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黑板创始人卜江:如何把投资人的钱要到手?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071276639348612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中欧商业评论”(ID:ceibs-cbr) ,受 访:卜江晓黑板创始人,采访、撰文:周琪,36氪经授权发布。
01.投资的本质是“时间机器”。 02.如果投资人告诉你“感觉不错,我们下次再约个时间聊”,这句话的意思基本上就是一个字,“滚”,只是换了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 03.假如你对项目有信心,千万记得控制接触的资本数量,人为制造“稀缺感”。
卜江 晓黑板创始人
晓黑板现在有5000多万用户,也是全国最大的K12家校沟通平台,覆盖了上海超过70%的学校。
它起初只是我们内部开发的一款工具,开发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微信家长群里的“过度沟通”和“低效沟通”问题。做出来之后,我发给几位老师试用,其中就包括女儿的班主任。没想到不久以后,我们收到很多反馈电话,还有用户建议增加一些功能,进后台一看,竟然已经有了3000多个用户。
经过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知道,半年后,用户突破3万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一个App要同时满足这么多人的需求,并不容易,需要投入远超出一开始预期的人力和时间成本,我当时跟几个“高知父亲”的“主业”是做线下培训,虽然每年也有五六百万元的利润,但在“嗷嗷待哺”的晓黑板面前,无疑捉襟见肘。
于是我们开始寻找投资,事实证明,资本的力量还是很大的。我们第一轮融资后仅仅几个月,用户数就飙升至20万,此后,100万、200万、2000万、3000万……你看到的每一次跨越式增长,背后“资本”的作用功不可没。
创业圈的很多伙伴喜欢问我”融资经验“,在他们眼中,我是一个善于和投资人打交道的创业者,但其实,我在“找投资人”这件事上也有拖延症。
有句话说,不要在没钱的时候才去找钱,就像雨棚要趁天晴的时候修,可问题是,明明我可以去跑步,也可以坐着一动不动晒太阳,可以干的事情那么多,为什么偏偏要修理雨棚。印象中,晓黑板也有过几次,我都是憋到最后一刻才放下产品,出去见“金主”。
我对投资人的感情并不复杂,或者说,我不希望我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好的投资人其实都挺“单纯”的,他们做出判断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越是厉害的投资人,越是擅长穿透表面的纷繁复杂,直击行业要害。
以下是我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从投资人那里学到的事,你也可以理解为个人的“融资”的一些经验吧。
01 “90%定律”
如果你只有一个创业的想法,连PPT都没有,那么有多少投资人愿意做你的“天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履历,比如,要是马云、雷军此刻选择再做一家公司,投资人会需要拿号排队。对于缺乏履历背书的创业者,他们的“天使”或是父母,或是生死之交,这些人即使缺乏对项目的判断力,依然愿意投钱,开玩笑说,原因只有一个,上辈子欠你的。
偏向早期的基金主要判断项目的好坏,偏向后期的基金主要判断项目是贵还是便宜,因为能活到后期的项目基本不会太差,对于资本来说,“以什么样的代价进入”成了问题的重中之重。
