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Design Line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846883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在汽车领域,已经快五年的时间,这五年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这是在 IXDC 2020 上的演讲内容,在这里把演讲内容转化成图文,和大家做一些分享。

今天想从三个设计师非常熟悉的线条出发,来聊这个话题,他们分别是黄金分割线、贝塞尔曲线和大家不是很常见的技术接纳曲线。

J7B3Yr3.jpg!mobile

我们知道,车辆在发生变革,我们都说未来是智能电动车的时代,电动比较好理解,但什么是智能,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到底哪个是标准答案?我不想在这里作答,但想反问大家一个问题 —— 什么手机能叫做智能手机?好像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我想把这个问题变的更加具体一些,也许还是不能回答智能是什么,但可以让大家更加理解这次变革前后的变化。

让我们一起回想一下,在功能机时代,向路边一位陌生人借手机打个电话容易,还是今天,向陌生人借电话容易?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今天是更难的,都不要说问一个陌生人借电话,你可以试试,将身边的朋友的手机拿在手里,观察一下这个朋友的反应。这种不适感是瞬间发生的,甚至是生理性的不是,这个不适都不因为手机里有什么了不得的秘密。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如果从外观和造型上来看,今天的手机的差异已经越来越小了,甚至你如果不把手机翻过来看看后盖,你可能都不知道是那个品牌的。另外,还有个玩笑说,现在的手机造型设计,主要工作就是在给屏幕配后盖。虽然外观上逐渐趋同,但软件和数据的差异,让每台智能设备的本质差异更加的大,越来越个人,这是我们越来越难借到手机的核心原因。

智能化是把设备内在和外在价值颠倒的诱因,也是情感依赖的核心

aUBZRjJ.jpg!mobile

这个变化过程,数字和实体的主从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我们重新把视角回到汽车,智能时代的汽车设计,除了姿态、线条这些静态的审美,可能会加入一些新的视角。

FrYfYfa.jpg!mobile

画面里是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战马》的剧照,讲的是画面中这匹战马和主人分离多年,经历战争磨难,再重新聚首的感人故事。马作为上一代的载具,非常智能,能认得主人,能感知危险,能和人产生非常长久和深远的情感,这在机械时代是遗失掉的一些美好情感,我们在思考,在汽车的智能化过程中,有没有机会让我们重新和载具产生有趣的关联。

qaAFNny.jpg!mobile

在汽车设计中,设计师很从肌肉感和速度感很强的动物上获取灵感,比如海里的鲨鱼,陆地上的猫科动物。在车辆的姿态和后部曲线上,就给用户关于车辆定位的一些隐喻 —— 这是否是一台性能车?

但如果把汽车比作是生物的话,车灯可能就是动物的眼睛。灯和眼睛的功能也是很像的,除了基本的照明功能,还起着信息沟通的作用,我们通过灯光来通知旁车,我们需要左转、右转、超车和刹车。但生物的眼睛还有着更多的用处,它可以传达情感,无论是摄影师 Steve McCurry 知名作品《阿富汗少女》,还是因为希望工程,让中国人都熟知的一张摄影作品——解海龙的《大眼睛》,都向看到照片的人们传达了很多的情感。

EbI7z2F.jpg!mobile

我们是否能同样的,把传达信息、渲染氛围和表达情感也赋予给汽车呢?在 P7 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做了一些这样的尝试,比如,让车辆解锁和上锁的时候,可以有一种苏醒的感觉,充电的时候,让灯光展现出当前充电的比率,在路口停车的时候,用心动的节奏向路人打招呼,在我们自己收听音乐的时候,也让车内的氛围灯光可以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律动。又或者,在后排乘客尝试开门时,如果后方有危险,也会闪烁红色的灯光来提醒用户。又或者,调节空调温度的时候,用空调下方的氛围灯色温变化来反馈。这些还只是一些粗浅的尝试而已,但我们期望在被固化的外观下,不能改变的东西之外,寻找到一些新的美感。

RRjMjir.jpg!mobile

智能时代,汽车设计在静态的美感之外,如何结合场景,赋予一个硬件更多有趣和有价值的功能,可能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们不再是设计一个一尘不变的产品,而是更具有生命力的东西。

YJJZze3.jpg!mobile

第二部分,谈谈体验,但在进入这个话题之前,想和大家聊聊手机的体验,每个周一,我的微信就很热闹,因为有一大堆的公众号给我推送没用的消息。包括我吃过的餐厅都在给我推消息,因为现在很多餐厅已经不再提供菜单,让你扫码点单了,在现在这个时代,信息过载已经是一个常态了,我们被过载的信息围追堵截,每一个服务和每个人都希望任何时间都能接触到作为用户的你,去除广告已经是一个会员付费服务了,就拿在线视频来说,我们花钱躲开了片头广告,躲不开植入广告。这个问题不光在手机上有,车里也一样。

