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产品经理无路可退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NTQ0OTUyNQ%3D%3D&%3Bmid=2247496130&%3Bidx=1&%3Bsn=4b5b5077ed0ae06dd902e33fb67a4b67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将「腾讯课堂产品学院」设为星标 

陪你走好产品路上的每一步!

本文已获授权

来源:产品之术

作者: 花生酱真是太好了

IZnARr.png!mobile

不知不觉我已经快30岁。

2021年的3月2日是一个不出奇的周二,所以不出意外我将会在繁忙的工作中,匆匆度过自己28岁的生日。

做产品这件事虽然从高三暑假折腾手机ROM开始,但正式的产品经验,刚刚即将满五年。五年是产品人普遍的第一个大周期,在五年左右这个时间点,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做着什么样的产品,基本决定了后续的发展方向:做B端的不太可能突然转到做游戏研发,做社交、社区的也不太可能放弃C端的理想。方向更确定了,机会也收紧了。一般的10人产品团队,不太可能全部招5年以上经验的PM,都会新老搭配,以建设人才梯队,最大化效率。

这五年我做得如何呢?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做得好的PM已经在5年之期,升上了管理岗位,再好点的已经作为产品总监站在了发布会上,发布某闪。对比和他们发展路径的不同,也复盘了自己前五年的一些决策,不乏一些很好的机会:比如应届毕业的时候可以坚守游戏数值策划方向,当时和我配合的系统策划目前已经是一线工作室的主策了。但复盘也是有周期的,放在五年周期来看,也许是更好的选择,但放十年,就未必了。

所以,对错都是相对的。无需过分在意自己过去某一个周期(3年、5年)内的选择,多看看自己做对了哪些事,并把这些经验应用到下一个周期内,才是复盘的意义。

关于做对的事,背后都有我的逻辑和思维。这些思维,放在一两年前的我,是绝对不会拿出来说的。原因是它们实在太宝贵,以至于无数次救我于窘境,人性之中多少还有些吝惜,其次有些关键点我还没有检验到,担心传讹。但到了五年之期,它们都渐渐清晰,而我也在重新思索下个周期新的宝贵思维,所以不妨拿出来帮助后来人,也照亮自己前路。

第一个思维其实就是上文所隐含的思维,即周期思维。

周期思维相信大家都在很多内容里面见过,比如讲产品的二次增长曲线、讲跃迁、讲转型,都会用到类似的理论。幸运的是我很早就认知了周期,也做了一些有用的决策。

比如当我4年前开始产品写作时,我已经预判到了这会是一件蛮难的事情,容易露怯不说,还很难衡量价值,一直在怀疑自己如果花时间去做别的事情,会不会收获更多。但我说服自己的一个核心点就是:不出意外当我到了下个产品周期(五年之期),我将会在某个领域深耕,就像从本科到硕博一样,我的认知将更加深化,但很难在广度上拓展,所以如果我想做一次产品知识的广泛梳理,我最多只有五年时间。

所以我用周期思维,看到了一个决策的稀缺性,而稀缺性仿佛一期一会,这给了我极大动力去把它落地。结果也证明是对的,我在4年期左右出版了一本通识类、新手向的《产品高效攻略》,作为一个总结。而花最多时间去研究前人产品方法论、经典书籍的,也就是那么两三年。

横向对比此刻的产品方向兼职写作者,你会发现主流创作群体依然是3年左右的PM,5年以上的寥寥。所以外行会觉得,刚入行三年,怎么有资格输出、指导别人?但经过上面的例子你会发现,正是这些人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产品方法论广度的拓展和思考,他们的付出是非常有价值的。

总结周期思维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不以永恒为标准去看一些事情,从而发现一些机会点的稀缺性。当你觉得总有时间去和亲人团聚,总有机会去重新开始,你就永远不会践行一些困难且正确的事情,这一点望诸君谨记。

第二个思维是在决策之后的落地层面,我称之为相对思维。

这里我讲讲我那本书名字背后的故事。之所以把我的产品书籍命名为《高效产品攻略》,其实每个字都是斟酌再三的。最后定下来这个名字,核心就在于高效和攻略两个词。攻略比较好理解,早年玩过单机游戏的都知道,我们遇到一个陌生关卡的时候,总喜欢先看攻略,去找到那些坑和最佳的通关方式,所以攻略的含义在于:这不是一本大而全的字典,也不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专著,其核心就是便捷且有针对性,能够让看完的同学,迅速通关产品新手期。