资本退出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被投企业被收购,第二种是被投企业独立上市。站在终点往回看,无论早期还是晚期基金思考的逻辑都是一样的,“现在投了你,一年之后,是否有人愿意花10倍的价格再投一笔”。
同样的问题,我也会问自己一遍,当有九成把握一年后能涨十倍,才会下定决心融一笔钱。
这是我的“90%定律”,想办法打动投资人之前,先说服自己。
我们BP(商业计划书)有时候只有四页纸,去跟投资人谈的时候,会把真实情况讲得更差一些,把风险讲得更高一些。
投资人一般会把你讲的东西打八折,甚至五折,因为他觉得你想把好的一面展现出来。我们基本上反过来了,往往等你开始做尽调拿到数据的时候,你会发现拿到的数据比我讲的要好得多。
当真正开始投资的时候,会发现比尽调的情况还要好。操作过几次后,他对我们也会形成一种比较靠谱的品牌印象,你就会在这个行业里面形成自己的口碑。
如果投资人预期过高,这笔钱进来后就是一个巨大的隐患,所以我们尽量是把投资人预期往低里放。这种情况下他还愿意进来,后面他就会有惊喜,大家都会很开心。
投资机构大致的分布格局是7:2:1——北京占70%,上海占20%,剩下的10%分布在深圳、杭州这样的一线城市。晓黑板的“根据地”在上海,我们就先在本地找四五家谈,初步“排摸”一下反馈,反馈不积极就没有必要继续这项耗时费力的工作了,要是对方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那就根据反馈作出调整,再去北京见投资人。
如何挑选投资人也有讲究。“一类投资机构”站在金字塔尖,他们永远不愁没有项目,被他们选中的项目自带光环,因此,无论外部经济走势如何,这类投资机构的方法论只有一条,但求最好,“最好”指的是,穷尽他们的智慧,也找不出什么Bug(漏洞)的公司。
投资的本质是“时间机器”。投资人用钱让创业者快速抵达未来,相当于花钱买时间。这群人最渴望看到的项目是一种叫“万事俱备只差钱”的项目,可惜多数项目不属于此类。
比如,作为创始人的我最清楚,晓黑板最大的Bug是“变现”,它的DNA里更多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公益属性,我们尚未找到一条明确的盈利路径。对此,作为创始人不能怀抱侥幸,指望信息不对称大到其他人看不见这个Bug。
被一类投资机构自动过滤之后,怎么办?不着急,还有二类投资机构,类似高考填报志愿,考分高者进名校,成绩不那么优异的也不用担心没学校收。而且事情总是这样,或许一个创业者当下没有投资人想象的那么完美,但谁知道里面会不会出现第二个京东或者阿里呢?那些后来让投资人赚得盘满钵满的企业刚起步时商业前景未必清晰。
90%定律,意味着剩下10%有运气的成分,我创业之初还真亲身经历过一次。
那时什么都不懂,拿着11页纸的PPT,连”风投”是什么都没搞明白,就开始四处找人,其中有一个认识了一段时间的老板,之前也跟他“推销”过一些项目,都是无疾而终。
然而那天他听我讲解到一半,就打断问“你们要多少钱”,我说“大概200万”,他几乎没有犹豫,就说“很好,星期六到我家来拿”。我从头到尾都很纳闷,因为他似乎没有听明白我在说什么,也不想听下去了。
但这次肯定就像一针“强心剂”,我们几个创始人一合计,像他这么经验丰富的人都觉得这个项目好,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All in”,加起来卖了三套房,硬是凑了60%的股份。
后来有一次我逮着机会问他,“你听都没听明白,就直接扔200万下来,是不是特别看好”。
没想到,对方的回答让我惊出一身冷汗,原来真实的状况是,他当时正在考虑要不要退出教育这条“水深”的赛道,想了三个月没想明白,就去玉佛寺问佛祖该怎么办,去完寺庙第二天我就去找他了,他坚定地相信这是一种缘分,我是“佛祖派去的”,不能拒绝。
02 遇到纠结的投资人是好事
