新的线上协作平台 Microsoft Viva,完全面向远程工作新形势所设计,也是疫情下催生出的迫切需求。

IjyeeyV.jpg!mobile

▲ 图片来自: Netflix

但技术不一定全是正面的,去年 Netflix 上的《智能陷阱》纪录片,就反思了社交软件的兴趣算法如何伤害用户的潜意识,进而影响我们的社会关系。

其实这些批判也存在许多年了,或许经历了疫情后的人们,还会得出全新视角,来审视自我与技术、产品之间的关系。

我们该如何看待未来的技术发展?凯文·凯利在《科技想要什么》一书就认为,人类与科技共存共生已是宏观上的必然,但微观角度来看,技术的特质,始终是人来决定的。

与其担忧和厌弃,不如用正确的选择,指明方向,带动科技与人类的共同进步。

但愿新技术,能为我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吧。

题图来源: Hackaday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