而高效其实是我一直推崇的价值观,以有涯之生求无涯之知,殆矣。放眼当前的产品书籍,其中大而全的无非都是全职写作者和机构创作的,而兼职写作者受限于精力,往往只能从某一角度去提供价值。 大而全的书籍往往官方且权威,而产品届最需要质疑的就是权威,因为发展太快,且形势复杂,权威很难时时奏效。 我们无限崇拜的权威,在某些方面也遭受极大质疑,比如微信、360等衍生的产品方法论。所以如何能够迅速掌握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的关键思考,是非常有价值的。《高效产品攻略》并不适合作为产品圣经来深究,但面临书中提到的B2B业务、科技转型、AI创新等问题时,里面会有很多深刻且鲜活的思考。

所以相对思维其实是:你并不需要面面俱到地做到每一个领域的最佳。比如我的实体建模能力、增长实验能力其实不算优秀,但用户研究、产品架构、平台运营能力还算突出,这是我独有的经历中曾经面临的问题,对我能力模型的塑造。不需要做到全盘皆优,只需要在你每一步面临的竞争当中,找到那些关键点,在这些点上,能够做得比其它人相对稍稍出众一些,即可。相对思维,就是我所讲的高效攻略内核,认知到这一点,你会更懂我为何如此推崇高效,也能看到更多捷径。

第三个思维是提效层面的,既然要高效,就需要借助工具。

人类相比于其它物种,有更多的智慧。而智慧的表现形式,就是工具的使用。我很喜欢钻研工具、体验工具产品。一个工具产品的背后,一定是某种思维和方法论。比如少楠的flomo背后,就是对信息粒度的高度抽象,flomo能够把笔记打散,变成一条条动态,这就是碎片化记录生活的一种体现。我之所以看好flomo也是因为这点:我们现在的生活无限高效,被切成无数个碎片,能够心无旁骛地阅读5分钟书籍,已是幸运。诸多快速内容消费产品(快手、抖音)的蓬勃发展,更加助长了这种趋势,所以flomo的产品方向,是面向未来且无限光明的。

工具产品用多了,看多了,对交互设计的感觉和产品洞察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在对flomo的研究中,我会对它的时间线和信息结构产生兴趣,进一步看了很多少楠的博客,学习了很多他对于工作流的解读。在尝试使用随机漫步等功能后,更直接地感受到了这种工具和方法论对我的提效。进一步还拓展了社交圈,认识了很多少楠身边的朋友。

有了对广泛工具产品的深入研究,我很少会面临工具选择的困扰,几乎很快就能发现一个工具的设计思路和痛点所在,加上工作中对业务的了解,还对很多内部工具提出了最终被采纳的建设意见。这个过程,让我产品设计能力成长速度飞快,大家不妨实践一下试试。

最后,做个总结:

以上三点算思维也好,学习方式也罢,是真实发生在我身上的一手经验。总结起来就是:

第一,看清自己的周期,在每个周期内,做最稀缺和价值最大的事情。

第二,追求相对胜利,把有限的资源投到能相对脱颖而出的方向。

第三,研究工具,从产品设计倒推理念和方法论从而获得深度洞察的能力。

这三件事对于PM来说,尤其是在头五年的周期内,尤为重要,足够帮助解决进阶路上80%的case。

未来的我作为面临的是更大且更复杂的问题,比如抛开产品设计层面,如何定义商业模式并推动组织优化;比如抛开用户体验,如何权衡商业价值;比如不仅仅面向用户,如何推行自己产品理念向诸多运营、业务角色落地。

在这个实战的过程中,我还会有新的思考,等这些思考点不断被印证,我还会跟大家交流。当然这个周期不会太久,如果你有难解的问题,欢迎留言,我会整理我的思考跟你交流。

做产品是一个一往无前的过程,沿途有风景也有错过,常常总结,且行且珍惜。

作于2021年2月1日 凌晨1点

愿诸君 平安喜乐 顺颂商祺

文末福利

「0元产品入行福利课」

本期课程主题:

我要学产品-

10年产品总监级导师

在线分享产品入门必备基本功!

zUzieua.png!mobile

—— THE E ND ——

NzMJ3mV.gif!mobile

▼ 喜欢请分享,满意点个赞,最后点「在看」▼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