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我是投中网,这是我的故事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80-20201231-359835.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我是投中网,这是我的故事

讲讲我的2020。

你好,我是投中网,一家在创新经济市场与诸位同行了十五年的媒体。今天我不为其他人代言,而是来跟你讲讲我的2020。

我从三个礼拜前的一个故事讲起,一次采访。

话题大概是在讨论舆论环境。那位投资人摆摆手,告诉我的两位同事,“媒体总喜欢贩卖焦虑嘛,IPO回报倍数算得比我还清楚,我不喜欢”。其实他本人倒挺招人待见,这句话在那个场合说出来,也并不令人感到讨厌。我的同事,一位编辑即刻回应说:做生意嘛,不寒碜。

采访是什么?采访是一个特有的、双方都有必要完成交流的情景,所以点到为止,气氛也没坏掉。不过里头到底是有些机锋的,甚至有针对我——投中网——的根本性设问:你究竟是谁?

从2005年上线到今天,我被冠以的名字有几番变化,从ChinaVenture到投资中国网,又变成投中网,如果名字是关于自我的表达,我的表达愈发变得克制,但我的世界观却在慢慢地拓宽,我从一家立足资本市场的专业媒体,变成面向整个创新经济领域提供智识和洞见的信息平台。

15年以后,我完成了一个难以置信的任务——我终于理解了“自己不是什么”:我不是宣扬资本价值的阵地壕沟,我也不是江湖奇谈故事会,我不是商业模式猎奇专家,我也不是舆论的竞争阵地,我不是争夺眼球的焦虑传播者,我也不是研究原教旨主义怪人,我不是新闻理想的应许之地,我也不是某块信息生意的核心资产。

但每个局部的我又分明就是它们啊!我终于明白,我根本就是上述所有概念、事物与理想的混合体,它们在我内部冲突、拧巴、反应又协调,最终让我成为一个和你们共生共存的,有其独立价值的平台。

所以,2020年我沉淀出了许多东西,我的报道内容、信息层次、表达乐趣以及用户互动都在透露出不同的况味。

我的报道变得更加敏锐、深入。

年初,我的同事田牧率先报道了知名餐饮企业西贝正在面临的资金链困境,并把“企业闯关疫情”的公共议题推向了整个社会舆论场内。

年末的最后两个月,我发布了一系列关于VC投资“疯狂冬天”的报道。作者柴佳音在硬科技及医疗等火热赛道的采访过程中,发现投资人频频提到“机构急速抢项目”的现象,项目估值随之火速攀升。这是令人困扰的问题,哄抢不仅会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尽调等专业流程的规则,也会对好项目进行“捧杀”,使其在资本催化下飞速奔跑,却又在无钱续命之时骤然跌落,十分令人惋惜。柴佳音说,“原本希望报道对‘优质企业身价太高而无人接盘”的现象给出解决方案,但采访下来发现,如果项目已经走到了需要机构‘溢价救命’的阶段,这个问题是无解的。”

作者冯颖星同期发布了文章《2020年,已有808家基金“销声匿迹”》,没人愿意承认自己被淘汰 ,但确有一批基金越发隐蔽的近乎销声匿迹,作者提醒行业重新审视当下淘汰赛的游戏规则。

这组报道的独特性在于,我们看到了危与机,我们看到了疯狂,我们也看到了无可奈何。它对于我的意义在于,我们在正确的时间,做出了有价值的提醒和正确的尝试。这是我身为市场第三方,一个信息平台最根本的价值和责任。

我和读者的互动变得更密切、有效。

上个月,柴佳音采写了名为《VC/PE抢博士》的报道,一位名为“ST北国”的朋友关于“拿不到carry的打工人”的留言引起高票点赞。柴佳音和我的另一位同事马慕杰很快跟进报道了carry相关选题。

编辑王庆武告诉我,这是最令他意外甚至惊喜的一次尝试,carry一直是业内相对敏感的话题,能够完成这次报道,证明我们和用户、从业者的关系更加紧密与互信。

我想说的是,你们是我15年的读者,其实你们的每一次点击、阅读、留言都进一步重塑了我,这让我的存在有着着根本性的意义。在商业社会里,我或许不会成为拥有最重要商业价值的那一个,但我会坚守最根本性价值这一点到最后。

我变得更独特、自信。

作者陶辉东操作的选题《高瓴交出半条命》,就是在格力混改结束后,很快做出的具有独立视角的商业评论。这种针对案例的深度分析在媒体市场上向来稀缺,在市场一片赞扬声中,这篇评论文章恰逢其时地出现,还原了市场上最具爆炸性和商业价值的案例,为读者提供了另一层看问题的角度。