这种长时间的信息过载,给我们产生了可能连我们自己都无法意识到的深远影响,就是 —— 我们已经习惯了任何事情都数字化。

汽车之所以不好用了,是因为没有跟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习惯

ABV3q2J.jpg!mobile

这个问题回到车内,就更加明显,如果我们仔细的回想一下,这些年,在车里纯粹驾驶的控制需求,其实增长的非常有限,甚至随着辅助驾驶的普及,是逐步在减少,这就跟当年的智能手机,并没有增加我们对于电话和短信的需求,反而因为微信的出现减少了短信和电话的需求一样。真正需要解决的是,平时已经高密度依赖智能手机的我们,那些日常的信息获取需求和驾驶行为的巨大冲突。我举几个最简单的例子,之前预定餐厅、购买机票、讨论工作,很多都是电话的。但今天,变成了美团、携程、微信和钉钉。需要我们主要通过手机界面来完成很多操作。

eeA3qqi.jpg!mobile

所以,无论是百年汽车品牌,还是新造车势力,汽车的内饰设计,都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极力的减少按键数量,用触摸屏代替绝大部分的功能。早些时候,大家还一致质疑触屏的存在,但似乎又很快达成了共识,但它到底安全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无论是电视、手机、游戏机,今天所有的屏幕都是为了沉迷而准备的。但我们不得不用它的核心也很简单,用户已经没有耐心去学习和适应不能所见即所得的交互方式了。在全自动驾驶真正到来之前,如何平衡安全和体验便捷性将会是核心问题。

解决沉浸式的屏幕体验和无法脱手的技术鸿沟,是汽车体验设计的关键

如果,我们必须要把眼睛和手都放在驾驶上, 那么语音似乎是个非常恰当的解决方案。但如果我们更加深入去使用语音,就会发现很多问题,10月20号开始,有个AI的在线PK,分别是Facebook BlenderBot和 Pandorabots Kuki,他们做了一次三周的在线约会直播,中间聊了很多的话题,但如果你去看 Youtube 上的视频,中间误解百出,还经常卡壳。这次对话充分的展现了语音的局限性。

IzUjA3z.jpg!mobile

首先是共识,人跟人聊天是有一定共识的,比如今天我们在这里,谈的是设计,我跟看文章各位之间就有一个非常基本的共识,我们不会聊超出这个范围的事情,这个共识往往在我们和语音交互之间是没有,我们并不知道哪些事情语音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哪些能聊,哪些不能聊,没有个前提和基础,我们就会感受到大量的挫折,第二个是效率,声音和语言的传递效率是有些问题的,听觉是比较低效的,看一本书远远比听一本书要来的快和有效,就像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VLOG,而不是图文,就是因为一分钟的动态图像加声音的配合,可以有更高的信息密度。最后是准确性,现在所有的AI,都是只收集了文本信息,而遗漏了情绪和语气。比如,你太太跟你说 “讨厌” 两个字,在不同情境和不同语气背景下是完全不一样的。但这些问题并不代表语音不可用,而是我们需要赋予它一个更精准的定位。

作为一个高效的交互方式来说,效率和基础共识非常重要,情景也很重要

ueamYnZ.jpg!mobile

其实根本的区别是在于,我们把语音当做了一个真正的人还是交互方式。我们是把语音作为唯一的沟通手段,还是主要的交互方式。是把语音当做了快捷键,还是把他当做一个系统能力,渗透到每一个界面去。在今天绝大部分的语音设计思路中,大家都高估了我们现在的NLU/NLP发展,这和我们低估自动驾驶的能力是一样的,今天我们不会期待一个三岁的孩子能理解爱情中两人关系的复杂性,也不会期待他能帮家里把洗衣机修好,那就不应该过高预期一个AI能达到同样的水平。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看到太多,在既定规则下,AI效率的最大化,比如围棋、国际象棋,但如果我们延展一下,如果把我们的智能汽车放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没有行人、没有不规范的车辆,所有我们所谓的弱势场景,是不是今天的技术就可以自动驾驶了?但实际情况就是,我们碰到的围棋对手,会把棋子下到空格里。

ZnmMBfB.jpg!mobile

设计一个有效的语音交互,核心是不要高估技术

全语音交互,是在OS层面的一些尝试,我们先通过图形界面和语音的结合,用更高效的图像来进行反馈,并且响应的大幅度减少语音的回复,来提升效率;然后通过充分的渗透系统,把所有可图形化操作的功能,全部可语音操作和跳转,来实现基础共识的建立 —— 可见即可说。最后,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做好上下文的关系,但更支持意图的跳转(这就像我们和朋友聊天,也会经常跳转话题一样)

