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软件正在吞噬汽车!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4185577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今年以来,新能源车板块的焦点似乎正在转移。

如果说,去年新能源车大热,炒的还是硬件、整车和制造端的复苏,那么今年以来,市场的关注点已经向软件转移了。

几个信息是在同步发生的:

首先,元旦第一天特斯拉就宣布model Y大降价,特斯拉似乎正要往5%毛利率的小米模式拔足狂奔。

我们都知道,小米是学苹果的,而苹果矜持了多年后,最近也传出在跟韩国现代合作,准备亲自下场造车了。

苹果最引以为傲的护城河,是其强大的软件IOS系统和APP生态,是软件在支撑着其上万亿美元的商业价值。

正因为看懂了这个趋势,后来的几乎所有苹果门徒都在强调其软件生态。

比如在蔚来的最新款产品eT7的发布会上,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自动驾驶技术NAD,这个技术采用了蔚来自主研发的Aquila超感系统,和NIO Adam超算平台。

不过,市场几乎所有的注意力都被同一天发布的固态电池所吸引了。

固态电池的出现,对于新能源车的续航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利好,但值得玩味的是,估值高昂的新能源车板块却直接被吓崩了。

此时此刻,硬件技术的升级似乎已不再能给新能源车的市梦率继续贴金了。

另一边厢,一批跟智能驾驶相关的概念公司却纷纷突破了新高。

百年汽车工业,从手工锻造到T型车流水线,从车载冰箱再到车载电脑,经历了机械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

变的是配置,不变的是底层架构和游戏法则。

那么现在,那个老态龙钟的汽车行业,即将跨入软件定义汽车时代,软件价值正处在指数级增长的前夜,传统定义下的“汽车”,不过是一具被寄生的躯壳。

过去的底层架构和游戏法则快要不好使了,汽车行业进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时刻。

软件即将吞噬汽车,还在有条不紊的吞噬世界。

1

2020年12月13日,《巴伦周刊》引用1999年互联网烧钱引发泡沫的故事,写了篇《美股泡沫可能会再次破裂》。

不过在文章中,作者自己似乎也不太确定泡沫的问题。

因为“这次不一样”。

大涨的新上市公司虽都是些创新型公司,但业务已经成型,深受投资者追捧;

改变人们工作、生活和出行方式的超高速增长的公司,更是似乎有无限量的资金可用。

要说美股的泡沫论喊了多年,已不太稀奇。

所谓泡沫,破了才算,而且泡沫和骗局,也不能硬扯到一起。

没破之前,就得多听听市场的看法。

就在巴伦雄文发表当天,美股依然牛市不衰,那天收盘后,美国市值前七的依次是:

苹果、微软、亚马逊、谷歌、脸书、阿里。

市值介于2万亿到6千亿之间。

JVvMz2Y.jpg!mobile

这些公司,其实本质上都是软件公司。

但这里面,苹果看起来最可疑。

一个卖设备的玩意儿咋混进去了,还高居市值榜首?

其实不然,苹果最大的价值,在于创建了一个庞大软件生态,将软件开发者纳入其生态,使之成为生态利益的分享者、依附者、建设者。

形成一个“软件多——吸引用户——吸引开发者——软件多”的正反馈循环,从而不断加固其竞争壁垒。

苹果就可以在产品生命周期内持续获得收益。

这些收入包括数字内容、iCloud、AppleCare、ApplePay和授权费等。

所以,软件生态系统才是其掌控用户的核心所在。

苹果2020年第四财季报告显示,营收为647亿美元,其中服务收入达145亿,占比逾两成。

是的,尽管占比不高,但要知道,绝大多数用户是离不开苹果软件“全家桶”,才会为其高昂的硬件付费。

反观那个不打算从硬件挣钱的小米,2020年Q3,尽管小米交出一份靓丽的财报。

单季营收721.6亿元,同比增长34.5%;经调整净利润41亿元,同比增长18.9%。

但其互联网服务收入仅为57.7亿元,占比仅8%,如果将33亿的广告收入拿掉,那更是惨不忍睹。

实际上,小米业绩远超预期,归功于手机销量逆势大幅增长,其中小米10系列高端机功不可没。

先不说雷布斯是否违背初心使命的问题,但起码这种增长是高度不确定的。

假如下一款高端手机不被市场接受,小米业绩就可能大打折扣。

这就和苹果有天壤之别。

在硬件上,当安卓机在堆参数,堆摄像头,进行激进的创新以争夺用户。

苹果却可以闲庭信步,保守创新,却依旧挡不住用户的购买热情。

所以简单来说,苹果和小米的差距,就类似软件和硬件之别,在于软件生态的价值,带来的硬软件一体化优异体验。

2

继续翻看美股市值榜,市值超过千亿美元的硬件公司,只有五家:

