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阿里、京东、拼多多“抢”工厂:C2M的战争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lieyunwang.com/archives/473037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阅读时间大约10分钟以上(4710字)

8小时前 阿里、京东、拼多多“抢”工厂:C2M的战争

互联网巨头之间的竞争一定会到达产业逻辑,而不仅仅停留在数据和用户之上。

本文来自合作媒体:中国企业家,作者:李薇。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互联网巨头、制造业领军企业、科技公司三股力量沿着不同的路径“抢工厂”,实质上掀起的是一场产业互联网的革命,其能量远大于二十年前的消费互联网变革。

互联网下半场的战争已经打响。

工厂,一个听起来似乎有点遥远的名词,正在成为各方力量争抢的目标。我们把这场战争称为“工厂革命”。

“抢”工厂的力量主要有几种:

第一种力量是电商公司。阿里、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巨头,利用他们多年在消费市场耕耘积累的数据、流量、消费者洞察、营销手段以及技术来赋能工厂,用C2M的方式进行柔性制造技术的改造。

第二种力量是领先的制造业企业。工业富联、三一重工、海尔等制造业巨头,深耕产业多年,率先改造自己的生产线,追求生产过程的可感知、可预测、可控制,最终实现智能制造。没有谁比它们更懂制造,他们的经验和技术完全可以外溢,帮助更多的制造企业突破智能制造。

第三种力量是科技公司。那些5G、人工智能、云计算、视觉识别等领域的科技公司,正在全力把各自的技术投入到工厂革命的前沿。万物互联,是这场工厂革命的底层技术逻辑,感知、传输、计算等新技术最重要的落地场景就在工厂。

上述三种力量,在这场“抢”工厂的战争中,既有交锋,也有协作,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向工厂端延伸,实质上掀起的是一场产业互联网的革命。

“抢”工厂的背后,是至少40万亿的存量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工业占比39%,将近40万亿元。这一庞大的市场,互联网最新技术的渗透率还很低,技术红利远没有充分体现,“工厂革命”发生在一片肥沃的土壤里。

和二十年前的消费互联网革命相比,这一场刚刚开始的产业互联网革命,影响更为深远:

上一轮消费互联网的革命,利用的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的是交易方式,提升的是交易效率。这一轮变革,利用的是5G、云、AI技术,在生产领域进行了一场产业革命,改变的是生产方式,提升的是制造效率。这一轮变革还有一个重大的不同,就是巨头入场。不仅阿里、京东、拼多多等互联网巨头在全力投入,制造业巨头同样入场厮杀。而二十年前的那场变革,互联网公司刚刚初创,以搅局者的身份登场,就掀起了一场摧枯拉朽的革命。相比之下,眼下这场变革所能激发的能量可想而知。

这是一场宏大的变革,硝烟才刚刚燃起。就如二十年前无法想象今日之消费场景,我们也无法预测这场工厂革命未来的图景,战争的终局如何,谁会是赢家,现在都尚难判断。但可以预见的是,工厂革命,必然引发一轮产业分工的调整。谁都无法独立主导和完成这场革命,每一股力量,都要在这场变革中找到自己的角色;每一个参与者,在推动这场变革的过程中自身也要保持不断进化。五年、十年之后,“工厂”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一种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将把中国制造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这期封面故事,我们推出《工厂革命》的第一篇章:电商“抢”工厂。记者深入阿里、京东、拼多多三大电商巨头采访,力图深入挖掘和全面梳理各个平台在C2M战争中的不同逻辑、优势和路径。下一期,我们将继续关注制造企业和科技公司如何加入这场工厂革命。

电商“抢”工厂:C2M的战争

阿里、京东、拼多多三大电商巨头入场,C2M大战一触即发。从C到M,路径各有不同,谁能真正改变工厂,何时短兵相接,尚未可知。

2016年10月,站在云栖大会的开幕舞台上,马云宣告,纯电商时代即将结束,新制造等“五新”将对各行各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他预判,过去的三十年,制造讲究的是规模化、标准化,未来的三十年讲究的则是智慧化、个性化、定制化。

变化,总让人兴奋。

“40万亿的社会零售总额里,电子商务大概占比85%,也就是说在制造端30万亿~40万亿的蛋糕,但今天,互联网化或者技术的红利在其中的渗透比例还非常低。”2020年12月,杭州犀牛智造工厂内,犀牛智造CEO伍学刚在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用数字佐证了新制造的蓝图。

2020年9月,被阿里巴巴“雪藏”三年的新制造平台犀牛智造正式亮相,称为“一号工程”的犀牛智造工厂也在杭州正式投产,这个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制造平台揭开神秘面纱,开始了对新制造的探索。

