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百度的大logo与杀人犯的报道伦理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news.cnblogs.com/n/68609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百度的大logo与杀人犯的报道伦理_IT新闻_博客园
投递人 itwriter 发布于 2021-01-26 07:10 评论(21) 有2391人阅读 [收藏] « »

  文/三表猫

  来源:三表龙门阵(ID:sanbiao1984)

  最近有两件事,人心的向背出了些问题。

  第一件事,郑爽事件发生后,其父郑成华首次直面媒体,细述原委。与他一同在镜头前出现的还有巨大的“百度新闻 App”logo。后者是独家采访方。

  网友认为,logo 太突兀,都这时候了,还想着引流,还想着露脸,吃相难看。

  第二件事,一名男子在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门口持刀致伤 7 人后,劫持 1 名人质,最终被击毙。

  网友呼吁,媒体不要通过报道还原男子的人生,不要去挖掘他施暴背后的动机。

  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件事却反应了同一个问题:汹涌的民意干预职业行为,简单的好恶阻拦不同位面的表达。

  第一件事,我想先与大家达成一个共识(如果你不认同,也就没有往下看的必要):郑成华有发声的权利。

  也就是说,郑成华出来说话的行为,不应评价为:可耻的、不要脸的,甚至是该禁止的。

  进而,我还想与大家达成另外一个共识:在舆论及权力机构定性之后,郑成华能出来说话是件艰难而富有风险的事。

  另外,我们应该有个良好的心态:未必支持郑成华的言论,但他作为“郑爽事件”的当事人,言论的重要性非常高,值得倾听。

  我们姑且认为“娱乐”也算做新闻的一个重要分支,且“郑爽事件”后续的走向牵引了更大的社会议题,它不再能以“八卦”简单论之。

  让郑成华出来面对公众,补齐这个位面的声音,是新闻媒体职业使命里的应有之义。

  我们有理由相信,“百度新闻”是花了力气才让郑成华放下心中芥蒂,直面记者的盘问。

  他们是第一个做到的,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做到的。

  正如,“郑爽事件”发轫时,网易与凤凰都是独家信息提供方一样,在新闻后现场,在新闻第二落点,“百度新闻”成了又一个独家信息提供方。

  追求独家,拿到独家,当然是新闻机构建构壁垒的方式之一。

  拿到一个独家,就像在新闻战场拿下一块阵地,是要插上旗帜,宣示“主权”的。

  通常,在更狭义的“公众事件”上,新闻机构为了公众利益的考量,会放弃“独家”甚至是版权主张,让信息传播的更迅捷,这在过往地震、疫情等报道中并不鲜见。

  可“郑爽事件”说到底,你不关注,利益也不会受损,这一部分的知情权没有非得满足的必要。那么在新闻报道的文本及视频素材中,放上 logo,并不是一件值得激愤的事情。

  假使拿到这个“独家”,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不管是经济上的,还是记者心力上的,那么放置 logo,是一种激励手段,你总得通过努力获得些回报。

  就像我们之前经常见到的狗仔偷拍到明星的视频与图片,打上令人头皮发麻的水印一样。朴素点说,狗撒尿是宣示领地主权的,机构打上水印,放置 logo,证明这是我搞定的。很简单的道理。

  实际上,为了后续我们更多的知情权,我们反而要鼓励打水印、放 logo 的行为。因为,我们除了阅读之外,提供不了更多的激励手段,如果我们连这种举动都容忍不了,那么新闻媒体在拿独家猛料的动力便会消减很多。

  另外,我在想,如果那个 logo 是新华社、是虎嗅、是观察者网呢?网友的情绪会不一样吗?仅仅因为它是百度,便预设了道德审判,便天然的带上了有色眼镜?

  如果,你理解了这件事,我们再说下一件事。

  网友呼吁媒体不要报道这个行凶男子,逻辑很简单:他就是个杀人犯,我们不想知道他的前世今生,不想产生任何共情,更不希望报道出来后,引发人群的效仿效应。

  对此,我报以理解。

  如果我们不知道该男子的动机,不知道是什么环境造成了他的暴行,那他就是一个没有面孔的人,是我们芸芸众生中的一个。

  “吴谢宇杀母案”出来后,媒体做了大量的报道,于是,我知道的信息,不是简简单单“北大学生弑母”,而是一个崩坏的、压抑的原生家庭,能让前途远大的孩子变成杀人凶手。

  杀人偿命,杀人犯不值得垂怜,这是我脑海中固有的认知,但丝毫不影响我从他的故事中,认识到一个更立体的人,因此,我有了清晰的判断标尺,人格的塑造、家庭氛围的营造,知道了哪些方向的偏离会让一个人走向窄门。

  知道一件事情的因果重要吗?

  那个劫持学生的男子应该知道自己选择了一条死路,我们也认同杀人者偿命,可是共识仅仅落实到这个层面,又如何阻挡下一次凶案的发生呢?

  新闻媒体去还原行凶者的人生,如果我们通过报道知道了那个“因”,会反躬自省,会觉察身边潜伏的危机。如果我们通过报道知道了行凶者有难以逾越的生活问题、社会问题,那我们去解决这个问题,会避免更多铤而走险的事发生。

  这个时代有一种非常坏的价值观,那就是触碰到任何舆论已经达成“好恶”共识的事物,都会被视为“吃人血馒头”。

  人们越来越习惯用价值判断审判事实判断。记者通过走访,通过缜密的采编流程,还原一个当事者的人生,这是他们职业行为,是给大众提供事实基础。

  如果这个社会,人们警惕报道一个恶人,他们一定会后悔的。

  因为很多时候,除开一眼可见的恶,还有模糊的灰度地带,还有被强力定性的恶,我们需要的仅仅是多一些视角,多一些事实。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