见的投资人多了,有时候对投资人的回复是有点感觉的,比如:
如果投资人告诉你“感觉不错,我们下次再约个时间聊”,经验告诉我,这句话的意思基本上就是一个字,“滚”,只是换了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
稍好一点的情况是,听完你的介绍后,对方开始介绍自己,这说明他至少希望你记住他。要是碰上主动询问“你谈了几家”的投资人,那么恭喜你,这是一个好兆头,我甚至遇过更热情的投资人,直接开诚布公地说“你能不能不要再见别人了”,一旦对方开始追求效率,签下TS(投资意向协议)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还有一种情况,双方交换完彼此的想法后,对方表现得很开心,感觉像是说“今天聊得很开心,你让我理解了一个新的行业,感觉认识了一个很好的朋友”,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感觉良好,恰恰相反,“开心”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为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是,他判断这个项目肯定不投,也不用写PPT向更高层回报,于是感到如释重负,心态无比放松。
任何时候,遇到纠结的投资人都不是坏事。纠结说明他在思考,他在下一个艰难的判断,代表你还有一线生机。
我也会遇到让人“头大”的情况,比如有的投资人不停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就会如实跟他说,“建议你去做二级市场,因为你的思维方式是判断数据,而早期(项目)主要是看故事和价值,而我现在没有任何数据”。也有投资人听了我的建议之后真的转向了二级市场。
这个圈子不大,投资人又都是消息灵通人士,有时我会被问,“某某(知名投资机构)不投你的原因是什么”,听上去很尴尬,但我会选择最简单的应对方式——实话实说。不要试图去美化其他机构不投你的理由,更不要欺骗投资人,首先你骗不过他,其次,就算你蒙混过关,他成为你的股东后,你也无法管理他的预期,到时候更加难以收场。
不要撒谎之外,还有一条“高压线”,不要跟投资人拍桌子。
比如有的创业者信心满满,认为自己的项目估值起码两个亿,结果投资人说项目最多值3千万,巨大的心理落差之下,创业者容易上头,直接回怼说“你根本不懂”,但这么做没有必要且得不偿失,因为投资人很怕这类“掉进去”的创业者,不尊重市场的基本规律,也不接受市场给出不那么积极的反馈,这对创业者个人形象是一次重大的减分。
真的走投无路时,建议找个人融资,说不定就和我之前一样碰到缘分了,找机构谈的成功几率更小,机构背后是投委会的一群人,他们更加理性。
要不要选择路演?我的建议是是“不到万不得已,不要”。
路演是一种撒网式的融资,接近“死马当活马医”,坐在台下的人都知道,好项目不会“沦落”到路演的境地,更可怕的是,万一两个月后没融到钱,圈内人就会想,果然这个项目全世界都不看好,哪怕略微动心的投资人也会开始自问,“这么长时间没有人下手,我真的比世界上所有人都聪明,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未来吗”。除非你已经找到了确定的投资方,或者并不差钱,只是想通过路演扩大影响面。
限量款的包全世界疯抢,摆在货架上三四个月的款式,走过路过的人不会买,想买的也相信日后会更便宜,这是消费心理学的逻辑。融资也遵循这个逻辑,假如你对项目有信心,千万记得控制接触的资本数量,人为制造“稀缺感”。
03 2分50秒
社会上存在一种误解,觉得创业者在投资人面前是很卑微的形象,其实并不是这样,也不会有“关系不平等”的感觉,反而挺“同情”他们的。
有句话叫“互为贵人”,投资人也是弱势群体,将心比心,换成你,每天都在做判断,工作压力大又痛苦——中意的项目抢不到,落到手里的项目又不忍直视,你说惨不惨?
