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创业早期成长就是最好的管理,创业后期组织决定成长 |【亿万笔记】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ODk5OTEzOA%3D%3D&%3Bmid=2962135871&%3Bidx=1&%3Bsn=6f91208780eb6302ff172bb558d178d6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本文源自亿万三期同学、震坤行创始人兼CEO陈龙在经纬亿万学院第四模块的分享。

亿万学院希望真正解决同学们在创业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在导师输出的课程内容之外,充分发挥亿万学院平台本身的力量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学习。因此在课程之外,我们也组织了亿万本期同学的干货分享。

震坤行是国内MRO电商领域的头部公司,在公司发展上领先于多数亿万三期的同学,在开学初的调研中,就有很多同学希望能向震坤行学习,听陈龙同学分享。

陈龙在本次分享中,以“如何实现组织能力从战略到执行的完整闭环”为主题,结合震坤行的实践经验,分享了组织从创始人、到企业文化、到管理工具的三层逻辑,介绍了震坤行如何通过对OKR的优化,使其成为行动可衡量的OKRA,以及公司自创的覆盖“业务增长、精益运营、个人成长”的ZBS管理体系等。以下,Enjoy:

uUjEvmV.jpg!mobile

战略和组织能力是一个长期话题,尤其现在到年底了,到了决定明年怎么打的时候,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

这个事情上没有一个完美的公式,大家不必焦虑, 实际上绝大部分公司,即便是创业成功的公司,也是在不完美的状态下实现发展的,甚至有时候是在遍体鳞伤的情况下负重前行。

1

创始人的最底层逻辑是什么?

当我们讨论组织能力的时候,我总喜欢回忆德鲁克的一句话—— 瓶颈总是在瓶子的顶端。 企业组织能力建设得到底怎么样,发展得到底怎么样,如果探讨这件事,最最底层的逻辑是要思考——我们创始人自己做得到底怎么样?

作为一个创始人,首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你到底要做一门生意?还是要做一份事业? 选择不同的角度,需要的能力和格局是完全不一样的。

另外一个创始人在成长的过程需要迈过的一个坎是—— 你是要自己过瘾?还是要为公司加冕? 我们在创业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总想自己把控方向盘,总想自己控制,交给别人就不放心,甚至有时候能力不足的时候也不舍得放手。

给公司加冕这件事意味着什么? 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有时候公司需要的东西跟我们个人需要的东西是矛盾的。出现矛盾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勇气选择为公司加冕,逐渐放弃自己想要的东西,思考真正想公司想要的东西。 很多小公司做不大,这是根本的原因之一。

另外, 创始人反省自己的时候,需要认清自己的长板与短板,组建互补性的团队。 中国乃至世界非常成功的企业,都是有着非常强的互补性的组合,比如华为任正非和孙亚芳的组合,甚至库克跟乔布斯的组合等。如果只有一种风格,性格搭配不合理的话,企业的很多问题解决不了。

这几年,我自己也一直在思考我们公司的组织能力建设。我们的创始团队是一个偏业务型的团队,同时也是偏劳苦型特别多的团队。这种团队在早期的时候是非常好的,敢打敢拼,够勤奋,但缺乏数据思维,缺乏技术能力。因此这几年我一直在改造我的高管团队,增加IT背景、技术背景、猫头鹰类型的员工。我自己的传统风格是凭感觉来做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桌子上特意摆了三个猫头鹰,时刻提醒自己要具有数据思维。这是我对自己的一个改造,也是对自己的一个否定甚至是淘汰。因为我判断:这个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我不适合做CEO,最多适合做一个董事长,那就要培养未来的CEO。

每个创始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 作为创始人可以犯其他的错误,但在分享精神上不能犯错,包括分权、分利、分享价值观、分享未来、分享你的梦想。 当然,分权、分利是需要掌握好节奏的,但无论如何总要有些东西给到团队,如果眼前不能给太多,就得给人家一些未来。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一个创始人承认自己抠门或者小气,大家都说自己是有分享精神的,但是在实操里面正做得好的、能迈过这个坎的企业不多。很多创始团队容易在这上面犯错,因为各种原因、因为各种害怕,想做的事拖着不做,等到员工提出离职的时候再去做,那个时候其实会让员工不舒服。既然是早晚都要做的事,为什么不早点做呢? 如果分享精神这一关不过的话,谈论组织能力的建设就失去了一个最最基础的底层逻辑。

以上这几点是创始人需要对自己进行的反省,如果这一关不过,后面的事都没有用。

meIryaR.png!mobile

2

企业的最底层逻辑是什么?