ErIFfuV.jpg!mobile

我想,对于汽车来说,智能化很重要的一个课题,就是把今天的汽车和今天的数字生活,和已经离不开网络的数字原住民,重新连接在一起。了解技术的局限,尤为重要,因为世界上是没有“完美的技术”这一说的,任何的技术都是有缺陷的,如何通过设计,将技术变的可用,就是我们的核心使命。

对于设计师来说,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始终要敏锐的观察世界,既能从已有的经验上获取知识,更能理解新技术和环境的内核,通过改善技术的局限,来构建全新的体验。

ZzAFNjn.jpg!mobile

谈到智能汽车,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自动驾驶技术;人们对于自动驾驶的期待程度是极高的,这点从金融市场追逐头部企业的反应上就能看到。这种追逐和期待不是没有理由的,今天的交通是非常低效的,我们经常说,当一件事情的乐趣消失,它就成了一份负担。今天城市交通就差不多,驾驶的乐趣已经被拥堵路况的疲惫和小型交通事故的争执消磨殆尽了,但随着机器视觉、深度学习、图形计算芯片的快速发展,辅助驾驶往自动驾驶的进度正在迅速推进。在驾驶室里承担驾驶职责的角色,也不仅仅是驾驶员而已。

juaY7rV.jpg!mobile

今天,随着机器视觉、深度学习、图形计算芯片的快速发展,辅助驾驶这件事情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就以小鹏汽车最新的数据为例,用户对这些功能的接受程度和使用频度,都是非常高的。这种趋势,印证了用户对释放精力的渴求,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为技术本身的成熟性,就像上一章节提到的,并不能解决所有情况,在极大化的过度使用来临之前,我们要更加积极和深入的思考我们如何和智能算法同时驾驶车辆。

32uUJzQ.jpg!mobile

这个变化将逐步的重构人和机器的驾驶职责。这就像今天我们一个人在锯木头和两个人锯木头的差异一样,如果两个人没有掌握好共识,就会产生反效果。另外,受限于环境的复杂性差异,场景也变得很重要,人和AI的配合关系,会因为场景的不同,配合比重会产生差异。

人车共驾首先要解决的是权责转移问题

比如在相对安全的停车场,机器将会承担主要责任,而复杂的城市道路,还需要人类更多的介入,而高速场景,可能会逐步的从共同驾驶,发展到更高级的形态。但这个关系也不是一尘不变的,会逐步随着技术的成熟,环境和法规的逐步明晰,我们和AI的配合边界也会发生转移。

AJJVfqA.jpg!mobile

但在场景和场景的连接点,权责转移的过程中,是设计需要重点解决的环节。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这有点像我们在玩即时策略类游戏时,我们向一组单位下达了一个自动攻击某个位置的命令,又在中途需要随时查看进展,以防在路上碰到敌人发生遭遇战。这种动态的逻辑设计,非常具备挑战性。

另外,在每个场景中的设计条件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之前移动端的设计往往是在做一个确定答案,比如按下一个按钮,将要发生的事情基本是可预知的,但这次不一样,道路环境的复杂性和事件的随机性非常强,任务和时间的发生是不可控和不可预知的,并且这些不可预知性是随机组合在一起的,以一种动态的方式和用户发生信息关系,并且在人和机器的驾驶关系上,也有着完全互斥的关系,比如我们不可能和机器同时控制方向或是刹车,这种控制权的动态流转,也是我们需要去深度思考的。

自动驾驶的交互设计,是设计一个动态的体系,而非流程

QbaURre.jpg!mobile

首先,需要建立人和AI的信任,可能现在很多人对自动驾驶还不是特别信任,除了技术的不成熟,设计的完善更加重要。就像我们不会把家里的钥匙交给陌生人,我们也不能期待用户把自己的生命毫无保留的交给AI,我们需要通过设计,在一个技术的不成熟阶段,像人和人交朋友一样,去建立这个信任关系。比如,如何通过设计去把机器看到的、决策过程和决策原因展示出来,并且通过设计让用户逐步的信任AI;

第二,面向一个动态的流程而设计,比如把一个类似于变道这样一个连续动作,把准备、等待、成功、失败各个阶段,连贯而可靠的展示给用户;

第三,面向责任而设计,并把责任的交接环节做清楚。把需要用户何时介入,何种方式介入,这样最基本的流程设计好。

这些新的变化,可能并不能完全回答我们如何跟机器配合驾驶的问题。但这恰恰是身处这个时代的乐趣所在,去探索一个从来没有人涉及的领域。我们可能非常期待一个直接跳到 L4 完全自动驾驶的状态,但更有可能是,这会是需要技术和设计功能努力推动,逐步发展的过程。

MNB36v.jpg!mobile

记得在 iPhone 的发布会上,有这么一句话,革命性的产品,往往伴随着革命性的体验和设计。从个人计算机到智能手机,改变了这个世界和所有人的生活,汽车也一样,我们在一个非常美好的时代,设计师的工作充满了挑战。非常期待能和大家创造出划时代的产品。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