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经济学实证研究方法中,结构实证相比于简化实证难度较高?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51317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为什么经济学实证研究方法中,结构实证相比于简化实证难度较高?
最近在写毕业论文,是一篇结构实证的文章,有机会给知友们介绍一下自己的研究。这篇文章从大三开始做,到现在已经有一年半了,毕业论文形成的这个版本还只是个初级版本,之后还是要继续深入,在现在的基础上做一个更加复杂的模型。在近期填坑形成毕业论文的这个过程中,我对于结构实证的难点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这里分享给经济学圈的知友们。这篇文章主要讨论结构实证在技术实现上有哪些相对于简化模型的难点,而不讨论从整体来(包括想法的形成、数据的收集、文献的积累等等)的实现难易以及可靠程度,这部分已经超出我目前的能力范围。
科普:什么是简化实证和结构实证?
简单地说,简化实证是不依赖理论模型的实证,而结构实证依赖理论模型,估计理论模型的参数并且用带参数的理论模型做数值模拟当做实验。举个例子,如果一篇简化实证的文章去研究销量和XXX因素有关系,那么研究者通常会直接去列一个他们之间的回归模型,然后用计量方法去找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一篇结构实证的文章则会建立消费者效用函数和生产者利润函数,然后假设真实数据是均衡值,代入模型估计参数,然后解释参数的意义,并且通过数值模拟去找新的关系。
从最表面的方法上看,一篇简化实证的文章大多是直接进行简单的回归,或者加上虽然复杂但是对实证没有特别严重的影响的理论模型。而结构实证要完成三个部分:理论模型,估计参数,数值模拟,工作量看起来就是三倍了。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复杂主要是方法的实现本身,并不否认很多很多简化实证的数据来源或者想法来源十分复杂,实际工作量也不一定很少。
定性v.s定量的因果关系
简化模型和结构模型的一个关键区别就体现在他们的方法论上。简化模型试图直接去寻找X和Y的因果关系,是一个更加纯粹的经济学家的实验室,方法上也更加接近统计学(但是和统计学还是有很多不同),对经济学定量理论模型的应用相对比较少(即使有,也多是基于理论模型的定性结论),得到的回归系数本身的大小一般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符号和是否显著是否有意义。因此,简化实证更多是就事论事,得到的因果关系也主要是定性的因果关系。
而结构模型试图去阐述整个问题的规律,更加回归经济学实证研究的出发点,和经济学理论的结合更紧密,得到的模型参数是被认为是这个模型中“真实存在的”(当然前提是模型对于描述问题是可靠的),也有更加丰富的经济学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结构实证试图见微知著地超出现象本身去描述本质以做样本外预测,得到的因果关系也是更加定量的因果关系。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因为结构模型追求的对问题解释的高度更高,所以在实现上也自然更加困难。在实际研究中,结构模型经常需要建立在大量简化模型的基础上对整个问题做一个整体归纳概括或者更加精细的描述,用以解决一些简化模型无法深入描述的更复杂完整的经济机制,或者对于其因果关系的定性分析争议比较大的问题。
结构实证:在数据和模型中寻找平衡
简化实证对于研究者的主要要求,是要比较熟悉数据;而理论研究对于研究者的要求在于逻辑推导过程的严丝合缝。而结构实证则要求研究者同时具备两种能力的同时,还要有连接理论与数据的能力。因此,这对于研究者的逻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个结构实证模型,需要在搭建模型的过程中就在思考,我有什么数据,数据有什么特点(数据是否过大需要平滑或者标准化等),在模型中要怎么体现我已经有的数据,怎么体现我观测不到的因素,等等。在估计参数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各种参数不符合预期,这个时候需要思考,是因为模型有没有考虑到并且确实也无法识别的假设,还是模型本身搭建错了,还是估计参数的方法不适合模型,等等。
这个连接模型和数据的能力,要求研究者有很强的逻辑能力,可以在脑海中形成很长的逻辑链条,并且能够在研究过程中顺着逻辑链条寻找和排除问题。而数据和模型这两个经常打架的东西,又要求研究者有仲裁它们的能力,因此对于研究者的逻辑效率和逻辑准确度也有很高的要求。当然大量的经验也是必不可少。数据和模型对于研究者来说,逻辑结构也很不一样,研究数据需要由表及里、需要发散思维,而研究模型需要从出发点延伸到结论、需要集中思维,这对于研究者的逻辑跳跃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要求非常高,这也是逻辑能力构成中最难但是最关键的。(我目前为止知道的唯一一件对这个能力要求更高的事情,是创业。)
因此,结构模型要求研究者的逻辑有深度、有广度、有效率、有准确度、足够灵活,既能掌控全局,又能定点突破。这对于研究者的功底有很高的要求,也需要真正的硬功夫,无法在一朝一夕快速突破,必须在反复高强度的训练中把逻辑能力真正提高起来。
(这是一场人脑和机器脑的战争……)
结构实证在愿景上固然美好,可是让结构模型真站住脚也是十分艰难。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简化模型是轻机枪,那么结构模型则是重武器。各有用处,没有绝对的好坏。结构模型需要很多,但是也不会是实证的全部。
而我为什么选择结构实证呢?在接触实证之前的低年级,我一直对于经济学研究有很深的困惑。那个时候我接触的主要是理论研究和简化实证,我一直困惑,为什么感觉两批研究者的研究完全没关系呢?为什么理论模型在实证研究中没派上用场呢?为什么实证研究总是出现各种争议结论并且缺少统一意见的方法呢?而我那个时候,一直隐隐感觉,自己接触的研究始终缺少一些更加结构的东西,和我高中在学物理的时候对科学理论和实验结构上的统一这个朦胧认知始终不符,这一度让我对经济学的方法论产生了很深的怀疑。
后来当我接触到结构实证的思路的时候,我觉得这就是我想找的,也是我当初选择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时候在朦朦胧胧的感觉中希望寻找的方法。我对于结构实证的认识,顺着文章的顺序依次一点一点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点一点加深对结构实证的认识,渐渐认同并且喜爱了这个方法。
我有很多疑问想留给大家一起探讨,这些问题也将会是我在接下来的求学生涯中会去探索的:结构实证方法有没有可能更加普及,实现一篇结构实证研究的成本可以更低?结构实证思路有没有可能走出经济学,给其他社会科学带来更深刻的变革?结构实证方法可不可以在现实商业与社会问题中发挥更直接的作用?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