其实大家都是平等的,但在战术上依然要“重视”,尤其当市场遭遇下行,创业者要把握每一次见投资人的机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见一位圈内大佬,我事前获悉了他会出席那个场合的消息,打算去现场“堵”,因为之前打过交道,所以我想不至于完全不理我。
于是,我提前到达会场,掐着秒表,精确计算了从会场坐电梯到门口接送车辆需要的时间,我至今记得那个数字是2分50秒,寒暄花费50秒的话,意味着我需要在两分钟内把项目讲清楚,成功引起大佬的注意。为此我提前各准备了2分钟、5分钟、10分钟、30分钟的版本,后来,当天真的发生了,他因为堵车迟到了,会后又走得特别急,还好准备了2分钟的版本,一路把他送上车,正好讲完,电梯人太多,他没有选择坐电梯,走了楼梯,又多了30秒,还交流了下问题,他表示挺好,并约定了下次见面的时间。所以,机会真的是留给认真准备的人。
创业者不能指望每一个投资人都会安安静静坐在那里,等你把手上的一打PPT讲完,有时你真的可能只有搭一部电梯上到20层的“时间窗口”,因此务必为你的“安利内容”准备多个场景匹配的版本,以备不时之需。
如果一个投资人对你而言很重要,那建议提前做一下功课,我的方法是上网把和投资人相关的资料尽可能全面地看一遍,比如,他喜欢投哪一类项目,他的个人经历,他喜欢使用什么逻辑去下判断等等。
另外,也不要放过任何一个搜集信息的机会。踏进办公室的那一刻,就可以开始观察四周的环境。
要是墙上挂着字画牌匾,证明对方喜欢传统文化,你就多注意待人接物的礼仪;要是书架和桌面上物件摆放齐整,证明对方习惯并擅长理性思维,你可以在介绍过程中多谈数据;要是字画换成充满奇趣的当代艺术或者桌上有家人孩子的照片,你就以讲故事为主,因为对方思维更偏感性;要是一个人桌子很乱,说明他是一个直来直去的人,不喜欢打太极,这类人通常戒备心不强,比较容易建立信任,不妨聊得深入一些。
不过,这些所谓的技巧都仅仅是锦上添花,最关键的还是项目本身,如何真的是好项目,你态度再差,也会有大量的资本追着你。我周围有朋友在项目高光的时候,提出不能尽调,只能“盲投”,也拿到了大量资金。项目不行的时候,你技巧再好,情商高到令人发指,也是枉然。
坦白说现在创业越来越难了,门槛越来越高。业内有一个说法,创业者先预判自己需要多少钱,然后乘以三倍去投资人那里找钱。
距离上一次拥有稳定的工作,已经过了十多年,我依然走在崎岖的创业路上。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反而觉得离成功越来越远了,这个世界太复杂,未来存在着太多的惊喜和不确定性,我们能做的,只能是认真做好眼前的事,。
我喜欢滑雪和潜水,滑雪是人类不靠外力速度最快的运动。潜水对于活在二维世界的生物来说,是非常不寻常的体验。
从这个意义上说,创业也是一场未知的旅程,是我们探索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当我和合伙人因为卖房的压力而犹豫要不要开启这场旅程的时候,我只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十年后,会不会因为不创业而感到后悔”,原来答案一直清清楚楚地摆在那里。
“创业是一场突破认知边界的旅程”,这是我创业的体会,如果想活出人生的宽度,创业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Recommend
-
50
-
63
在许多人印象当中,学校里的黑板都是黑色或墨绿色,还有漫天的粉笔灰,每天还要有值日生负责擦黑板,一不留神就会弄得满身粉笔灰。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种场景可能会只存在记忆当中了。近日,一所中国大学的电子黑板在网络上蹿红,许多日本网友在推特上表示惊呆了...
-
47
本文作者 Ariel Camus 介绍了每天使用 Git 和 GitHub 的重要性,还分享了三个帮助大家成为 Git 和 GitHub 高手的简单规则。 本文不会介绍如何创建 GitHub 简历或如何使用终端提交 Git。我将解释每天使用 Git 和 GitHub 的重要性...
-
35
-
55
10月23日,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将出席国会听证会,这是立法者进一步了解Libra的一次机会。 自今年6月推出以来,Facebook开发一种覆盖其社交网络的加密货币的想法,遭到了全球立法者和国际组织的...
-
35
JSBridge 的起源 近些年,移动端普及化越来越高,开发过程中选用 Native 还是 H5 一直是热门话题。Native 和 H5 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为了满足业务的需要,公司实际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往往会融合两者进行 Hybrid 开发。...
-
33
本文始发于个人公众号: TechFlow ,原创不易,求个关注 今天是 高等数学的第14篇 文章,我们一起来看看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 我们之前在不定积分的内容当中曾经介绍过...
-
8
Socket Linux Socket编程领域为了处...
-
4
敲黑板了:如何避开侵权风险和广泛匹配玩法? ...
-
3
...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