阿里巴巴最早对制造业的探索可追溯到2013年。当时,阿里巴巴旗下1688事业部推出了一个连接淘宝卖家与工厂的C2M平台淘工厂。和犀牛智造一样,淘工厂最初改造的也是中小服装企业。

C2M是Customer to Manufacturer的缩写,即用户直连制造,它是产业互联网时代新型的生产制造和商业形态。C2M基于IT技术,以柔性化、定制化的生产线,将消费者的需求与供应商直连,实现按需生产。

把触角伸向上游的互联网企业远不止阿里巴巴一家。

2018年12月,拼多多对C2M全面布局,启动“新品牌计划”,采用C2M模式与制造商共同打造爆款产品;2019年8月,京东通过旗下“京东京造”启动C2M个性定制服务,2020年11月25日,京东发布“C2M智能工厂”计划。

C2M给电商平台带来了新的机会。在零售供应链中,电商平台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逐渐成为生态圈的领导者,他们通过了解客户的需求,参与设计、生产、物流、配送等多个环节供应链的协同和优化,帮助降低库存成本,提高库存周转率,同时帮助提升消费者的体验与忠诚度。

一场用数字化技术撬动的工厂革命正在萌芽。

消亡的纯电商

“纯‘电子商务’这个词可能很快就会被淘汰。其实阿里巴巴将不再提‘电子商务’这一说法,因为电子商务只是一个摆渡的船。”4年前,马云曾这样预测。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运营及供应链管理学教授赵先德看来,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撕掉纯电商标签、触达制造端,与行业天花板及竞争不无关系。

互联网与零售的上半场,大家都在强调交易效率,努力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当交易效率走到饱和点,交易效率的水平也已触达天花板,电商平台怎样才能赚钱?

赵先德认为,一种方式就是要比制造商更了解客户需求。积累了大量消费者数据的电商平台开始考虑反向定制,即C2M的可能性。

“由于靠近客户,基于平台上众多不同客户的行为特征,电商平台可以去分析客户喜好、需求,并通过数据分析反过来去指导上游品牌商、制造商去设计产品。由于传统工厂的数字化程度不高,电商平台数字化的能力比他们强,这就导致电商最终研究出C2M模式将用户和工厂连起来。”赵先德分析。

此外,电商竞争、消费者需求都在2020年的一场新冠肺炎疫情中被加快了。疫情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逛电商平台,对定制化的需求也变得更多;疫情也加速推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随着数字化的深入,产业链协同及效率的提升,制造商柔性能力的提升,都促使C2M模式爆发出越来越强的生命力。

嘉御基金董事长兼创始合伙人、前阿里巴巴B2B总裁卫哲认为,电商通过C2M触达制造端,有两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首先,十年前,电商平台还是一个千亿级的交易规模,现在单一电商平台已经是万亿级的交易规模了。只有到达万亿级规模的时候,落到一个品类、一个单品上,才能够形成相对比较可观的订单。

第二个条件则是,柔性供应链的能力在过去十年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产业不是一夜之间变成C2M,以前C2F(Customer to Factory,消费者对工厂)等概念都曾被电商所提出,但为什么走不通?因为工厂需要逐步把柔性供应链能力摸索出来。

卫哲以服装行业为例说道,以往服装行业的柔性程度几乎是以季度为周期运转,但通过这十年在供应链上的积累,已经做到了按周进行翻单、追单,柔性供应链的进步速度提升了近10倍。

“评估一个C2M是否成功或者成立,应该站在三个角度来看:工厂是否获得更高的毛利?消费者没有付出更高的溢价获得相对个性化的产品?整个流通环节中的库存比没有做C2M之前是否大幅度下降?”卫哲认为。

目前,C2M平台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种是自营电商模式。电商利用自身平台了解客户的需求,利用自身在了解客户需求过程中得到的独特知识和信息,和品牌商合作设计生产自有品牌的产品,这些产品往往是高品质、基于某些客户群体的需求来定制的。

另外一种模式是电商平台和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代工生产)厂商进行合作。这些产品往往通过电商平台的协作协同,直接卖给了消费者,使得价格能够下来,但这些产品并没有品牌,或者叫白牌。

赵先德介绍,在第二个类别中,有两种不太一样的模式:拼多多、淘工厂是基于需求去生产,然后通过平台出售;还有一类是智能制造平台组织协调的C2M,比如红领集团通过自己打造的酷特智能制造平台,就是整合自己的工厂或者第三方工厂拿客户定制化订单。

50%与5%之间的鸿沟

哈佛商学院教授、“颠覆性创新”理论创始人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曾做过一次创新调研:绝大部分企业做的新产品,只有5%的成功,但这些企业在新产品研发上的费用却占到企业整体预算的50%。