我在尝试拓宽关于“媒体报道”概念的边界。

今年Q4,作者曹玮钰领衔启动了名为“底片”的栏目,定位是拆解最有价值的案例,记录最值得关注的人物,用“分析+素描”的写作方式,同时向GP、LP和读者提供阅读价值。风格极为类型化:说书人的语言,专业性的内核。而曹玮钰告诉我,更令她获得满足感的,是在解读一个人的过程中如何照见自己。不论是为人处事的行为模式,思考问题的方式,做事的方法论,还是更大的所谓格局、三观,都可以在观人观己中得到迭代,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过程。

我更加贴近新人群与新风向。

作者马慕杰操作了“新消费”选题系列,《2.4亿单身人口撑起的万亿金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篇文章一方面触动了普通人的某些感受,另外对于创业者群体也能够提供投资人的思考逻辑,以及产品打磨的核心价值与方向。

作者林桔则完成了报道《去年我从95后、00后身上赚了1.4个亿》。在消费领域存量博弈的斗场里,似乎所有的增长焦虑都可以被同一味解药治疗——抓住这届年轻人。作为今年为数不多的产业热点之一,我的同事们在这组报道里扎实地提供了前沿信息与新人群的洞察。

在具备重要公共价值的大公司议题上,我从未缺席。

从今年8月到10月,我发布了一系列TikTok事件报道,参与了报道的作者郑玄说,在选题跟进的整个周期里,最令他好奇的问题是,在这些复杂的利益项中,张一鸣的排序和优先级是如何?甚至他会好奇,在这种复杂的利益局面,张一鸣深层次的决策逻辑是什么?

《48小时后,“TikTok”去哪儿第二季来了》发布之后,有一位创业者特意找到郑玄表达谢意,谢谢他提供了系统的报道和独特的视角。

我甚至创造了几个节点上的热点议题。

编辑李晓丽和作者Ellie策划的《ToB行业容得下中年人》《第一批90后已经去考察养老院了》两期报道,都成为一时一地之话题。她们从职场和养老两个最令人焦虑的词汇出发,尝试给出可能性和解药。

正像文章开头的故事所说,作为专业媒体,我从不惧怕涉猎焦虑场域的内容,我从不认为自己以贩卖焦虑为己任,我反而认为,勇敢地与焦虑共舞,触达、理解焦虑情绪背后的事实是更为重要、更有价值的工作。

因此,我积极地参与到资本市场焦虑感最重的硬科技投资话题当中去。

《突如其来的硬科技赛点》选题操作中,作者张丽娟采访了十几位机构合伙人,硬科技的投资现状应该如何定义?有人刚入局,有人已经下了重注,企业上限,行业上限,估值上限乃至整盘棋局的上限究竟在哪里?大家都试图用自己真金白银的行动来做注解,我试图可以客观地呈现出当下的硬科技投资现状,毕竟,几年后再来审视这一波硬科技投资,当下的决策,一定是决定性的。

张丽娟说,操作这样大体量的稿件,也是更进一步的锻炼,一方面对于整体硬科技赛道的投资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一方面,在海量信息面前,如何驾驭信息为我所用,传递出更加有效更加生动的信息,是一个更加高级的课题。

以上是我和同事今年呈现给你的一些值得重读的局部。不同于过程中的焦虑和挣扎,在年末回头去看,我必须要旗帜鲜明地赞美我的同事们,你们的工作成果,已经成为了必将被铭记的2020年不可或缺的注脚。

我从不对现实灰心,我仍然认为未来只有不可预知的美好,2020年我们所有的经历,所有的付出一定是值得的。15年前,我怎么也没想到会和你谈论人工智能制造人类服用的药物的问题,我也想象不到,曾被反复唱衰的线下消费一次又一次展现出强劲的爆发力,人类在追求更好的生活上的创造力是如此巨大。

我不再用那么尖锐、激烈的方式表达我的看法,这与操守、规则、权力统统没有关系,我只有一个目标:成为一个不被揣测动机的表达者,更高效地实现有价值的交流。我和我的同事从事这份职业的乐趣,就像是进入一款永无止境的游戏,我们全身心投入,但不追求任何特定的结果,因为驱动我们的不是利弊,而是更单纯一些的东西。

所以,我想我会更加认真地对待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我们还能写出怎样的报道;

第二,我们还能怎样写报道。

这是2021年我们唯二要追求的问题答案,我坚信它们将带给这家媒体更辽阔的可能性。我也会在岁末年初开启一轮记者岗位招聘,包括资本市场与新经济公司两条线,如果你对我过往的报道有感知,对我接下来的充满冒险意味的计划有兴趣,我会在东四十条的七楼等你,是的,我一直在这里,我会站在明亮的会议室里大声说,“欢迎你,朋友!”

有兴趣来聊聊的朋友,欢迎扫码联系我的同事张彤

图片

网站编辑: 王满华
本文为投中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