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ARA旗下三姐妹品牌关闭中国门店,战胜了同行、败给了时代
source link: 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473097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猎云网(微信:)北京】1月9日报道(文/吕鑫燚)
据外媒报道ZARA母公司Inditex确定将关闭旗下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三个品牌在中国的所有实体门店,且预计所有关店工作将在2021年年中前完成。
无独有偶,2019年Forever 21正式退出中国市场。
近几年快时尚品牌接连受挫,仿佛整个行业走向消亡之路,优衣库、H&M、GAP等曾包揽一代年轻人衣柜的快时尚品牌纷纷大幅度缩减门店数量。国外快时尚品牌频频受挫的同时,国内品牌拉夏贝尔也面临同样的困境,三年市值蒸发百亿,并在2020年7月,以拟约7.25亿的价格出售旗下资产。
仿佛国内市场对于快时尚品牌而言,并不是一片沃土了。
增长乏力、营收骤减,快时尚品牌面临的困境逐渐显现,而反观另一面电商、新晋国潮设计师品牌崛起,从线上销售引流到线下开店售卖,它们正在快速扩张、跑马圈地。
两种类型的服装品牌差距逐渐拉开,而拉开的背后是商业模式的差距和消费者逻辑的转变。
突然关闭门店?
全国关店来的并不突然,早在几个月前,Inditex的营收便难掩困境,Inditex的财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亏损了15亿,上半年的亏损和疫情相关,但在2020年10月31日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中显示,销售额同比下降14%。同时计划关闭1200家门店。
2020年是,Inditex上市近20年的首次亏损。
四个月,从计划关闭1200家到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全部关闭,Inditex受到的重创可见一斑。
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虽然已在国内布局多年,但其影响度和消费者接受度,远远低于其他快时尚品牌。原因之一是,这三家品牌虽然服装风格不一样,但还是难以摆脱服装同质化的困境,且服装质量一直被消费者吐槽。
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20月16日北京王府井大街,一家四层楼高的ZARA店铺亮相营业,这是ZARA在亚洲最大的门店。开业消息一出,关于ZARA持续亏损的舆论渐渐减少,而Inditex也表示,将关闭较小门店,保留面积更大品质更高的门店,此次王府井大街门店也是ZARA新战略的探索。
此举似乎标志着Inditex在寻找转型,并且业绩向好。
不过好景不长,其他三个品牌没有逃过关店的命运。Inditex在回复中写道,“基于我们对中国消费者需求不断分析,Inditex旗下的年轻品牌将着力加强其电子商务的发展。”
Inditex集团在电商业务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线上销售额增幅达76%,在线访问量增长了44%,达34亿次。根据Inditex预计,在线销售额将从2019年的14%提升到25%。
由此看来,线下门店不仅消耗大量的房租、人力成本,且盈利能力逐渐低于线上,那么关闭门店发展电商,则是一条降本增收的好路子。
差在了哪?
在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计划关闭全部中国门店之后,新闻冲上了微博热搜榜第一。毕竟也是承包了一代年轻人衣柜的品牌,为何近年来频频败退?
在微博热搜中,不乏网友表示,Inditex旗下品牌的网店经常有很多大折扣出现,相比之下,线下门店仅在换季和年末才会出现折扣,并且在折扣季时,每周价格都会下降。年末Bershka的衣服经常低至二三十元。“刚买的衣服,可能第二天就降价了三分之一。”
为什么降价这么狠?