英伟达,3279亿

英特尔,2095亿

思科,1890亿

高通,1694亿

AMD,1166亿

是的,占了数据通信一半市场的思科,移动处理器芯片市场3成以上的高通,近年来产品打了翻身仗的AMD,市值只有阿里的四分之一,苹果的零头。

上面两家牙膏厂,且不说英特尔,在当前AI计算风口猛吹下,英伟达市值也不及阿里的一半。

没上榜的,还有许多曾赫赫有名的公司。

成立于二战前的惠普,硬件起家,主营业务是电脑和打印机等硬件,营收一度是硅谷的龙头老大,有近三十万员工。

但目前市值只有300亿美元左右。

曾经在桌面PC时代不可一世的戴尔,就算收购了全球最大的企业存储厂EMC,难兄难弟加在一起,如今市值也不过500亿,今年初甚至跌到不到200亿。

过去辉煌无比的蓝色巨人IBM,虽然目前市值刚破千亿美元,但硬件销售在营收结构中处于边缘,早已算不上硬件公司。

最惨的要数电脑硬盘行业。

上个世纪最后十年,尽管单位面积存储量增加了千余倍,但是价格却跌了7成。

三大硬盘巨头十年投了65亿美元搞研发,但年终一算账,还累计亏损8亿美元。

西部数据的老总曾无奈的自嘲,造硬盘是:

“持续时间最长的工业界慈善项目”

讽刺的背后,是硬件行业注定的悲剧宿命——

正是硬件成本的大幅下跌,才使得软件公司加冕为王。

硬盘行业的反面典型告诉我们,尽管在美国搞慈善还有160亿市值,但星辰大海是别想了。

苹果的正面典型告诉我们,有前途有想法的硬件公司,一定要通过硬件来捆绑、推广自己的软件和标准,不然就是在为他人做嫁衣,搞慈善。

众所周知,硬件成本下降的根本动力来自芯片行业的摩尔定律:

芯片性能18~24个月翻一番,单位成本下降一半。

虽然现在的人们在聒噪摩尔定律已死,理由是物理极限无法突破。

但我们不能光拿个锤子,就满世界找钉子,

摩尔定律本质上是个经济规律,不能局限在某个行业上。

3

过去几十年,芯片公司将产品卖到市场,将研发费用分摊到更大的产品基数上,从而提升利润率。

然后再将利润投入到研发上,进一步提升性能,降低单位成本,而价格的降低又发现了更大的应用市场,如此正反馈螺旋式上升。

锂电池其实也是类似。

单位质量的能量密度的提升,成本下降,发现了更大的应用市场——手机到汽车,又进入提升单位质量的能量密度,降低成本的正反馈循环。

类似的规律,甚至在传统制造业上也可以观察到。

yieQ7zV.jpg!mobile

来源:网易新闻

上图拍摄于德国二战时的亨舍尔工厂,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产地。

别小看这位埋头焊轮子的老哥,这位德意志焊接王才是纳粹帝国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要是这位仁兄头天喝个大醉,本就寒碜的虎式产量,就要再少一辆。

当德意志的工匠们在雕琢帝国的战争艺术品,全然不顾后勤人员对虎式难以维护的咒骂时。

大洋彼岸的美国人却认为,对坦克这种大规模战争易耗品,不需要什么工匠精神。

美国人将谢尔曼分解为一个个易于生产的模块计划,分发进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的汽车工厂,创造人类历史上又一个工业生产奇迹。

截止二战结束,虎式只能生产1700来辆,谢尔曼则是五万辆,37比1围殴虎式。

1941年,美国制造了3964辆坦克;1942年,这一数字飙升到24754。

这种模块化生产理念,不仅通用性和可靠性极佳,学者们在其间发现的“学习曲线”,里面就蕴含了摩尔定律的逻辑。

MjMvuem.jpg!mobile

美国学者在二战中发现,在飞机制造工业的装配操作中,产出增加一倍,劳动时间大约降低20%

所谓模块化生产,其实也可以看做一种“软件”,即组织生产的思维和制度,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算法”。

类似的技术进步速度,成本下降幅度,其实在很多领域都可以观察到。

诸如宽带、云计算、光伏、内存等等。

也就是说,当创业成本,或者说技术门槛大幅下降,几个人开发的产品可能迅速通过互联网接触到几十亿潜在客户时。

过去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硬件瓶颈已不是主要矛盾。

全新的软件应用,才能创造核心价值。

往小了说。

就好比快手、抖音上的网红,几个人一部手机就可以创造有线电视过去难以企及的收视率,一条直播带出上亿的货。

而电视上的各类节目,还需要庞大的制作团队,昂贵的明星,繁琐的制作流程,还不一定赚钱。

往大了说。

比如滴滴和共享单车,极大的冲击的传统出租车业。

比如公众号,算法驱动的信息流,甚至B站,其崛起加速了传统媒体的衰落。

比如QQ音乐、腾讯视频、爱奇艺的崛起,彻底颠覆了实体音像店市场。

又比如美团,其崛起,硬是从体量巨大的餐饮业中创造了新的价值。

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

尽管做硬件很辛苦,板凳要坐十年冷,技术含量甚至比软件高,但并不代表它能攀上价值链的顶端。

我们说软件吞噬世界,吞噬物理世界,就是这层道理。

所以在真实的世界里,软件的价值往往大于硬件。

应用软件的价值大于底层的系统级、标准化软件。

硅谷而非底特律出身的特斯拉,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4

2019年4月,特斯拉推出FSD(Full SelfDriving,完全自动驾驶)。

这是基于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的的功能,FSD能在泊车、变道、召唤等方面协助司机,功能正在不断完善。

