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为什么开发一款软件只要 3 个月,开发一款硬件却要一年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blog.devtang.com/2021/01/07/the-difference-between-software-and-hardware-development/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我们公司在软件开发上的速度极快:

  • 2012 年猿辅导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想做一款教育微博,我们花了 3 个月的时间做完上线。
  • 2013 年我们想做猿题库,我们花了 2 个月的时间做完上线。
  • 2014 年我们想做小猿搜题,我们仅花了 1 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功能开发。

而我们在开发斑马点读笔(题图)的时候,前后却花了将近 10 个月的时间,远远超过软件开发的时间。

2020 年我们有多款在研的硬件产品,我们试图压缩硬件产品的研发周期。但是执行下来发现,在极端顺利的情况下,也需要 6 个月的开发周期。稍有一些意外,就可能拖到 8 个月甚至 10 个月才能完成量产。

教育硬件还算简单的,我们再来看看手机产品。熟悉苹果的朋友都知道,苹果一般需要花 2 年时间,才能发布一个全新的手机设计。中间间隔的那一年,苹果仅仅会做一个小改款,升级一下 CPU 主频或者摄像头像素,整体的设计并没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硬件研发的周期远高于软件研发呢?

原因一:硬件的链条长,环节复杂,但是对调整的容忍度低

软件研发的时候,最后一刻有严重 Bug,我们可以熬熬夜修好再上线。上线之后有小问题,我们可以在几天之后发布一个小版本升级。所以,软件可以用 Scrum 来快速迭代,业界常见的迭代周期是两周一次发布。

硬件如果最后一刻发现有严重的 Bug,那么不好意思,你需要重新制作模具。而不算模具的修改评审时间,仅仅开模的时间通常都需要 30 天左右。而开模前还需要重新做结构设计的调整,开模之后需要重新试模,外观调整之后可能涉及的 IC 排布的调整,包装设计的调整,3C 重新认证,运输测试重做等等,基本上相当于一夜回到解放前。

打个比方,硬件的外观大的调整有点类似于大家玩陶瓷,你好不容易做好了,进熔炉烧制好了,然后你发现有一个设计缺陷,那这个陶瓷只能完全报废掉了。

不止是硬件部分,电子部分的调整其实也很难。教育硬件产品通常逻辑不复杂,为了节省成本和功耗,硬件产品的逻辑通常使用 掩模 的工艺来进行烧录。这种烧录的能力现在还是集中在台湾地区,所以烧录时间要好几周。而且烧录有量的要求,一次烧录的起订量通常是 5K 左右的。

如果你研发到量产阶段,才发现有一个逻辑要修改,那么对不起,整个 IC 部分至少 5000 的起订量需要报废掉重做,重做周期可能好几周。这还没有算上 PCBA 电路板的重新贴片带来的时间成本。

所以,硬件的外观、电子逻辑在研发过程中的调整,都可能对整个产品的研发进度产生极大的影响。

为了防止这种事件发生,硬件在研发环节中,加入了多次的确认和检查,比如在开模之前先做 EVT 验证,又比如工业(ID)设计和结构(MD)设计做出来要打手板验证等。于是,我们就有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项目管理流程。

下图是小米公司的项目计划模版,可以看出一个硬件的研发牵扯的环节非常多。稍微不注意就会有差错。

即便这样,也还是很容易出错。我们在实践中,单单在包装工程上就出现过多次失误。比如和供应商时,不能很好地控制包装方案与成本;又比如设计的包装不利于运输,使得物流箱的成本变得很高。又或者打样的时候来回多次沟通,每次都打样不到位等。

但就像只要有程序就一定有 Bug 一样,硬件研发过程很难保证一定是完美的。所以如果有大问题只能召回或者报废,小问题只能忍着先发布,下一版再迭代。iPhone 每一代新品发布,就还是伴随着一些问题,历史上最有名的是 iPhone 4 的死亡之握,最终苹果没办法,所有人免费送了一个手机壳才解决。

原因二:硬件的资金成本更高

硬件当前的 3D 打印技术和电子电路的技术,仅可以用来做用户试用,验证一些功能设计上的问题。

但是硬件产品从一个高保真的原型手板到量产,其实需要克服很多工艺上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花很多钱。这些钱都是需要摊薄到未来的大规模量产上的,否则就很不经济。

打个比方,我们做一款玩教具,假设这个玩教具的开模费用是 20 万,那么如果我们只生产 2000 台,那么摊到每台上的模具费用都有 100 块钱。而一个模具通常可以用 50 万次,正常量产后的每台玩教具的模具费用只有 0.5 元。这里面差了 200 倍的成本。

所以为了把产品的成本控制下来,同时也为了保证开模注塑工厂的利益(不然别人不跟你玩),通常首批玩教具生产的量都需要是 5000 左右的,这就是一笔不小的投入费用。

IC 的部分也一样,掩模烧录的起订量通常也是 5000,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最后假设我们什么都很顺利,花 20 万开了模,做了 5000 套玩具,假设每款玩具的制造成本是 100 块,那么一共就花了 70 万元。

硬件第一批产品出去后,多多少少会有一些问题,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尽快把存货卖出去,否则你回收不回来资金,很难启动第二轮的生产。我看 《马斯克传》,当年 Tesla 的第一代车就是因为有很多小毛病差点卖不出去,最终他没办法让所有员工都出去卖车,才逃过一劫。乐视当年做手机,手机卖不出去,最后好多都直接送出去,因为放在仓库里面电池亏电太久也报废了。

第一代产品有小毛病没卖好,资金又都压在存货上,有大量公司都被库存和资金周转搞死了。

  • 硬件研发链条长,在研发过程中的任何调整,都可能对整个产品的研发进度产生极大的影响。
  • 硬件的研发需要基础量和开模,使得资金门槛高,给后续库存和资金周转带来挑战。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