工业化流水线、大批量生产,ZARA在用极高的效率保持批量生产。这也是快时尚的快,生产周期极短,批量化生产。7天生产、14天下柜的速度着实惊人,速度快的同时,也表示每件衣服都是批量化生产,且无法保证每一款都是拥有高销量的爆款,久而久之自然库存积压,进而大折扣甩卖。
另一方面,快时尚真正的快在于没有设计,ZARA抄袭的新闻几乎每隔几个月就在上演。过去的几年,ZARA将快速仿制、平价销售、迅速迭代,12个字刻在了骨子里。看似是一条可发展的路,但没想到ZARA迎来了对手。
第一个对手,是消费者逻辑的转变。
消费表达诉求是从温饱到流行再到个性的转变,其中ZARA是乘着流行诉求的浪潮起来的。随着Z世代成为消费的主流群体,标新立异拥有独特个性的Z世代们涌现了不专属名词,二次元、圈层文化,等专属名词开始显现,这些名词无一不标志着Z世代的消费逻辑开始转变。
此时,流行大众的服装俨然无法满足这届年轻人的消费需求。这是一个表达化的时代,消费者正在为态度买单,这种趋势在2016年就已经开始显现出来。
服装在当下消费者眼中,是一个向外界表达自己态度的最直接方式,著名经纪人杨天真近期也在转型创立服装品牌,在公开演讲中她表示,你穿什么衣服就能告诉外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ZARA等大众化、同质化的快时尚品牌俨然无法满足。
第二个对手,是比快更快的快时尚品牌。
疫情期间,ZARA销售额下降23%的同时Boohoo、ASOS等超快时尚品牌正在迅速崛起。以Boohoo为例,凭借线上销售渠道实现了销售增长,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44%。超快时尚品牌们,通过柔性供应链,将生产周期提速到七天,换言之每一周半便可在官网上看到一批新款。更快速的满足了消费者对流行的追求。
超快时尚正在用快时尚的商业模式,打压快时尚。
打压的不仅是更新、生产周期更快,另一方面也是,ZARA自身的不断涨价。失去了价格和款式的保护,ZARA自然节节败退。
接力棒谁来接?
一代巨头的消退,背后一定是新力量的涌现。
但是从目前来看,还未形成巨头新力量,电商的发展扶持了大部分的商家,同时,KOL的出现让内容营销逐渐成为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方式的营销手段。快时尚品牌们显然在这一进程中晚了一步。
从消费端来看,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Z世代的成长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一直紧紧绑在一起。人人网、QQ空间、百度贴吧等平台的兴起,使得这一届年轻人善于在网络上分享和接收信息。和其他年龄段的群体一样,Z世代在消费时也偏向其他人推荐的产品。只不过推荐的形式从线下转变成了线上,Z世代接受得到消息越来越多种草经济也随之形成。
根据连锁经营协会公布2019-2020中国时尚零售百强调查数据显示,后50名的销售额不足30亿,但曾有数据表示,一家网红淘宝服装店一年的销售额近30亿。近年可可西里小姐、松本丧丧、张大奕、雪梨等一批网红服装店的销售额,可比肩大型服装店。淘宝店铺,已经成为无法忽视的一环。在2020年双十一期间,淘宝店铺上共有69个服装品牌过亿,商家开播超10万场,诞生了两个破亿的直播间。
一方面服装店铺乘着数字化店铺的红利,另一方面是内容营销。
这里的内容营销指的是在短视频、社交等平台,以文字、视频方式分发宣传。以抖音平台为例,服装测评话题浏览量相加超过几十亿,服装测评博主超几万人。博主后期变现的最主要来源,便是和这些淘宝店铺合作,以测评的方式宣传衣服。相比之下,快时尚品牌近几年并没有过多的营销宣传。
由此可见,淘宝店也是一批新力量。
另外不能忽视的是国潮力量,这其中涌现了魔爪、GENANX、BEASTER、FYP、SENLA等新晋国潮服装品牌,不乏单品销量几万的成绩。
2019年上半年,人民日报新媒体发了的创意体验馆、中国李宁登陆巴黎时装周、太平鸟登陆纽约时装周、电商平台的国货计划...。近几年国货在市场上的热度不减,2017年潮牌市场增速达62%,是非潮牌的3.7倍。
综合来看,并不是国内市场不香了,而是在国内几年的快时尚品牌开始出现水土不服了。早期的商业模式,无法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消费市场立足。没有抓住消费者的观念转变、没有注重数字化的需求,才一步一步走上了消亡的道路。从市面上爆火的网红品牌来看,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营销方式,都需要基于消费者的消费逻辑而发挥,抓住消费者的心才能抓住市场.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