5%的成功率和50%的预算。周伯文看到这个对比数字后颇为感慨:“大家都知道,不推出新产品,企业就会慢慢丢失市场,就会死;但要去创新,成功的概率只有5%,这是创新最核心的痛点。”

周伯文是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也是京东智联云总裁、京东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他从技术的角度思考:有没有什么办法让这两个数字更匹配一些?这也是京东C2M的初心。

在京东技术能力的支撑下,目前京东C2M系统可以使其合作的C2M新品上市周期比以前缩短80%以上。

周伯文希望京东做的是“全人工智能的C2M”:用AI去理解用户的潜在需求,“通过神经网络,去模拟用户的反应,再通过另外一个神经网络,去模拟这个产品应该怎么去迭代。”

京东首席战略官廖建文总结,供应链的终极是C2M,“零售每年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供应链是不变的。放眼全球,具备领先优势的零售型公司也普遍具备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

京东零售管理着500多万个SKU,运营着700多个仓库,零售库存周转效率则达到了34天。京东标榜的“多快好省”、极速送达,背后实际上是在不断提升着零售行业的供应链效率。

C2M供应链创新模式有两个特征:一是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组织设计和生产产品与服务;二是要尽可能地砍掉从生产商到最终消费者的中间环节。周伯文表示,未来京东将通过人工智能、5G、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用“C2M智能工厂”把生产、流通、服务整个环节串联起来。

C2M直接连接消费者与工厂,给品牌商和工厂的创新同样带来了新的机会,比如它极大降低了中小厂家市场调研、产品开发的门槛,帮助制造端、供应端从微笑曲线的一端向两端延伸。

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工厂拉近了与用户的距离,反应速度更快,能更精确地基于用户需求来设计和生产产品,减少了设计研发的时间,降低试错的成本,同时降低中间环节的库存及浪费,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盈利能力。

C2M似乎成为中国工厂低价值以及中国制造业过剩产能的解药。多家机构预测,C2M产业将在未来4年内保持高速的增长,并将于2022年迈入万亿级的市场。

不过,工厂也面临一些挑战:第一,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实现与C2M平台更深度的数字化整合;第二,如何建立小批量多批次快速响应的能力;他们还面临着有一部分需求现在变成了快速响应的定制化需求。

重塑制造业

中金公司近日发布的分析报告认为,过去十多年,电商行业走过了B2C和F2C等阶段,C2M将是业态进化的下一方向。

现阶段对C2M的探索,多以电商平台型企业主导的对制造业进行重塑。中金公司认为,从目前行业的实践来看,C2M首先需要在供给侧进行柔性生产改造:

其一是技术升级。一方面要将制造商和消费者、供给端和需求端的数据打通,将B端供应链及C端入口之间各级软件系统互联;另一方面是要对生产线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其二是管理革命。要以更灵活、更动态的人员组织形态支撑柔性制造的实现;其次是要在需求侧导入与柔性生产相匹配的柔性订单,使得制造商的柔性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

根据工商注册信息,全国一共有670万家制造业工厂,但制造业工厂流通数字化的程度还不到20%,工厂数字化潜力巨大。同时,我国仍有着广袤的尚未开发的市场,数字化可以帮助670万中小企业工厂连接这些需求,为C2M带来机会。

尤其是对于制造端来说,C2M模式提高了制造企业的生产率,推动企业生产线、供应链、内部管理制度乃至整个商业模式的变革,使得传统商品的生产制造能够像软件一样实现快速迭代升级,是对供给侧的深层次改造。

例如,在犀牛智造工厂内,每块面料都有自己的“身份ID”,进厂、裁剪、缝制、出厂可全链路跟踪;产前排位、生产排期、吊挂路线,都由AI机器来做决策。以往须清点物料和检查排期才能确定的工期,在犀牛智造工厂一键即可得到秒级回复。

C2M不是简单的商业模式变革,它本质上是对供给侧全方位的升级。

C2M主要是制造商对自身生产的软硬件系统升级、经营管理机制的改革来实现。中金公司的分析报告指出,随着阿里巴巴、京东等消费互联网巨头集体转向产业互联网,它们在数字化赋能方面的能力也会逐步得到增强,成为C2M的重要参与者。

随着阿里、京东、拼多多等企业更加重视下沉市场,巨头之间的C2M大战一触即发。同时也将孵化出一批原生于产业互联网的平台型企业,如依文集团旗下的集合智造,其创始人夏华的逻辑是:在整合好后端的产业链之后,不断拓展前端的渠道。

放眼目前的C2M市场,各家虽然都有不同的优势和逻辑,但未来一定会在产业链上短兵相接。互联网巨头之间的竞争一定会到达产业逻辑,而不仅仅停留在数据和用户之上。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