谈论完了个人,就要谈谈企业了。首先, “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企业”这件事要先想清楚。因为不同类型的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是不一样的。 如果要做富士康类型的企业,那就是强管控的企业文化风格;如果要做一个研发创新型的企业,那么管理需要非常人性化的,充分授权的,甚至扁平化的组织形态。每一个创始人和高管团队都要研究清楚,自己企业文化风格到底是什么样的,在企业文化的四个象限里选择合适的。

qYzayiU.jpg!mobile

每家企业都不一样,有的企业更强调一致性,有的企业更强调灵活性,有的企业更强调适应客户,有的更强调大家一起参与。 这件事值得大家好好去琢磨,因为它会决定你未来企业总体的企业文化风格到底是什么样的。 你到底是充分授权的、让大家高度参与的、确保前线面对客户小团队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的?还是要一个完全一致性的、类似军队一样的管理体系?

此外,右上角有关使命的内容,要知道自己到底干什么,给社会创造什么价值,这些内容越早点确定下来越好。有了使命,公司才能往前走。

n2qqmu.jpg!mobile

为了保证经纬亿万学院到课同学的权益,陈龙对使命愿景价值观与战略领导力的分享不再放出。

前面谈到,创始人的底层逻辑是要有分享精神, 那企业的最底层逻辑是什么? 我这么多年的总结就是, 永远把客户体验放在第一位。 这件事说说容易,做起来真的不容易,大部分的企业很容易走向内部导向,真正客户导向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才能慢慢形成这种企业文化。

《创始人精神》这本书我非常喜欢,里面谈到为什么小公司经常会超过大公司?因为大公司的团队缺乏创始人精神。 创始人精神最最核心的就是把客户放在第一位,永远亲临一线,践行主人翁的精神。

77fAZrY.png!mobile

我们希望我们的员工具有主人翁的精神,反过来意味着创始人要把我们的员工当作主人一样来看待。最起码那些优秀的骨干,得给他们主人翁的地位,他们才会有主人翁的精神。什么叫主人翁的地位呢?你怎么跟人家相处的?你有没有给人家适当的股权和期权的激励?有没有让人家参与决策?等等都是主人翁地位的一种象征。 作为企业,我们应该首先把员工当主人来看待,然后他们才能给企业主人翁精神的回报,这是关于企业最最底层的逻辑。

就震坤行而言,有一件事最近一两年做得比较好——我们每周一的早晨同时有一千多人在线开会,只研究一个话题——客户体验。周二到周五没有这么多人,但也有三四百人,各个级别的经理同时在线,也是研究这个问题。这种方式真的很方便,花15到20分钟的时间讨论,立马解决所有跟客户体验相关的问题,然后再总结第二象限的事情,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大家就慢慢知道,之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去解决,而不是内部导向或是激励导向。这是做企业最最底层的逻辑。

3

创业早期

成长就是最好的管理

企业文化想明白了,下面就到市场。 创始人有两个洞察能力是需要掌握好平衡的:一个是市场洞察的能力,一个是关于人性的洞察能力。

创业早期,市场洞察力是最重要的能力。 创始人要决定你干的这件事到底是不是有价值的。很多创业失败是因为业务对客户来说根本没什么用,或者不是刚需,不是痛点,可能是一个痒点。这一块的识别,对创始人功底的拿捏是非常关键的。

有了这个之后,再去谈论组织能力。因为在创业的早期,没有必要太早谈论组织能力,创业早期就是老板的能力,是老板带领核心团队的能力,这个时候大家人头都数得清楚,天天都在见面一起工作,不需要谈论组织能力,大家努力干活就好了。

所以我的观念是—— 创业早期,成长就是最好的管理。 管理是服务于成长的,千万不要因为学了管理,整天在公司应用各种花里胡哨的管理理论,结果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在这个阶段,管理不能大于经营,推动业务的成长才是最关键的,这样能带来很多信心,也能淹没掉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ZbUFRnY.png!mobile

战略也是公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越是初创公司,创始人越要和团队一起高频率地讨论战略,至少保持一周一次的讨论频率: 话题只围绕战略,围绕市场洞察,公司到底该怎么做,什么样的方式是对客户有价值的。如果每周讨论一次,一年就有52次。就震坤行而言,我们这几年没有犯太严重的错误,走得比较稳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坚持每周开战略会。