尽管这玩意儿有点标题党,但并不妨碍特斯拉将其卖个好价钱。

目前,FSD是全球售价最高的汽车自动辅助驾驶产品。

FSD在中国市场售价为6.4万,相当于M3售价的1/4,而在美国,FSD售价是1万美元。

从2019年10月国产M3正式开售算起,到2020年10月1日那次调价,2年时间,国产M3一共经历了5次调价。

标准续航后驱升级版车型由最初的35.58万降到了如今24.99万,降幅近10万。

从未经历过车企如此杀价的中国人惊呼“割韭菜”,其实就说明了大众还是在拿底特律眼光看特斯拉。

要知道,特斯拉销售收入结构的变化,说明它正在成为一家软件公司,即:

硬件价格不断下跌,软件价格不断上涨。

一向张扬的马斯克却从来没有大张旗鼓的宣扬,硬件利润要低于多少多少。

马斯克称,每次推出新版FSD,都会在一周后涨价,而且还会创新付费形式,比如月租方式。

特斯拉的中国好学生蔚来,也是有样学样,近期就将其自动辅助驾驶系统NIO Pilot进行了功能拆分。

所谓拆分,指有15个功能的NIO Pilot,缩水到6个卖1.8W,必须现金支付。

门槛的降低,触达更多用户,可以培养用户为软件付费的习惯。

nIFjIrN.jpg!mobile

来源:蔚来APP

2020年9月,蔚来李斌称,有超过50%的蔚来用户,选择了NIO Pilot。

此外,NIO Pilot还在不断升级,更完善更实用功能,必将提升NIO Pilot选配率,从而提高单车营收和毛利率。

VVf67nV.jpg!mobile

NIO Pilot待升级功能菜单 来源:蔚来APP

纯电汽车的电子电气架构是智能汽车最佳的架构。

一方面,汽车硬件通常具有的冗余能力是其显著特征。

另一方,电气架构相对燃油架构更简洁,模块化程度更高。

这就意味着其功能可以通过软件的配置或升级实现“进化”。

在这种架构下,汽车软硬件实现分离,出现安卓和苹果那样的基础系统供应商是大势所趋。

有了操作系统,自然会有应用软件,换言之,汽车领域将复制类似手机的商业生态。

汽车不再是“沙发加四个轮子”,而是“手机加四个轮子”。

买车不再是一锤子买卖,用车体验可以借助软件不断优化。

5

去年8月13日,华为三大汽车操作系统集体亮相。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认为,在迎接汽车产业的变革中,实现软件定义汽车是关键一环。

YJvAnu.jpg!mobile

来源:汽车之家

实际上,早在2019年,华为就宣称要做智能汽车增量零部件供应商,强势进军汽车领域。

尽管华为宣称“不造车”,但巨头入场还是让业界深感焦虑,毕竟华为曾经还说过不造手机呢。

更微妙的在于组织架构的变化。

11月底,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部门的管辖关系,调整到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

这也说明,在华为看来,汽车不是汽车,而是“手机”。

是的,软件吞噬汽车已是大势所趋,但汽车毕竟也不是手机。

当前摆在造车新势力面前的头等问题,还是先把硬件卖出去。

特斯拉的M3,类比iPhone 4就比较合适。

换言之,不能用今天的手机思维看智能汽车,因为后者还处于“史前”阶段。

如今一台手机动辄上千万台销量,而购车的高成本让用户数量积累缓慢,这或许意味着手机界单纯靠流量获取收入的方式难以成功。

尽管自动驾驶软件证明汽车软件商业化可行,但更丰富的“收割”方式还有待探索。

不过,在智能汽车软硬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之时,汽车软件生态必将随之而来。

虽然目前还无法具体想象,但不难推测,软件吞噬汽车后。

一定会带来超低的延迟,超低的边际成本,开放的界面接口,涌现出巨大的规模效应,形成超低的单位成本,孵化出极为复杂的生态。

我们坚信,未来汽车领域一定会诞生媲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奇迹。

关注君临,我们将和您一起见证。

投资充满着风险,我们不能拍拍脑袋就能轻易做出的决定。

除了基本面的机会分析,还需要对财务风险、业绩确定性、业务竞争格局等进行更深入的考察。

作者:君临团队。

更多成长股分析、行业解读尽在“中国新一代投资研究服务机构”——君临财富。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