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农业为何不是理想的创业赛道?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woshipm.com/it/4356253.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编辑导语:在不少人眼中,农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如今的农业已经开始与互联网相结合,产生了智慧农业,将传统农业与互联网、大数据深度融合。虽然,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但我国农业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农业依然不是一条理想的创业赛道。

2EZvYzE.jpg!mobile

  • 在台企卖了20年电脑的吴阿东,选择在不惑之年扎根到农业领域,半辈子积累的经验被运用到田间地头,转身成为鲜食玉米的电商拓路者;
  • 海外硕士毕业的新疆姑娘赵闫,放弃“绿卡”回到生活了十几年的家乡,带领自己的两个双胞胎弟弟,专门从事新疆红枣的种植、加工和销售;
  • 患有神经性肌肉萎缩的杨添财,二十出头的年纪开了第一家网店,试着帮助父母卖自家种植的猕猴桃,目前已经是销售额上亿元的电商达人……

为这些创业故事提取一个关键词的话,无不和农业息息相关,在一度被主流舆论所遗忘的乡村里,像赵闫一样的年轻人已经多达十几万。

不禁让我们思考,为何几年前还是高风险的代名词,甚至被资本市场绕着走的农业市场,悄然成了IT大佬、海归精英以及无数草根青年创业的新热土?

一、装在套子里的农业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农业可能不是一个有吸引力的赛道。

至少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相较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来说,农业一直都是资本最为冷静的市场。尽管在上世纪80年代后曾出现几次创业浪潮,涌现出了新希望、牧原、万向等风头无二的企业,却始终难掩农业背后的辛酸。

刘永好、秦英林等少数幸运儿在农牧业市场博得了亿万家产,可仍有数以亿计的农民兄弟刚刚越过贫困线。对比江浙地区大批靠手工作坊衣食无忧的“土老板”,农业显然不是一个谋生的好计策。

即便农民出身的鲁冠球多次呼吁“只要政策对头、重视科技、投资到位,农业一定是一个大产业、好产业,而且效益不会比工业差。”但农业又一直处在“缺少变革和新故事”的资本荒漠。

特别是放大到国民经济维度上,虽然农业是中国的三大产业之一,对GDP所占的比重却在逐年下滑,俨然成了装在套子里的行业。

个中原因并不难解释,甚至可以梳理出农业的三重原罪:

1. 生产端的高度分散性和需求端的高度不确定性,导致农业成了风险极高的行业

诸如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猪坚强等现象就是最直接的例子,这些流行语走红的背后是无数网民对于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情绪释放。

鲜有人关心的是,每每在农产品价格上涨后的第二年,都会有大批的农民种植相应的农作物,最终导致市场供大于求,价格开始急速下跌,一年的收入也就打了水漂。

2. 分布散、规模小的小农模式仍是当下中国农业市场的主流

对比国外大中型农场林立的耕作模式,国内还是传统小农经济主导的产业。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经营耕地面积小于10亩的农户占比持续稳定在84%—86%之间,大于10亩的农户占比仅维持在14%—16%,且呈现出小幅下降的趋势。

正是产业链的分散和各自为战、相互剥削,导致农业长期处于高投入低回报的状态。

3. 缺少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品牌,大多数农产品未能成为消费品

或许网易的味央猪可以拍到20多万一头的天价,京东的跑步鸡可以高于市场价格两到三倍,云南的褚橙往往是供不应求的局面,但“重渠道不重品牌”仍是农业的真实现状。

即使农产品是刚需中的刚需,却未能给消费者带来超越产品本身的消费体验和价值,品牌的缺失从一开始就限制了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和想象空间。

让人深思的一个问题是:互联网在过去十年中屡屡扮演了“颠覆者”的角色,比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营销、互联网+医疗等等,也频频加速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为何在痛点清晰、方向明确的农业市场,互联网偏偏成了边缘角色?

二、互联网的化外之地

如果说互联网未曾打农业的主意,俨然有诽谤的嫌疑。

仅仅是在过去两年中,互联网巨头和农业大户联姻的消息就屡见不鲜。诸如AI养猪、AI种瓜、AI养鹅、农业大脑等概念多次出现在形形色色的发布会上,农业数字化似乎已经是离弦之箭。

再往前追溯一些的话,电商下乡运动一度轰轰烈烈,在一幕又一幕刷墙的标语中,农村早已不是电商未曾染指的处女地。同时物流领域的玩家们也在积极将战线延伸到乡镇,可为何农业照旧是互联网的化外之地?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要厘清农业的产业链条,即主要包括生产、运输、消费三个环节。

遗憾的是,新技术对农业生产端的改造,还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像AI养猪之类的尝试能否推而广之仍然存疑,而互联网对农业的改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集中在流通环节,目的是打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可由于当前的农业还是典型的小农模式,导致科技化改造的难度大、成本高,加上农产品缺乏统一标准、客单价和利润率双低的制约,小农户始终无法融入到电商体系之中,中国的农民也被迫隔绝于互联网之外。