创业早期,虽然不可能有一个战略团队,但战略会可以起到这个作用。 随着公司的成长,一定要有人专门负责战略。 在财务能力支持的情况下,战略团队越早组建越不吃亏,因为战略犯错的代价是巨大的。 每个月正式的讨论,每周小范围的讨论,明确你的公司定位到底是什么,你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如何聚焦最重要的那几件事,如何把它们做成。

我们公司做战略规划的时候,用了一个AB点模型。知道了公司三年后的定位、三年后的财务目标、业务战略目标,梳理清楚你的核心竞争力目标,然后再倒推到现在,今年和核心竞争力相关的几个关键点就出来了。

mUBRfa6.jpg!mobile

4

创业公司发展到中后期

组织能力尤为重要

创业公司发展到中后期,组织能力尤为重要。OKR是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但很多人对它有很多误解。

首先, OKR的O绝对不应该是财务目标, OKR的O应该是什么呢? O即公司要什么,是一个成果目标。 尽管它是一个滞后性的目标,但重要的是,每家公司都要成果,它解决了公司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因为O是一个滞后性的目标,没办法直接管理,可以管理的是KR。 KR是引领性指标,即走哪条路能得到公司想要的。通往成功的路径不止一条,但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的条件下必须做出选择。如果把这个指标做到了,后面的结果自然就发生了。 比如说减肥,如果你每天管理称重,关注减重减了多少斤意义不大。你应该管理它的引领性指标,比如说每天运动了多少、每天少吃了多少。当然引领性的指标完全可以更加优化,比如运动的心律是多少、运动时间是多少等等。 引领性指标越往前置越好,甚至拿捏到一起,把一个问题解决掉了,其他问题都解决掉,那就是最重要的引领性指标。

我们公司在OKR后面加了一个A,即公司选择的路怎么走,具体到每一天的活动目标。我们无法直接管理成果,只能管理活动,所以它是唯一可以管控的目标。 这个是受惠普管理的启发,惠普的管理方式叫GSA,G是GOAL,也是一个目标,S是STRATEGY,即策略,A是ACTION,即行动。我觉得它和OKR是相通的。

mimE7rN.png!mobile

在这里面大家可能会纠结OKR和考核、KPI到底什么关系,我觉得根本就不应该混淆在一起。 OKR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解决价值创造、怎么把目标做大。然后才是价值的评价。KPI是评价的标准,决定你的级别、决定你的收入水平。这完全是两码事。基于OKR有效的产出,然后再做评价,然后再做决定,这叫论功行赏,决定你价值分配、晋级、调薪、职权等。另外强调一下,绩效评价一定不能只根据财务结果,还要根据员工的表现、价值观和团队协作等。

所以说到这里,我觉得很容易区分OKR和KPI。OKR是一个日常的目标管理: 制定O的时候需要洞察,知道自己能解决什么问题,目标才能实现;选择KR的时候需要智慧,走哪条路能爬到山顶;日常管理就是A,需要的是毅力,它是每天在做、每周在沟通的东西。

OKR的底层逻辑是,它相信人才是有自驱能力的。原来的强管控的模式是不把员工当人看的,总想着监督员工,挑员工的毛病。但OKR是相信员工的自驱力,让员工敢于挑战更高级别的目标,不是百分之几的目标,而是几倍、甚至十倍的目标,并且组织会不断赋能员工。

判断一个公司要不要使用OKR,最重要的是要先判断团队是不是自驱型组织。 谷歌为什么能实施OKR?因为它的员工都是自觉自愿地工作,而不是靠监督。所以OKR不适合所有的岗位,也不适合所有的公司。

如果把这几个底层逻辑真正研究透了以后,用不用OKR也不重要了,因为即便是用KPI的公司,日常也可以进行目标管理、沟通、赋能。

22eqIn7.jpg!mobile

最后, 组织能力建设的最底层的逻辑是什么呢?——如何吸引优秀的人才。 有时候管理难度高,其实是招的人不合适。对于创始人来说,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当我们还不够强的时候,怎么吸引到优秀的人才?所以我为什么前面讲要敢于分享,分享你的未来,分享你的梦想,激励更多的人跟你一起去干。与其花很多时间谈论管理,不如去研究怎么找到优秀的人才。另外,团队永远需要升级,永远是在迭代之中。如果不能升级的话,团队也无法跟上公司的发展节奏。

