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年薪百万的我,前几天离开了PE行业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086351394914566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投中网”(ID:China-Venture) ,作者:柴佳音,编辑:王庆武,36氪经授权发布。

INvaQr.jpg!mobile

“谢谢,再见。”手拿工牌与公司前台Logo的合影,是潘毅离职前发出的最后一条朋友圈。

简单的告别,却满载着潘毅的心酸。作为一家中小VC机构的高级投资经理,潘毅在机构“强制跟投”的政策下几近入不敷出,万般无奈下选择离开。

“在我们机构内部,投资经理、高级投资经理、投资总监、合伙人都必须跟投,职位越高,跟投比例越大。”潘毅告诉投中网。

潘毅级别不高,每个项目跟投的金额也不算多,但因出手投资的项目不少,频繁跟投下来,一年的薪资基本不剩什么钱了。

最令潘毅感到尴尬的是,“我们投的项目都在早期,退出遥遥无期。对于跟投的投资人而言,谈何退出收益?”

其实,再坚持一个月,潘毅的年终奖就要到账了。但在头部机构的召唤下,潘毅觉得此刻“赶紧走就对了”。

年薪百万,亦不堪巨额跟投之苦

2021年伊始,杜旭尧同样选择了离职:他与一大型PE基金告别,回到了此前曾工作6年的律所。

让年薪百万的杜旭尧做出“吃回头草”决定的,是一纸机构与LP签订的“跟投合同”。

不同于潘毅,杜旭尧接收到的“强制跟投”指令并非来自机构GP,而是来自资金链条更前端的LP。“由于当时是单个LP的单只基金,又是投向单个项目,LP的话语权极强,已经写在合同中的跟投条款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杜旭尧告诉投中网。

按照合同规定,杜旭尧彼时负责的一只规模为5亿元的专项基金将全部投向一个尚在研发的硬科技项目。“机构投资人员需按照基金投资金额的1%进行全员跟投。”LP在合同中表示。

以此算来,整个投资团队需要跟投的总额为500万。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杜旭尧分配到的个人跟投金额为100万。

“我是不可能把全年工资都‘扔出去’进行跟投的,这件事我认为是非常不合理的。”杜旭尧表示。所以没过多久,他便向基金合伙人提出了离职。

2021年1月初,杜旭尧办好了离职手续,一周后入职律所。

“说实话,进入PE行业之时没想过会回到律所。”杜旭尧直言,“但是,我可能是被这一次的跟投事件惊到了,做出离职打算后没有考虑其他PE机构,而是直奔老本行。目前阶段,我至少要保障收入不下降,毕竟还有养家的压力。”

90后的潘毅则自嘲“‘单身狗’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他有底气再潇洒一次。离职后,潘毅没有选择立刻入职新公司,而是给自己放了个长假。

最近一周,潘毅的朋友圈是一片静谧的雪白。正在新疆滑雪的他表示,“不用工作了瞬间神清气爽。打工人的痛苦,留到春节之后吧。”

一笔赚80万的时代不再,如今“跟投不如买股票”

潘毅和杜旭尧所经历的“强制跟投”现象的本质,其实是GP及LP希望投资人与之进行“风险共担”的一种尝试。

“通过跟投,我希望机构的每一个投资人都可以拥有GP的责任意识。”医疗基金创始人蒋昆锐对投中网表示,现在市面上很多投资经理其实是FA心态,把项目撮合成了,就万事大吉了。一些人在推项目时夸大其词,避重就轻,只是为了迅速投成,这其实对于整个基金是非常不利的。

然而,如果有自己的真金白银在里面,投资人就会谨慎很多。“他们想的便不再是当下一分一秒的事情,而是未来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中项目的发展。”蒋昆锐称。

邓然宇则自认为是一个“有长线思维的投资人”。

2011年,邓然宇入职了一家头部人民币基金,一年后便在B轮跟投了其所在团队主导投资的某互联网项目,该项目于2016年上市,邓然宇在机构退出后一笔拿到了近80万的奖金。

“我们机构没有强制跟投,但是大部分自己投的案子同事们都会跟一笔,金额也没有很明确的要求,只是一个大概的比例范围。”邓然宇告诉投中网,“当时拿到跟投奖的项目是自己全程跟进的,算是非常了解。虽然当时经验尚浅,但是我对于项目的发展前景、IPO可能性是有个基本的预期的,做出个人跟投的决定时几乎没有犹豫。”

那时,初尝甜头的邓然宇决心“趁着年轻再搏几次”。

但是,天不遂人愿:资本狂潮并未持续,各个端口迅速收紧之时,市场在被迫变得冷静。

“2018年开始,很多之前投资人追着投的项目,都‘凉’了。”邓然宇回忆称,其所在投资团队本来对几个大热的被投抱有很高的期待,但是到目前为止,有些项目已倒下,有些项目已被巨头吞并,IPO好比天方夜谈。投资人的跟投奖金,自然也已成为泡影。

邓然宇表示,若仅出于对跟投奖金的考虑,未能IPO的项目基本就可算作是VC/PE从业者的失败投资。“被回购或被并购的项目大概率卖不出什么好价格,谈何跟投奖金?”

2020年开始,邓然宇无奈地看到,VC/PE从业者拿到跟投奖金更难了。

“这两年,一级市场的项目估值太高了。”邓然宇告诉投中网,“早些年我们跟投的成功率还比较高,就当买原始股了。但现在投项目,动辄20倍的PE,我们还不如去买股票。”

疯狂的估值,已终结跟投暴富的神话?

疫情后时代,投资人“急速抢项目”的风潮,催生了一级市场内头部项目估值的火速攀升。

目前,科技、医疗等热门赛道的项目估值显著上涨,且交割时间明显缩短,留给机构的估值议价空间被不断挤压。

“很多项目企业在选择投资人的时候,就看估值和速度。谁给的价格高就要谁的钱,谁给钱快就要谁的钱,怎么简单怎么来,不尽调是最好的。”杜旭尧称,“如此一来,被争抢的项目估值只会越来越高。”

不只是中国市场,Preqin数据显示,2020年,由于头部基金募集到了更多的资金,全球一级市场整体项目的估值持续攀升达到840亿美元,同比提升34%。

“从全球的市场环境来看,目前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好的卖家市场,部分公司确实有千亿估值的逻辑与理由。”蒋昆锐对投中网表示,“但同时,不排除有些公司估值虚高。如果这些公司估值骤降,解禁期过后,当初不顾一切投了进去的机构的收益也并不理想。”

而当诸多机构无法达到预期收益,投资人通过跟投来实现暴富的梦想便显得不切实际。

尤其是,当昔日的明星项目经营出现滑坡,无力支撑高点估值,“无人输血”的惨剧将迅速上演,企业倒闭或许就在一瞬间。

那时,投资人的跟投款,也就自然而然地打了水漂。“我亲眼见过朋友押了半年的工资在一个科技项目上,当时他们判定项目的团队和模式都很优质,但是资金链断裂后,没有机构愿意在原本的高估值基础上接盘,项目两个月就‘死’了。”邓然宇称。

“现在投资人跟投一定要有愿赌服输的心态。”邓然宇表示,“市场上已经没有什么便宜的好项目了,优质项目都很贵。那么多钱跟投出去,项目能不能跑出来还要靠一定的运气,投资人的心理素质要过硬。”

但是,从业10余年的邓然宇坚信,当下疯狂的估值泡沫必将破裂,行业也终会迎来价值回归。那时,投资人的跟投也会变得更加理性且水到渠成。“跟投自由,这一天会来的。”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潘毅、杜旭尧、蒋昆锐、邓然宇均为化名)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