但互联网商业就像一场寻找新大陆的游戏,当最容易改造、距离最近的领土被瓜分殆尽后,哪怕是最苦、最累、最难啃的农业,也注定会吸引越来越多人的目光,何况农业着实是一片新蓝海。

在拼多多开始崛起的2015年,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的探索几近完成,所以拼多多将着力点放在了农产品的需求上,其中的撒手锏正是“拼购模式”。

通过拼单的玩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汇聚同质化的需求,比如在草莓上市的季节里,数万人乃至几十万人的拼单,刚好可以消化掉一个产区的应季产能,继而为当地农民创造稳定的订单。

或许“拼购”在当下已经不是什么新概念,却巧妙地解决了农业电商化的一个核心痛点:消费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极度分散的需求被集约化,需求端的不确定性也就迎刃而解,然后一步步将需求和产地连接,帮助小农户在电商体系中直连全国的大市场,最终让拼多多成了万亿市值的电商新贵。

三、崛起中的农业赛道

倘若只是将拼多多的逆袭归功于拼购,恐怕会陷入另一个误区。

靠农产品起家的拼多多,对农业的改造是有迹可循的,大致可以归结为:从“最后一公里”的农产品需求,到“产地直发”的农产品流通,到“最初一公里”的源头变革,再到农业前沿科技的探索。

新技术改造农业还是后话,拼多多的护城河其实在于“最初一公里”。毕竟互联网的聚集效应并非是拼多多的专利,控制农业的上游生产,才是构建竞争壁垒的关键,也是彻底激活农业赛道的必要条件。

以2020年初的一幕为例,阿里、京东、拼多多等均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农业,一是为了帮助部分产地消化因疫情滞销的农产品,同时也是电商平台们的新战场:阿里将直播卖货引入了农业领域,并掀起了县长带货的风潮;京东的物流能力进一步向乡村下沉,并将合作产地的农产品推上了焦点位;拼多多在过去五年中打造的天网、地网、农地云拼等技术和模式创新,也逐渐被外界所熟知……

对于现阶段的农业市场而言,巨头们的“神仙打架”绝不是什么坏消息,有了拼多多崛起的经验和刺激,几乎所有的电商平台都在重新聚焦农产品,折射到整个农业赛道上,正在酝酿新一轮的生机和活力。

比如文初提到的吴阿东、赵闫和杨添财,他们既是十几万农业创业者的一份子,也拥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即拼多多的“新农人”,作为拼多多“地网”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新农人”可以说是执行“最初一公里”战略的关键。

“新农人”在产业链条中往往扮演了两重角色:一面对农产品的集聚、分级、加工、包装等生产和流通环节进行整合,只有三五亩地的小农户被紧紧凝聚在一起;另一面扮演了当地的致富带头人,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电商大军的行列,促进地方农产品产业的规模化崛起。

正是这些受过高等教育、了解互联网的“新农人”的“连接”,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数据可反向指导生产,对供需进行精准的匹配,同时让农产品摆脱对传统渠道的依赖,逐步打造有当地特色的品牌,进一步挣脱传统农业的束缚。

打个比方的话,“最初一公里”就是建立农业与互联网连接的“接口”,目标是探索出一批适用于小农生产模式的、低成本、可复制的解决方案,重构生产上游的链条和协作方式,以满足每天千万级、每年千亿级的的需求,最终呈现出的可能是一场重配农业生产要素的革命,也是小农模式进行现代化转型的历史机遇。

文初留下的问题也就有了答案。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在“最初一公里”撕开了一道口子,释放的是沉积了几十年的活力。联想到农业农村部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消息,以及新技术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农业赛道的崛起已经是现在进行时。

四、写在最后

所有‘落后”产业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可能都是人的问题。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智慧电商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农村电商人才现状与发展报告》显示,目前从事农产品上行工作的电商人群,仍以中等文化水平为主,初中和高中文化占比高达82.5%,大学文化的比例仅有16.5%,大部分高校毕业的电商专业人才,第一选择并非是投身于基层农村电商。

人才的匮乏正是农业一度被“装在套子里”的根源,也一直是农业现代化转型停滞不前的刺骨之痛。

所幸,吴阿东、赵闫等十万年轻人已经将精力留给了农业,智力资源向农业市场下沉早已是可以预见的趋势;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也开始以“多多大学”之类的形式,帮助农村地区进行电商人才培养,并在产业层面帮助农产区做品牌、定标准……

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来临之际,农业正在渐渐变成一条理想的创业赛道。

#专栏作家#

Alter,微信公众号:Alter聊IT(ID:spnews),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互联网观察者。专注于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电子商务等科技领域。独立的自媒体人,走在创业的路上。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