在组织能力建设方面,有担当、善沟通的HRBP的团队非常重要。震坤行的HRBP团队都是业务出身,他们在一线,一起跑业务,理解业务,并参加所有的会议,把一线的温度感触得一清二楚,然后传递给我。我号称我们公司的总政委,和我们的HRBP每周都有一次会议的交流,这样就能掌握整个公司最最底层的大家到底是怎么想的。最终,我们所有关于激励、目标等方面的内容,都会根据这个反馈做适当的调整。

5

企业文化决定愿不愿的问题

工具解决能不能的问题

人的问题解决了,组织各方面也解决了,再往深了走是什么呢?管理工具的问题。有一句话我很喜欢——common sense, vigorously applied,翻译成中文是“ 将管理的常识应用到强有力的日常执行 ”。

我们打造了一套从战略到执行的ZBS系统,即震坤行的商业系统,通过它能确保用正确的方法来运营公司。ZBS系统里面有一些最底层的东西,很简单,比如2/8法则、逻辑树、SWOT分析等等。再往上走分为三个层面:一个是跟运营相关的,因为我定义我们公司是卓越运营型的企业,所以精益能力特别重要。对于员工来说,需要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另外一个是跟领导力相关的,即怎么领导自己、领导他人、领导组织的工具。还有一个是关于成长的,包括创新&产品、市场和销售需要什么样的工具。

此外,工具要实施下来得有一套体系去保障:要有一套系统、要有文化氛围、要有总裁的支持和重视等等。 这是我们关于ZBS的一个组织架构。 我们公司的ZBS是我直接管的,因为我觉得这是组织能力建设基础,尤其是关于流程、企业文化和领导力的部分。 关于精益、成长这方面的工具,同时又跟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相关,因为我们很多工具的负责人往往都是跨团、跨业务线的负责人。

VNvAraf.jpg!mobile

我们这几年驾驭公司顺利发展中很关键的一件事是组织能力建设。组织能力不仅仅是只有态度, 企业文化解决愿不愿意的问题,工具解决能不能、或者能不能做得更好的问题。

bYJneqR.jpg!mobile

大家经常讲不确定性,实际上对我们做企业来讲,我们只有确定性,确保领先就是我们的确定性。因为在任何环境里,只要我们领先就没问题。所以我喜欢讲的一句话叫—— 用组织能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这是企业的唯一的法宝,组织能力的建设怎么重视都不过分。

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逐渐从平台化组织走向生态型组织的生态。在企业内部,怎么去驾驭日益复杂的团队、怎么让更懂专业的人参与做决策,而不是完全垂直地领导,这个转变是非常关键的。我去年去奥地利参与德鲁克的一个课程的学习,大家都在谈论这个变化。本质上来说,这个变化是对员工更加人性化、更加授权。

就震坤行而言,我希望在公司的内部逐渐形成一个前台足够敏捷、充分授权、各个专业人士做决策的管理机制。与此同时,这个管理机制慢慢要把外部的相关的组织纳入到体系里,把伙伴当做自己的一部分。这样一来,就是从一个平台型的组织走向一个生态型组织的转变。 因为组织是有寿命的,公司是有寿命的,但是如果把生态型的组织做得足够好,就有可能实现永续的经营。

从本质上来说,这是对时代脉搏的拿捏。因为我总是相信一点, 伟大的企业一定是时代塑造的,你要牛的话就引领这个时代,要没那么牛的话就跟上这个时代。 跟上这个时代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市场的洞察,另外一个就是人性的洞察,不同时代的人,想要的东西实际上是不一样的,那么相应的管理体系就要跟着去做适当的调整。

受限于分享的私密性和到课同学的权益,部分分享内容不再放出,本文约为完整课堂分享的五分之二。

 也许你还想看: 

经纬张颖对话吴海:创始人该如何分钱?要分到自己想骂街的程度 

公司中后期,创始人不要高估自己在业务上的重要性,不要低估自己在组织上的重要性

从终局来布局:面向未来,而不是面向机会

企业的失败率,1/3是误解了自己的成功

亿万开营,抢滩登陆D-Day

这里,是亿万三期全榜单 

李想:必将拥抱的智能组织与它的运营范式探索 

30位CEO在一个晚上讨论了融资中常见的7个问题

6rERryB.jpg!mobile

ARbIZzu.gif!mobile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